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是最好的亲子课堂——怎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解决亲子冲突的问题?

蓝玫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个经常被控制的孩子,会越来越缺乏自信、越来越不想努力;一个经常被“授予”被“施予”的孩子,会越来越有无意义感、无价值感。


当有一部分不愿意成为父母“傀儡”的孩子试图冲破这种“魔咒”的时候,就是亲子冲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恶化的根源了。


大家认可“平等、尊重、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但是多数人在看到这几个词语的时候,对每个词语的意思,都觉得是懂得的。这其实不代表父母具备了能够对孩子做到“平等、尊重、理解”这样的能力,这个阶段不过是“走马观花”,也就是仅仅知道了一些相关概念的意思。


当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你怎么、为你好”等等之类成为高频词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施予孩子的控制和伤害,在无意识中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不自知了。


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解决亲子冲突的问题呢?我觉得这个“道”来自生活。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更需要回到生活本身来回答和解决这所有的问题。


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更不要把他们的个性表现当成问题试图改造,要让孩子在付出和担当中体会真正的幸福,这才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智慧爱,而生活,就是最好的亲子课堂。


当我们带孩子一起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努力经营生活的时候,所有一切都会成为教育的契机,都会让真正的教育在孩子的生命里“润物无声”。——蓝玫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孙云晓:新家庭教育的十大愿景》《孙云晓、蓝玫:少年儿童的四大成长动力》《蓝玫: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蓝玫:懂共性知个性,才能教出好孩子》)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新教育,智慧爱|与孩子一起成长》《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生活是最好的亲子课堂
作者|蓝玫

身为父母,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最懂孩子的。但这只是我们以为,而并非真相本身。就像这幅孩子的作业单,父母是看不懂的,但是孩子讲述得头头是道,且清清楚楚。所以往往自以为懂孩子的父母遇到深感不被父母懂的孩子,最终会让双方都觉得“死的心都有了”,这是亲子关系中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一名高二的男生,疫情隔离期间越来越不想和父母在一起,天天想去学校,说自己要窒息死了;大宝4岁全职妈妈,说总想打自己儿子,因为感觉孩子不和自己亲,只和爸爸亲,感觉快被气死了;11岁女生的妈妈说,女儿做事只想完成从来不争第一,自己快急死了;甚至一个13岁的男生,因为父母几句批评,直接选择了跳楼……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尤其疫情期间,隔离如“镜”,照出了家庭中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兄妹之间等等更多的“真相”:因为疫情突然降临,生活节奏被打乱,生活秩序被破坏;因为疫情来势汹汹,生命安全被威胁,心理防线被冲击;因为疫情被隔离,家人共处时间长,优缺点一览无余等等。一场疫情带来了隔离,也给人们带来了烦躁、恐慌、焦虑、无助、失衡等等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这个宅家隔离,宅家学习的假期,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不能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不能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对孩子更有信心一些,不能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爱和包容的话,尤其是父母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冲突在所难免,严重的甚至还会不断升级最终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尤其需要用父母用“心”的假期,因为心之所想,就会成为行之所向。所以在疫情期间,在我的倡议下,我们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和邢台新教育蓝玫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亲子活动项目就命名为“新家庭,心行动”。也想以此提醒父母们,父母的所有的“心思”,孩子都会敏锐地察觉得到。

公益讲座,扫码约课

就在这段时间我们做亲子课程的过程中,我因为解释一首诗歌去查阅资料的时候,获得一个意外的发现。在《列子•黄帝》中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好鸥鸟者》,从这个故事里诞生出两个成语,分别是“鸥鹭忘机”和“鸥鸟不下”。故事讲的是有个渔人喜欢水鸟,每次出海的时候,都与水鸟一起游戏,常常有上百只的水鸟飞来和他玩耍。后来人们就用“鸥鹭忘机”形容“人无巧诈之心时,连异类都可以亲近”。这个故事还有后半部分:有一天,渔人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那些水鸟都愿意与你游玩,你捉几只带回家给我玩玩。”第二天,渔人出海了,可是水鸟只是在他的头顶盘旋、飞舞,并不落下来。于是后人用“鸥鸟不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范”。这个寓言故事让我特别受触动,我认为这两个成语完全可以作为父母自我反思的参照: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毫无所求的,还是以爱的名义施以了控制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要看孩子的反应就可以知道。所以我特别推荐这个故事给父母们,希望我们每位身为父母的人都能“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的很多做法,到底是我们希望的我们需要的,还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当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你怎么、为你好”等等之类成为高频词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施予孩子的控制和伤害,在无意识中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不自知了。


中国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经讲到过一件和儿子安德烈之间发生的事情。一次全家人出门游玩的时候,龙应台要去厕所,她于是问安德烈;“你要不要去上厕所?”安德烈说难道自己不知道是否需要去上厕所吗,等她从厕所回来,安德烈还抓着这件事不放。对她说:“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所以我们会发现,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暴露无遗,从而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并做出反应。所以孩子的问题,大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一个经常被控制的孩子,会越来越缺乏自信、越来越不想努力;一个经常被“授予”被“施予”的孩子,会越来越有无意义感、无价值感。而恰恰是父母,唤醒了孩子这种强烈的“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把他们变成“空心”的人,正如有句话说“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觉得自己没用”。当有一部分不愿意成为父母“傀儡”的孩子试图冲破这种“魔咒”的时候,就是亲子冲突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恶化的根源了。



追根溯源,导致冲突的原因,首先是关系双方的主体意识不够。主体意识不仅是强调自身具有作为平等关系主体的权力,更要清晰地认识到对方具有同等的主体地位及权力,并能够有给予对方尊重的自觉。在亲子关系中,这更是父母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的,孩子不是附着于自己的存在,而是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当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整个社会生态尤其是人际关系生态,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内在工具”来帮助自己应对每天面临的挑战。这里说的这些“内在工具”,在《未来教育新焦点》这本书中,表述为“专注觉察自己内在情绪、关怀同理他人感受、理解世界系统运作”的能力。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也应该是父母自我成长应该抵达的目标。

但是对于很多父母来说,类似这些了知孩子应该掌握哪些“内在工具”,乃至他们是如何掌握这些“内在工具”的,大家还远远没到“知”的地步,“行难”也是必然的。甚至有的父母,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会“本末倒置”,所以父母们才会觉得明明用尽全力,但却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了。


我们就以亲子关系为例,大家认可“平等、尊重、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但是多数人在看到这几个词语的时候,对每个词语的意思,都觉得是懂得的。这其实不代表父母具备了能够对孩子做到“平等、尊重、理解”这样的能力,这个阶段不过是“走马观花”,也就是仅仅知道了一些相关概念的意思。也有的父母会效仿别人用过的有效的方法来尝试,这个阶段是父母们学习方法的阶段,应该说是“有心栽花”,但是会发现,自己栽下的“花”不一定开,因为他山之石,未必能攻自家之玉,即便偶尔有管用的方法,但是遇到下一个问题出现,又是束手无措。直到父母们开始渐渐明白,这些理念是应该渗透在和孩子相处的方方面面的,并因此不再盲目追求一时一事眼前的效果,这就可谓是“无心(形)插柳”了。最终当这些理念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信仰”,不再有任何怀疑,并坚定践行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乃至孩子的成长,早已“柳成荫”了。因为坚信所以多了耐心和等待,多了智慧的行为和方法,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多数止步于前面两个阶段,尤其胶着于第二个阶段,于是这也就成为了父母成长的分水岭,进而也就成为了孩子之间拉开差距的分水岭。所以我觉得父母们应该“弃术而寻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解决亲子冲突的问题呢?我觉得这个“道”来自生活。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更需要回到生活本身来回答和解决这所有的问题。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教育“注重于专门性的和技术性的东西而漠视了美好的生活”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之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因此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两者的相似之处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试图解决实际问题”。新教育实验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核心理念,明确指出这种教育生活是“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生活”。


我还记得2013年的时候,我参与了新教育新阅读研究所《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工作,那段时间我翻阅了大量家庭教育类的书籍,在推荐的时候,我力荐了一本《塔莎的传家宝》进入书目并获得了所有项目组专家的一致认可,最后这本书还进入了30本基础书目之列。我认为这也是大家对在家庭教育中,“经营好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途径”这一理念的高度认同。

基于此,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对家庭中“生活教育”的研究,努力陪伴父母“经营”好每一天的生活。“设计活动,经营生活,让亲子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我们探索的实践路径之一。前面我已经提到过,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邢台新教育蓝玫工作室,以“新疫情 心行动”为主题开启了一场亲子家庭生活的引领活动,具体内容,是围绕“亲子日常生活‘三个三’”展开的,下面我就为大家汇报我们这个项目这段时间的推进情况和思考。


因为疫情期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相处的时间多了,但是父母不应该把时间交给手机和网络,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关注“亲子日常生活”;因为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和孩子以“三省、三事、三餐”来经营生活,目的是让父母在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阅读、劳动、饮食”三个方面,和孩子借助活动中的互动,寻找契机体验共同成长;我们对活动内容以关键词的方式设计主题,目的是引领父母和孩子过“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第一个“三”是阅读为载体的“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篇》中曾以“吾日三省吾身”,说人应该时刻反省自己,“谋事有无尽心尽力,待人是否诚信、求知是否精进日新”。阅读,是自我省思和精进求知的重要途径之一,亲子阅读,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最好路径。


比如我们设计“英雄”主题的阅读,选择的是戚继光的《马上作》。引领父母带孩子省思的问题就是就:一起体会戚继光驰骋边疆“横戈马上行”和别人的“马上行”有什么不同经历,然后再联系到当下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医护工作者们,体会不同时代同样的担当,不同的战场同样的英雄。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父母提问孩子问题,而是各自进行自我叩问。午读和暮省我们更是强调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且会分配不同层次的任务展开合作,目的除了让父母以身示范获得自我成长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共读、共写的过程中,增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让父母看到、听到、了解到孩子真实的想法,进而让父母明白孩子很多貌似自己“看不懂”的行为背后,有着孩子以自我为主题的成长逻辑,进而体会到成长的美妙,把“理解、尊重孩子”等理念化为因“信”而“行”的“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行动,也让“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成为儿童的生活常态。

第二个“三”,是以家务劳动为主要载体的“一日三事”。在《朱子家训》中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训诫,美好的一天是从让“内外整洁”的家务劳动中开始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的谚语,也早已经从一句女性自励语成为了对所有人早起收拾内务、外务的号召。对儿童来说,亲自动手做家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技能,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的好方法。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美国孩子的家务劳动清单,是从他们9个月开始学着把脏尿布扔进垃圾桶就开始的。相比之下,现在中国孩子的家务劳动参与度明显不足,因为父母大都会催孩子用所有的时间去学习知识,而家务劳动,父母们则不认为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其实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导致孩子缺乏进取心、缺乏责任感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课程中设计了让孩子参与整理家里的书柜、衣柜、鞋柜等家务劳动的事务,还指导父母让孩子学习使用洗衣机等家电来协助完成家务劳动。更重要的,我们在这些活动的设计中,会不断提示父母注意一些互动的细节,既整体关照做事的逻辑,还注意在方法上提供技巧,包括相关领域的引申和延展等等。比如我们设计“清洁”的相关活动的时候,是从共读《垃圾不见了》这个绘本故事开始的,然后学习一些垃圾分类的方法,再让孩子亲自动手来尝试。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不仅仅是做或者做过,而是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因为这种成就感又会成为他们接受更多甚至更大挑战的信心和动力,引领他们的成长进入一个正向的螺旋上升。


就像一位妈妈打卡留言说的那样:“今天孩子自己主动洗碗,特别认真。我才发现他对洗涤剂不要残留在碗上知道的比我还清楚,洗完后告诉我,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特别有成就感。”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进而升起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的勇气和自信心,最终这种勇气和信心会迁移到学习上,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掌握技能到学会掌握自己的人生。

第三个“三”是以饮食为载体的“一日三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讲究食材的成长环境、制作步骤、相互搭配,甚至连食物的品鉴、食具的运用、进餐的时间等等都颇有讲究。这种相互之间的关联、搭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具个性又包含普遍真理,因此饮食不仅与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相关,还关乎一个人的人格培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从仅仅是果腹的饮食,到讲究健康饮食再到人们越来越沉醉其中的饮食文化,我们希望父母能给给孩子上好这重要的生命一课。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考虑了这样几个方面:


1、 内容与主题关联,在生活中体悟。比如我们设计“团结”主题的时候,内容选择了《建剑途中即事》,诗歌中提到了“建剑”这个地方的环境好,盛产各种食材,吸引很多女孩子嫁到这个地方来,推荐的菜肴是北方常见的“大锅菜”,把不同食材放在一起熬煮,最后不仅各自有各自的味道,还能在共同熬制过程中熬出“万物乾坤”;

2、 晨诵诗歌等与饮食制作关联,渗透饮食文化。比如我们在“健康”主题课程中,曾选择白居易的《食笋》作为晨诵诗歌,当天的一日三餐就是制作一道“油焖春笋”;

3、 生活与知识相关联,让教育随时发生。比如就在《食笋》这首诗歌中,有一个字是“箨”(tuò),它的意思是竹笋外面一层层裹着的外皮,我们会在指导烹调菜肴的过程中引导反复使用这个词语,比如剥去竹笋的“箨衣”,乃至后面学习大蒜相关诗歌的时候,我们再次提到这个字,让枯燥的知识融入生活的细节,丰富孩子的背景知识,甚至我们还会提醒粥饭做好第一碗应该先给谁盛等等诸如此类。


在父母们打卡反馈区,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创造,比如孩子会在梨水中自己加柠檬冰糖,为了丰富酸甜的味道;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孝道,比如孩子会把第一碗饭请爷爷奶奶品尝并且从中体会到了满足;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专注,比如父母会从孩子和面、揉面、蒸馒头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他们原来可以那样专注做一件事情;我们还看到了孩子的自豪父母的欣慰,比如父母被孩子端着自己蒸出来的馒头时候那种自豪感所感动,由衷地感慨,终于认识到只有让孩子现在学得多,人生路上才会困难少等等,这些都汇聚成了亲子生活的幸福记忆,长存在孩子的生命里。而这些都将成为孩子的成功体验带给他们自信,并最终在合适的时间发芽、成长,成就他们卓越的生命。

所以当我们带孩子一起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努力经营生活的时候,所有一切都会成为教育的契机,都会让真正的教育在孩子的生命里“润物无声”。

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更不要把他们的个性表现当成问题试图改造,要让孩子在付出和担当中体会真正的幸福,这才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智慧爱,而生活,就是最好的亲子课堂。


(本文根据作者3月12日晚在CCTALK新家庭经典课堂“亲子关系——抛开关系谈关系”的讲座整理而成,内容有修改和删减)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