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中科技大学郑炎松教授课题组《Coord. Chem. Rev.》: 构建手性AIE分子及在手性识别和圆偏振发光等领域的应用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2-05-03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手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特征,小到量子的自旋,大到银河系的螺旋,不对称存在于各种自然现象中。对称性的破缺不仅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和生动,而且给事物带来更多特殊的属性。巴斯德在1848年首次分离出四水合酒石酸铵钠的两种对映异构体晶体,尽管至今已经过去170多年,化合物手性的研究依然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手性研究不仅对生命科学和药物研究有着重大意义,许多新型手性材料的研发也给材料领域带来了更多活力。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2001年首次发现了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现象。典型的AIE分子在稀溶液中荧光很弱,但在固态或者聚集态下能发出很强的荧光,与传统的平面荧光分子(如荧光素)具有截然相反的性质。AIE效应的发现颠覆性地打破了人们以往对荧光分子的认识,并且有助于荧光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荧光传感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LED)等。将手性引入到AIE的研究中,不仅能发挥AIE聚集态光致发光的优势,而且拓宽了AIE的研究领域。这篇综述主要总结了近些年发表的关于构建手性AIE分子的方法,并且系统地介绍了它们在手性识别和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等领域中的应用。



最直接的构建手性AIEgen的方法就是将手性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到AIE分子上(如图1 A),它简单高效,是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而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诱导并固定AIE分子自身的不对称性,来实现手性AIE分子的合成。典型的例子是将四苯乙烯的苯环旋转加以限制,并且分离出两种旋转模式(M-型和P-型)的分子(如图1 B),得到两种对映异构体。除了小分子的手性AIE分子,还可以制备手性AIE高分子材料,甚至是共价有机框架(COF)(如图1 C)。


图1. 手性AIE分子1的结构式和分子2的两种对映体的单晶结构,以及COF材料3的结构式。


生命体内的单糖都是D-型,而氨基酸都是L-型,很多药物也是只有某一构型具有药效,因此对手性分子两种对映异构体的区分至关重要。普通的AIE荧光传感器无法区分手性分子的两种对映异构体,而在引入手性后,它们就可能具备手性识别的能力。目前报道最多的AIE手性识别应用主要包括识别手性酸,手性胺和游离氨基酸等的检测。由于手性AIE分子与上述识别对象的两种对映异构体的酸碱作用强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聚集,这样就会得到具有不同荧光强度(图2 A)或者颜色(图2 B)的产物,实现对映体的识别。而通过定量分析荧光强度或波长的变化甚至可以进行对映体过量(EE)值分析。


图2. 手性AIE荧光传感器通过荧光强弱(A)和荧光波长(B)区分手性分子的两种对映异构体。


手性荧光分子不仅可以用于手性识别,而且由于其固有的发光性质可以用于CPL材料的构建。而跟CPL相关的最重要参数就是荧光量子产率和不对称因子。之前的大部分有机荧光材料往往具有很高的量子产率,但是不对称因子都很低处在10-510-2的量级(理论值为±2),某些无机荧光材料可以得到接近2的不对称因子,但是他们的量子产率却很低。手性AIE材料的出现为这一困局带来了新的突破,因为聚集态的AIE分子本身具有很高的量子产率,而在聚集过程中进行的有序自组装又能放大整体的手性,从而得到很高的不对称因子。目前已经报道的手性AIE材料的不对称因子很容易达到10-1的量级,甚至还有研究报道其不对称因子达到了1.42,已经非常接近理论值了。具有高量子产率和高不对称因子的荧光材料,可以用于制备圆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circularly polariz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CPOLEDs),用于3D显示。


图3. 手性AIE分子的圆偏振发光和CPOLED器件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郑炎松教授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撰写了相关综述论文,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胡明和宝鸡文理学院AIE研究中心冯海涛副教授,共同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袁映雪唐本忠教授,通讯作者为郑炎松教授。该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和创新与技术委员会等项目的资金支持。


原文信息:Ming Hu,1 Hai-Tao Feng,1 Ying-Xue Yuan, Yan-Song Zheng*, and Ben Zhong Tang. Chiral AIEgens – Chiral recognition, CPL materials and other chiral application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20, 416, 213329.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085452030148X?via%3Dihub


相关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郑炎松教授课题组在AIE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有生命的发光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一种新型构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策略

聚集诱导发光20周年综述:聚集诱导发光从分子科学到聚集态科学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徐斌/西工大孔杰/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Nat.Commun.》:一种超高对比度柔性拓扑光传感技术

西工大孔杰/深大黄龙彪等《AFM》:基于人体红外热效应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浙大钱骏教授《Nat. Commun.》: 调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结构及形态,实现近红外IIb窗口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Coord. Chem. Rev.》: Self-assembly of AIEgens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三键聚合方法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理解及未来发展 

吉林大学田文晶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近红外染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纳米粒子及其双光子成像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