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七七,为纪念人生中的首份养老年金,我特意去申请了份纸质保单。前情提要👉我,28岁,给自己买了一份月领3000+的养老年金
拿快递时碰到同小区一有过几面之缘的姐姐,我俩算半个同行(她是做户外保险的)。看到我的保单,兴冲冲表示她刚好想买养老金,热情邀我去她家吃饭顺便和我请教相关问题。
作为一个典型的I人,自然是拒绝这种约饭的,让她微信找我就可以。然后那几天我和她对话框里的内容基本都是这样的👇
【为什么不买XX】这样的问题,宛如野草,问不尽,答不完能让我主动找一个E人见面的场景着实不多,以上这种问题宝宝算其中一种。连写带画沟通了1个多小时后,总算把这位姐姐的问题给解决了,正美滋滋回家时,却发现又收到好几条类似问题的留言。得,合着这还是个共性问题,那必须得整一篇文章了。先解释两个高频误区👇
1.买【慧选】不代表别的产品不如它
很多朋友觉得我们之所以买【慧选】,是因为其余产品比不上它,千万不要这么想!全中国有那么多保险公司,那么多养老金产品,优秀的产品不说多如过江之鲫,至少也是两只手数不过来的吧?总不能把每一个好产品都买着(我倒是想,但实力不允许呀)。就像一个人去餐馆吃饭,招牌菜有清蒸石斑鱼、江米酿鸭子、菠萝咕咾肉、小米蒸排骨……因食量有限,只点了一道菜,但你能说没点其它的菜是因为它们不好吃?很多朋友喜欢问这样一句话——这是不是最好的产品?如果有人非常笃定地告诉你:是的,这就是最好的。那ta大概率不是啥靠谱人。尽管人性都渴望最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从客观的、群体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物往往没有所谓的最优解。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很难找到没有变量的理想状态。人生是动态变化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需求不一样,喜好也不一样,也没办法简单粗暴的下定论。而且「最」是极限词,「好」是一个没有客观标准的形容词,加在一起是一种夸张且特别不具体的描述,什么算「最好」?又是哪方面的「好」呢?收益高的算好,还是保险公司知名度高的算好?好比我问你,最好的轿车是哪种?最好的童书是哪本?很难回答呐是不是。所以,放弃寻找「最好的产品」这种模糊念头,理清真实的需求,然后才能提出具体的诉求,从而找到最匹配的产品。因为适合的,才是好的。PS:【我要最好的养老金】和【我要收益高的养老金】或者【我要带养老社区权益的养老金】,你们觉得哪种诉求更明确呢?
所以想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来给自己的退休金加个码,目标也非常明确:我需要的保险工具是纪律性强的、退休前拿不到,退休后能定时定量自动释放现金流的。PS:其实增额寿也很好,但是另一种功用了,可惜我的钱太少,不然两边都可以投点做组合。大方向确定后,选年金产品时,我首先考虑的是保障周期。因为养老金也分成终身领取和定期领取两种。【定期】年领的生存金通常会比【终身】的少,但在满期那年,可以一次性领到10倍的满期金。一次性领到一大笔钱的设定非常诱人,不过对我来说,还是更倾向终身都有钱拿。万一拿到一大笔钱后被骗了或者霍霍光了咋办?不如每年都有现金流来的踏实。
于是,我把所有非终身领取的年金都排除了,只在终身领取的产品里做选择。
我也没啥特殊的需求,所以第一诉求直接而朴素:想要个领取多的。倒也不追求【最高】,在标准水平线以上就行了与保险产品打交道时间久了后,会越发觉得产品同质化严重得很,也就懒得在产品对比上花太多功夫了。市面上年金险的收益水平心里也都是有数的,第一名和第三名差不了太多,时间拉到几十年后,差异就更小了。
当然,第一梯队的产品有很多,产品责任能符合需求的情况下,其实就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去选择了。每个人对不同保险公司的观感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保司所提供的增值服务的兴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到这一步时,其实就是非常个性化的选择了,这里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比如我最后选了,就是因为它收益不错+旅居吸引我+我对这个保司好感度还不错等原因综合在一起。在充分了解自己与产品之后所做的选择,总归是有它的道理的。
自己有自己的道理,别人也有别人的道理,走自己的路,同时让别人走别人的路就好。重要的是我们分享出来的思路,而不是我们买的产品是哪种。
2023年7月1日0点起,慧选会下调被保险人最高投保年龄至45周岁。如果有45岁以上的朋友想投保慧选的,抓住deadline哈,投保预约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