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8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08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8

慧律法师主讲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8

我不是把你们当作顿悟那种顿根,我把你们当作渐悟的渐根,慢慢教、慢慢教、慢慢教、慢慢教,这样子,教久了,就会产生这种力道,力道,熏习的力道是很可怕的。若言离一切相时,而复即一切法;若言随缘时,而复不变;若言不变时,而复随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离开这个即一切法,也离开一个非一切法,是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即就是非即一切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则第八,约真如变不变,以明中道,回向之义。]所以不悟的人,他就会一直在语言文字里面找。那么悟道的人,他就知道,这完全都在强调形容一个真如。

  [子九  解脱回向那么解脱回向,简单讲就是,无缚就是解脱,叫做无缚解脱回向。那么这一段讲的是真俗自在,真跟俗是自在的。【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真得所如,简单讲,真心,然后获得到,怎么样?真如。就真得所如,如即真,真就是如,真心就是如,如的心就是真不二。十方无碍,无碍就是解脱德,名无缚解脱回向。这个是性德的大用,无缚解脱,就是性德大用,所以这一段讲的是真俗自在。拥有真心又可以解脱,涉俗无碍。[次时无缚无脱,中道妙义。]本自无缚,不用求解脱。[首句即上位,惟即与离,二无所着,已得与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无法不真,一如一切如,无法不如。]无法不如。[下入本文,然真如体遍十方,而其行既为真如所如,自应同彼,于十方界,得无障碍,成就普贤身、语、意业,精进自在力,]我们知道,普贤菩萨是大行普贤菩萨,遍十方都有他的行迹、原力。[乃至成就普贤行愿,弥满法界;]所以大菩萨要做的事情是法界,不是只有这个地球,是不是?[前位住理无碍,此位理事与事事无无碍矣!结名无缚解脱,即入法界,不可思议解脱。此则第九、即无缚无脱,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子十  无量回向] 无量回向这一段讲的,【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这一段是讲体用圆极,体跟用达到了最圆满的极至。性德圆成,法界量灭,我们的本性、德性已经圆满成就,而这个法界的量,量就是众多的数量、事相也不存在,心跟性完全归入圆满,达到了极至。名法界无量,无量就是法身德,法身德。

 [次明法界,有量无量,中道妙义。性德圆成者:承前二位而来,]二位,承关面二位,就是第八回向、第九回向而来。[八无着,得性德之全体,九无碍,就是解脱回向,得性德之大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体用备具,故曰性德圆成。孤山所谓:三德妙性圆成。无着,即般若德;无碍,即解脱德;无量,即法身德。法界量灭者:良由体无不遍,用无不周,随举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尘一毛,皆等法界,一一无有限量;是则量灭者,即无量也,故结名法界无量回向。此则第十,即法界有量无量,以明中道,回向之义。]这是第十回向。[通结前十回向,以三处区分,显有差别;而实位位圆满中道;]第一个,初回向[一悲不碍智,二智不坏悲,]智不坏悲,[此二回向众生;]变成一个区域。[三本妙合觉,四因果同地,五依正互融,六性修双即,七自他同根,]同一个真根。[此五]就是从第三回向到第七回向,加起来这五个回向,[回向佛道;]前面一、二是回向众生,那么这五个是回向佛道,最后是回向真如,从第八到第十是回向真如。[八即离双超;九真俗自在,十体用回极。此三]八、九、十[回向真如。]分三个区块,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真如。底下是四加行,这个在别本经没看到的,没看到的,加了这四加行,可见要证初地的圣位,有多么的难,有多么的难。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看注解:[阿难!是善男子,修习正定,始从乾慧,]乾慧就是乾慧地,这里的乾慧,是乾掉欲流,三界的生死之流,不是乾掉生相无明,后面还有一个乾慧,成佛前还有一个乾慧,这里是乾掉欲望、欲流,就是三界分段生死之流,后面还有一个乾慧,后面那个就是最后乾掉生相无明,所以二个乾慧,是名相一样,但是,境界完全不一样。修习正定,始从乾慧,[终于十向,不住妙悟,有向上之心,并丈夫之气,虽炽然修行,不住于相,能起无修证之修证,位位备历,故曰: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此结前也。]信、住、行、向,包括乾慧、四十一心,此结前面。[次成四种,妙圆加行:以余乘教中,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佛以妙圆以简之。前于乾慧,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乾慧地就有这样的工夫。[从真妙圆,重发真妙真圆。经历信、住、行、向,次成四种加行。妙者,愈增于妙,圆者益极于圆,自不可以寻常加行目之。]不可以用平常的加行来看待他,平常的加行位,跟这里的四加行,是完全不同的。[盖此四种,名为加功用行,乃入道要门,始终地位,皆以增进,渐次深入;如下文所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这个统统叫做增进。[如渐次中,非加行莫入乾慧,乃至等觉,非加行莫入妙觉。今独于十向之后,列四加者,以显十地之法尊胜,]就是十地法是非常尊胜难能可贵的,非加入这个四加行没有办法进入,[非此莫能进入,]没有这个四加行,是没有办法进入十地菩萨的。这个是[此开后也。非此莫能进入,] 非此四加行,就莫能进入十地菩萨的境界。此开后,往后来开。

[子二  别明四位(分四)丑初暖地一位二顶地一位  三、忍地一位  四、世第一位 ] 诸位!此四个加行位有个重要的,就是心跟佛来互相对辨,心跟佛,用自己的心跟佛的究竟的果地来对辨,四地统统是在用自己的心,然后用佛的觉,都是用自己的心跟佛的觉来互相对辨。【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就是用佛的觉悟,来把他当作是自己觉悟的这一颗心。但是,他还没办法像佛一样,若出未出,好像已经达到了佛的觉悟,又好像还没办法,就像钻木取火一样的欲然其木,怎么样?一点点热相、暖相,有一点热相,有一点暖相,就是亦象,燃烧起来的亦象,有那个成佛的迹象,就是这个意思。 [此别名四加,泯心、佛而灭数量,]所有的心,数量就是相的意思,心相、佛的相,这个量统统灭掉。[拣异唯识,位位各有能发定,所发观,及所能观法。]位位,[今经但以心佛对辨,]对就是互对,佛的觉跟我的心来互对,来辨明,[而成四位。]

[暖地犹云:佛即心;顶地:心即佛;忍地:即心即佛;世第一地:非心非佛。]解释一下!佛即心,什么时候,佛就是你这一颗心,然后顶地就更强了,心即佛,心当下就是佛,那么忍地呢?同时,即心就是佛,即心即佛,为什么?同时存在,不能说哪一个是心,哪一个是佛,已经合而为一了,世第一,那更强,非心非佛,离开这个心的名相,也离开了佛的名相,统统没有,连名相都不可得,前本一个即心即佛,还有一个心跟佛,来合而为一,这里统统不行,离心相,离佛一切相,所以非心非佛,非心非佛就是说不着一个即心即佛,叫做非心非佛。[以心摄众生,佛摄真如,是总摄十回向三处也。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者:佛觉,指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为自己加行之因心,]加行的因地心,众生佛道就是须要这个真如的因地心。[欲证佛即是心之境,而因心欲亡未亡,果用将发未发,故曰若出未出。喻如钻火然木,火譬初地,本觉智火,本来在木中;木譬无明,今本觉智火,欲出未出,无明之木;将然未然。加功至此,喻如钻火,欲然其木,先得暖相现前,名为暖地。]暖相就是有那个迹象。

 [龙牙禅师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解释一下!学道的人就像钻木取火,你看到一点点烟还没有烧起来,那不算数,那就是逢烟且莫休,且莫休是说,我有一点迹象了,唉!不行,你要继续精进。这个就是告诉我们,现在的人,修行不能说,我真的修得不错了,我到今天来讲,已经很满意了。对不对?还要继续勉励自己。常常讲,就像印光大师讲的,常常自觉惭愧,我的功夫,念佛的功夫还不够。所以古来真正念佛的人,是念到连晚上作梦都在念佛,连晚上作梦都是梦见佛像,要不然就是梦见月亮,要不然就是梦见在飞、飞翔。以前的修行人,只要那个晚上去梦到红尘俗事,而忘记了念佛,起来就去佛前跪,痛哭流涕,说:我在梦境做不了主,如何在临命终的时候做得了主?在座诸位!这一句话,我看了这一段,非常的得体,非常的贴切,在告诉我们,如果你现在晚上作梦,还没有那个能力,控制你的梦境来念佛,简单讲,就是你的熏习力还不够,那往生就没什么把握,你往生要有把握,就要白天能够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晚上睡觉依然能够一心不乱,这个是真工夫。直待金星现,冒金星就……金星现就是,真的火种就出现了,把木头烧起来了。归家始到头,这样回家的路才有个开始。

[丑二  顶地一位]【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成佛,成佛什么意思?成佛的觉悟,我们现在就踏着佛的觉悟的脚步。心为佛依,心为佛依,如足履地,就像站在地上一样,脚踏实地的这样子,来体观自己的心,也就是佛的境界。心为佛依,如足履地,就像脚踏在佛的地上,地上,譬如说佛,他脚踏到佛的地上了,体观,自己好好的观照自己的心,即佛境界,我这个心就是佛的境界。若依非依,因为心相还没有全部放下,叫做若依,若依,好像有所依,心相依佛还没有全忘。非依,可是又有相当的工夫,心相垂尽,垂就是下垂的垂,接尽,心相垂尽就是快完了。若依非依,什么意思呢?这个心相,依于佛的心相,还没办法全忘,若依,好像还有所依,但是,修行到这个顶地,这个心相又好像快结束了,垂尽,又好像快结束了,叫做非依,又好像没有什么相,若有若无的意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我们愈登愈高,愈登愈高,但是下有微碍,你的脚还是必须踏在岩石上、山顶、山的土地上,名为顶地。[又以此自己加行之因心,成其初地,佛觉之所履,心为佛依,如足履地,体观自心,即佛境界。而心相未能全忘,为若依;心相垂尽,为非依,喻如登高山,其身已入虚空,不过脚跟未离山顶,下有微碍。]还有一点微碍。[今下有微碍,故曰若依,身入虚空,故曰非依。碍而至于微,而心相亦复无多也。故曰顶地一位。]

[丑三  忍地一位]【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这个菩萨已经达到什么境界呢?心跟佛二同,二个是一样的,即心就是佛,即心即佛。菩萨已经达到心佛二同,就是即心即佛,即心同佛就是即心即佛,善得中道。底下用一个譬喻,譬如说:忍事人,非怀非出,就是一个有忍辱,忍就像我们忍一件事情,忍于心而不说话,叫忍事之人,忍下来,怎么样?忍心。那么忍辱的心是什么?把他忍下来,非怀非出,非怀就是说,也没有说放在心里,非出,也说不出话,也说不出所以然,也没有语言可以说。所以非怀,简单讲就是心,不是故意把他挂在心里,没有挂碍在心里叫做非怀,但是要说又说不出话来,说不出口。是不是?不放在心也说不出口,这个就是进不进,出不出,叫做名为忍地。那么整段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菩萨已经达到心跟佛二同,就即心即佛,善得中道第一义谛大空。喻如忍事人,忍辱一切事情的人,也不是说我故意怀在内心里面,但是却又说不出口,名为忍地。

看注解![暖地,即以佛觉,用为己心;顶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是心、佛犹存二相。加功至此,则心佛二同,所谓即心即佛也。佛觉]就是果,[泯为因心,就是因地心。因心泯同佛觉,]因地心泯,泯就是灭了,灭了,灭就是泯。法官在判一个人死刑,都会写泯灭人性,当与世间隔离,隔离就是枪毙,要抓去枪毙,那个判决书里面,他不会说,应当抓去枪毙,法院的判决都是讲,当与世间隔离,隔离就是要抓去枪毙。所以泯灭人性,泯灭人性。[虽心佛历然,而因果融即,常于加行心中,见佛业用,亦于诸佛行处,洞彻自心,故曰:善得中道。但将证未证,心中明了,吐露不出,喻如忍事之人,若欲怀之于心,便欲诉向于人,有欲出之于口,又非可以话会。]也不是很挂碍在心,又说不出口,就是这种滋味。[故曰: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接下来是[丑四  世第一位]世第一,连这个中道统统不存在。【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数量就是多跟寡,增跟减,统统消灭了,没有多跟少的这个观念,数量统统没有了。因为证悟到一心、真如。迷跟觉中道,诸位!这个迷跟觉,要讲二次,这个中道要用二次,迷中道跟觉于中道是没有的,是:迷、觉中道,要这样讲的,迷划一线,中道划一线,然后把迷接到中道来,觉右边划一线,右边划一线到中道,接到中道来,迷于中道,觉悟于中道。就是这样子,因地中,无所谓的迷于中道,果位当中,无所谓的觉于中道,就是这个意思。对不对?因,因地中,迷是站在因地当中讲的,究竟突破这些数量的时候,也没有所谓因地中无所谓迷于中道,因为本来就是一心,本来就是真如,觉悟的时候,也无所谓觉于中道,所以迷跟觉这二个中道统统不存在,叫做迷于中道不存在,觉悟于中道也不存在,也没有这种数量。二无所目,二无所目则数量俱销,心佛双泯,非心非佛,世第一。名相都安不上,叫做非心非佛,不能说有一个心,不能说有一个佛,连这个统统没有,进入无言,名世第一地。把他贯通一遍!数量的多寡跟增减,统统不存在,因地当中无所谓的迷于中道,果位当中,也无所谓的觉于中道,这二个数目是不存在的。二无所目,数量俱销,心佛双泯,所以非心非佛,名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者:暖地中,即以佛觉,用为己心,尚存己心数量;顶地中,虽以己心,成佛所履,尚存佛履数量,此二皆迷中道炎数量也。忍地中,心佛二同,尚存二同数量:此乃是觉中道之数量也。迷觉二字,双贯中道之上,迷中道者:非谓迷了中道,乃因心中,所修之中道也。] [觉中道者:亦非觉了中道,乃果位中,所证之中道也。今则不但无迷,亦且无觉,]这个才是真。[下无己心,上无佛觉,若心若佛,二无所目,]安不上名相,目就是名,安不上任何的名目。[则数量俱销,心佛双泯,犹云非心非佛也。]

[南泉云:莫认心认佛,认得亦是境,]就是你的心,不要着一个心,着一个佛,就是我的心就是佛,这个仍然也是境,没办法进入不可思议的非心非佛。[古人唤作所知愚。]所知,所知道的变成障碍,愚,就是障碍,所知愚就是所知障。如果你认为我现在即心即佛了,记得,即心即佛仍然是境。[马大师云:]马祖道一禅师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所以什么名相都安不上,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结名世第一位,此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也。于一念中,法尔亦具,此四加行。然此四加行,说虽次第,行在一时,所以名为妙圆也。]

底下是[癸八  地上十位(分十)][子初  欢喜地  二离垢地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地有多义,]地有多义,[略约二种解释:一、诚实义:谓地地皆以真如相为体,坚固不坏。二、发生义:谓地地皆发生佛地功德,]发生佛地的功德,每一地都会产生佛地的功德。[大用重重无尽。温陵曰: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这个地,是成长一切的根。没有大地,你怎么有办法容一切众生呢?你建筑物建在哪里呢?对不对?你人脚踏在哪里呢?动物、植物成长在哪里呢?统统要地啊!所以地才是一切的根本,那么十地也是这个意思。

 [问:四加行亦皆称地,与此同耶异耶?]四加行也是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不是也称地吗?[答:非同非异。何以谓之非同?功德超胜故;]这个十地功德超胜。[何以谓非异?同为趣进妙觉之因地故。据前四卷末,如来但立因果二地,文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则,但以修习圆通本根为因地,而以佛究竟妙觉为果地,中间皆圆成果地之位也。阿难!是善男子,于世第一地,善能成就,则障初地一分无明,]则障初地之一分无明,[豁然顿破,而如来三德秘藏,全然圆证。于大菩提:即无上菩提,不出三藏全体,十玄妙用。]说:不出三藏全体,佛的十玄妙用。

[此菩萨位居分证,]分证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已经快到究竟即佛了。此菩萨位居分证即佛,[不云成就,但是通达。而善得者,即现量亲证,不离自心,通达佛觉故。觉通如来,尽佛境界二句,即释上二名,以自心本觉,与诸佛妙觉,融通无二,能尽诸佛,微妙境界。即前文所云: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也。此不但通达,而且尽佛境界,如三世诸佛,所应得者,我已得之,如一切众生,所本具者,我已证之;是故极生庆快,名为欢喜也。]好,再解释一下!解释一下经文!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大菩提就是佛的究竟菩提。善得通达,通达就是完全没有疑虑,善得通达。说这个人通达经、律、论,简单讲就是通达三藏,要不然怎么叫三藏法师?通达,全部都通达。这个是通达什么?觉通如来,他的觉悟,通达究竟的如来,尽佛的境界,这个时候,内心里面充满了欢喜,成佛有望叫做欢喜,决定不移叫做欢喜。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二地叫做离垢地。这个异性入同的意思,就是九法界不同之性,九法界不同之性。怎么样?入同,入于……同前面加二个字,如来,入于如来平等的同性。那么,连这个同性这个同字,同性亦灭,也不可以着一个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再解释一遍!九法界差别叫做异,九法界差别的异性,统统来入于如来平等的同性,如来的平等同性,这个性字也不得着,同性亦灭也不可得,名离垢地。随立随破,这个就是佛法,这个就是等同,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世界,就是这个意思,随立随破,随立随破。

[异性,指九界之性;前位觉通如来,即九界之异性,入于如来,平等之同性。虽同一佛境,而此境未亡,]这个境还没有除掉,[犹是清净心中之微垢。]记得,心只要存有一下,一个念头,你在修行,这个就是微垢,我已经成佛,这个就是微垢,到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的思虑,到没有任何的相,连无相也不可得,惟是一心,惟是真如,就是保持沉默,一句话都不说,这个就是无言胜有言的佛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已经没有任何的言说。[因对异说同,异固是垢,同亦是垢。]所以这个心,佛的心,到了这个,老参的动念即乖,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就是不可有0.00001的言说、语言、文字、观念、妄想,连说我已经很清净了,连这个都不行,这个就是垢。所以,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可以立一知,不可以立一见,不可以立一法,不可以着一相,知见法相统统彻底铲除,这个就是佛的心。所以一个人,常常赞叹自己,我很行,那个人就是不行,在佛的角度,那个人就是不行,还着一个我很行,对不对?[所以于无间道中,无修而修,定慧双流;解脱道中,无证而证,并将此同性亦灭,是谓离垢清净,故名离垢地。]

 [子三  发光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什么净极明生呢?清净达到了最高点的时候,这个妙明就产生。怎么样呢?真觉就会显露,名发光地。 [净极者:前位同性亦灭,细垢已离,但未至离离;]这个离还要离。[今将离垢之离复离,是为净极。]清净达到了极点。[明生者:譬如古镜重磨,垢尽之后,更加拂试,则净极明生,真觉显露,灵鉴无碍,即所谓净极光通达也,是名发光地。]所以在座诸位,你就知道了,修行是精进!再精进!再继续精进!舍,统统舍,剩下0.001的执着都不行。

[子四  焰慧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明”就是妙明;“极”就是极盛;“觉”就是觉智;“满”就是弥满;妙明极盛觉智弥满,名焰慧地。到了这个时候,这个智慧,全部统统是智慧。 [明极者:蹑前位。光明始生,未至明极,此位妙明极盛,觉智增长,如大火聚,]这个是……大火聚可以照亮一切,[能烧烦恼之薪。]薪就是木柴,木柴。简单讲,如果你觉得,你修行很行、很行,自己有这种感觉,但是为了某一件事情,又起烦恼,那简单讲,就是你的修行就是不行,你内心里面的烦恼之薪还没有烧尽。所以,用平常的你内心有没有烦恼,有没有起心,有没有动念,就可以检试你自己的工夫。你的烦恼有没有烧尽?烦恼如同木柴,有没有烧尽呢?还没有烧尽,还会起心,还会动念,那就表示你还是凡夫。[而言觉满者:明其称性故,所谓觉照,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即前云:寂照含虚空也。][名焰慧者:表如焰之慧,有烁绝之胜用而已。]烁就是光闪动的样子叫做烁,绝就是没有办法称量叫做绝,这个光明没有办法来称量。简单讲,他的智慧是无量无边,他的胜用也是无量无边,所以有烁绝之胜用。他的光明达到了无量无边,无四地而已。

诸位!底下,[子五  难胜地] 【一切同异,的不能至,名难胜地。】“一切同”就是如来的性,“异”就是初地以前,初地以前叫做异,因为地上,记得,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你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统统名为智,用智慧的智来表达。十地就是智,大智,统统是智,不是用慧来表达。诸位!如果智跟慧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用智跟慧来表达,那么智跟慧二个角度是不一样的,慧是断惑了,智是证真了。所以严格讲,智比慧更高、更深,接近佛。所以佛,成佛都是讲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你成阿罗汉,叫做一切智,成就菩萨的果位,叫做道种智,成就佛的果位,没有说一切慧、道种慧、一切种慧,没有的,没有人这们称的。所以这个智,严格讲起来,工夫还要比慧更高,但是成佛,那就不一样了,成佛,智如慧也如,智就是慧,慧就是智,只是体用不一样而已。站在还没有成佛,分智跟慧;站在成佛,智慧是一体两面的,智是体,慧是妙用。我们说智就是我们的本体,慧就是般若妙慧,对不对?就是这个意思。指一切同,同就是同如来,异怎么样?异于前面的信、住、行、向,跟前面不一样的。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地前智名异,地上智名同。]初地以前,那人智是不一样的,初地以上的智,名字是相同的。[初地觉通如来,异性灭,惟一佛境,]简单讲,初地到十地统统一个佛境,统统是一样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是一模一样。([即同也。][二地复经同性亦灭,]连那个同性也灭,[由净而明,由明而满,再经两地之修证,则前之异同,至此则杳不相及。]杳不相及就是差很多,[及尚不能及,况超胜乎?故名难胜地。唯识谓此地,真俗两智,行相违合,]以前的行相不一样,[今令相应,极难胜故。]

第六地叫做[子六  现前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无为真如,“性”就是妙性,“净”就是极净,妙性,真如的妙性极净,同时妙明显露。在这里统统称为妙,为什么?已经接近佛地了,名现前地。现前就是本性显露,亲证真如无为,所以现前地就是这个意思,亲证真如无为。[从初地至此,销异灭同,明生觉满,复超同异,凡情圣解,悉已铲除。有为功用至极,即契无为真如也。性心净明露者:真如妙性,本来清净,分明显露,初得亲证。然而真如,全体大用,当在八九两地:而八地,真无功用,此地方到无为,始显真如,但约性显,而名现前也。]现前就是性显的意思。

 [子七  远行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前面如果把它加一个穷,穷尽真如之边际,际就是边际,更清楚。如果你肯做一下笔记,虽然后面注解有,但是你把它做一下笔记,印象就更深了。以前我们读中文的时候,像我,读大学中文课的时候,老师上课,我一定很认真的听,做笔记,因为课堂上的课程,我认为,私下有空再看注解,可是有的同学观念不一样,后面注解有了,我们就回家自己看,但是我认为要一气呵成,须要靠老师的解释。有时候你看后面的注解,回不去,没办法贯串,所以,我上课一定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有一次,我们另外一个土壤力学的,另外一种课程,上那个课程的时候,我上课有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有的同学,私下认为这个课程不是很难,就觉得不在意,因此他们认为回去再看就好,结果我就在做笔记的时候,写写……写下来,回去就复习、复习,而考试快到了,我就准备老师的课程,考试的时候,那二题统统会,全班最高分,结果他们一直在书本上没找到考题,这个就是上课肯用功的。有的人他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也许是书读得太少,或者他程度太好,或者是说,我又没要讲经,准备这个做什么?所以我很赞叹那个能做笔记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说:佛经上写这个笔记,对不对?那这样是不恭敬;不不不,像我们去亲近忏公,他上面都做笔记。广化律师,上面也做笔记。不是说佛经上不可以做笔记吗?我再拿一本新的经给你,那上面就没有做笔记,那一本新的就没有做笔记。所以,可以拿一本新的没有做笔记,但是要有一本做笔记的,这个就是功课,上课的一个心态,心态。穷尽真如之际,名远行地。 [真如本来无际,望之不见其影,穷之无有分量;今言尽际者;即所谓尽其实际,于无际之际,迥超极造,故名远行地。]

 [子八  不动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什么叫一真如心?就是万法都是一个真如之心。凝然湛寂不动如幻,名不动地,等同涅槃。佛的大涅槃的心就是这个“一真如心”,一真如心,惟一个真如之心,万法都是一个真如之心,凝然湛寂无动无坏,叫做不动地。 [承前既已尽际,乃得全体。一真凝然,湛寂不动。]诸位!到了这个一真不动地的时候,你知道吗?他就会到深山里面去,所有的草木,都是他的心性,所有的语言,都是他的心性,那个时候,他的生活会到什么程度?到了半年不用讲话,因为他觉得讲话都是废话,不像我这么多话。如果证到一真如心,到不动地的时候,他会禁语半年,一句话都不想讲。人生最没有意义的,就是一直讲、一直讲、一直讲,但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也是一直讲、一直讲、一直讲,所以,看你用什么心。如果证悟到一真如心,他的身口意统统是真如,这个法,没有一法不通,入于极净之处,无论在动态,无论在静态,都是一真如心,都是一真如心,那么他就会享受一真如心的寂灭处,他就会半年一句话都不讲。所以,有一天他就会贴出,某某法师、老和尚禁语半年。[动即亦动,而如理精真,无有变动,菩萨当住此地,遍观诸法,诸法皆真,法法皆如,一尘一毛,一一无非真如自心。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故名不动地。]

 [子九  善慧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正脉云:前位,是得真如全体,此位,是发真如大用,称体起用,自然之理。华严、金光明,多指功行,而本经惟说本真,自体自用。前位,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位,则一一互摄互入,即遍即包,十玄业用,皆真如用也。结名善慧,即法界无障碍智也。]叫做善慧。

 [问:]前面的[“七行之尘界互现”]还有前面的[“五向之依正互涉,与斯何异?”]跟这个境界有什么不一样? [答:]那么前面十行位的[“七行方有是愿,未说亲证本真,自体自用,法尔本具,显现发挥也。”华严、唯识、金光明、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为大法师,最善说法。]简单讲,很会说法的法师,要是亲证到真如,那么这个就是快成佛了。[华严名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祗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余谓说法,我认为说法这件事,固可以说为发用,]固然可以说是依体起用,[然方是大用中一用耳,故明用,]所以用应该是无量无边的,不遗漏说法这一件事。[不遗说法,]就是也不会遗漏说法这一件事,[而说法,岂尽大用耶?]怎么可以说明来显示真如的大用?只有说法一事不能说明真如的大用。[余地既皆不尽同,此何必同乎?故须具十玄,方为称真之用,然亦岂遗说法哉!]但是也不会遗漏说法这件事情,说法这件事情很重要。整段的意思就是说,大用不能限制说只有说法,应当是十玄门都有。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解释一下,说: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从此已往”就是包括九地、十地、等觉,从此已往就是已去,从此以后的意思,往后看,从此以后,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名此地,叫做修习位。看解释:[阿难!是诸菩萨;诸者众也近指,四加以至于此;无指,该前之四十一心。从此已往:往者去也,即自九地以去,后三位也。]就是九地、十地、等觉这三位,[不可指前,若指前,应言已还,且下文意,亦复指后。修习毕功,功德圆满者:谓言修习之功行,于兹已毕,出世之功德,亦称圆满,此去只认证,不论修。]已经没有修了,到了这个,论最后了。[亦目(名也)此地,为修习位:显修习之功,终极于此,故另结之,以清眉目焉。]清眉目,就是可以更清楚的,这个名字看得很清楚,以清眉目焉,更清楚的这个眉目就是名相、名字。

最后一个[子十  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意思就是,慈就是真慈,阴就是普被,普被,真慈普被,怎么样?妙云,这个妙智的大云,妙智的大云,这个阴是弥满,弥满,真慈普被,阴就是弥满成阴,就像我们,阴天的时候就看不到太阳,遮蔽了太阳,免得日晒,真慈普被如阴圆满而成,妙智的大云,覆盖众生,本来的涅槃之性海,叫做覆涅槃海。覆什么?覆盖,覆盖众生本自涅槃之性海,名法云地。

 [慈妙是法,阴云是喻。谓真慈普被,弥满成阴,妙智大云,靉靆密布,]靉靆指云层很厚,光线阴暗的样子。[理智齐彰,地上清凉。良以慈阴妙云,是十地圆满之因德,涅槃性海,是十地将证之果德。涅槃梵语,此翻多义,今略取圆寂之义,谓真无不圆,妄无不寂。即菩萨从最初发心修行,依不生灭之根性,定慧均等,中中流入,趣涅槃果海,到此将证未证故,但曰覆也。结名法云地,以慈智是法,云字该摄阴字,仍是双举法喻以结之。]所以到这个地方,就是真正的慈悲,普遍的加被众生,弥满成阴,然后阴庇一切众生,他的妙智大云覆盖众生,本来、本自的涅槃性海,已经圆满开采出来,名法云地,法云地。法云地,简单讲就是庇阴众生。

 [癸九  等觉一位]【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解释一下,一切如来,皆是逆,“逆”就是逆涅槃的果,然后流出来度众生,从涅槃出叫做逆流。一切如来,皆是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来度众生。如是十地菩萨满足的大菩萨,到十地菩萨满足的大菩萨,顺是什么?顺法性而流至,行,那么十地菩萨,十地满足的大菩萨,顺着法性而行至,而行至,达到了一个阶位,达到了无上的菩提,无上的菩提。因为,顺着法性,想要进入这个大般涅槃的无上大菩提,那么佛跟菩萨觉际入交,觉际入交,就是佛跟菩萨在这里互相涉入、交接,佛进入大涅槃,逆了涅槃果而出了众生,而这个修行人刚好修到等觉,刚好跟佛这个觉交际,就是无上的大菩提的佛,回来要度众生,他又修行修到这个等觉的境界,互相涉入。诸位,把笔放下来!这个听不懂,我这样手势一比,你就会很清楚,这边是涅槃,这边是生死,这边是涅槃,涅槃。那么,由凡夫位修行、修行、一直修行,达到了,达到了佛的果位,佛的果位就是涅槃。那么涅槃要倒驾慈航,要普度众生,再回来,佛的究竟涅槃再回来。这个凡夫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这个地方,交接,如来倒驾慈航,回来,这个人修行到这个阶段,刚好在这里碰面,这个叫做觉际入交,觉际入交。如果这个还听不懂,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这是一艘船,船(一直行驶,)(未完)



短视频目录(2020.05.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6.15)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三套(全)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5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6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7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全 )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

慧律法师佛学十四讲表(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慧律法师地藏经讲记1--55(全)

慧律法师唯识二十颂、三十颂

化上人法华经(全)

慧律法师《入佛正见》
律法师八识规矩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