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四)
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四)
苏联的十次突击
二战进入1944年,法西斯德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困境,而苏军此时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已大大超过了德军,苏联人民的大反攻开始了。
从1944年1月中旬开始,苏军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连续实施10次进攻战役,史称十次突击。
苏联十个方面军在几十万游击队员的配合下浩浩荡荡、凯歌西进。
1944年1、2月间,苏军首先解放了列宁格勒。
6月底,苏军击溃芬兰军队,迫使芬兰政府停战求和、退出战争。
6、7月间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给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毁毁灭性打击,歼敌54万人,西进了500到600公里,进入波兰东部。
8月底苏军进入罗马尼亚,9月初进入保加利亚,两国人民都举行起义,建立民主政权,并对德国宣战。
10月,苏军进入匈牙利,直到1945年4月,经过恶战,才完全击溃那里的德军。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人民经过长期抗战,获得了解放。
1944年苏军通过10大战役,解放了苏联的全部领土,共歼灭德军200余万人,进入东欧各国作战,在北部的战线逼近德国领土。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国和英国在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之后,在英国本土集结了海陆空军287万人和大量的舰艇、飞机等武器,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实施登陆,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
6日凌晨,3000多架美、英飞机把3个伞兵师空投到诺曼底海岸后边的重要地区。黎明时分,英、美2000多架飞机先后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进行猛烈轰炸。日出之后,盟国海军战舰开始猛烈轰击德军阵地。
6时30分,美、英、加5个师的部队开始在5个滩头实施登陆,真正开辟了第二战场。到6日夜晚,盟军已有10个师的部队上了岸,建立了牢固的登陆场。
由于进攻之前盟军巧妙地制造了主攻方向在加莱地区的假象,进攻当日天气恶劣,西线德军司令部没想到盟军会在此时登陆,因而措手不及。天亮之后,德军组织反击,但已无法把盟军赶下海去。
希特勒迅速调动援军,试图将盟军困在滩头,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诺曼底滩头争夺战。到7月5日,盟军已有100万人登陆。
盟军大举进攻
7月底盟军大举进攻,在法国法莱斯地区围歼了德国B集团军群主力,盟军势如破竹、横扫法国腹地。
8月15日,戴高乐重建的法军和美军又在法国南部登陆。
1944年8月25日,法国第二装甲师进入首都,戴高乐将军也回到首都。巴黎居民万人空巷、欢迎戴高乐、欢庆祖国解放。
艾森豪威尔挥师猛进,指挥几路大军风卷残云般向德国边界挺进。
9月3日,盟军解放了布鲁塞尔,10日解放卢森堡城,10月21日占领德国第一座城市亚琛。
这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将军都认为,盟军应集中力量攻取柏林。到11月底盟军已增加300万人,但由于盟军进攻的正面宽达720公里,所以仍感到兵力不足。
德军阿登反扑
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拼凑20个师从阿登向美军最薄弱的防线突然发起进攻,企图击溃北面盟军4个集团军,与美英媾和,然后集中力量去对付苏联。
结果是,德军伤亡10万人,希特勒什么也没有捞到,但这一仗却打乱了盟军的进军时间表,使美英抢先占领柏林的计划化为泡影,最后只得望易北河而兴叹。
德军在阿登反扑之后,丘吉尔急电斯大林求援。
雅尔塔会议
1945年1月12日和14日,苏联军队提前从波兰维斯瓦河以及华沙南面发动进攻,解放华沙。1月底渡过奥得河,并在西岸占据桥头堡。与此同时,苏军还实施了东普鲁士战役,这时苏军离柏林只有60公里。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他们讨论和决定了很多重要问题,也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史称雅尔塔协定。
在罗斯福的倡导下,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一个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来规定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防止新的战争,这就是联合国。
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苏联、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并议定了安理会的表决程序。
斯大林承诺苏联在打败德国之后,出兵对日本作战。
美国允诺苏联在中国大连、旅顺以及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拥有优越权。因事关中国主权,罗斯福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的同意。
雅尔塔会议还规定苏联占领德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三国共同占领柏林。
会议还讨论了波兰的边界和政府改组问题。
在波兰政府组成问题上,苏联同英美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苏联支持已经建立的波兰工人党领导的临时政府,而英美则要求让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主要领导人入阁。
这表明在法西斯行将失败之时,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矛盾已上升到重要地位,即冷战的阴影已初露端倪。
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欧洲政治格局一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才告崩溃。
会后不久,罗斯福总统回国后于1945年4月12日逝世,杜鲁门继任为美国总统。
攻克柏林
1945年初,苏联就为攻克柏林做准备,把大量作战物资运往奥得河畔,并准备用3个方面军攻打柏林,总兵力为250万人,拥有大量火炮、坦克和飞机,而德军在柏林城内外总共只有120万人,武器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
在担任主攻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地段上,苏军集中了83个步兵师、115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628门火炮、1531台火箭炮。
朱可夫
1945年4月16日晨,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万炮齐轰,打响了这一历史性战役。5时许,苏军的143架探照灯豁然打开,强烈的灯光直射德军阵地,苏军步兵和坦克猛烈冲击,至天亮时已突破德军第一道防线。
20日,苏军开始炮击柏林市区。
从4月21日到5月2日,苏军向柏林发射180万发炮弹,并运去了每发炮弹达500公斤的要塞炮,以攻击市内坚固工事。
25日,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部队在波茨坦附近会师。与此同时,苏军和美军也在柏林以西的易北河上的托尔高会师,从而把德军截成南北两半。
4月底,市内战斗达到了激烈的顶点。
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战士在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升起了胜利的旗帜。
4月30日下午,阿道夫·希特勒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双双自杀,希特勒这个法西斯魔王终于恶有恶报。
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屠杀了犹太人和其他和平居民1200万人。希特勒死前立下遗嘱:任命海军司令邓尼茨为其继承人。
5月2日晨6时,柏林守备司令打着白旗越过阵线向苏军投降了。下午3时,柏林德军全部放下武器。
在整个柏林战役中,苏军歼敌93个师,俘敌官兵48万人,苏军伤亡30万人。
在西线,德国还有66个师,但战斗力很差。
3月7日至31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法国的部队共85个师相继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挺进。从4月12日到5月初,从北到南,盟军解放了不来梅、莱比锡、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地。
这时希特勒已经自杀,德军兵败如山倒,残兵败将像潮水一般涌往西线,向英美军队投降,因为他们在苏联作恶多端,生怕苏军报复,结果包括在战场上的俘虏,投降的德国官兵总计为8109000人。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8日24时,在苏联元帅朱可夫的主持下,苏联、英国、美国和法国代表在柏林接受了德国代表凯特尔元帅签署的投降书。
5月9日零时43分,签字仪式结束,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太平洋战场
在太平洋战场上,随着美国空军、海军优势的不断增强,美军采用跳岛战术,越过一些日军死守的岛屿,向日本本土进攻。
美军发起两路进攻:
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的西南太平洋战场,主攻几内亚和菲律宾;
尼米兹指挥中太平洋战区,从夏威夷总指挥部向西进攻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岛和冲绳岛。
1943年5月至8月,美国海军先夺回阿留申群岛。11月美国海军攻下吉尔伯特群岛后,便马上在岛上修建空军基地,为下一步进攻作准备。
1944年2月底,美军占领了马绍尔群岛的主要岛屿,接着又攻下加罗林群岛。
1944年6月6日,斯普鲁恩斯指挥的美国第5舰队从马绍尔群岛起航直指马里亚纳群岛,7、8月间美军占领了其主要岛屿——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突破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防波堤。
在这些岛屿的争夺战中,日军进行了绝望的挣扎,往往战至全军覆没。
6月20日至21日,美国海军同日本海军进行了菲律宾海海战,大败日本海军,绝望的日本军方组织神风突击队进行自杀式攻击,击沉了一些美国军舰,但却阻止不了日本失败的命运。
马里亚纳群岛的失守和菲律宾海战的惨败,使日本东条内阁倒台,日本本土感到了威胁。
1944年10月20日,美军在菲律宾的莱特湾登陆,麦克阿瑟将军重返菲律宾。
1945年3月,美军解放了马尼拉。
美军乘胜前进,1945年3月,经过苦战,占领了硫磺岛。7月初,美军占领冲绳,离东京越来越近了。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苏、美、英三国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商讨战后如何处理战败国以及对日作战问题。
7月26日,美英通过外交途径,征得蒋介石的意见,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通过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
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而且大量征兵,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从提尼安岛起飞的美国远程轰炸机B-29向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炸死78150人、炸伤和失踪51408人。
两天后,即8日下午5时,苏联外长向日本驻苏大使递交一份通告,宣布苏联从8月9日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冠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向全中国人民下达了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动员令。
这时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有19个,正规部队已增到91万人,民兵为220万人。
在中共中央大反攻的命令下达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纵队纷纷出击,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
《世界历史》01 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
《世界历史》02 文明的曙光(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3 古代文字的起源(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4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5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下)(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6 古代埃及文明(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7 古代埃及文明(下)(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09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0 古希腊文明的回声(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1 古希腊文化(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3 罗马共和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4 罗马帝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5 古罗马文化(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7 西欧封建国家(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8 拜占庭帝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19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1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2 十字军东征(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3 文艺复兴(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5 古代印度(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6 古代日本(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7 古代非洲(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8 美洲古代文明 (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29 美洲古代文明 (下)(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0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上)(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2 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3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4 尼德兰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5 三十年战争(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7 普鲁士王国的崛起(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39 英国工业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0 西欧北美工业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1 美国独立运动(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2 法国启蒙运动(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3 法国大革命(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4 拿破仑时代(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6 非洲奴隶贸易(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7 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8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49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50 英国议会改革(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51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含解说词)
《世界历史》53 德意志统一
《世界历史》54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世界历史》55 美国西进运动
《世界历史》57 日本明治维新
《世界历史》58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世界历史》 60 列强瓜分非洲
《世界历史》61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世界历史》 62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历史》63 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
《世界历史》64 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世界历史》65 马克思主义诞生
《世界历史》67 巴黎公社
《世界历史》 68 英帝国的兴衰
《世界历史》69 美国的崛起
《世界历史》70 欧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世界历史》 第71集 近代文化和艺术(1)
《世界历史》72 近代文化和艺术(2)
《世界历史》74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世界历史》75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世界历史》76 第一次世界大战 (2)
《世界历史》77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历史》7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世界历史》79 苏联的成立
《世界历史》81 印度的非暴力运动
《世界历史》82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世界历史》83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世界历史》84 罗斯福新政
《世界历史》85 德意法西斯主义(从墨索里尼到希特勒)
《世界历史》86 日本法西斯主义
《世界历史》87 西班牙内战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