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生命来叙事

2016-12-29 孙影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生命叙事优秀案例选]


用生命来叙事

——绚之平淡2012年度生命叙事


        她是一位博士,大学老师,却来读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课程,而且是那样的投入,用心。其实,教育是相通的,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好的教师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只有用生命来叙事,用生命来书写自己,才能遇到生命的庆典。祝福她。——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院长朱永新(文章转自朱永新新浪博客2013)

 

2012年,遭遇到很多词语,其中有一个词从无边的黑暗中如潮汐一样涌来将我捉住,那就是“生命”。所以,姑且就将2012的年度叙事命名为“用生命来叙事”吧。


2012年上半年,没有主见的我把该走的世俗路线走完了,虽然走得很辛苦,但自以为走得很“漂亮”,因为赚到了世人艳羡的眼球。2012年下半年,开始走自己想走的路线,同样走得很辛苦,但也自以为也走得很“漂亮”,因为在寻找生命的信仰。所以,姑且就将我的2012分成上篇和下篇吧。

 

上篇

 

“人一辈子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你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无名

 

2012年的上篇不仅是此存的半年,更是我的上半辈子。上半辈子中,我是一个随着人群大流活着的人,没有“我”,只在“我们”的人群中走动、盲从、苟且。但据说这是那条必须走的路,而且是“人生的经典模式”,所以当年的我如同听了水里海妖的召唤一样直直地走向大海……虽然走过才知道,丢失了“自我”的人最可悲、最可怜、也最可恨。

 

1、生命的经典


所谓“人生的经典模式”,就是世俗规划的那条路线: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读博、出国。这条路线对于那个过去的我来说是金灿灿的,简直是用一块块金砖铺成的大路,当时的我是根本没有拒绝能力的。于是那个我全力冲刺考博了,于是为了方便我将住处搬到了学校的办公室。这当然不能让楼下的门卫知道,所以那年我做了小偷,和门卫打起来了游击战。当然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因为我的台灯总是亮到很晚,又起的很早,最后的最后我终于还是被赶走了。当然后来这事成了学院领导口中的美谈,“哦,就是那个爱学习的老师”。考博最后的结局是“好”的,以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导师的博士生。哼,虽然导师一开始根本不同意我考,但有时候“成绩才是硬道理”。现在,当年那盏紫色的漂亮台灯还坐落在书房里,提醒着岁月的疯狂中曾住着怎样一个疯狂的我,人不疯狂枉少年吗!


2012年7月1日,我光荣的毕业了!犹记得入学当初,有师兄师姐提醒说:“如果说考博是扒了一层皮,那么博士毕业要扒十层皮。”当时我就被吓傻了!但上了贼船,也不能在贼船上呆一辈子啊,于是决定4年后下船(当然也见过了很多不下船的,呵呵,就是不要学位了)。到2012年上半年结束了4年的船上生活,经历了听课(1年)、开题(1年)、出国(1年)、答辩(1年)的流程,终是将自己练就成了传说中的“第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2、生命的哭泣


那些日子,如今说起来弹指一挥间,现在回忆起来也是云淡风轻,但只有我知道当时是怎样地每日静坐如禅,也清晰地记得坚强的自己也是躲起来哭过几次鼻子的。


第一次哭是为了考博将女儿送到母亲那里。记得一个月回家后,14个月大的美美不认识了自己,看到我要抱她直往母亲的怀里躲。于是回到自己家,就嚎啕大哭了,并立马决定将孩子接回来,咬着后槽牙说不能成为一个自私的妈妈。后来,就有同门的童鞋对另一个博士说“你知道她是在职读博吗?”那个人说“挺厉害的”;同门又说“你知道她是带着孩子上学的博士妈妈吗?”那博士无语了片刻说“厉害”!辛劳、辛苦、辛酸的背后,其实了解自己一直是以家庭为重的传统女性。话说总不能被老公开除吧,那可是我的老本行。所以,唯一的诀窍就是每天高效地利用早晨的2个小时和白天8小时,晚上回家带孩子。但人真是神奇,每日充实学习后的我如充了气的皮球一样晚上回家后心情竟很愉悦,将孩子和老公哄得都很开心。其实多年来内心里一直坚信:不管外面有没有太阳,一个家庭主妇或妈妈要在自己的家里每天升起太阳!那么什么小三的问题、或孩子的问题,是不是都可以迎刃而解呢?不知道,但这是我唯一的不治之道。


第二哭是写博士论文。都说怀才和怀孕一样,要许久才能生产。生孩子真不是神马难事,但生产论文这个孩子实在是太难了。记得一个博士师妹一脸娇滴滴地对博士师兄说“师兄,你替我写博士论文吧”,那个师兄则一脸决然地对小师妹说“那我替你跳楼吧”。话说不时有人在小木虫的博硕论坛上发布“今天又有人跳楼了”,于是我们就互相安慰鼓励说“千万不能跳楼啊”。写论文花了我大约1年的时间,那时我的天空是蓝色还是灰色,完全是由论文决定的,想起那段日子真是自己拔着自己头发硬要将自己扯离地面地艰难!记得当时在日志中写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原定的论文计划又没有完成,真是闹心啊。房间也被我弄得一团乱,不想收拾,因为心里也乱乱的,收拾也干净不了。不是不想有进展,但是就是没有。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搞科研了,以前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是博士论文真心难啊,又不能放弃,还须按时完成。心里是那样地抑郁,沉重地如深深弯下腰去的枝条,挺不直了,这种沉重似乎也无法发泄出去,就这样压在心头。渐渐地,似乎也习惯了,似乎生命因此有了重量,不再轻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吗?”


写到这相信一定有人想扁我,说至于吗?哼,我就不信15万字的文科论文对谁是轻松的,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那可是围绕一个现象多元多维并深度地阐发,而不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任意感叹。在书写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会了细化目标。如同那位 1984 年国际马拉松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夺得了世界冠军时,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成时他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是的,要细化目标,学会细化目标后的我要求自己1天1个小节,1周1个主题,1月1个章节。但知道有点完美癖的自己需要更长时间对论文加以完善和修改,所以论文就拉开了马拉松的架势。可能从内心深处就知道自己从来不是百米冲刺型的选手,而是一个只能跑马拉松式的慢热型的吧。好在人的一辈子绝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否则我就死定了。也记得当时写了一篇献给在大论文中沉浮的自己的日记,其中写到:“每日清晨4时起来奔跑在这条毕业的路上,提醒自己慢慢地跑吧、傻傻地跑吧,不知疲惫地跑吧,相信最后到达终点的是我,笑到最后的也是我。但现在,我还是只能不停地跑啊,稳步地跑啊,坚持不懈地跑啊,不能累坏自己地跑啊。如同又在这寒风凛冽的冬季开始了每天40分钟的跑步,几乎天天都与一对在伊通河边锻炼的老夫妇相遇,老太太说‘这孩子真能坚持啊’。我笑了,但笑容中有点苦涩,甚至想哭。是啊,这么多年,好像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下坚持了。”


那段时间,面对学业、生活、工作上的诸多问题和压力,渐渐学会了不抱怨,不浮躁,只用每天的实际行动改变心情,改写结果。在完成论文的日子里,知道自己走了很多弯路,知道自己在思维、逻辑的上升和多元上还需要不断地学习,知道自己对语言的把握是那么地力不从心,知道自己的创新力是那么地差劲,知道自己深度有余但描写不够,总之知道了自己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不足,所以2012年的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骂自己“傻瓜、笨蛋”的时候。当博士论文完成得和玩一样的老公鄙视我的时候,我就在内心说“我承认自己笨还不行吗”。但笨蛋不也得活着吗,不也得拿学位吗。所以一旦完成一部分,我就毫不吝啬地安慰自己说“这个傻瓜、笨蛋也有可以进步的空间啊”。读书读得累时就自己安慰自己,说“自己给自己的辛苦是幸福”。累时就用冷水洗洗脸,然后涂上各种护肤品,安慰自己说“不能老了心还老了容颜”。很累时,就将身体平放在床上,对自己催眠说“放松大脑、放松眉毛、放松肩膀、放松脚趾”,通常会如猪一样幸福地睡一小会。太累时,就对自己说“再牛逼的人也有苦逼的青春”来安慰自己。但更多时候却无法理解这样的苦逼人却还疯子般对自己说“我喜欢这样的日子”。也许就是天生受苦的命吧,喜欢这样的踏实,喜欢这样的充实,喜欢这样努力的自己,喜欢这样坚持的自己,喜欢这样让自己都感动的自己。在行走和书写中也更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坚持,相信岁月,相信心灵,相信温暖,相信再也没有跨越不了的障碍…....


第三哭是撇下老公孩子在美国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房间呆了一年,想家人想哭的。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会做饭,而总是叫外卖又有点贵,所以有时会很饿。印象最深的是我每次买20袋海带丝,之后做一点米饭,海带丝拌米饭就是一顿饭,以至于我的美国房东天天不知道我是怎么吃饭的,好奇的问我我也不说,总不能给咱社会主义国家丢脸哪!话说和两位作为心理医生的房东(Roz 和Andre)一年来相处得很是开心,我是他们出租的第一位大陆学生,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他们对于中国古老的印象。还记得问过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女房东很直接的告诉我是“独裁国家”,当时我就无语了。

 

3、生命的庆典


2012年上半年,炼狱般的生活结束了,哭泣的同时不可否认还是收获了很多,所以至今不悔。收获了些什么呢?


首先是对时间的把握。为了提高效率,我的学习和工作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最需创造力的工作,是需要构思成熟,下笔成文的工作。这一工作会放在一杯咖啡后心明眼亮的早晨和上午时间完成,这也是最难的工作。第二种是需要不断构思,酝酿大纲,形成初步轮廓的工作,会放在效率已经低下的下午,这时已经不是最佳时间了,但是可以下载文献、阅读文献、整理文献,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必须的。第三种工作是备课,会放在已经有点疲惫的时间完成。一定有人会问“那样能备好课吗?”引用一句网师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不是用一天在备课,我的一辈子都在备课。”内心深以为然。其实上午、下午的深度学习,还有每天一两个小时的VOA、BBC、空中美语的学习(俺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都会成为备课时新鲜的原料。这三种工作在我的生命中形成了张弛有序的节奏,不断的循环。确切地说工作和休息对我是不存在严格界限的,如一位知名学者说:“当我看书、写累了,我会说出去散散步,游游泳,休息休息;当我散步、游泳累了,会说回去看看书,听听外语录音,休息休息。”所以工作和休息是个相对的概念,变换工作的方式就是休息。我们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分管不同的事情。某一区域兴奋的时候,另一区域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它就是在休息。可以说,我随时随地都在休息,与此同时,我也随时随地都在工作。如同魏智渊老师说的:“一个不会工作的人也是不会休息的。一个终日游手好闲的农夫是不会享受到真正的休息的,只有辛勤工作的人,在劳作后才能安然享受躺在树荫下的丝丝凉风,感到真正的惬意。”


其次的收获是有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一年的经历,实现了我大学学英语专业时一个出国的梦想。在那里我知道了还存在另外一个世界,还存在另外一种思维。当然也旅游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很多当地文化;亲眼见识了真正的美国课堂;并完成了从英语系到语言哲学系的小小转向;也在漂泊的异乡第一次形成了写东西的习惯。寂寞时写点东西让我的心灵似乎有了一块可以耕耘的园地,黑白底色的人生也似乎涂抹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现在写东西已经成了我沉淀和吸收的一种方式,也让我有了更多更深的观察和思索,心灵开始敏感活跃,世界开始逐渐变大,不再似原来好像只长了大而无用的脑袋。当然,英语的提高对于一个英语老师应该也是本体性知识的修炼。同时,一年的时光,没有琐碎的家务,享受了完全的自由、自主,“静”成了我心上最美的风景。其实,生活不是要我们急匆匆的迎上去,而是静静坐下来。只有静静坐下来,才会有云淡风轻的注视和凝望,才会有可触可感的深邃,才会有静静的陪伴和守候。


此外的收获还包括:学术前沿的了解;工作效率和专注能力的提高;视野思维的开阔;以及读书内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还有毕业后理所应当地升职加薪等,也都算是此次行走中放进自己生命篮筐中的东西。总之,完成了这一经典模式后,终于觉得可以对世俗、对家人、对自己有了一个光鲜的交代,走完了那条必须走的路线。


4、生命的苍白


之所以走这条必须走的经典路线,深究原因实在是虚荣。因为出身农门的人需要这样的认可,模模糊糊记得那时可悲的理想是要和社会的上层人一起喝咖啡。就像每次回到农村时,母亲总愿意带我去串门,因为她特爱听“你看谁家的这小谁都这么出息了”。有时,心里会鄙视母亲,但想想自己的初衷不也是如此不堪吗。


2012年7月份毕业后,终于开始静坐反思从前的自己,最后得出个结论是“我的生命真是苍白”。看到这里,一定又有人说我“得了便宜还卖乖”。那好吧,我同意。但世俗的光鲜能骗得过别人,又怎能骗得了日渐清醒的自己。首先,自诩读过很多书吧,借书卡上1年就有200多本的记录,牛吧。但没有1本楔入我的生命,惨吧。其次,毕业后竟然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到了这个年龄竟然还茫然,这已经不是可怜的事,而是可耻的事了(我的可耻,中国教育的可耻,因为好像像我这样的人大把大把的)。所以决定将自己的脚步停一停,不像别人那样接着读神马博后。此外,发现给自己扣了很多顶世俗的帽子后,却把自己的脑袋给弄丢了。例如读死书的我只会机械记忆,却永远没有了疑问,将学问做到了只学不问的傻瓜模式。再比如死读书后的我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处理了日常事宜,想想别人眼中的自己一定是呆瓜一枚。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但关键是我觉得没剩下神马啊!生命走到这一季,终是意识到了悲催,因为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连保安的那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都是我从来不曾问过的,更别提试着回答。

 

下篇


“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弗罗斯特

        

 终于那条传说中必须走的世俗路线走完了,不是说“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吗”。清醒后的我于2012年下半年,决定转身走那条应该走的路,也就是一条从我们转向我,从外转向内,从物质转向精神的路线。这真的好像是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耳光,如果接着走原来那条路应该会像人们说的那样“黄袍加身,前途大大地”吧。但我决定转身,但我又苦笑了一下,说说好容易的,做起来却好像在撕裂自己,因为这不只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事实上就如席慕容在《独白》中说的:“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路是不能回头了,但我还是决定去寻找自己已经模糊了的面目,希望有机会将前半辈子“我们”中的“我”书写成后半辈子“自我”的“我”。一个人的力量和坚持实在有限,于是2012年8月31日,在青风竹简讲师的推荐下申请加入了网师,开始了我的下篇。


1、生命的痕迹


一直是认真的人,网师中的行走也是认真的,包括从暑假预习,9月份至12月份的每周作业和课堂研讨,寒假1月份的全面复习及书写过关作业,还有这份1.7万字的年度叙事,丝丝缕缕都是存有生命走过的痕迹的。


2012年的暑假于7月10日就来了,到8月20日才开学,很长。这样长的暑假要做些什么呢?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早有朋友打电话来说要上课吗?很高的薪水。我笑着说“不”。孩子9月份要上小学了,老公说假期学车好送孩子。我动了一下心说“不”。学校说假期要到西安出差两周(对别人绝对是好事),要哭的心因为出差取消,欢呼雀跃。这样长的暑假要做些什么呢?绝决地拒绝了所有,好像有天大的事情要发生、要去做。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想静静地、悄无声息的、隐身人一样,度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暑假。因为在记忆中回望,似乎有无数个寒假暑假的我,没有几个假期的记忆是清晰的。无非是赚钱、看专业书准备考试、看孩子等。但关键是赚了多少钱,看了什么书都是没有印象的。这也太可怕、太悲催了。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假期,一个有点特别的假期。一个什么样的假期呢?一个算得上闲适的、啃读的假期。柏拉图不是说闲适是智慧发生的主要条件吗。北岛不也说闲暇是一切创造的必要条件吗。如今闲暇已经消失,据说是为了追求所谓物质上的舒适,其实闲暇正是舒适他祖宗。这个暑假,配合着网师所开的课程,选修了《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所以暑假阅读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贾德《苏菲的世界》、王德峰《哲学导论》、孙正聿《哲学通论》、罗素《西方哲学史》(没读完)、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没读完),后来网师学习中才发现自已是根本没看懂的。40天的暑假没有1日中断阅读也算是以前修炼的结果。很长的暑假中,有朋友电话来约,我说出不去,她问“有事吗?”我说“有事”,她问“什么事?”我怔住了“什么事呢?”如果说看书,于他者这一定不算事的,但于我来说的确是件大事啊,起码内心以为要比逛街美容大一些。当然这些也要做,但是下午好吗?下午效率比较低下。


9月份开始了网师真正的学习,生命却陷入了茫然和困顿当中。首先是对网师读书和授课方式的迷茫。本以为通过暑假预习,网师上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听了第1次和第2次课后就发现不对头,也在零星的发言,但很是驴唇不对马嘴,而且很多时候讲师的问题我连答案都不知道在那里,这对于受过中国式教育只关注“一个标准答案”的我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观察后才发现,讲师根本不是在讲《苏菲的世界》,而是在讲王德峰的《哲学导论》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啊。于是第3次课和第4次课,将阅读重心移置到这两本书和讲师发的补充材料上,在课堂研讨中也有点了融入的架势,心情也随着讲师的“错了、对了”上下起伏而有了所谓的高峰体验和思维紧张。但前4次研讨后,也彻底击碎了我原来想以一点带一面,以一面带动一个学科,了解一个学科后寻找到自己精神信仰的想法。究其原因是没有太多的时间看书,看书后也只停留在概念上、语言上的感知层面,没有实现思维、逻辑、实践上的上下贯通。第5次研讨由于西安出差,虽倾听却没有发言,但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真正融入后3次的讨论中。第6次是75%地融入了洛克、休谟、康德的研讨。第7次和第8次能融入85%吧。讲师太厉害,不敢奢望100%。在研讨的过程中,开始寻找王德峰教授的思维模式,寻找讲师设计西哲问题的逻辑模式,也是有很大收获的,虽然现在让我说我也不知道具体收获了什么。总结《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也可以算是越挫越勇的,以至于后来车老师都开始说“我知道你表述的不准确,但其实是那个意思。”


这学期《中国哲学史》学得不好。后来课程结束时,用整整一包纸将历年材料打印出来。在里面看到了真正的对话哲学和哲学的真正智慧,也惊呼干老师真的很具有杀伤力。记得当时还有些遗憾这学期干老师和魏老师都没有加入中哲的讨论,但读后却有了点庆幸的感觉。因为如果两位老师在场,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失语人。之所以对中国哲学这么上心,是因为希望在中国哲学中能找到自己的信仰,因为这里有我土生土长、血肉相连的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当看到干老师把自己称为“儒家弟子”时,心里是那么地羡慕,知道那算是寻到了自己生命信仰的人。是的,我是带着一份寻求生命信仰的目的去学习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我不能总在一个个目标实现后,精神还是茫然,心情还是无助,灵魂还是无家可归。记得在美国时接触了一年的基督教,深深为复活在他们身上的基督精神所感动,甚至被说服。但当时还是给了自己一个理由,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能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就投入另外一个怀抱。这次中哲的学习就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不管何种结果,也都曾真诚地寻找过。如果所求不得,也消灭了心中的一种可能。虽然现在也不清晰地确定什么,但儒家的生命哲学还是让我动了心。慢慢了解吧,岁月很长,所以不急。


《苏菲的世界》和《中国哲学史》都交足了8次作业(其中中哲不小心提交晚了2次)。第5次作业时正赶上西安的国培骨干教师培训,但心中也根本没有放弃不做作业的想法,当时还写下一则微薄“明天出差远去,今天却忙于写第5次中哲和西哲的作业,其实本不必要写的,已经交够4次了,但是......不愿意轻易许诺什么,但一旦许诺,必是除破万难的勇往直前。不会放松的自己必是忙碌了生活,精彩了生命。”网师学习中发生了最尴尬的一件事就是在提交第5次作业时,因为在西安出差,我所在宾馆的房间网络不好用,就去楼上杨老师的房间上传,可是进了房间后才发现杨老师的老公还在被窝里没起来,我就像一个被抓了现行的小偷一样,不敢回头直着脖子把西哲作业上传后脸红脖子粗地又直着走出了人家的房间。事实上,每次做作业对自己都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你会严重发现自己的思考力是那么单薄、浅显,不能持续、深入,更别谈什么深刻了。当然,每次阅读时也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家伙,读笛卡尔时就和笛卡尔走,读休谟时就和休谟走,康德来了,还没读就知道会和他走,我把自己给弄丢了。虽知道这是必然的过程,但还是很恼火。知道这是上半辈子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必然结果,且这种根深蒂固的癌症恐怕后半辈子也是治愈不了的了。但还是做了些调整:一是更认真更贯通地读书;二是多参考资料将其读懂、读透;三是将作业视为对自己思力的一种挑战,做作业的前几天就把问题印在大脑中,进行持久、系统、多维的思考后再展开回答;四是认真复习,将每章内容图示化、结构化,阅读授课记录,形成新一轮的作业;五是在寒假中进行了全面的中哲西哲复习,做好感兴趣的过关作业。网师学习中发现自己最重视的不是每次的小作业,而是每次课堂的研讨,因为那会有真正的融入感,也能将所学的和所认识的东西融会贯通,颇有点美国课堂的讨论感、对话感、成就感。此外,网师的过关作业也让人重新开始全面阅读、细节梳理、宏观选题、理清视角、艰难书写,堪称一次完整的训练,这对每个网师人都是研究力的挑战。


9月份在第1次和第2次课感觉非常茫然后,利用10月份国庆7天长假开始思考。因为知道如果以那样的心态和速度行事,2012年的下半年注定颗粒无收了。于是将网师人2009、2010、2011年的年度叙事打印出来,800多页放在了桌上。于是将干老师的周日沉思和魏老师的周六班会(以前就读过两遍了)打印出来,1000多页放在了桌上。在网师人的历史和榜样中,渐渐寻到了一点方向,找到了一些路径,获得了很多营养。花了几天时间,一一将网师的卓越目标,如何啃读、如何批注、如何研讨、如何作业、如何复习、如何思考、整理出来指导网师中自己的学习。所以在日志中把10月称之为“寻找的10月”。是的,我是在寻找,寻找生命的最终意义。读书已然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方式。那么什么才是意义?面对生命意义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形式?在这嘈杂的“我们”中,谁才是我?我又是谁?


10月的寻找,在11月份的学习和12月份的冲刺中渐渐清晰了一点答案。那就是:这一季,加入网师,我不再为成果、不再为成功、不再为成名而来,这一季,我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生命而来。“生命是什么?”并不确切地知道。是时间吗?开始敬畏时间、敬畏生命。那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堪又自卑的自己,竟然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长成现在自己喜欢的模样,应该算是时间她老人家的奇迹吧。但我知道时间从来不是生命唯一的刻度,平庸和精彩是人的不同抉择。荒芜的生命自有野草的覆盖和蔓延,不是所有人都能保持清醒的认知。如何在这没有表情的光阴中,让生命一点点的着色、明亮、绚烂,着实是一种修炼。一直提醒自己:修炼自己的心灵,将爱、美好、坚强、勇气、孤独、高贵深种,让灵魂可以在心弦上着陆并翩翩起舞。一直提醒自己:修剪自己的生命,剪去俗事俗物,那样才可以获得纯粹专注。“生命是什么?”是岁月吧。岁月会一天一天残忍地变老人的容颜,但却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充盈我们的生命,让人成为一枝可以思考的芦苇亦或一头幸福的猪。如席慕容说:“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越来越愿意就这样一个人走向岁月森林的深处,寻寻觅觅……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也相信自己的年华在生命的每个季节都可以蓬勃地盛开!


 2、生命的课堂

 

2012下半年自己是将生命浇灌在课堂里的,虽然不知道学生的感触和改变有多少?课堂是教师生命意义实现的场地,对于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诸多帽子中,最喜欢“老师”这一顶。喜欢当老师,所以辞去了外企的高薪工作(那可是月薪1万啊),回到了课堂。喜欢课堂,所以毕业被升官后听说每周只能讲8堂课后,心情不是欣喜而是错楞,之后竟然申请还是让我每周上12堂课吧,被批准后真的很是开心。因为如果只讲8堂的话,肯定只能讲《语言学概论》(没有几个老师能上和愿意上这课,太理论化也太枯燥),那么所学的一切似乎都没了用武之地,网师的学习也似没有了重心。哎,读书渐深后,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渐渐有异于常人,心中有时真有点恐惧。

        

这学期大学三年级每周8节《语言学概论》已经讲过3次了,用英语讲得已经很顺畅了,语言、逻辑、视野、前沿还是有了的,但如果有时间进行改革和突破的话,还应该能形成更高层次的提高和挑战,例如教学形式的改进,作业形式的改进等。自己主动申请大学二年级每周4节的《大学英语泛读》应该是这学期收获最大的,共讲了5篇文章:艾瑞克的《头七年》;雨果《悲惨世界》的节选《主教的烛台》;契科夫的《打赌》(由此补充讲授了一篇文章《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那夜的鬼》;欧亨利《红帽酋长的赎金》,几乎每课都是10多页的英文原版。《头七年》是按照原来传统模式一板一眼上完的,没有任何新意。但雨果《悲惨的世界》这篇文章是真正打动了我,几次都流泪了。在长达4周《悲惨的世界》的准备和讲授中,查阅了很多资料,利用了一年在美国对基督对教会的了解,以及刚刚在网师《中国哲学史》对孔子仁爱的认识,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但最后,我坦白对学生说我不想把课程准备地一板一眼打造得流光水滑,让我们一起去穿越吧,思之所至诗之所至吧。结果又如何呢?学生的爱,或者说人类的爱一点点被唤醒,一些东西慢慢显露出来,例如仁慈、美好、善良、爱的方式等等,那样一个木讷的班级同学的手竟然一个个举了起来,当时我很激动,也很感动。想起另一个老师对这个班级学生说“你们就这样吧,没办法就这样吧,我也不管你们了”,之后就是一阵阵的摇头叹息,学生的心也就跟着凉了、寒了。其实,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不是不失望的:知识的失望、努力的失望、激情的失望、青春的失望。试想一下,你本以为在班级投下了一块巨石后,但竟然没有一丝波动,这一届也算创下我教学史上的历史之最了。但是一个多月的教学中,学生的眼睛还是亮了起来,在90分钟课堂的最后50分钟总是比最初有些起色。所以现在总是想办法如何能尽早地将他们调动起来,将他们的思维搅动起来。每当要失望要埋怨时,就提醒自己回去看看自己大学时的怂样,也就对时间和岁月充满了信心,还是弯腰种下种子之后就静待岁月吧。这学期的一个突破是和学生开展了雨果《悲惨世界》四卷书的共读,之后每个同学做了3-5分钟的PPT展示。其实一直不敢期待很高,但最后却还是获得了惊喜。其实只要愿意相信生命,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就会绽放出一个耀眼的奇迹。契科夫的《打赌》采用的是理想课堂的三重框架的授课方式,课堂明显有了不一样的架势,但可惜的是却没有坚持住。一是因为自己对理想课堂的三重框架把握得不好,二是因为这样备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更深原因可能是自己教学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的缺陷所致。所以,决定下学期的《大学英语泛读》寒假就开始备课,也希望可以选修网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框架》,先在理论上充电,再到实践中磨练。其实,为了准备《打赌》,我浏览了两本哲学书,我容易吗我,但看完更不会讲课了。于是就在课堂中抛出了问题,大学课堂生成得是否精彩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演绎。欧亨利的《红帽酋长的赎金》,采用的是台湾《空中美语》两位美国老师的讲法和文本细读的方式,这又是对自己英语熟练程度和语篇教学能力的挑战,结果还算满意。

        

这辈子最幸运的一件事是成了一名大学老师。因为读书是输入,教书是输出,读书与教书中间的内化是心灵的成长和生命的幸福。老师于我已不再仅仅是一个职业,如海德格尔所说“以什么为职业,就要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托”。课堂是我生命意义实现的重要场所,开始和学生一起构筑这样的课堂,希望里面有活泼泼的生命在流动、在建构、在形成。很庆幸自己找到了和自己生命相吻合的工作,其实每个人都应该问问“你的职业是否与你的生命相吻合?”答案肯定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人,答案否定的人也应该是不幸的人吧,但猜测答案非否非肯的人应该占很大的比例。记得《苏菲的世界》有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讨厌他(她)自己的工作,在某种层面上来说,他(她)也一定讨厌他(她)自己。我们的工作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人手与人心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如果说当老师还有什么遗憾的话,这辈子最不幸是成为了一名大学英语老师,英语成了心中永远的痛。虽然有了一年与美国房东生活的经历,虽然几乎每天都听英语一个小时左右,但是离本族人的英语还是存在了永远的距离,还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这严重影响和限制了我课堂的表述,层次的提升和思想的共鸣。如果有下辈子,希望不再是一名大学英语老师,中文可以成为我心中和笔下肆意挥洒的文字。有时思考大学英语课和网师语文课的区别,两者能否兼容应该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会一直去寻找,希望在网师学习中有所突破和解决。

        

半学期的授课,惊喜地发现网师提倡的啃读精神我是在教学中实现的,每篇文章都啃读过不下10多遍吧;也惊喜地在教学中发现了经典的力量,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四卷)读完一遍之后,就知道还需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学了契科夫的《打赌》就读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已经阅读三分之一);学完欧亨利《红毛酋长的赎金》就读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已经阅读一半);由此也会读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三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这些真的都是经典,原来对小说一点也不感冒,甚至认为阅读小说是浪费时间,也认为小说只需要阅读一遍就可,但这些幼稚的想法现已都被推翻,提醒自己补好小说这课。突然之间,散文、小说、哲学、神学,四架马车齐奔而来,有种被击中的幸福。所以主动申请的《大学英语泛读》课(别人看来一定脑袋灌水了)真的让我半年收获颇丰,也提醒自己开始拒绝被动的人生,从“我们”之我勇敢地迈向“自我”之我。

        

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努力做到魏老师说的“给学生以爱、以方向”。大学有大学的特性,无论大二还是大三我每周只有一次课,一次课有一个半小时。如果去爱?如何给予方向?大二的班级中有30名学生,其中有2个漂亮的女生是不学习的,有一次对她们说“你们如果再不学习,就把这么好的英语发音给那些努力的同学吧,你没看到她们还因为原来高中教育的不行在苦苦地练习发音吗?”于是,这两个女生开始听课,之后时时的提问和关注,她们也一直在努力地跟随我的步伐。一个教师的语言和心态真的很重要,你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方向和路径。30人中还有6个在课堂总是神游的学生,有时我都怀疑她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神游,自己大脑在放空,可能这已是她们多年习以为常的听课方式了,所以更多的提问、更多爱的目光落在了他(她)们身上,情况也在好转,下学期决定把他(她)们放在我眼皮子地下。渐渐学会以“爱的目光、爱的心灵和爱的心态”去上课,也发现相对于“平和”,“柔和”是个更好的词汇。柔和的力量似花的娇嫩草的柔韧,柔和的声音和心态对待学生,他们就会一个个自尊起来、温柔起来、美好起来。不断修炼自己吧,小课堂里有大世界。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非常强烈地寻找未来方向的意识,所以关于考研、出国、工作和时间管理等,我都给出了切实的建议和方案。最近有很多学生来咨询(出国的、考研的、工作的),以前会是觉得快点处理快点完毕,多么没有人性和师性。现在开始敬畏每个生命,帮助他(她)们寻找那个潜在的自己。希望下学期有机会可以开展一两个讲座;也希望通过《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的多年学习,可以在大三开展一次大型的工作面试演习;也准备彻底地了解大一到大四质性的不同,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

        

生命的课堂中也应该包括一小节给女儿的阅读。这一年给她读过的书有:视觉大发现系列:《校园迷宫》《深夜古堡》《哈哈屋》《奥秘谷》《最后的宝藏》《糖果梦》《造梦机》猫和老鼠系列:《魔镜数学》《魔镜英语》《魔镜左脑开发》《魔镜右脑开发》《思维游戏》《益智游戏》《逻辑游戏》《创意游戏》14只老鼠系列:《14只老鼠大搬家》《14只老鼠过冬天》《14只老鼠吃早餐》《14只老鼠去春游》《14只老鼠赏月》《14只老鼠挖山药》神奇的校车系列:《在人体中游览》《遗失在太阳系》《奇妙的蜂巢》《探访感觉器官》《穿越飓风》《漫游电世界》《地球内部探秘》《水的故事》《追寻恐龙》《海底探险》《气候大挑战》法布尔的昆虫世界系列:《战神红蚂蚁》《百变天后菜粉蝶》《情歌王子蝉》《冒险骑士蝗虫》《神秘猎人狼蛛和天才纺织家原网蛛》《天才阿富》《疯狂好爸》《笑话大王》《猫言猫语》《傻鸭子欧巴》《绒兔子找耳朵》《小女孩亭亭》《怪城奇遇记》《快点睡觉吧》《圆白菜小弟》《垃圾小超人》《糖巫婆和超级棒棒糖》《走丢了的哼哼猪》《杰米历险记》《好长好长的围巾》《我要更勇敢》《森林里来了一只小狗》《安第斯山脉的彩虹》《垂钓鱼的月亮》《金色的鼹鼠》《月光下的座头鲸》《桉树林里的烟雾》《梦中的渡渡鸟》《小马驹1》《小马驹2》。2012年9月,美美上小学了,这一年她独立读书的习惯还在形成之中。每周六周日的早晨,起床后她都能自己看40分钟左右的书了,但几乎都是给她讲过的故事。从14个月接回来到现在上小学的6年里,记忆中晚上没有讲故事的日子应该是两只手就能数过来的。我是已经错过了儿时汉字在大脑中形成意象的语言最佳期,所以很多文字在我心中是死的,是一辈子再也不能将其唤起的遗憾。有时内心本来还有写点东西的愿望,但童书的缺失也断了这条路,让我失去了一种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自己不能实现的,希望美美可以不再有遗憾。会一直会为她读书下去,直到她不需要。也一直努力跟随新教育,希望做一个好妈妈,“好妈妈绝不是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妈妈,她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让自己尽量愉悦,并能让丈夫和孩子也感受到她平静和积极的心态;她会坚定地给孩子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任何时候都要珍惜生命,享受生活!”有个孩子的女人才完整,感谢生命这样的恩赐。

 

3、生命的化妆

        

我是喜欢读书的,一直认为读书是在给自己生命的化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以有时会劝朋友“别总是买高级化妆品,也别总买衣服,多贵啊!买完之后,如果语言无味还是面目可憎!读书神马的,最划算了!”

        

但2012年的下半年,所读甚少,只有寥寥几本,但是不悔。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在挑战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例如书籍的习惯(从平庸书籍到经典书籍),阅读的习惯(从感性到知性),思维的习惯(从不求甚解到结构化解读),授课的习惯(从英语形式到语言意义),心理的习惯(从学生知识到关注学生生命)。这半年读过的书有:史铁生《我之舞》、《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钱穆《人生十论》、《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杜维明《儒教》、《中庸洞见》、《体知儒学》;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魏智渊《教师阅读地图》、《冬去春又来》;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马玲《孩子的早期阅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考拉《英语学习日记》;刘瑜《送你一颗子弹》;雨果《悲惨世界》;司汤达《红与黑》;契科夫短篇小说集;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歌德作品精选集;读书读累了也翻了很多周国平的书,如《思想的星空》、《守望的距离》、《人生哲思录》、《只有一个人生》。

       

知道这一季的阅读是一辈子的了,虽有时很是着急,但更多的时候却安慰自己说“慢慢来,会比较快”。是啊,看着书架中大学时代用打工的钱买的《东西文化议论集》,再看自己所行走的英文专业和西方留学,再转至现在所学的中西哲学,深深感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脉络,也深深感叹一个人年轻时代读什么书绝不是一件随意的事件。循着自己的脉络成长,倾听内心的声音行走,就会遇到自己生命的庆典,就会构建起一种自己想过的“立体而非平面”的生活。如钱理群教授说的:“许多人专注于平面的生活,他的生存空间是可以按平方米计算的,除了他的眼睛看得见的房屋、田园,除了他足迹踏上过的街道、城市,他没有别的空间;他的生存时间是可以按时钟来计算的,他只懂得活在今天,他的想象很少涉足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当我们不只是用肉体,而且是用灵魂在生活的时候,人的心灵所能容纳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当它穿梭古今、漫游在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空间,在生命自由飞翔的时候,人就把自己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滔滔不尽的时间之流,在短暂中体验到永恒。由平面折向立体生活的最方便的秘密通道,就是书籍。”渴慕这种立体的生命,有着简单的丰富;渴慕这种立体的生活,有着如水的纯净;渴慕这种心情,有着一种自足的快乐。是的,丢掉教科书、丢掉死板的学术论文,自由自在的读书竟然让我的心灵有了可以飞翔的感觉,内心竟然渐渐生长出了一种自足的快乐。这种快乐很浅,不是要爆炸的那种;这种快乐很自在,好像不再需要外界太多的刺激。例如就不需要不断逛街来添置华美的衣饰,不需要定期地呼朋唤友到KTV高歌,亦不需要不断地向外张望、徘徊、寻找。这种自足的快乐如同一株春天树的嫩芽,在温暖的阳光中、在温柔的岁月里,一天天隐秘地生长。所以,现在总是在嘴角有微笑流淌,照着镜子时也发现自己的眼中有光芒!


4、生命的精彩

        

一直期待着生命的精彩!加入网师后,也相信自己的后半辈子会比前半辈子更精彩!

        

因为我仔仔细细算过,前半辈子中,童年的7年不懂事也不记事,接下来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一直在读书,4年大学在那糟糕的学校啥也没学到,倒是练就了自己读书受益一生的习惯,接下来的10年,还是活得很积极,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的生活。所以如果要是活到80岁(想说90,怕活不到)的话,哇塞,还有那么多年!换句话说,前半辈子自己好像只全权负责了10年左右的时间,那我的下半辈子是前半辈子的好几倍呢!要怎么活呢?绝不甘心像有些人那样坐等退休,那和早死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国外是没有我们这么清晰的退休概念的,而我们却那么自然而然地加上了50岁或60岁的休止符。哎,人一辈子有一个自然死还不够吗,还要加上一个人为死亡。

        

今天看到杨绛90岁以后做了哪些事:写了2本书,翻译了2本书,口述了2本书。把丈夫钱钟书7万页的笔记,整理成178册英文笔记和20卷中文笔记分别出版。考虑到这是一个丈夫女儿先逝,无孙无后的老人所为,难道我们还不相信“生命可以更精彩吗”?所以每次遇到困难障碍,都提醒自己岁月的力量。每每对自己没了信心时,就会遥想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甚至90岁时的那个自己,应该会有些智慧,不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马桶了吧,这样就平添了一份不断前行勇气和执着。

        

网师半年的学习中,渐渐发现了生命精彩的可能性,发现在剪除太多的欲望枝蔓后,生命原本是可以极简净且无比澄明的。愈来愈习惯在人群中、火车上、等待中拿起一本书,一生真的不长,不能像原来傻呆呆地任时间如自来水一样哗哗地浪费掉,现在真切地知道了珍惜时间的含义。年轻的自己,没有认真的对待时间。现在,来不及认真年轻的我选择要认真的老去,给时间以生命。但也不时提醒自己:人的天性总是倾向于过分,过分执着、过分努力,让自己像自然学习,像田野中的向日葵只是顺其自然地从容生长,但她知道太阳总是会照耀到身上。人也要知道自己的有限,过分的努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知道自己的花朵总会开放就可以了。 

        

2013:生命的展望

        

2012年,学业在最高处戛然而止,本以为生命开始要转向黑白的平淡,却又要在网师中开始追求绚烂。2012年以前的10年,我以为努力就可以和社会那些人坐在一起喝咖啡,于是披星戴月,信奉天道酬勤;2012年以后,我知道努力不是为了和社会那些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呵呵,改喝茶了,咖啡对身体不好。人似乎是终于从乱世风烟中走出,渐渐走成一个清晰的模样。感谢这10年的岁月和岁月中努力的我,还是披星戴月,还是信奉天道酬勤。

        

2013年,选修了《非理性的人》、《中庸》、《静悄悄的革命》,这是对2012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推进和深入,希望在网师中通过3年或5年的学习,能探到中国文化的底层和西方文化的内核并寻找到生存意义的坐标!2013年,希望以授课等方式、以活动的方式、以讲座的形式,更深地扎根于教室和学生的心灵!2013年,还要腾一点空间给新的美好入住,从衣服到生活!


时光永是流动,岁月永远静好,生命一直前行。就这样以时间为笔,以岁月为犁,以网师为家园,在生命地不断更新中,勇敢地划破自己的肤浅,寻找生命的深度、生命的豁亮、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精彩……相信我会碰到自己生命的庆典!


(2013年1月5日) (文章来源于朱永新新浪博客,特向作者致谢!)


(《新教育实验2016年度生命叙事征文启事》已经发布,欢迎各位新教育同仁热情关注,积极参与。详情见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征文启事。)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实验]

       

    生命叙事的体裁与风格

    在书写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生命叙事的诗、思、史

    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叙述”“故事”何以称得上“研究”

    期末庆典——新教育的生命叙事课程

    以精神成长对抗衰老

    这一年,相遇如歌   

    我是一粒新教育的种子

    四季当歌,且以永日 

    ......


        与美好相约同行

        如何让诗歌擦亮每个日子

        借您一双做好教育的慧眼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艺术教育如何成人之美

        用生命叙事——新教育故事汇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我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

        新教育实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风起云涌新教育

       如何开展区域新教育实验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