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唯识三十颂讲话04:我们多半有慧没有定, 慧就是看得破,没有定就是忍不过去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唯识三十颂讲话04 

唯识三十颂讲话04

慧律法师主讲

[「大随烦恼」八个。]我们说:烦恼有分成大烦恼、中烦恼、小随烦恼;大随烦恼八个。[因为遍行五个是遍一切心,有见必定有慧去推想;有根本必定有随从,]根本如同树干一样,大随烦恼有八个,我们以前有念过:不信、懈怠、昏沉、掉举、散乱、放逸、失念、不正知,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里面、《百法》里面都有讲过。【所以有大随烦恼相从,如何不有其余?】为什么?没有其他的呢?[详在《成唯识论》。] 所以,他只是举一个例子。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有覆无记摄]第七识的性质是无记性,[随所生所系]随所生,加两个字:随所生的「三界」,「所系」就是所束缚。你转世到天界,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在天界;你投胎成人,第七意识执着人;你投胎成猪、猫,第七意识执着你是一头猪、一只猫。所以,每一个人都贪生怕死,就是一只蚂蚁它也有执着;一只大象它也有执着,都以为那是自体,以为是真正的自己。所以,随所生的三界所系,就是所束缚。你生到那一界,你就被捆绑在那个地方,就是无法透脱它没有办法透视它。阿罗汉位能够舍第七意识,就是灭尽定,[阿罗汉灭定]就是灭尽定。阿罗汉的灭尽定,可以舍弃杂染的第八。[出世道无有]出世道就是无漏真空见道之人,见到空性,而且是无漏的空性。无有就是,第七意识的执着烦恼就没有,出世道无有。

【“第七识”的性质是“无记性”,因为它被四个根本烦恼所覆,所以又叫做“有覆无记”。随便第八识至何界,第七识都是一刻不离的,随着第八识所生的地方,第七识就系缚在那里。“第七识”要到下面三位时候,才灭了染污,才不执为“我”、“常”、“遍”、“一”、“主宰”。(1)阿罗汉位——是能舍弃杂染的第八识。(2)灭尽定位——是灭受想定的人。(3)出世道位——是无漏真空见现前。到了这三位的时候,它的染污就没有了。】

[「第七识」的性质是「无记性」,因为它被四个根本烦恼所覆,所以又叫做「有覆无记」。随便第八识至何界,]我们三界、九界、九有、二十五有、六道轮回等等,[第七识都是一刻不离的,随着第八识所生的地方,第七识就系缚在那里。]象我们现在是人道,我们包括现在晚上做梦,都是梦到自己在梦境当中,要突破一个我,实在是很不容易!所以说:要证到阿罗汉果,讲实在话,以今天来讲,我们讲实在话,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因为阿罗汉是无我嘛!那我们什么时候无我过呢?我们什么时候无我过呢?所以说:要修其它的法门,要修四谛法或怎么样子,证到阿罗汉果,几乎不可能!在末法,我们说:信、解、行、证,在佛陀当时候,有信、解、行、证;在佛灭度以后一千年,还有信、解、行;佛灭度以后,二千年到今天,只有信跟解,要真正行、实行起来,几乎没有。要出现一个高僧大德,这个谈何容易啊!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念佛,念佛。当然,对其他的教派,我们也要了解,然后,死心踏地的念佛。

[「第七识」要到下面三位时候,才灭了染污,才不执为「我」、「常」、「遍」、「一」、「主宰」。]要什么时候才放下我、放下常、放下遍、放下一、放下主宰呢?[(1)阿罗汉位——是能舍弃杂染的第八识。]舍弃杂染的第意八识。[(2)灭尽定位——是灭受想定的人。]灭前五识的受,灭第六意识的想,也就是说,断第六意识的意思。灭尽定,那就是所谓的断第六意识,不是伏哦!伏第六意识,是伏惑往生,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暂时不起念,然后,一心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第六意识,在阿罗汉位就断尽了。[(3)出世道位——是无漏真空见现前。]无漏真空的见地,就是悟到那种境界。

[到了这三位的时候,]就是阿罗汉位、灭尽定位、出世道位,就没有染污,所以说:阿罗汉、灭定、出世道,阿罗汉是一,灭定是二,出世道是三,这三种情形就没有,[它的染污就没有了。]

底下这是另外一段,底下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一段一段来讲是比较清楚,那第六意识就多了,非常多,第六意识就比较多一点。第十五页。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我们已经讲过第一能变,就是第八意识;我们已经讲过第二能变,就是第七意识(思量识)。我们现在这一段,要讨论第三能变,「唯识」就是能变,一直变下去,说:[次第三能变,]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这是指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第三能变,从第七意识(思量识),再转变于,善于分别外镜的前六识,所以说:差别有六种,就是指前六识。[了境为性相,]了境,这个「了」字,就是善于分别外镜。为性相,是指前六识的功能,「性相」就是行相、就是功能,善于分别外镜是前六识的功能,就是它的行相,性相这个「性」不是指本性,是指它的作用。「了境」就是分别外镜,为前六识的作用、功能,它的行相。所以说:为性相,性就是行、行相,[善不善俱非,]也就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它有时候做善,有时候造恶,有时候是造无记业。

所以说:善就是前六识,如果说我今天来礼佛、听经闻法,我来做慈善、布施、发心为众生,前六识与善相应。如果我们今天造恶,发的是恶心,前六识也跟这个恶相应。我们这一念善跟这一念恶,就会演变无量无边的因缘。一念善,它会演变无量无边的功德;要是一念恶,我们会演变无量无边的痛苦的种子出来。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象今天电视报导的,那是太可怕了!有一个人他喝了一点酒回来,在楼下被人家揍、被打,被人家打,打了以后,他以为是隔壁神话世界的人,叫人家打他的,神话世界是KTV,唱歌的地方。他一恨,跑回去拿个瓦斯桶,瓦斯桶,就冲进去了,就引爆,死了十六个人!全国现在都在处分那一些相关单位,瓦斯一引爆之后,就开始发生火灾了!火灾以后,KTV里面都是暗的,没有地方逃跑,呯一声!什么紧急照明设备统统没有用,反正也摸不到路出来,凌晨,今天凌晨。

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三千佛唱得那么好听,他不来,他为什么要去那个黑暗的地方呢?对不对?灯光点得那么亮,三千佛也唱得那么好听,他就不来拜佛,他就一定要跑进去那个黑暗的地方去摸索,去唱唱歌。据说那个地方,也是违法营业的。这一念恶,十六条生命,一念恶之间就解决了!所以,我们这一念之间,会形成万劫不复的恶业,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子造业还不是很重,一次死十六个,如果你是当一个皇上的话、皇帝的话,如果说:你俘虏了两万人,叩见皇上!俘虏两万人如何处置?皇上就说:杀!完蛋了!就一个字,就死了两万个人,全部砍掉!象希特勒杀犹太族,他就是这样子,希特勒杀犹太族,杀了五百六十几万,五百多万,所以,以色列人很痛恨德国人。他怎么杀的呢?他说:我们帮你运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结果,一上火车以后,整个火车所有的窗户全部封起来,封死了,然后,里面开始开瓦斯,一车一车运出去的,统统是尸体,里面全部都是尸体。一次就几千人,一上火车,就一定全部都死的,他事先不告诉你,希特勒干的好事!还好他听不懂中文。

所以说:我们学唯识的知道,我们这一块田地,你是要种善的种子,还是要种恶的种子,全部都是我们,我们自己决定的。听经闻法,是非常重要的熏习,你有了唯识的种子,知道要如何处理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刹那的冲动、不平衡,起这个恶念,这一个恶念起来,伤害一切的众生,这果报就不可思议了!「俱非」就是无记,无记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恶,说:善,那么不善当然就是恶了,「俱非」就是无记。所以,善不善俱非,就是善、恶、无记性,前六识是通善、恶、无记性。

【“初能变”的“第八识”和“二能变”的“第七识”约略讲过了,现在要讲“前六识”的“第三能变”。第三能变分开来有六种差别不同,虽然不同,但都是以“了境”为“体性”,也都是以“了境”为“行相”。前六识是通三性(善性、不善性、无记性)的。】

【讲】「初能变」的「第八识」和「二能变」的「第七识」约略讲过了,现在要讲「前六识」的「第三能变」。第三能变分开来有六种差别不同;虽然不同,但都是以「了境」为「体性」,]这个「了」是很清楚,是分别的意思,分别外境,都是以分别外境为体性。[也都是以「了境」为「行相」。前六识是通三性(善性、不善性、无记性)的。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此心所]就是第六意识的心所,[遍行] 遍行心所,就五个嘛:触、作意、受、想、思,「别境」心所,「善」有十一个心所,别境有五个心所。「烦恼」,烦恼的上面要加几个字:这里第一个「烦恼」是指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底下一个:「随烦恼」,「随烦恼」上面要写三个字,写:大、中、小,大八、中二、小十,大烦恼,大随烦恼有八个,中随烦恼有二个,小随烦恼有十个,这个随烦恼是分成三种。所以,随烦恼:大、中、小,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再来,就是「不定」心所,有四个,不定心所有四个,[皆三受相应]第六识统统与苦受、乐受、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来相应,这是三受。

【“第六识”与“六位心所”是完全相应的。仔细区分,共有五十一个,就是:(列表略)若是“受”的话,“苦受”、“乐受”、“舍受”都相应的。】

[「第六识」与「六位心所」是完全相应的。仔细区分,共有五十一个,就是:[心所{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心所......十一][四、根本烦恼......][五、随烦恼......二十]随烦恼分大随烦恼八个,中随烦恼有二个,小随烦恼有十个,共二十个随烦恼。[六、不定......]那么就是五加五加十一加六加二十加四,心算得到[五十一个],因为他已经算好了嘛![若是「受」的话,「苦受」、「乐受」、「舍受」都相应的。]换句话说:前六识有这三个相应的,三个相应,三种情形相应。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初遍行触等]有五个,就是触、作意、受、想、思,他只举出这个触心所,触心所等,这个「等」就是包括后面四个。初遍行就是说,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那么现在要开始来解释这五十一个心所,一一讲出来。也就是说:初遍行心所有什么?有触、作意、受、想、思。但是,触、作意、受、想、思,只举出一个「触」字,就包括了五个心所,所以说:初遍行触等,就是遍行心所,有触、作意、受、想、思,五个心所,只举出一个「触」出来。

再来,[次别境]有五个心所,[谓欲]心所,欲心所就是说,你喜欢什么?每一个人都有他所喜欢的,譬如说:我所喜欢的,我今生今世最喜欢的,我就是看书,我们同班同学,跟我去买书都跟我讲,他说:你来世会变书虫。说我来世会变书虫,就是喜欢看书,象读大学,他们很多人都喜欢参加舞会,象我们逢甲大学,大一进去要住宿舍,大一不熟嘛,大二、大三、大四,他一律要搬出去,夜间部的,一律都是住校外。逢甲大学夜间部的要念五年,他宿舍很有限,我就去找......找了以后也没办法,你一个人没办法自己租一大栋,我就租一间,跟我们几个水利系的租一间、租二间,结果上面是别系租的,他每一天都在开舞会,老是开舞会。找什么呢?找静宜的啦、找岭东商专啦,还有找那些逢甲大学的,跳舞。

我们众生,同样是人类,差别太大了!他们看我很不习惯,年纪轻轻的,剃一个平头,每天跪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面前,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他们看我很不习惯;但是,他们又很尊敬我,他们每次碰到我:师父,师父,你好!我的外号叫做师父。然后,我看他们也很不习惯,他每天在那边跳舞,这样运动,屁股扭一扭,这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与其如此,晨跑比你那个动作好看多了,对不对?他就左手动,右手动,那些女孩子也很不可思议,下课后还没吃饭,就来参加舞会,结果还一边开舞会,一边啃面包呢!跳舞那么重要吗?所以说:众生本来就是千差万别,这没有什么好稀奇古怪的事情,你就发现,众生相就是这样子。

「欲」就是所乐境,你喜欢什么境界。那你今天就培养:我喜欢三宝;我喜欢念佛、拜佛,我喜欢看大藏经,我喜欢亲近师父。你看,三宝的影象,统统在我们的八识田中里面,没有恶业,都是清净的种子,欲。再来,[胜解],这个[胜解]就是决定,缘的决定境,胜解就是说,我对我所看到的,很决定的去肯定,这是一种殊胜。所以,胜解就是:我对我所了解的,肯定它!缘决定境。他因为藉着决定,对这个境界的认识,他认为是肯定的,而且不怀疑的,所以,叫做胜解。[]的话,叫做曾习境,缘着曾习境。曾习境就是说:曾经有过这样的习惯性,譬如说,我们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每天都是念佛,念佛的时候,心不忘失,我每天都记这个佛号,对不对?很铭记在心,心不忘失。

简单讲,就是一种习惯,培养这种习惯。譬如说,我们一般摔破了盘子,砰!他一听到就喊:哎呀!我没有念到这样,听到砰!我都是念:阿弥陀佛!刹车时:阿弥陀佛......我这一句佛号,比什么都快!门打破,砰!阿弥陀佛......有好几次,车子快撞到了,我都是念佛,眼睛闭起来,阿弥陀佛......就没有了!阿弥陀佛算是很疼我,有效,真的有效,非常有效。试试看!所以说:把这个念佛变成一种习惯性。每一个人念的都不一样,如果说:喜欢跳舞的人,他晚上太晚睡觉了,第二天早上睡不起来的时候,你不要给他放《普门品》,他不会起来的,你第二天给他放:南无观世音菩萨......他不会起床的,你放那个彭恰恰......一下就跳起来!他影像里面都在跳舞,那我们不一样,我要是早上起不来的时候,如果有人放观世音菩萨圣号,我马上要起来坐着,恭敬菩萨嘛!不敢睡觉,不过除非太累,太累了会向菩萨请假,那没办法,因为太累了,没有办法。所以,这个「念」要看个人的。

再来,[],「定」就是缘所观的境界,我们所观照的境界,我们都是专一,最主要就是要有智慧,这个「定」就是要有智慧,[]缘所观境,其实这个定慧,可以互相为通的,算是一个平平的翘翘板,一个平衡的东西,慧越强的话,他的定就越强,定越深的话,慧就越清楚一般我们多半有慧,但是,比较没有定。有慧就是道理知道,很有智慧,没有定就是忍不过去,慧就是看得破,忍不过,大部分都是这样子,大部分。知道,他很清楚,我要学佛啦!我要拜佛、念佛,生死无常啊!一碰到境界的时候,忘记了!所以,我们一般,大部分都是少许的智慧,但是,境界一现前的话,没有办法了。

学佛的人,一上百货公司,然后,一买东西就控制不住了,看这个也买,看那个也买,人家一问她说:某某人,你为什么买那么多衣服?傻瓜,我师父讲的嘛,要打扮得很漂亮,穿给众生看的,把责任推给众生,是不是真的?也许是真的有这种心境?是不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穿的都是以前高中的衣服,人家说我很狂,舍不下高中的衣服,其实不是,是没有钱!我整整七年没有买衣服,到过年的时候,师妈说:我拜托你去买衣服,好不好?她要拜托我去买衣服,我这个人从小就是节俭习惯了,看到人家浪费电灯,我内心都很难过,从小就节俭习惯了,我看到那个水一直在流的时候,我内心会很难过,这是侵损常住物。包括我晚上起来上厕所,我都不好意思开灯,因为没有什么修行,所以,晚上用摸索的,真的,包括晚上上厕所,都不好意思开电灯,我是一个很节俭、很省的一个法师。不过对大众,利益大众,我绝对不能省。比如说:大堂讲座,他说:师父,您这个要用多大的灯?我说:越大越好,很大,哇,一看,二、三十盏灯,不过没有关系,钱是你们在出的,没有什么关系。(师父笑)所以,利益众生的,我们就不吝啬;但是,对我个人来讲的话,那不行,那一定要节俭。所以,我们一个人要看自己,所有的念头、定力、智慧,都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所缘事不同]别境就是因为你所缘的,这个「事」就是别境,就是因为你所缘的外境不同,所以,叫做别境。在所乐境里面,它叫做欲;在决定境里面,它叫做胜解;在曾习境叫做念;在所观的境界叫做定;在所观的境界叫做慧。所以说:因为它所对的境界不同,「所缘」的上面加两个字,加:因为。所缘事不同就是,因为它所缘的,这个「事」就是外境,不同,底下加四个字:故名别境。为什么称别境呢?因为它所缘的外境不同,所产生的心所不一样。遍行就是说:不管你在任何时间、空间,都要现前,而别境是境界不一样,起的心所就不一样,境界不一样,起的心所就不一样。譬如说:我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我起的心境就是什么?念念不忘,念佛嘛,念念不忘,念到一个层次,定心所产生了。譬如说:两个人辩论,是不是?外道的人跟我们佛教辩论,我们佛教的胜解,我们有佛陀正统的正知正见,超越的思想,那我们这个决定境,你怎么样引导,我都不可能跑去信外道的,这就是胜解,那肯定的,肯定的!那么外道他们也有胜解,所谓的殊胜的见解,就是认为他们是对的。再来,

【以上五十一个心所均各有其“体性”与“业用”。“遍行心所”有五:(1)触:是根、境、识三种和合。分别为“性”,与受、想等所依为“业”。(2)作意:令心警觉发悟为“性”,任持攀缘为“业”。(3)受:是识之领纳,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领纳为“性”,想、思所依为“业”。(4)想: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5)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能推善、不善、无记为“业”。】

[以上五十一个心所,均各有其「体性」与「业用」。「遍行心所」有五:(1)触:]什么叫触?touch,[是根、境、识三种和合。]注意!和合是方便讲,根,根性本空;境,境界缘起本空;识,识是分别心的错觉。所以,根不可得,境不可得,识不可得,三种和合,和合是方便说,不要认为它还有一个和合。和合是方便讲的,在众生位的隔阂,有层次面的界限里面,他要讲和合。要象《心经》里面讲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什么都没有,所以说,我们要晓得,佛教里面讲的权实二智,我们一定要分清楚,看经典不能漏一个,看一要知道二,看二要知道一。

[分别为「性」,]分别为性,这个「性」是说它的作用,就是分别,接触了,这个接触、触心所。[与受、想等所依为「业」。]所有的境界,这个「触」最难断,很不容易,非常难!譬如说:我眼睛可以不看外境,但是,我皮肤一接触到火在烧的时候,那没有办法,这一触到苦的东西,他受不了的,没有办法的!眼可以不要看、耳不要听;但是,那个触,针一扎到:哇!这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乐也是一样的,乐的话,譬如说:男女的触,男女的接触,在这个世间上,除了证阿罗汉果以外,男女一接触起来,他哪里会想到念阿弥陀佛?那才怪呢?结过婚的人问问看,你们有谈过恋爱,你们拥抱的时候,根、境、识统统具足,你会一面拥抱,一面念南无阿弥陀佛?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日语),触是很难断的,这个触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说:所有的境界里面这个触是非常困难,乐境也不容易断,男女的欲、淫欲,乐一现前,这个触境也是让众生象什么魔附身一样的,不能自主。苦境也是没有办法自主,今天火在烧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你哪里有那个定力,火一边烧的时候,我一边打坐,你开玩笑嘛!are you killing? 你开玩笑。对不对?你说:我作意,我可以不要想它,我的感受、我的苦,可以忍受一下,这个触没有办法的。

再来就是受、想等所依为业,「业」底下要加一个字:用,业用,所依为业用。意思就是说:有了触心所,接着就有感受。感受以后就放在内心,自己想着外面的相,想相。所以说:是根、境、识三种和合,分别为性。有了触心所,接着就与受、想等所依为业,就是连下去,连锁的就会有受跟想。

[ (2)作意:] 作意就是动一个念头,产生警觉。[令心警觉发悟为「性」,]发悟为性,让我们的心有警惕。然后,有了作意,[任持攀缘为「业」。]就是任持,所谓任持,就是持续某一种观念,在某一种境界上,叫做任持。所以,任持、持续某一种观念,因为他有警惕嘛!譬如说:有一个人进来文殊讲堂,要偷拿东西,我开始要注意他了!然后,我跟那个精神病患的,有一个年轻人,我就跟他讲:你不能再偷拿我们的经典了,他笑一笑,他不会讲话。我说:你偷拿经典,你是拿去当作废铜烂铁卖吗?放在那边,本来是要给人家拿的,一个人拿一本,可是,他每天都来拿……我一看他,就知道那个人是愚痴,智商很低的人,一看他的眼神不对劲,所以,我走过去的时候,就槌他胸部,他就在笑,我就跟他槌腋带,我说:我还没有笑,你笑什么东西?我说:你以后再来拿的话,你要小心,我揍你哦,真的!每天都拿一大堆经典……,每天都拿一大堆呢!拿去哪里不晓得。

我说:你有没有看?他说:有!他跟我点头,他说有看。我说:我问你,什么叫做佛?你有看啊!那什么叫做佛?我知道他没有看:什么叫做佛?你讲讲看。他就笑一笑,如果他回答我:佛叫做智者,一个觉者。那智慧的人,会每天偷拿人家书本吗?他还好没有回答,只是笑一笑而已,后来,被我槌痛了,他才笑不出来。我就槌他,轻轻的而已,用指尖拧他,没有办法!书本放在那边,精神病的都快拿走了,那个不晓得花了我们几百万,印经典,印了几千万的书本放在那边,我拜托你们,那个《楞严经》不要放在那边,《楞严经》那么一大本,看起来多有学问,放在那边,随便让人家拿,一本工本费多少?外面流通要四、五百块呢!对不对?所以说,经典送给人家也是好的,但是,放在那边随便让人家拿,又变成造业。所以,任持攀缘就是说:有什么境界现前,我们作意,一直注意、注视着它,就象你们在听经,也必须作意。

[(3)受:是识之领纳,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领纳为「性」,] 领纳就是接受,接受了外境,有了受以后,他就开始想,思,想就是比较粗糙的思想,粗糙的想,粗糙的意识叫做想,微细的意识叫做思。[想、思所依为「业」。]

[(4)想:]想就是[于境] 要这样念,你不要念这样:于境取像,不要这样念。「于境」就是对境界,「取像」执着,境界会象照相机一样的,反射在我们的脑子里面,所以,我们取像[为「性」,]就是它有这种功能。想就是对境界里面,把它摄影起来,取像。[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接着就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因为,如果你不施设种种名言,你没有办法表达,你要讲什么话、你要表达,没有办法。所以,说实在的,一个哑巴的人,他也是很可怜,他有想象,可惜很不容易表达。他们除了用眼睛看以外、比手势以外,其它没有办法。想。那么,这个脑筋里面,神经受到伤害的时候,这个「想」也会退化。

譬如说:美国有一个人,他不注意,一下子长了脑瘤,长了脑瘤以后爆裂,爆裂以后瘫痪,他整个脑部受到压迫,瘫痪,结果两腿也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要靠什么?靠一只猴子,那只猴子是他的好朋友,猴子会剥水果给他吃,连大小便都不能动,但是,他的意识还是清楚,有想,可是都不能动弹。这影片出来,我们看了以后,我们会感触很大,感触很大,我们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是这么容易,我们要拜一尊佛号、西方三圣,是这么容易,轻而易举,但是,他的手脚全部不能作用,连大小便都没有办法,他一定要用嘴巴咬某一种东西,譬如说:他要表达什么,他要用嘴巴咬某一种东西,然后,打电脑出来,打电脑:我现在想要什么,很可怜。所以说:我们能够身体健康,虽然说,我们的遭遇有所不幸,但是,我们也算是大幸,只要我们四肢健全,还有一个脑筋很正常在运作,就算很穷,可是,并没有障碍我们学佛,那已经算是大幸福的人,大幸福的人。

[(5)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造作意业就是说:进入一种推动的状态,「思」就是说:要采取行动了,触、作意、受、想、思,就是要开始采取行动了,思。[能推善、不善、无记为「业」。]能推论善,或者是不善、无记。

【这五个心所叫做“遍行”,乃普遍行动于八识心王、三界九地、三性、三际的,就是:①八识心王——是遍行于一切心。②三界九地——是遍行于一切地。③善恶无记的三性——是遍行于一切性。④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是遍行于一切时。】

[这五个心所叫做「遍行」,乃普遍行动于]普遍于哪里呢?[八识心王、]这什么意思呢?眼睛,有触、作意、受、想、思;耳朵,有触、作意、受、想、思;鼻,触、作意、受、想、思;舌,触、作意、受、想、思;身,有触、作意、受、想、思;意,有触、作意、受、想、思;就是八识心王都一定有这五个心所,是这个意思,[三界九地、]无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间加一个字,三界「即」九地,三界就是九地,九地就是三界。三界九地这并不是两个名词,是同样一个名词,三界划分起来就是九地,九地就是等于三界,所以,要加一个字,三界「即」九地。这五个心所就是通三界,这五个心所通哪里呢?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这前面讲过了。还通什么?通 [三际的,] 通三际,也就是说:触、作意、受、想、思,通过去、现在、未来,[就是:①八识心王——是遍行于一切心。]意思就是说:触、作意、受、想、思,是遍行于一切心。

[②三界九地——是遍行于一切地。] 触、作意、受、想、思,是遍行于一切地: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以说:总共有九个地,这九个地,我们以前在「十四讲表」都讲过了。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是四禅;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这是空界。那就是说:五趣杂居地,欲界有一地,色界有四地,无色界有四地,加起来就是九地,三界九地,是遍行于一切地。

[③善恶无记的三性——是遍行于一切性。④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是遍行于一切时。]所以说:善、恶、无记的三性,是遍行于一切性,善性、恶性、无记性嘛!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是遍行于一切时。

遍行我们讲完了,再来,我们要讲别境。别境就是说:因为你所缘的外境不一样,你起的心所的念头也不一样。

【“别境心所”有五:(1)欲:于可爱事,希望为“性”,能与精进所依为“业”。(2)胜解:于决定境,如所了知,印可为“性”,余无转动为“业”。(3)念: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与不散乱所依为“业”。(4)定:于所观事,心注一境为“性”,与智所依为“业”。(5)慧:于所观事,择法为“性”,断疑为“业”。】

[「别境心所」有五:(1)欲:于可爱事,希望为「性」,能与精进所依为「业」。]你喜欢念佛,那么你就会每天做早课、做晚课。你喜欢听经闻法,我们这里有弘法的课程,你就一定会来,你就会精进嘛!欲。

[(2)胜解:于决定境,] 决定境,透过我们的看法、透过我们的认知以后,我们对于我们肯定的,「决定境」就是肯定的,产生一个殊胜的见地。[如所了知,印可为「性」,]我绝对认同佛教,是世界、人生、宇宙的真理,我绝对不受动摇,不受动摇!但是,凡夫没有办法,凡夫的胜解是一刹那之间,他没有持续性的。在没有结婚以前,哇!拼命的念佛、拜佛、用功啊,是不是?用功、参加研读班,一结婚以后,他不敢来见师父了!我说:为什么?与汝意云何?何以不敢见恩师呢?恩师大慈大悲故,不责备故,见到他惭愧故,生孩子故,不敢见师父。生几个?生三个!真的哦,结婚以后,都不敢见师父了。孩子抱来:叫师公!(师父摇头)以前都发大愿:师父,我一定不结婚的!结果很快,还结得比人家快。

所以说:结婚后,他认为不好意思。其实不会的,结婚是很正常的嘛!你不出家,那当然就是要走结婚的路线嘛!对不对?要不然,就是走单独的路线。象我们以前在台中,也有很多人,她都是不结婚也不出家,很多的女众,她都是一个人,很多!不过一个人住,健康很重要,经济也很重要,经济也是很重要,还有就是学佛的环境,也是很重要。人是很容易退道心的,非常容易的,非常容易的。就拿我们那些同学来讲,目前来讲,我们佛学社那一届出家的,大概就是我一个人,后来,佛学社他们有的人结婚了,或者是同班同学,他们有涉猎到一点佛法的。我们这样见面,哇,他的苦恼无量,来这里诉苦。同样是那个年龄层,一看,哇!象我爸爸来了,好老了!头发都白了,有的甚至年纪比我小,同班同学大部分都差一岁,最多差两岁嘛!一见面以后,那是不能比较,他哪里有象这样光亮?他哪里有什么光亮?他是暗淡的,然后,他的孩子来,在我们五楼客厅里面跑来跑去……他就说:好了啦,不要再跑了,吵到师父啦。

我跟他讲:我叫你不要生那么多,你就不听。他说:师父啊,我以后送一个孩子来出家。我可不敢想!等你送孩子来出家,我不知早已飞到哪里去了!所以说:要准备结婚的,你要考虑考虑,真的!这个不太好玩,苦恼无量,说实在的。但是,也不一定,有的人说:不结婚,怎么知道苦恼无量?甚至比较容易觉悟。答对了!那是菩萨发心。所以,我对结婚的人都很敬佩,不象我们这种小乘的人,谈婚色变!谈到结婚,脸就变了。有些修大乘法的人:不结婚如何知道苦呢?师父讲的,知苦离苦,然后救苦嘛!师父,我去结婚了,bye-bye!没有办法了,印可结婚不错,于决定境就选择,所以说,人生观的看法不一样。

我从大一就一直肯定,这是我个人的,不属于整个台湾省的,我从大一我就知道,结婚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从大一。为什么?因为我家出现了几个菩萨,从大一就让我体会到。他们结婚后,每天都打架,连怀孕时也照打不误,唉,这没有办法,我指的不是别人家庭,指的是我家,就算我兄弟听到了,我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发生在我的家庭。所以,我很感谢那些菩萨,示现给我看的,真的!我从小就很不幸,我所看到的家庭都是不幸的家庭,所以,释迦牟尼佛怕我去结婚,因此就每天看到都是这个东西,这有什么好谈的?对不对?还不是打架而已哦!讲起来可以拍一部电影,外表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但是,一胡闹起来,没有办法!所以说:胜解,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看法不同,[余无转动为「业」。] 无转动就是说:而不受到动摇,就是说,心情不会受到动摇,因为他是胜解嘛!无转动为业。

[(3)念: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我们所做的事情,自己心念念不忘,明记为性,你常常念的话,当然就不散乱,[与不散乱所依为「业」。]就不散乱,譬如说:我们念佛念得很好,心就不散乱。

 [(4)定:于所观事,心注一境为「性」,]定,[与智所依为「业」。]运用智慧、般若智慧,我们运用空性。定,所有的经典里面,定就是《楞严经》讲得最清楚。《楞严经》它的定义是什么?很容易!《楞严经》,弟子们三问,佛陀的三答,奢摩他、三摩地、禅那,整部《楞严经》在讲什么?很简单,整部《楞严经》就是说:叫你用本性的定,本性具足的定去修行,不要用功夫去修行,所谓用功夫就是造作,整部《楞严经》都是要开发如来藏心,就是说:你修行所用的定,要用那个彻底的定,就是不假造作的定、本性具足的定,叫做首楞严大定,整部《楞严经》就是讲这个。我们一般所讲的定,都是做功夫的定,就是加上一层外表的定,譬如说:我现在看到一个人,我很生气,然后回光返照,我要忍耐,我要忍耐……这个不是首楞严大定。

首楞严大定,无取无舍,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一切法无生的定,本性具足无量智慧,般若散发出来的不可执着的定,那叫做首楞严大定:一切境界都不可动摇,叫做首楞严大定。所以,整部《楞严经》就是讲一个字:就是「定」。「首楞严」的定义,叫做大定,「大佛顶首楞严」,这一部经典,就象佛的顶部,「顶部」就是最尊贵的地方,「大」就是表示绝对,佛的顶部是最尊贵的地方。「大佛顶首楞严」,那就是说,就象佛的顶部那么尊贵的大定,首楞严这个定,最尊贵的,整个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种三昧,都不能离开楞严三昧。大佛顶,象佛的顶那么尊贵的,一部最伟大的经典,那不听不行!对不对?底下,与智所依为业,心注一境。

[(5)慧:于所观事,择法为「性」,] 择法就是选择自己所依的法,[断疑为「业」。] 把笔拿起来,慧有分两种:一种叫做恶慧,恶慧就是邪慧,比较猛利的叫做恶见,猛利的叫做恶见,他错误的知见,他执着自己的看法,非常执着自己的看法,可是,自己的看法又不对,又不正确,他理念错误,又肯定自己的看法,这麻烦大了!叫做恶慧;比较猛利的叫做恶见,不是恶慧哦,是恶见哦!他不但有这个慧,而决定这个慧的存在性,就变成见,哇!这个恶见一存在,那麻烦大了!譬如说:以前祭人头,象印地安人,杀人,他们认为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时候是为了自己的民族。或是以前的原住民,或是怎么样子,比较不开化的,杀人头做祭祀,而且还肯定这个是对的!印度以前,它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王妃她一定要和国王陪葬,国王死了以后,所有皇帝取的太太,全部要埋葬,表示忠贞烈女,什么叫做烈女?就是说:丈夫死了以后,她也要死。她怎么样死呢?她要跳进去火里面,中国也有烈女传,烈女传就是说:丈夫死了,她一定要殉身。就是丈夫死了,她也跟着死。怎么死呢?她跳进火里面,表示我对先生忠贞不二,然后,列一个烈女牌,你看这个害死多少众生!对不对?她的先生多么可恶,他死,她也要跳进去,你神经病啊!如果一个值得跳的还可以,为什么要这样跳呢?对不对?(未完)

唯识二十颂讲话01:说只有唯心所造没有实在的外境,凡夫以及二乘人会怀疑

唯识二十颂讲话02:天上的傍生是由业所感的果报,地狱中的傍生是由罪人业识所变的

唯识二十颂讲话03:唯识没有境只有心,自己意识所变现出来的相似的境界都是你的心

慧律法师唯识三十颂讲话

唯识三十颂讲话01 :我们以为心外有法,而不知道这是唯识所变、唯心所造

唯识三十颂讲话02:永远不要恨任何一个众生,你发出任何的力量你将来会回收

唯识三十颂讲话03:要常常怪罪自己的修养不够,不要看别人的缺点,永远永远

短视频目录(2020.01.01)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1.0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