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者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质?——与时俱进育人才

万玮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重重迷雾下,我尝试从社会与个体、公德与私德、因时与因势三个维度来谈我对于德育的理解,同时也探讨德育未来的走向。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教育者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质?


古往今来,道德上没有完人。想来自知、自谦、自省才是真正的美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万玮(《万玮校长的10个方法论——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平和人物”的特征》)


与时俱进育人才

——德育:我们常常在不同的角色间摇摆

作者|万玮

来源|上海民办光华中学


2019年11月9日于洛阳伊川举行的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新德育”。平和教育集团总校长万玮做了题为“与时俱进育人才”的精彩演讲,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演讲内容,有少许修改。(《万玮: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根源在哪里?



曾经在网络上读到一段文字,读之沉默许久:
昨天在一个餐厅吃饭,邻座一个女性,大声斥责儿童椅上的两岁儿子,责怪他不吃什么食物。我一个朋友说,最看不起这种当众骂孩子的人,必是生活中的Loser,才会如此羞辱比自己弱小的人,以求得心理满足。


我说:大凡自傲者,骨子里其实都特别自卑,大概在童年时,没少受人羞辱,长大后便有极强的名誉洁癖,得理不饶人,恨不得自己的名字天天被人念叨和崇拜!你沉默也不行,要逼着你当众认可他、服从他。这种“精神自慰”,若严重到一定程度,就是精神病,掌握了权力,就是希特勒。


我觉得这段话其实是一个隐喻。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两种角色间摇摆,有时候,我们是那个欺负别人的人,有时候,我们被另一个更强的人欺负。


今天的主题是德育。在我的理解里,德育本质上是帮助孩子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然而人性太复杂,孩子身上的品质,哪些来自于家庭,哪些来自于社会,常常难以区分。而在心理工作者看来,普通教育者眼中的品质问题大多是心理问题。


重重迷雾下,我尝试从社会与个体、公德与私德、因时与因势三个维度来谈我对于德育的理解,同时也探讨德育未来的走向。



No.1社会与个体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学上政治课读到这句话很不理解,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多年之后,我再读这句话,五味杂陈。回想认识的每一个人,在工作、家庭或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有的角色叠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人是生活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的。如果不跟这个社会发生关系,一个人就等同于不存在。


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一天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便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外无物”。如果世界与心不发生联系,这个世界对个体来说就没有意义。
德育有两大功能,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个体性。中国传统文化将德育的社会性放在首位。例如,古代科举考试入门书籍《大学》开篇就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修齐治平”。古人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从小立志,将来做出一番事业。类似的古语如:


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亮:志当存高远。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近代周恩来有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有词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传统文化对德育的个体性要求也不低。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出自《孟子·告子上》,后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加入“信”。“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子贡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五个词来描述孔子。


“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五常通常与三纲联系在一起。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引出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一个核心道德品质——忠孝。古代没有养老金制度,孝实际解决了养老问题。忠则有利于维持王朝稳定,因此儒家的忠孝伦理自然就成为正统思想。其中忠代表社会性,孝代表个体性。忠孝不能两全怎么办?舍小家,为大家。


我来举两个例子。


东汉人赵苞,任辽西太守第二年,派人回老家把老母和妻子接过来。不料途中被鲜卑人截获,作为人质,逼迫赵苞献城投降。赵苞忍痛率兵击溃敌军,老母与妻子却遇害。赵苞上奏汉灵帝护送老母与妻子灵柩回乡安葬,在墓前呕血而死。


赵苞这一死,在道德上几近完人。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连克长安、洛阳。危难之际,中原一小城县令张巡领兵抵抗,且战且退,最后据守睢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叛军十几万人围城,张巡带着7000余唐兵拼死守城,坚守十个月,城破身亡。安史之乱平复后论功行赏,张巡理应被追封,竟然有人反对。


原来守城最艰难之时,粮草断绝,老鼠都吃光了。张巡横下一条心,杀了自己小妾,分与众将士吃,从此拉开睢阳吃人序幕。城破之时共食城中百姓约30000人。


此事过于惨烈,后世议论不绝于耳。清代文人王士禛编了一个鬼故事,张巡妾的后身向张巡的后身索命,说了一句话:君为忠臣,吾有何罪?


张巡最终还是被追封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今天我们去商丘古城南门外,可以看到张巡祠。


后人臧否动动嘴皮子而已,却不知当局者的惊心动魄。将你我换做张巡,该作何选择?



No.2公德与私德


有一个经典故事,流传甚广。
你有一张选票,从以下三名政客中选择一个。


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会星象占卜学。有婚外情,老烟枪,每天喝8到10杯的马丁尼。
B:2次被解雇,大学时吸鸦片,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傍晚要喝一大夸特威士忌。
C: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偶尔喝一点啤酒。从没有发生婚外情。


你会选择谁?揭晓人物:A是罗斯福,B是丘吉尔,C是希特勒。


1902年至1906年期间,梁启超在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在《新民丛报》上前后共发表20篇政论文章,1936年集结成单行本《新民说》。在此书中,梁启超创造性地提出公德与私德的概念,并解释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后人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研讨,公德与私德分开讨论逐渐深入人心。


今天的公众人物很害怕一个词“人设崩塌”。成为公众人物,公德都不会差。“人设崩塌”通常指的是一个公众形象很好的人突然被爆出私德方面的瑕疵,而被千夫所指。影视演员吴秀波本来被认为儒雅、有涵养、淡泊名利,突然间出来一个“小三”,几个回合之后,吴秀波直接将其送进监狱。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是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与俞渝夫妻互撕事件,一地鸡毛,两败俱伤。


公德与私德不能两全的名人数不胜数。


明末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算一个。清军兵临南京城下,红颜知己柳如是劝说钱谦益与她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抖抖索索来到河边,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钱谦益高寿,苟活了82岁。


贪生怕死算是私德不好还是公德糟糕?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说这段话的人叫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所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影响了一个时代。然而卢梭的个人生活很混乱,与多名女性有染,把五个女儿全部送进孤儿院让人瞠目结舌。按中国人的说法,与禽兽何异?


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彪炳千秋,光耀万世,但他有一个公开的小爱好——嫖妓。每到一个城市,都不忘与失足妇女促膝谈心。大家似乎也宽容他。

以上两人是公德优异私德不佳,反过来的例子有没有呢?只多不少。因为个人品质卓越被推举为领导者,但是行政管理能力极差导致大众利益受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当属海瑞。


海瑞在民间是神一样的清官,宋有包青天,明有海青天。明朝官员俸禄低,海瑞需要亲自种菜才能养活自己。任淳安县令时,有一天母亲过生日,海瑞买了两斤肉,成为朝野特大新闻。明世宗嘉靖帝醉生梦死不理朝政,无人敢谏,海瑞直接呈上《治安疏》,明世宗读之大怒,后得知海瑞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只能悻悻然将其下狱,没有太过为难他。


嘉靖帝死后,新皇帝隆庆帝重用海瑞,把他派到全国最富裕的苏州任巡抚,但仅仅7个月之后海瑞就遭遇大量弹劾而被迫辞职。海瑞的行政治理能力堪称灾难,他把道德洁癖掺入行政管理,例如他判案时,“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可想而知,这会鼓励多少刁民,对地方经济带来多大伤害。


历史学家黄仁宇凭借《万历十五年》一举成名,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这一年的年底,海瑞去世,主管人事的官员们送了口气,再也不用发愁怎么安排他的工作岗位了。时至今日,海瑞依然是巨大的争议,乃至于对何为公德也有激烈辩论。


白居易有一首诗,其中四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在篡位前是全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圣人。所以白居易说,如果王莽篡位之前就死了,在历史中就是道德楷模。


同样地,假使袁世凯在1915年称帝前暴病而亡,希特勒在1939年发动二战前意外身死,这两人“一生真伪复谁知?



No.3因时与因势


在一种文化语境里,总有一些道德标准恒久不变。


2019年9月, 58位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名单公布,其中包括14位助人为乐模范、8位见义勇为模范、11位诚实守信模范、19位敬业奉献模范和6位孝老爱亲模范。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再过若干年,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五种品格依旧是道德标准。


然而跳出文化背景,或者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道德标准会因时因势发生变化。


先说多动,小男孩比较容易有这个特征,现代教育者认为这是一种病,需要治疗。美国作家托姆哈特曼在其畅销书《多动症商业猎人》一书中却说,在采集狩猎社会,多动症反而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多动症患者的特点是在极度涣散与极度专注两者之间切换,而几乎没有中间状态。在森林与草原上捕猎,恰恰就需要这两种品格。没有发现猎物时注意力很涣散,无论哪里有风吹草动,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去;一旦猎物出现,迅即全神贯注,精准判断,要么搏斗,要么逃跑。

再说好斗。现代社会提倡谦谦君子,但是在远古有世仇的部落中,一个好斗的人很可能被推选为领袖。进入近代社会,如果处于战争年代,这种品质被冠之以“勇敢”,而在和平年代,这样的人可能会成为“亡命之徒”。


还要说亲情。春秋战国时期,亲亲相隐是被儒家推崇的道德准则,亲属犯法,隐瞒无罪,告发有罪。今天完全反过来,要是包庇一个犯罪的亲戚,非但失德,并且违法。


1988年,四川15岁少年赖宁为救山火牺牲性命,四川省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称号。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教育部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在第4条新增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的内容。显然,再也不鼓励中小学生在危险面前做无谓的牺牲。


舆论评价这个修订:社会进步了。


在特殊年代,一个考试交白卷无知者无畏的人会成为全国英雄。新世纪,一个长相俊俏甜美会唱会跳的小男生成为万千少年的偶像。不理解吗?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成圣人是最高道德追求;解放后,无产阶级翻身做主人,越贫穷成分越好越光荣;抗美援朝爆发,黄继光、王成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中苏交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成为道德榜样;改革开放之后,伟大民族和平崛起,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体育明星成为热捧对象,第一枚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永载史册,中国女排成为一种精神,聂卫平凭借在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神奇表现“一战封神”。再往后,则是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屠呦呦,最近的光辉人物是任正非,中美贸易战中,他成为民族栋梁的代表。



No.4现在与未来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教育者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质?


2017年,《未来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接受北京一家新媒体“42章经”的采访时说到,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必须坚守情商和韧性,才能赢得与机器的战争。


好莱坞大片常常输出美式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以认为是美国人推崇的道德元素。它们包括:爱与理解、追求自由、学习与成长、敏于行动、勇于牺牲、战胜自我等。


我曾经与上海金融界一些高管聊,听他们对未来人才的看法。有一个品质几乎所有高管都提到,那便是独立思考。就好像原始社会需要人的多动属性一样,未来多变的社会更需要独立思考。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上一辈人的经验无法依靠,只能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创新,自己反思。


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德育”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导师与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很重要。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两个人物不可或缺,一是同龄人中的榜样,可能是邻居,可能是学长,也可能是一个娱乐明星;二是年长的导师,这个导师非学校指派,而是孩子在心里认同、尊敬、崇拜的长者。


第二,自由与自律。孩子们需要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展现出他们的品质,而现代社会一个最基本的素质——自律需要在自由的环境里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如果不能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那么当孩子未来拥有自由时,之前在学校里表现出的品质如同浮沙建塔,潮水一来,就全垮了。


第三,感恩与担当。我更倾向于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们的两个品质——感恩与担当。懂感恩的人谦卑,更愿意帮助他人,也更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更有幸福感。有担当的人靠谱,更值得信任与依靠,因此是更好的团队成员,更能取得成就。前者体现个体性,后者体现社会性;前者是私德,后者是公德。



2019年暑假的一天,我所住小区新换的门禁系统将我的车拒之门外,我因为赶时间,一时冲动,怒火中烧,痛斥保安。后来到物业沟通,保安经理态度温和,迅速地一劳永逸解决了问题。我回想之前的情绪失控,内心惶恐,跟当值保安表达了歉意。事后心中不安,买了两箱水果加以慰问,悔意犹存。


若出言不逊的情景被记录下来,我便是私德败坏,百口莫辩。我反思自己是否属于骨子里既自傲又自卑之人,道德有问题岂能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想起圣经里那个有名的故事:


一群人问耶稣要不要砸死一个犯错误的女人,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就可以用石头砸死她。人群便一个一个散去了。


古往今来,道德上没有完人。想来自知、自谦、自省才是真正的美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谢谢大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