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父母的视野影响孩子的高度

2018-04-12 白滔滔 谢可慧 守望新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家校合作共育]


         不要紧紧盯着孩子每天的作业和每次考试的成绩;关心下孩子真正的兴趣,了解孩子的天赋所在;最终帮助孩子找到他人生的价值所在,让他的生命从此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颗参天大树——林虹的种子课程》)

         

         成为一个有见识的父母,让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未来的宽阔,让孩子明白世界的广袤,或许就真的会有平和的生活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勇气。——《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文章附后)(《有眼界才有境界》)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

——父母的视野影响孩子的高度

作者丨白滔滔


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是学位房,是小升初,是区重点、市重点,是语数英,是奥数金牌,是钢琴十级,是掐尖儿…… 还是孩子的兴趣,天赋,成长,心理,健康…… 还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谈论第一个层面的教育,这些话题他永远聊不完。如果你跟他交流下兴趣、天赋,他还有可能听你说几句,敷衍一阵儿。


        但是,你如果跟他聊人生和生命,他准会让你“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我其实一直都在想:作为家长,我们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责任?


        或者说,什么样的家长,才是合格的、称职的家长呢?还有,家长应该做的是什么,不应该做的又是什么呢?家长的哪些特质,对孩子的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呢?

 

        总之,一句话,孩子的前途,由家长的哪些东西决定?(《优秀的孩子都离不开这10条黄金教育法则》)


        我和三川有一位老朋友,也是我们近20年的老师——肖锋。他是把我从内地招到新周刊的人。


        我经常说,我其实是在新周刊上的大学,而肖锋就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老师。他是具有传奇性的一位神人,理科读的清华,文科读的北大,看问题经常直指本质,对趋势的判断异常精准。

 

        他在和我们谈到家庭教育的时候,提出了三段论:家长看孩子的发展,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

 

        我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总是特别的焦虑,特别的紧张,特别的纠结,就是因为家长一直都在“短期”的圈子里打转,从来都没有前行一步!



        只盯着孩子成绩的

        会被成绩牵着鼻子走

 

        孩子的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家长们想没想过这个问题。

 

        通常意义上,我们会简单地去划一个等号:好成绩=学习好,学习好=好学生,好学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但是,我们都知道,好成绩,就是用一套标准的试卷,去考不同的学生,分数越高成绩就越好。那么,还原到本质,好成绩说明了某位同学在这套标准的评测下,赢得了其他的同学。(《教育不仅仅只有分数——比分数更重要的还有......》)


        这都是在“对知识的掌握”的范畴里的评测,并不是在“知识的使用”上的考量。

 

        那么,就注定有一大批不在这个评价体系内的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被“暂时淘汰”。请注意,我使用了“暂时”这个时间的限制词汇,我想表明的是,“对知识掌握的好的同学”,并不意味着是“擅长使用知识的同学”。

 

        而采用“成绩”来印证教育成果的学校,只在乎前者,并不在乎其他的能力。

 

        如果,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也和学校一样,只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就会面临两个情况。第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皆大欢喜。第二个,孩子的成绩不好,着急上火。

 

        跟下棋一样啊,我们再接着往前看一步。


        成绩好的,家长自然鼓励,并期待孩子能够一贯保持这个优势。当然了,我们也都知道,有一些天生就是学霸的孩子,可以一直都保持着好成绩。


        但现实的情况,大家其实都知道。成绩好,有可能是一时的,小学好了,中学就一般了;中学好了,高中就一般了;高中好了,进入名牌大学后就一般了。还有的,就是某个学科好,其他的一般了,也就是所谓的“偏科”现象。

 

        无论是哪种情况,家长都会努力去维系这种“成绩好”的状态。比如,不让孩子玩游戏、读闲书,耽误了功课;不让孩子假期去度假,抓紧时间赶紧追上去;不让孩子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等考好了再画画、唱歌……

 

        总之,孩子的教育,都是以“成绩”为指挥棒,全家人都围绕着“成绩”团团转。

 

        然后,你就会发现,家长特别关心考试的标准,如果有消息说,要改革考试标准了,某某加大写作的分值了,他就马上会让孩子赶紧补上写作的课程,某某学科要加大听力的分值了,他就会让孩子赶紧去训练听力……而只要是考试不考的题目,甚至是科目,坚决不能占用孩子的时间。

 

        久而久之,孩子的评价体系,就变成了“唯分数论”。(《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在这里,我说一句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反对“考试”的人。相反,我在做学生的早期,也就是中小学期间,成绩一直都是很好的,上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初中和高中。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经常在全校名列前茅,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内心里真的是盼着“考试”——因为每次考试都是自己最享受最风光的时刻。


        记得有一次,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在课堂上充满着期待地问老师,“老师,咱们什么时候考试啊?”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欠揍。

 

        我一直都没有想到,“成绩”会真的只对“自己”有意义。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给孩子的考核是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孩子如何进一步提高。(《最好的教养,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我就亲眼看到,芬兰的老师,在课堂上会拿出三份题目,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当孩子轻松地完成了一份简单的之后,还可以自己去选择难度更高一些的。


        也就是说,通过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检测,来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水平。从而,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分组的学习,布置不同的任务。最后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如果,我们的考试,是这样的形式,这样的目的,我就愿意也赞成考试。因为,这样考试出来的成绩,只对我自己有意义,而且,是帮助我更好地学习的。

 

        因此,我们的家长,就要特别清晰地知道,你的孩子的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将来的生活难题,都不在分数里面》)


        我想,就算我们现在的选拔机制,还是唯分数论的,作为家长,也没有必要太过紧张。因为,一个孩子如果真正热爱学习,就算没有进入到所谓的中国名校,也有很多的国内的、国外的学校可以上。


        甚至,只会考试的孩子,去上国外的大学反倒是很难适应——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讲了,很多教育专家都做了很详尽的研究。

 

        所以呢,无论孩子的成绩好还是不好,只要孩子能够一直都保持“热爱学习”的状态,家长就算是尽到责任了。反之,如果孩子的成绩还可以,但已经开始厌恶学习了,那么,家长应该反省自己在教育上出现的偏离。(《忘掉分数,留下人,培育人,成就人》)



        兴趣如果高于成绩

        可以当饭吃吗?

 

        如果家长过了“成绩焦虑”这一短期考验,就要面临着“兴趣”这一中期考验了。

 

        我知道,很多家长无论嘴里怎么说“孩子喜欢什么就发展什么”,但心里总会有自己的“兴趣高下”之分的。(《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


        这和家长自身的人生经历、职业发展都有深切的关系,这无可厚非,非常正常。但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拥有“建议权”还是“决定权”呢?这就很值得商榷了。

 

        比如,我的父亲是农村参军的,后来进入航空学校,毕业后担任了空军的机械师。他自己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也很希望我能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能够拥有一技伴身,一辈子不会饿肚子。


        所以,当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喜欢文化的时候,他就很不以为然,到了高中分科的时候,我刚一提自己想上文科班,就被父亲斩钉截铁地驳回了。

 

        当然了,我是上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但是因为实在读不下去而被学校勒令退学。这个时候,父亲也就妥协了,说你还是学你喜欢的东西吧。就这样,我后来又辗转了好几年,最终还是进入到了媒体行业,做了记者。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对兴趣、职业、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每个人喜欢什么,是装不出来的。我曾经很努力的想说服自己做一个很好的工程师,做一个很好的营销人员,做一个很好的公务员……


        但无论我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我自从进入媒体行业以来,每一天我都特别自在,就算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也很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让每个人都不一样——教育是帮助他人成为他自己》)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的家长,为了把孩子的兴趣给扭转到“他所认可的方向”上,费了很多的精力,和孩子较了很久的劲儿。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想,我的父亲曾经想用他的经验来引导我,我反而走了弯路。那么,我就不要以我的经验来引导我的孩子了。

 

        再说了,我们的孩子,生活在20年后,我们如果用20年前的见识,来指导孩子未来20年的成长,肯定是不靠谱的。

 

        我就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因为热爱文化,所以挺瞧不起很多俗的行业的,比如,开店的、做工业产品的。但是,随着我的阅历的增加,自己也创业,经历了做产品的过程,我才深深地理解,任何一个行业做好了都不容易,都是一种艺术。

 

        甚至,由于我原来不进厨房,不会做饭,总觉得做一个厨师实在不怎么有价值。后来,我自己开始尝试着做饭,觉得把美食做好的难度可不逾于艺术家创作一个艺术作品。

 

        我就在那里想,有些人不让孩子学艺术、学厨师、学写作、学音乐、学画画……让孩子学习数理化,学技术。最后呢,孩子学有所成,功成名就了,然后呢,开始花大价钱,去品尝米其林的美食,去购买当代艺术的作品,去音乐厅听交响乐……这不是挺讽刺的吗?

 

        其实啊,人到中年,我越来越觉得,无论哪一个行业,做好了都不容易。既然要想做出一些成绩,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那么,为什么不干脆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呢?!(《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



更大的格局

是生存和幸福的必须

 

        我们再说说家长格局。

 

        这里所说的格局,并不专属于大城市、收入高、学历高的家长,任何对人生理解足够朴实的家长都可以也都应该拥有这样格局。

 

        所以啊,这个格局,更多的是指家长为人处世的准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眼界和视野将决定格局——BBC跟拍了14个孩子56年,原来他们的人生是被这样改变的......》)


        很神奇的是,当家长的价值观正确的时候,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成长的经历中,会显得比较单纯,甚至有点儿傻,会经常吃亏。但是,放长远里看,这些孩子往往会发展得很好,取得很大的人生成就,生活也过得很幸福。


        我有一个朋友,陕西农村出身的,北大毕业,三十多岁就把企业拿到纳斯达克上市了。就是这样一个青年才俊,我见到了他不识字的母亲之后,就深深地理解了这位朋友身上所拥有的优良的品质的来源了。


        他的母亲朴实、真诚、坚韧,具有极高的道德感,而且具有一股特别的侠义之气。我看到,我朋友的精神品质几乎就是他母亲的翻版。(《母亲的格局,影响孩子一生——我与母亲的八个故事》)

 

        我想,当我们把格局定义于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的时候,就给很多家长减少心理上的压力了。

 

        有人说,说到格局,难道不应该是知识更深厚,视野更宽广,才能拥有更大的格局吗?


        其实还真不是。有的人都读到名校的博士了,都在世界五百强工作了,都在美国定居了,依然会让孩子去钻营取巧,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真正的大格局,是经受时间考验的,是适应不同时代的,是可以应对人生跌宕起伏的……而拥有这样大格局的家长,其实可以是生活在任何一个城市、乡镇、农村,从事科技、教育、文化、服务、经营店铺、开饭店、做裁缝、种植果园等等,任何一种行业;拥有博士、硕士、学士,或者没有上过大学,只会简单的阅读,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任何一位家长。

 

        最后,关于家长可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有答案了:


        不要紧紧盯着孩子每天的作业和每次考试的成绩;关心下孩子真正的兴趣,了解孩子的天赋所在;最终帮助孩子找到他人生的价值所在,让他的生命从此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有起跑线,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起跑线——教育如何改变命运?》)

 

        这就是家长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而且,每个家长其实都可以做得到。


        (本文转载自“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微信公众号 swxjy_cdq 欢迎关注! 转发者请自觉注明守望新教育微信公众号。本期延伸阅读——



父母见过世面,

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作者|谢可慧


        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平和与从容,见过外面的世界,也知礼节。 

        孩子很开心,在高迪建筑的展览馆出来之后,他的父亲说,我觉得今天2小时的参观,收获并不会比学校里一学期的艺术课少。虽然我们请了假,但我们行万里路,都是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父亲这样赞叹多元化培养的妥当。 

        吃饭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总觉得,我们那一代人,是有贫穷基因的,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没出去见过世面。这样的基因,是囿于自身以及上一代人的局限。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对生活的不安全,希望拼命赚钱,希望出人头地,拼命地用物质装点自己。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会是这样。 

        所以,他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见外面的人。 

        他的孩子今年十岁,衣着朴实,会坐长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与人用英语流利地交谈,低调而内敛。 

        见到这对父子,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2、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钱的父母。他们往往具备的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奋,有以此拼搏而来的经济基础,有后天他人和自我养成的教养,最重要的,是拥有对万事万物的平和。 (《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径与方法》)

        他们让孩子知道,一个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机会成功的;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而是应该走南闯北;一个人不需要为了物质而束缚自己,有更广阔的天空可以去走。 

        所以,父母见过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 

        因为他们从小不缺少物质,所以,不需要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因为从小被不断地满足,所以没有那么一刻会因为得到而炫耀;因为他们走过大山大水,所以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3、

        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喜欢叫他小宁,现在已经是企业的高管,比我大不了几岁,他的身上,永远藏着两个字“见识”。 

        他一直到年收入80万的时候,依然开着一辆20万不到的车子;他聚餐的时候常常一身运动服,休闲得丝毫不像是领导;他也会去路边烧烤摊吃串串,和我们大快朵颐。他有很多朋友,在他眼里,只有值得信赖和不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所谓的穷朋友和富朋友。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坐在他的车上,有一个朋友问,你怎么不换一辆车,实在太配不上你的身份了。 

        他笑了笑,问他,身份是什么?你可以告诉我吗? 

        那个朋友说,身份就是,你现在好歹也应该算是个高管,好歹开一辆40万左右的车子啊。 

        他打趣着说,果然,我要更努力才是。因为,我看上去还需要用一辆车来装饰。 

        他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国营企业的小领导。 

        他说:他的父亲非常刻苦,因为文革,只有初中毕业,后来恢复高考后,立刻去考大学。 

        他的父亲喜欢读书和打拼,于是,他小时候,总是看到父亲一个人在台灯下看书,过着帐子,也不知道看书的父亲几点才入睡。父亲后来成了小领导,没有任何背景的他,成了一家人的骄傲。 

        衣食自然无缺,小宁说,那时,带给他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是他通过父亲,坚定地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除此之外,他的父亲最大的特点,还总是带他去游山玩水。以前外出出差,总是会带着他,给他和老师请几天假,然后会和单位多请假一天,开完会之后,带他去游玩。小宁说,那些年里的日子,他比其他孩子幸福的,不是有没有钱,而是发现自己走过了大山大水,变得开朗和从容。 

        “或许,我觉得物质可以满足我,但并不是最能满足我的,对于我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 

        “到现在,我自己成了孩子的父亲,我父亲还是告诉我,作为父亲,一定要足够努力,给孩子优渥的环境,并且让孩子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一定要给孩子广阔的天地,而不是永远读书不去走路。”小宁说,可能他们家境并不是最优质的,但他自始至终仍然抱有谢意,因为父母,让他知道,从容地对待物质,努力地面对生活。


        4、

        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我也很希望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母亲,在孩子眼中,是勤奋的,努力的,热爱生活的,是可以不需要为万事万物所动,也不需要为任何事折腰,是有安全感的。 

        这样,让自己的女儿,也能尽可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自己,不恐慌也不急躁。 

        我们所谓富养,其实更多的停留在物质上,是在极限的位置去拼命投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世界所有好的一切,都应该是我的。 

        而真正的富养,是一种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可以对物质有不动声色的淡定。而父母就扮演了这个传递者的角色。 

        我很喜欢一句话是,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相伴者。他算不上导师,而是风雨前行的那个人。作为父母,和孩子走一路的时候,必须跑得非常努力,这样,孩子也会努力跟上你的脚步。 

        成为一个有见识的父母,让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未来的宽阔,让孩子明白世界的广袤,或许就真的会有平和的生活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勇气。

     (作者简介:谢可慧,专栏作家,新浪微博@谢可慧的村庄,公众号:秋小愚。)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特别链接——


        教师该怎么实现自我成长?

        校长和教师该坚守什么?

        历久弥新的100部经典电影

        童年的秘密——0-1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及适读书籍

        1—9年级寒假必读经典书单——大家都说好

        犹太人如何改变家族的命运? 为什么犹太人可以富过三代?

        卓越者在独处中享受自由——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自己的帝王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塑造者——自我进化是一切

        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区别在哪里?——教育就是让孩子相信, 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做教育生态的维护者,犁好自己的田——叶翠微校长启示

        安然地做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

        我们是儿童阅读的领读者吗? 那么请我们先领读自己!——2017领读者大会闭幕词《把文学捧起》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