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3: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与人相处也是修行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楞严经 五十番显见-23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3
慧律法师主讲
法缘是对生灭来讲的。所以,心所执着的其实也是生跟灭的一个动念,微细的动念。他内心离开了这个生跟灭,无分别性,就是没有自体性,连第六意识的微细刹那,仍然不是如来藏性。外道只能到这个境界,没有办法再上去,误认为这个就是开始。
【如是二字,指上缘声色二尘】,[]就是缘佛陀的说法的音声;[]是指三十二相,二种外尘。如果是意识心,就是离尘无分别性。也就是离外尘,没有永恒存在的分别性。所以,意识心能分别,清净自性也能分别,清净自性它的分别就像镜子一样,你所有影现在如来藏性的生灭、来去、增减,都不动;而这个意识生灭却一直动,一直为外尘所影响,所以,它离尘无自体性。没有外尘,它活不了,就是不存在。外尘会勾引起意识心、执着心、分别心,叫做离尘无自性体;如果是如来藏性,不需要借助外尘,如如不动,就算是外尘影现在他前面,也是万法唯心现量,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所以,生灭意识心是生死的根本,正是我们《楞严经》的重点——舍识要用根。因此我们前面讲的七处征心,方便说了,就是舍识。十番显见最重要的是讲什么?就是用根,舍识用根,是整部《楞严经》重点思想。舍掉生灭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来修行,六祖讲的:悟者刹那间,迷则尘点劫。所以,善用心是真修行人。
【乃至二字,超略中间香、味、触、尘,并法处所摄】,这个法尘、法缘、法处,就是[半分生尘],换句话说:另外半分就是灭了,生尘是对灭讲的。一下生,忽而生,忽而灭。【而分别之性,亦复都无】。
【此是六识不缘六尘境界,五俱意亦皆不行】,五俱意识就是同时意识,第六意识配合前五识,而起妄执、妄念、妄分别,叫做五俱意。亦皆不行,也都没有作用。【如是则能分别心,与所分别境,悉皆寂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寂然]千万不能误认为是本性,这个[寂然]就是只是粗糙的外境不着,不是内心里面见到如如不动的自性,不是这个。所以,悉皆寂然,非指本性,不是指我们的本性,这个要千万小心,这个是陷井。我也没有能缘心,也没有所缘境,说:我这样就是本性,错了!那还有微细的生灭意识心。【故曰:‘都无’】。都是就是在凡夫看起来,好象统统没有分别跟执着;可是在圣人来讲,观察入微的时候,还有微细生灭意识心,还是存在!
【唯留独头意识】,什么叫做独头?独头意识就是不假借外尘,单独起作用的意识心,叫做独头。【缘法处半分灭尘】,前面不是讲有生尘吗?这里就是半分灭尘。【因法尘有生灭之分故。非色非空:即内守幽闲,法处灭尘境界】。什么叫做内守幽闲呢?也就是看起来没事;可是,内心里面微细的翻腾,没有觉察。所以,法处灭尘,这个灭尘就是对半分生灭来讲的境界。【已离六尘粗相,故非色;犹有寂静细境,故非空。参禅之士,到此境界,难免被他所误】。意思就是:稍微有一点功夫,就误认为自己就是成就者,错了那一些微细的烦恼都没有断除,仍然是凡夫,没有觉察,就会落入外道。
【又非同色界(四禅天)定,故非色;非同空处(空无边处天)定,故非空。如八定后三定】,前面已经讲过了,后面三定就是: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所缘境界相似】,[相似]就类似。【不但随尘起灭之见闻】,见闻就是动念,起灭是生灭,只要你随这个外尘,在生灭意识心里面动这个见闻觉知。那么,虽然粗的放下,【缘心不行】,就算你【即嗅、尝、觉、知,亦复不起,】也不起作用,那是暂时的,粗糙的烦恼没有;但是,【此处犹非真心】,还不是如来藏性,【切勿错认】。这个地方就告诉你:我们修行,修到了有一点点小小小小的寂静,千万不要裹足不前;千万不要志得意满;千万不要误认为你是圣者;或者是你是大成就者,开始犯大妄语戒,学佛还是学谦虚一点好
【拘舍离等,此云牛舍,乃末伽黎母名,即拘舍离子,六师之一,等余外道。昧为冥谛者:昧即迷昧,不知此境非真,执为冥初主谛】。《大智度论》说,【智论云:‘外道通力,能观八万劫,八万劫外,冥然不知’】。现在的人,不要说八万劫,十年前的事情都忘光光了,什么八万劫?有的人还乱讲,说:他前世是什么……说起来就很可笑!所以,我们喜欢搞神通的人,碰到一个敛财骗色的人,他就会倾家荡产,你也不知道他胡说八道,就深信以为是真的。他一看到你,他就说:哎呀!你前世是什么来转世的;你前世是条狗来转世的,你几辈子以前是我的老婆!就乱讲,胡说八道!可是,有的人就信以为真,所以,佛法不通的时候,他就是很迷茫,很容易受骗,包括失去他的金钱,乃至于失去生命。因为他完全听命于邪魔外道,他没有能力分辨说,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有一个外道的通灵,专门唬人,有一次碰到我,他就跟我讲,他说:慧律法师!我说:什么事?你旁边跟了二个阴魂!就是说鬼魂啦。这一般人一听到就吓坏了,我很高兴,我跟那个外道跟他讲说:你叫他们二个跟紧一点!你骗我,我骗谁啊?所以,这个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倾家荡产,在这个社会敛财骗色层出不穷,而且死心塌地的说他是对的。没办法,这个就是福德、因缘不具足。说有个大学生,台湾发生的事情,去看一个邪魔外道的。这个邪魔外道的就跟她讲:你要跟我睡觉,就可以消灾解难,可以度过这个难关!这个读到大学的女学生还没什么头脑,就真的跟他睡了!后来她妈妈发现不对劲,把她抓回来,后来就告上法庭。你看,就这么好骗。
所以,现在女众,我要告诉你:如果哪一个告诉你,你是他前世的老婆,你还要跟他睡觉,才能消灾难解,你就跟他讲:免了!没这回事,千万不要上当!我们这样诚心呼吁:大家就是要有正知、要有正见、要有正念,要以佛的知见,千万不要被骗得团团转,倾家荡产还不打紧,还得舍弃生命,还不能得到解脱!如果舍掉生命,能得到正法的解脱,牺牲这个生命还有价值呢;什么统统没有,还不能解脱。
【谓为冥初;从此觉知初立】,从这个地方开始,有这个世性,世间之性。【故名主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此性,即世间本性也。离诸法缘,无分别性者:《正脉》云:‘纵使心之分别都无】,加一个[粗的]那么就更清楚了。纵使心之粗的分别念都没有,这样更清楚。也只是亦但离于粗分别耳,只是暂时离开粗分别,还剩下什么?剩下这个[微细流注],就像这个水微细流注。
【固所未觉】;没有办法觉悟,醒不过来。【纵使境之色空都尽,亦但离于粗境耳】,意思就是:细境还没有断,细境就是我们的习气,生灭意识的微细意识,就是无量亿劫来的习气,还有现在对外尘暂伏。但是,却误认为你已经成就的意识心,就是微细意识心还没有断。【灭尘影事,固不能离】。[]就是还是。还是没有办法离生灭意识心,没有办法离开微细的第六意识心。【若离诸法尘,半分灭尘之缘,即无分别之性】,那么,【与上之离声、色,而无性者,同一例也】。’同一例子。现在讲的是比较深入,所以,【二破能缘之心竟】。这个能缘之心就是半分的生尘、半分的灭尘,粗的已经破;可是,微细的还没有断,他就是在讲这个。
[午三指各有所还【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心性不是指清净自性,是指缘尘分别之心性,千万不能误认为,叫帮清净自性的心性。所以,师父一再强调:这个佛法不是大学教授有办法的;绝对不是学者有办法的。看了二个字都相同,前面讲的心性,这里讲的也是心性,可是,意义完全不同。这个不是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喔,这个绝对不是如来藏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你的心性就是能缘外尘的,那一个分别的心性,不是指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千万不能错认。
【此心性,非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即缘尘分别之心性】,缘尘就是能攀缘外尘,分别之心性。这个分别心性意思就是:一直动执着的念头,一直动分别的念头,从来没有停止,是指这个。【亦即上文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切众生就是这样子。【乃随尘生灭,各有所还】。这个正是生死的根本。[分别声者],分别声是,声音现前,意识心就分别了,所以,这个意识心的念头,是从声尘来的。
【从声尘来,还之于声】;意思就是:从哪里借来的,还给那个地方。你对这个色法执着,这个执着来自于色法,从色法借来的,还给色法,你这个执着无自体性。你这个音声分别,还给音声,咦?没有自体性。从哪里借来的,还到哪里,到最后,你会发现一无所有。从声尘的执着、分别来,回归声尘,你这个执着跟分别意识型态不存在的,叫做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叫做离尘无自体性,就是这个道理。从哪里尘借来的执着、分别,还给那个尘,你这个执着、分别不存在。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此,从色借来的,还色;从声借来的,还声;从香借来的,还香;各有所还,意识心本自空寂。
亦即上文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众生为什么会昏扰扰相?就是着境以为实,一直在生灭意识心打转,就成生死的根本。乃随尘生灭,各有所还,生灭意识心,尘有则有,尘无则无;不像如来藏性,尘有也是存在,尘灭还是存在,无关于尘。分别声者,从声尘来,还之于声;【乃至冥谛者,从冥谛来,还之冥谛。如人影相似,从何人来,还随何人而去。有来有去,但是暂住之客,不是常住主人】,所以,修学佛道,你要认清楚,什么是生灭意识心;什么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先懂得舍识用根,千万不能错用心。意思就是:先找到我们的主人,就能够了解,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是什么道理。故曰:‘云何为主’。初破缘心有还竟。向哪里借来的,还给人家,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啊,拿什么来作自己的自主性呢?云何为主就是:生灭意识心本来就是妄,妄执、妄心、妄境。
所以,佛陀要叫你观四种如幻的道理,什么叫做四种如幻?一、缘起如幻,二、业相如幻,三、业感如幻,四、业力如幻。为什么统统讲如幻呢?其实都是如来藏性影现出来的唯心现量的境界;而我们在唯心现量显现出来的境界,分大分小,分长分短,分是分非,分善分恶,一直昏扰扰相,而且这众相,却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所以,如来的心性当中,没有分善恶、是非、来去、生灭、增减、大小、长短、方圆,统统如如不动,无所执着。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就是万法都是空相,于中不可分别善恶、是非、对错、来去、生灭、增减。为什么?此是幻,彼亦是幻,无一法不是幻,幻无实性,本来就空;如何于幻化不可得的当中,去分别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现在就是要悟到这个,缘起如幻,业相如幻,业感如幻,业力如幻。此世间无一法不是幻,没有一法不是缘起幻化出来的,都是假相。
[巳二显见性无还(分二)]  [午初阿难求示无还]  [二如来详与显示今初]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阿难说:如果我这个能攀缘外境的生灭意识心,各有来去、生灭、增减,从哪里借来的,还归哪里;作不了主的生灭意识心,这[如来]就是佛陀所说的,妙明元心,这个就是如来藏性,为什么它无还?为什么它没有来跟去呢?惟垂哀愍,为我宣说。此当机闻说缘心有还,而求示无还也的境界。【还者归还,如世间之物,从谁借来,还之于谁。若是自己之物,则无可还】。从谁借来,还之于谁,这个[]就是外境,从外境借来的执着,也把它回归到、还归到外境,你就会发现:生灭意识心的执着,不可得!
譬如说:你执着金银财宝,或者是珍珠项链,你如果是执着这个,这个贪心,从钻石、金项链而来的,把这个执着心还给珍珠项链,咦?这个执着的心并不存在,从谁借来的,还之于谁。若是自己之物,则无可还,如果是你的如来藏性,就没有这个。意思就是:万法都无关于清净自性,只是因为你妄执、妄动、妄念、妄着、妄想,统统叫做[]。凡夫的[]怎么写呢?中间加一点,那一点,禅宗讲的就是:动念即乖,凡夫就是多了那么一点执着,那么一点就是除不掉。着那么一点点,就会变成凡夫,一点都不行![故问曰:若我能缘心性,如来现说,各有所还,而如来所说妙明元心,云何乃是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初阿难求示无还竟]
[午二如来详与显示(分四)] [未初指喻见精切真二许示无还之旨三备彰八相皆还四独显见性无还今初【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佛对阿难说:且汝见我,你现在阿难看到我的见精明元,[]就是本来的如来藏性。你现在用这个看我,虽然它不是妙精明心,虽然不是我们的真心。但是,它很接近了,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看《表解》31页左边。月喻,月亮的比喻。㈠第一月—乃天上真月—喻无妄真心。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性;㈡第二月—乃捏目所成—喻带妄见精。捏目所成什么意思?我们正常人的眼睛看这个月亮,这个月亮是真月;喔!月亮在天上!我们怎么样?闲着没事,就把这眼睛稍微的捏一下,再看,咦?天上真月的旁边,怎么会另外一个月亮呢?变成第二个月亮!意识心就是这样,透过无明,多一层的颠倒、妄想、执着,就会变成第二个月亮。我们第八意识就是第二月,它是带少分妄的一个真心。真月是指如来藏性;第二月是指第八意识。再底下就更糟糕了,㈢第三月—,就是影子,乃水中月影—喻分别妄想。分别妄想就是你平常生活所缘的那个色声香味触法,一直昏扰扰相,这个就是第三月。也就是财色名食睡,让你忙得团团转,就是你看到的,是第三个月。我们修行人眼睛一闭,禅坐,色声香味触法放下,不攀缘外境,慢慢慢慢的见到第二月;再有一天慢慢熏习,忽然大悟,就见到了真月!
看这里,我来比喻一下,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月亮在虚空当中,这个真月很圆满。那个比喻作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性。我们无始无明一念妄动,就是把眼睛稍微捏一下,看到旁边第二个月亮,这个就是第八意识。转本有的智慧的光明,变成一念不觉的无明妄动,不过,这个已经接近真月了。第八意识虽然不是真月,第二个月亮,但是,已经接近真月,真的月亮。还有第三个月亮是什么呢?诸位!你们都去踏青、烧肉过,到了晚上,你到只要有水的旁边,你会看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当中。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当中,离月亮太遥远了,如果你跳到水中要去捞那个月亮,捞得到吗?不可能!是的,答对了!意思就是:你一直追逐外境,不懂得回光返照,你是永远没有办法了生脱死的。好!如果我们眼睛有一点毛病,往虚空看,会看到第二个月亮。我们去找,会发现说,咦?第二个月亮不存在;但是,他只要稍微转一点方向,就可以接近真月了!
所以,第一个月亮是真月,第二个月亮是真月投影出来的影像;虽然说是一个假相,但是接近,不同于水中的月亮,水中的月亮离这个真月太遥远,如果你跳到水中,你是永远捞不到月亮,也没有办法接近月亮,方向刚好相反,是不是?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从带妄显真。就是你第一个重点要先知道,要先知道、看到第二个月亮;因为第二个月亮,已经接近第一个月亮——真月,所以,佛陀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好!看经文,这样来比喻,你就看得懂了。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已经接近第一个月亮,这样意思就完全清楚了。非是月影——第三个月亮,它不是影子。
第二个月就是:你一定要找到第八意识的这个见精,它带有少分的妄,但是,接近了真月。这样看起来的话,你要找到真月,就一定要先接按第二个月,慢慢慢慢就会接近真月。就是:如果你懂得这一些生灭的、微细的执着,仍然是第二月,那么,没关系!虽然你有现在的颠倒、妄想、执着;但是,你已经知道在能缘的心下手了。所以,师父为什么一再强调:注意你的起心动念?就是这个道理。贪着于五欲六尘的人,是永远没办法见性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光返照,虽然他见到的是第二月,就是能缘的这个意识心,虽然还不是真心;可是,已经接近真心了。懂得回光返照的人,他就有希望见到真月。
【佛欲示无还之旨,先明见性,切近真心,且就阿难日用之见,分明指示,故曰:且汝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即是八识精明之体,元者本也】;就是你看我的时候,其实带有真心,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看,你阿难看,就是第八意识同时存在精时之体,只是你不悟而已!是这个含义。
【故出其名曰:见精明元。即二根本中真本,识精元明是也。体即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它会起作用。【在眼曰见精。在耳曰闻精;在鼻曰嗅精;在舌曰尝精;在身曰觉精;在意曰知精】,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没有一处不是本来面目,只是你不悟。【本具精明之体】,你要开采这个精明之体,记得!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见性;就见到了精明之体。如果我也懂得歇即是菩提;如果你也懂得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精明之体就显现。
【而有了境之用,但体受妄熏】,这个妄熏就是妄执、妄分别、妄境,这个[]包括三种层次。就是受到这三股强大的虚妄熏习,所以,一直没办法觉悟。但是,我们如来藏性这个体,受到妄执、妄分别、妄境的熏习,【而有二种颠倒,见妄未除,精明尚欠于妙,故曰:虽非妙精明心】。这虽非妙精明心,就是告诉你:已经接近了,没关系,再继续用功!【虽非二字暂抑之。而喻中,随即扬其切近于真,如捏目所见】。这个捏目是表法,比喻动念,就是无明,动到无明的这个微细的念头,就是捏目。如捏目所见[之第二月],就是多一层执着、多一层非别。
【虽非真月,而与真月原无别体,但多一捏而已,放手即真】;这句就告诉你:歇即是菩提,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不是说我今天来到大殿早课、晚课,在家居士在家做一个钟头、二个钟头的念佛持咒,就代表你出去可以跟人家大声的对骂。知道吧!真正的修行人是在大殿佛堂修行;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与人相处,也是修行,很多不知道,道场在心,不在固定的相状。如果你今天说:我来拜佛!好!没错。在这里大殿拜佛,那你出去呢?那你出去,佛在哪里?你要在这里才有佛,在这里大殿,佛才来接引,那你如果死在外面呢?谁来接引你?佛在心中。所以,真正修行人是: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时空,统统在修行。对人有礼貌,就是一种修行;口不出恶言,就是一种修行;到菜市场买菜,你看到千差万别的人模人样,那个就在警惕,这个就是在修行;你在你的公司行号看到众生相,这个就是在修行。要切记!说:佛在心中,听起来很简单。
有一个女居士,来到这里,有一点狂妄。来这个大殿,我就跟女居士说:居士,居士!你去拜佛。这个女居士她懂一点皮毛,她就说:佛在心中。我就问她:心在哪里?所以,半桶子(半吊子)的,她就不懂得佛法,听到人家讲:佛在心中,人家继续再问,她就回答不出来了!有一个女居士,挂一条念珠,我看她佛法也不是懂很多。来到这里:师父!你们有没有《金刚经》?我说:有啊!我说:居士,你平常做什么?她说:(台语)阮(我)是修道人,阮(我)都诵《金刚经》。然后,我就问她说:你是修道人,道在何处?哑口无言,stop!她就两个眼睛这样(发直),还自己挂一条念珠。
我一直叮咛说,印光大师讲:在家居士不要戴一条念珠,你老是讲不听。戴念珠表僧相啊!她也不懂,也没有人劝她,她就认为:诵诵经,这就是道,叫做修行!她不懂佛法,所以,没办法了!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可不是那么简单!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搞得通!所以,做人要谦虚一点,尤其是咱们修行人,更应当谦冲自牧,人家就说:哎呀,某某法师,你很有修行。我们应当这样回答:哎呀,惭愧!说:你今年贵庚?六十。说:你出家几年?出家人要这样回答:虚度四十。虚度就是:我空白的过了四十年,这听起来,对方也很舒服。不过你讲这句话,不是为了别人的赞叹而讲的。不能套用这种模式,变成喜欢别人再赞叹你一遍,这样子又是荣誉心、名利心在作崇。是由你肺腑之言,真的要谦虚,是这样子的,不是希望别人再赞叹一下。
【非同水中月影,与真月有虚实之殊,天渊之隔】。不同于水中这个月影,跟真月有虚有实的差别,所以是天渊之隔。【以第一月,喻纯真无妄之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水中月影,喻缘尘分别之识心。佛欲令人舍彼妄识,取此见精】,加几个字更清楚,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佛欲令人舍彼生灭妄识心,取此不生灭见精,【为本修因也】。本修因,它的重点就是:你修行下手处要对,你一定要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心,才是真修行人。
【问:阿难求索真心,佛何不指与纯真无妄之心,而乃指此带妄之见精耶?】为什么要带少许的妄来开示呢?干脆就讲真心啊!【答:纯真之心,唯佛独证,等觉菩萨,犹有一分无明未破,真尚未纯,而况位居凡、小,离此凭何指示乎?譬如指矿说金】,矿就是山中有矿,矿提炼就是纯金【求金之人,若舍于矿,岂有真金可求】?这个矿还没有去掉污垢、冶炼以前,真金显现不出来。我们凡夫也是这样,没有经过一番修行,佛性显现不出来。【十番正示,二见翻显】,二见就是真见跟妄见。
【如销矿成金】,就是你一定要放下妄见,妄见就是生灭意识心,你才能见到真见,就是你才有纯金可得,用心性修行。【其金一纯,则光明焕发矣!从上诸祖,皆本佛意,多于六根门头,接引学人,竖臂擎拳,一棒一喝,无非欲令学人,亲向自身中,识取本来面目。慎勿因此有虽非妙精明句,遂疑见精,以为全妄】,见精就是说:带有少妄的第八意识,认为那个是妄,【不敢认取也。初指喻见精切真竟】。把第八意识少量的妄除掉,就是见精,不需要疑惑,就是!第八意识直下无妄,就是真心。
[未二许示无还之旨【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你应当好好的听,现在要开示你,哪一种情形是没有来去的。【首句诫听,下乃许示。无所还地者:即本元妙明心地;前阿难所云:‘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既圆满,则无来无去,常住不动,安有所还?是为无所还地。二许示无还之旨竟】。
[未三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标号一;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标号二;户牖之隙,则复见通,标号三;墙宇之间,则复观壅,标号四;分别之处,则复见缘,标号五;顽虚之中,遍是空性,标号六;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标号七;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标号八。在[]写明,这一段是讲明;第二段是讲[];第三段是讲[];第四段是讲[];第五段是讲[],不同叫做异;第六段是讲[];第七段是讲[];第八段是讲[];一跟二一对,叫做明、暗一对;三跟四是一对,叫做通、塞一对;五跟六,异跟同是一对;七跟八,浊跟清是一对。
我们慢慢简单解释,消文释义一下。阿难!此大讲堂,这个大讲堂是比喻妙明圆心,不动不变的本体,就是如来藏性的意思。这个如来藏性,随着因缘,它会显现不同的假相。好!这个大讲堂就是比喻如来藏性。师父来解释一下: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这个大讲堂,窗户、门一打开,哇!内外通达,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是指白天;日轮升起来,则全部的讲堂,皆有明曜,讲堂不变,就是变成很亮了!中夜黑月,云雾晦瞑,中夜就是半夜,就是我们讲的子丑寅卯那个子,子夜。印度分白月跟黑月,白月就是有光的月亮,那么,黑月的话就是完全看不到月亮。因为这个云雾聚集在一起,它掩蔽了这个虚空,晦暝,云跟雾一团结,月亮看不到了,则复现昏暗之象。昏是暗的开始,我们讲:黄昏,黄昏,就是接近什么?接近暗夜,黄昏嘛是不是?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极。所以,第一个跟第二个,叫做明、暗一对,一对一对的来讨论。
第三段叫做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就是空隙;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就是塞。意思就是:门跟窗户一打开,你就看到通,里跟外没有阻碍,通。可是,这个围墙,墙宇之间,也就是四围叫做墙,四边把它围起来这个叫做墙,这大家都知道,城墙,城墙,四面都是墙,是吧!那么,四边的屋檐叫做宇,房屋的顶外向外延伸的部分,我们知道屋檐是滴水的地方。下雨的时候,就会沿着屋檐滴下来,所以,这个四檐就是四边的屋檐,叫做宇。这个时候,围墙一围起来,内外就彼此不通了;内外彼此不通,它就会壅塞、阻塞。记住!回归到前面:通、塞一对,前面是大讲堂,大讲堂不变。也就是一下明,一下又暗,你一下光明,一下又看到暗。一下又通,一下又塞。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诸位,这个第六句把它调换,[顽虚]要调到[空性]底下,这一句应该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分别之处,则复见缘。分别,能见的这个分别,这是山,这是石头。分别,眼前所分别之境。譬如说:山、地、林、泉等等,则复见缘,这个[见缘]中间加几个字更清楚,见什么呢?见[外在之尘]缘,这样加四个字,你就看得懂了。眼睛分别之处,能见到种种的山、林、地、泉,[]就是水泉,外在的尘缘。诸位!这个就是差别相了,差别叫做异,前面刚刚我们所讲的,叫做异相。
那么,有相同之相,相同之相当然就是虚空了,所以叫做空性之中,遍是顽虚,顽虚就是没有生命的,意思就是:没有智慧的。顽虚就是说:它就是我们看的虚空,顽虚就是虚空。这个[空性]不是指缘起性空那个空性,是说:虚空没有差别之相,所以,空性就是同,共同性叫做空性。所以,虚空有共同的性,不是像山、地、林、泉,它有差别,虚空是同一相,虚空是同相,山、地、林、泉是差别相,这二句在讲差别相还有同相,差别相就是异相。可是,你看了异相、同相,大讲堂一样,大讲堂就是如如不动啊!
第七叫做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这个是浊,这个刚好颠倒过来。这一句是:昏尘之象,则纡郁士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就是地气屯积;什么叫做[士孛]?就是更大,飞沙走石,灰沙飞扬叫做士孛。这个郁,第一个[]字是气,屯积这些气。这个[]是环绕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当然就是昏暗、昏沉,种种的灰尘,为什么有这些浊相呢?这些昏暗的灰尘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则纡郁士孛,是来自于地气的屯积,就这么样,灰沙飞扬。意思就是说:这一些昏暗现象,是这些地气屯积,还有飞沙走石,围绕的种种现象。地气屯积围绕起来;还有灰沙飞扬把它围绕起来,这个[]就是围绕,就会变成昏暗。
所以,昏暗的现象,就是浊象,就是地气的屯积和灰沙飞扬。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霁本来的意思叫做雨后天晴。下雨以后天气放晴,把所有的灰尘都收敛了,叫做敛氛。万里苍苍,一色清净,所以,又观清净之相,是这个意思。八句就是:明、暗;通、塞;异、同;浊、清,它在强调什么?强调如来藏性不变,但是可以随种种的因缘显现明相,大讲堂不变,可以显现明相;可以显现暗相;可以显现通相;可以显现塞相;可以显现异相;可以显现同相;可以显现浊相;可以显现清相,这些八相虽然不同;但是,没有妨碍大讲堂。(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1:必需多福德、多善根、多因缘才有办法碰到大善知识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2:弃生灭、守真常、常光现前,这十个字是修行的重点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3:给你恶因缘的就像拿钱给你赚!给你逆境的就是要给你钱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4:行善愈多的人所享用的相分就愈高级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5: 当证悟到一切法无我,会发现精神跟物质来自同一个本体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6:最有福报的人不是布施金钱的人,是能够忍辱的人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7: 很多人把净土法门跟禅宗切开来,是很愚痴的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8: 你能保持心静如水,就慢慢可以体会什么是涅槃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09: 学佛重点就是佛性要能用,不是把这些背成名相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0:圣人关心自己的生死;凡夫关心别人的是非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1:没有这个色相哪里有佛性?性相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2: 你很愤怒的时候,你也是失去了真心

楞严经五 十番显见13: 两个人争吵的时候,纵然你对,你起烦恼心就错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4:见性不是肉体的,不是神经系统的,它是存在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5:真的看不是眼睛,不是意识心,是见性在看、心性在看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6:如果在梦境里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往生便会有困难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7: 受到假相的影响你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8:我们身上有一种没有皱纹的见性,就是真心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19: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大概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哪一道来的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0:圣人当然也有念,就是慈悲喜舍的念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1:这个徒弟要是被真的大善知识骂到,那是真的福报

楞严经五十番显见22:诵经每个字、每句佛号统统坚持要往生的,叫做修净土的

短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2.08)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