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背景下我国新发展格局的运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任保平,男,陕西凤县人,经济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18ZDA036)
本文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专题“经济学研究”。
摘 要:新经济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石,以数字化、扁平化、智能化、协同化为特征,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为发展方向,将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的全新经济形态。在新经济背景下,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机制在于新经济能够塑造创新主体,催生核心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增长动能。新发展格局的运行机制在于以数字智能为核心因素,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构建安全自主的国内供应体系;以平台共享为发展模式,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在于以下4个方面:注重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设,实现知识创新驱动;促进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融合传统产业与数字智能,激活传统产业生机;加快完善新模式配套制度,打造稳定市场环境。
关键词:新经济;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知识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创新驱动正代替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进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我们要注重从理论上研究新经济对新发展格局形成机制的影响,以及新经济背景下新发展格局的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
一、新经济背景下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机制
新经济具有广泛的外延与深刻的内涵,目前并没有明确定义。舒红兵着眼于动态、新动能培育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个维度,将新经济定义为新近出现的能以自身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的经济形态。黄群慧认为,新经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为对传统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经济模式的改变。李海舰等将新经济所代表的经济形态进一步拔高,认为新经济是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的经济形态,能够在吸收旧有经济形态优点的同时,结合当今时代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形成时代经济。综上所述,本文将新经济的概念总结如下:新经济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石,以数字化、扁平化、智能化、协同化为特征,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为发展方向,将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的全新经济形态。其特征如下:第一,新经济具有数字化特征。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依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通过对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改良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降低信息不完全性,提高对现有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向集约化方向转变;以数字化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形式,实现产业数字化,助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实现产业价值链、创新链优化提升,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新经济具有扁平化特征。我国传统企业组织形式是以科层关系取代市场平等交易关系,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但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现代企业组织规模增大,由于传统层级结构在信息质量与信息传递上存在问题,信息完整性与传递速度随各级管理幅度和层次的增加而降低,企业组织成本增加,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新经济的发展催生全新的扁平化模式,在满足企业规模扩张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保证信息质量,企业在渠道层级减少的同时管理幅度增加,突破企业原有规模边界,扩大企业发展空间。扁平化模式可实现管理模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的创新,引导垂直分布体系向扁平化转变。第三,新经济具有智能化特征。智能化是数字化的高级应用,数字化与智能化共同推进,可完善新经济对生产方式的改造。数字化创造的数据要素是智能化推进的前提,智能化快捷的数据处理是数字化应用的保障。智能化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可经由人工智能完成数据搜集、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智能生产的全过程,实现全程无人化生产。例如在制造业上实现了由“人工分析决策+自动生产”到“人工智能分析决策+自主生产”的智能化制造方式转变,具有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创造价值、扩散发展的作用。第四,新经济具有协同化特征。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其本身固有的流动性决定新经济的运行模式将以协同化为基调。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前者能提升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后者可处理过剩产能,其共同特点在于能够创造协同价值,即当新用户参与后,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价值引导促进新经济下的经济主体行为模式趋于协同化。
我国发展格局的更迭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依靠要素驱动的方式跨越低收入国家的贫困陷阱,搭建起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第二阶段,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执行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劳动力供给充足、产业体系完善的比较优势,依靠投资驱动助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创造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第三阶段为过渡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规模速度型粗放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呈现中高速增长。当前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的趋势抬头,世界经济格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令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增长型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循环,而是要以畅通国内循环为前提,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为了解决旧有的发展格局所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并为解决当前环境中诞生的新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目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内需扩展不充分、过分依赖外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动力亟须转换、产业结构偏向中低端、国内经济易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等。习近平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应对上述问题的战略性决策,具备以下4个特征:一是国内经济主体化。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坚持内需导向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挖掘国内消费潜力。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供给质量,构建安全自主的国内供应体系。匹配好供需两侧,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二是技术培育核心化。我国技术体系仍在某些核心领域存在短板,不利于构建安全自主的国内供应体系。新发展格局以核心技术培育为重要抓手,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好地基。三是产业结构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突破口,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产业结构也因此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位置。新发展格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动能转换加速化。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驱动逐渐疲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亟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换,摆脱困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上述对新发展格局和新经济内涵以及特征进行分析,新经济具有的特征有利于解决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新经济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明显的助力作用。从塑造创新主体、催生核心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增长动能4个方面来看,新经济背景下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机制如下:
首先,新经济能够通过平台搭建培育创新型经济主体,推动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它有利于激发国内市场潜力,以创新驱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竞争的主要方式演变为平台之间的竞争。各类平台深入各个市场,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完善内需体系,促进国内循环。新型服务平台可降低不同经济主体间的交易成本,以平台为担保、以用户评价体系为基石的新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从业门槛降低带来的商家素质良莠不齐的隐患;新型社交平台以拍摄短视频、直播的方式为个体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流量经济、网红经济蓬勃兴起;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未来工业的神经中枢,以软件、云平台、大数据为细分领域,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目前,平台竞争呈现功能多元化、结构相似化、资源集中化、淘汰加速化的趋势。平台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垄断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塑造创新型经济主体,创新传统生产过程,完善内需体系,以创新驱动引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新经济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增强国内大循环稳定性。华为常年保持科研经费的高投入,鼓励知识创新,终于实现在5G技术领域的率先突破。5G凭借远超4G的数据传输速度与稳定性,将带动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引领新一波创新浪潮,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见,新经济时代重视知识创新,我们须以知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凸显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催生核心新技术,从根本上弥补我国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核心技术的进步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为构建安全自主的国内循环立下定海神针。
再次,新经济能够培育新产业和催生新业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新经济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后,会从3个方面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一是新经济扁平化的特征有助于解决产业内部以及不同产业间信息传递的质量与速度问题,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发展空间。二是新技术创造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化我国产业结构尖端部分,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三是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催生新业态,促进我国产业体系多元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中低端部分优化转型,提升我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推动我国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完成国际大循环的参与者向主导者的转变。
最后,新经济对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全方位的促进作用。数字化创造数据要素与数字产业,扁平化改造传统的组织结构,智能化催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协同化提供新的发展模式。新经济不仅能创造知识密集型的数字产业,且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数字产业会向其他产业渗透,使产业从分立走向融合,产生放大效应,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并对供给侧的质量改革和产量供给进行优化,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能够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现有需求的基础上挖掘消费者的隐性需求,进一步刺激需求增长,激发国内市场潜力,供需合力为新经济背景下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培育强劲动能。
二、新经济背景下新发展格局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发展格局须随时代进步与当下时代背景相匹配,通过不断革新进步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明确新经济背景下新发展格局的运行机制,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一)以数字智能为核心因素,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实现稳定增长。《数字中国建设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18.6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了27.5%,到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增至35.9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提升到了36.3%,年复合增长率为17.9%。可见,数字经济已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数字智能为核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数字智能促进创新驱动。数字智能通过将数据要素融入传统经济活动,实现领域扩张,具体表现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智能领域的基础部分,包括以数字智能为主体诞生的各类信息产业。产业数字化是将数字智能与传统的制造模式、管理模式相融合,催生新的、更高效的制造方式与管理手段,促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二,数字智能有助协调发展。以数字智能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实现信息流通、万物联动,数字智能正向生产生活领域全方位渗透,克服不同产业的空间距离,改造传统工业、农业的生产方式,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建设,具有后发优势。故新经济背景下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欠发达地区摆脱困境,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
第三,数字智能实现绿色经济。我国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消耗能源多,污染严重,数字智能能够缓解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数据作为以虚拟方式存在的生产要素,其投入无形化的特性与绿色经济效率、和谐、持续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另一方面,数字智能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效率与要素利用率的提升。如智能工厂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实体要素投入的精准把控,实现绿色化生产,节能减排,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四,数字智能利于全面开放。一方面,数字智能将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相结合,扩大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引发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数字智能是构建网络平台的前提,平台体系的搭建有助于吸纳更多经济主体加入,平台参与主体的增加促进平台进一步扩张。以数字智能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利用市场范围、平台覆盖范围自我扩大的优势,可促进要素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国际之间加速流动,实现国内外全面开放。
第五,数字智能辅助成果共享。一是数字智能通过新型生产方式,将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界限模糊。在新经济背景下,新型生产过程不仅有生产者的参与,需求方往往也为商品的生产提供数据要素,参与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用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可通过平台创作激励获得收益,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分配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数字平台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决定新发展格局是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参与主体越多,数据共享程度越高,价值创造越多,能够将利益分配涵盖到更广范围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构建安全自主的国内供应体系
我国的经济驱动力量正在经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但当前我国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将知识创新作为主要动力来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进而构建安全自主的国内供应体系。
创新驱动的实现需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创新,是创新驱动实现的核心部分,通过知识要素的投入与积累,完成知识理论上的突破创新;第二阶段是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实现的关键部分,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赋予实践,完成创新成果的第一次落地;第三阶段是应用创新,是创新驱动实现的重要部分,此阶段将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创新型应用,投入市场,完成创新成果的第二次落地。
我国创新驱动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首先,我国在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出口驱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通过技术引进、模仿带来的后发优势完成追赶,但随着产业内知识要素的密集程度提升,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速度实现质变,单纯依靠引进模仿所带来的后发优势难以为继。其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我国在创新领域实现了数量上的重大突破。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2019年,我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专利申请5.9万件,跃居世界第一。但创新大国不等同于创新强国,我国创新驱动结构呈现金字塔形,所申请专利价值较低。最后,我国在创新质量上有所欠缺,致使创新成果第一次落地环节受阻,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不稳,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创新驱动潜力难以彻底激发,国内供应体系存在隐患。
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是解决我国当前创新驱动所存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知识创新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部分,位于创新链顶端的结构优势,决定知识创新对后续阶段具有开辟、引导、促进作用,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核心技术上的短板。其次,知识创新对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明显推动作用,利于创新质量提升,激发创新驱动潜力。最后,知识创新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自然凸显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推动构建安全自主的国内供应体系。
(三)以平台共享为发展模式,激发国内市场潜力
以平台共享为主的新发展模式,其诞生和普及与新经济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密不可分。数据低成本、可复制的特性让新发展模式的平台能够迅速开展、扩大、成型;数据的流动性让新发展模式在不同层次之间紧密合作,并吸引更多的第三方主体参与到平台活动中,引发更为庞大的规模效应;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智能AI的投入使用让新发展模式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利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在数字化与智能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平台共享为主的发展模式对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内需体系的完善,其作用机制包括以下3方面:
其一,平台共享的发展模式既作用于消费需求,又作用于投资需求。一方面,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升级已然成为满足人民需求的必然选择,而平台共享的发展模式能够满足这种新型需求。新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统一平台,整合多样化的第三方个体,快捷地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点对点匹配。在操作便利的基础上,既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又能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除此之外,需求的多样化削减用户在各项消费中的时间,衍生出暂时性需求。平台共享的发展模式能以低成本满足暂时性需求,节省社会资源。另一方面,针对我国投资需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平台共享的发展模式可以打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以构建市场化平台的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通过平台管理提高金融服务的标准化水平,防范风险。
其二,平台共享的新发展模式既作用于需求侧,又作用于供给侧。除上述针对需求侧的改进,平台共享的发展模式对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也有辅助作用。平台共享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整合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平台内部成员的互利互惠,其中也自然包括闲置的产能与资源,将其在闲置时期内的价值充分利用,这对于去产能、去库存的实施是一剂良药。另外,新发展模式中虚拟交易平台的构建,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架起了无形的桥梁,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其三,平台共享的新发展模式既作用于形式,又作用于思想。平台共享的新发展模式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形式,还对社会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使得平台共享意识深入人心,对新发展模式形成正向反馈。平台共享是开放性的发展模式,其网络外部性的特点会吸引更多的主体加入其中,进一步壮大平台,促进新发展模式的繁荣。新发展模式在保证国内循环蓬勃发展的同时,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国内循环为基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新经济背景下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时代的更迭稳步提升,以融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出口驱动,逐步向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创新驱动进行转变。在新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亟须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帮助我国实现在转换阶段的平稳过渡及进一步飞跃,探究新经济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从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巩固新模式4个方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进行阐述。
第一,注重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设,实现知识创新驱动。要实现知识创新驱动,着力点在于加强对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设。无论是创造新技术,还是实现新应用,都离不开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故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得以扩充、人才结构实现优化,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升,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完成了对供给侧的升量提质。但目前我国的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为尖端领域的高新技术创新型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换率低下、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创新型人才环境不够优化等,不利于经济驱动的转换。为此,首先,我国亟须对培育人才的制度机制进行改革,合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共享平台搭建等新技术,结合有效制度安排,为新型人才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制度优势,防止高水平人才由于环境原因发生流失,促进人才在不同区域与产业中协调分布。其次,须设立更为完备的科研成果审核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科研成果质量,促进科研成果转换率的提升。最后,从源头出发,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通过学科交叉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人才培育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我国在核心技术创新上占据新高地,实现知识创新驱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第二,促进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我国产业创新亟须加强,需促进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运用新技术创造新产业、催生新模式,以政策引导企业、用户的发展方向,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新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以下3方面:首先,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全球产业链位置上移,需要加强对新经济下新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创造出一批符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位置企业。其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政府与企业协同创新,由政府主导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对创新型企业给予适当力度的政策扶持,以此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国内市场对于高水平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对创造新技术的上游形成正向反馈,进一步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最后,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国家完善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基建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提高就业率、缓解经济压力,并为新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技术基础。
第三,融合传统产业与数字智能,激活传统产业生机。注重发展新产业的同时,要兼顾传统产业的发展。在新经济的背景下,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新业态的形成,可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新技术的出现对于各种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传统产业局限于传统生产方式,发展陷入停滞,也有部分传统产业乘着新技术的东风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新生产要素数据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实体经济与数字智能的融合需要注意以下3方面:一是要注意二者融合的广度。数字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金融、零售、餐饮、住宿、出行、学习、工作、娱乐等,二者的融合使传统产业在提供产品与服务时做到快速、便利、畅通。二是要注意二者融合的深度。数字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要涉足到更广的范围,更要深入到思维的转变。传统产业与数字智能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具有“互联网+思维”,对用户、市场、产品、企业乃至整个经济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将数字智能的优点应用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三是要注意二者融合的力度。数字智能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素,传统产业与数字智能的融合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积极促进数字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加大二者的融合力度。
第四,加快完善新模式配套制度,打造稳定市场环境。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中心,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但在突破原体系短板的同时,新模式本身也具有一定隐患。一方面,得益于新要素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新模式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对国内经济循环的激活推动,还可进一步带动国际资源投入国内循环的漩涡内放大虹吸效应,形成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另一方面,当前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模式具有薄弱环节。一是由于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得到广泛应用,要素价值广为人知,由于新模式的广泛应用不过十数年,用户数据安全意识薄弱,极易导致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二是新模式导致新的垄断形式出现,例如数据垄断与平台垄断。前者利用数据优势地位支配市场,后者凭借平台主办方的身份优势打压不利于本平台发展的入驻企业,甚至以平台垄断地位压榨消费者剩余。三是新模式产生数字鸿沟,加剧区域不协调程度。由于不同地区、产业、企业之间对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新基建普及程度存在差异,导致信息落差,引发贫富分化。为此,我国亟须优化数据要素市场监管机制,明确数字资产的产权,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数据垄断、平台垄断。我国应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向低信息化地区输入高技术人才等方式扭转不平衡局面,填补数字鸿沟。以新模式为矛,以新制度为盾,打造稳定可控的国内市场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需要从新经济的视角出发,注重新型人才培育,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完善配套制度,加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展现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大国底气,彰显我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国担当。
参考文献
图源网络,侵权则删
往期推荐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人文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中亚激进主义向极端主义演变问题
扫码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