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二十年精卫,奔波何异填海?二十年杜鹃,啼血唤取春光。大道之行,百炼精钢。教育播星火,福祉遍城乡。昆山火种,海门宪章;苍南播火,汶川赴汤。齐鲁出彩,罕台融霜。焦作开花,绛县闪光。论坛连海外,网师庆开张。千所学校齐着力,百万师生喜洋洋。更喜洛阳千帆渡,蔚为大观慨而慷。新教育在焦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长成一个美丽的传奇。从一个人的行走,到一群人的聚力;从民间草根到行政推进,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从一线教师到行政官员,焦作走出了自己的新教育推广之路。退休多年,迟暮垂垂,对名利已无所萦怀。不少单位想聘请我发挥余热,都被我婉谢了。唯有新教育,我还想去参与、去追随。我曾经多次给新教育研究院的领导表达这样的心愿:只要我还能跑得动,看得见,我一定会对新教育不离不弃。正如刘欢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千万里,千万里,我追随着你!——张丙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孙建通:为什么是新教育?——遇见新教育,遇见真善美
......
多亏海德格尔那句“诗意的栖居”,让我为写这篇文章找到了一个贴切的词汇:诗意的栖居。是的,栖居是一种稳定的留驻,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是一种难舍的情怀。自从结识了新教育,走进了新教育,我的生活就一直在拥有着诗意,享受着诗意。它让我精神焕发,激情百倍,“不知老之将至”;十几年了,无论是在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在师范院校;无论是在管理岗位,还是在退休之后,我始终不离不弃,在新教育的芳草地上流连忘返,享受着这里的春光无限,享受着这里的花香四溢。第一次知道新教育,是在2004年9月份。当年4月,我刚刚担任焦作市教育局局长。当时焦作教育的现状很不乐观,朋友们都说我是“受任于危难之际”,这句话有点重,但是说它是“为难之际”却恰如其分。市民对焦作教育的信心衰减,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和尖子学生如孔雀东南飞,流向了黄河对岸教育资源充裕的的郑州市。莅任伊始,市委书记例行谈话时语重心长,要求我用3年左右的时间干出点名堂,提振广大市民对焦作教育的信心。市委书记对于“名堂”有一个显性标椎:尽快遏制生源外流的现象,提升焦作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每个地市的教育局长履新之后,必须经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任职培训。当年9月10号教师节表彰大会之后,我便来到了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揖别教育整整20年之后,旧业重启,踏上了一条回家的路。校长大厦的2楼大厅,有一个校内书店,门户敞开,近距离浏览,大多是与教育与文化相关的名家名著。我和温县教育局王东武局长是大学同学,这次又住在一个房间,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这里看书。千挑万选,我们共同选定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我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大学生,上的是师范院校,读的是中文专业,除了基础的文学汉语、教学教法、教育心理学之外,对教育专著的涉猎并不多。尤其是与教育暌违了整整20年,这么大的时间跨度已经对教育十分隔膜。王东武局长任职时间比较长,他介绍说这一本书很有影响。我便如开蒙的小学生一般,执笔在手,闲来开卷,尝试着在书中圈圈点点。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理想的教育愿景,那是我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如同打开了一扇天窗,把封闭的心灵照亮。现在想来,那时的激动不无道理。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有幸遇到了恢复高考的历史变革。多少青年人鲤鱼跳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由此改变了人生和家庭的命运。一年一年,不断接力,学生、教师,学校、家长,都在这条改变命运的路上狂奔。学生、家长、老师的理想简单而实用: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找到工作,出人头地。这已经成为多少人参与教育的终极性目的,大家对此都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好。甚至教育部门和教学机构的领导,也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原来还有这么多的说道!我的教育画板上并没有打好理想的底色,是这本书让我幡然自省,澄清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教育是需要理想的,那种考大学、找工作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教育的方向和愿景。长此以往,教育必定会出问题。《我的教育理想》犹如启蒙读物,在重新归队之际,为我及时打开了一扇教育的窗口。让我在高起点上思考教育,定位管理,谋划格局,从而避免了长时间在教育门外的徘徊和摸索。更确切地说,它让我的教育管理生涯一开始就带上了理想的色彩,不至于陷在低层次的世俗观念里摸爬。但当时我心中的新教育,还仅仅是一种新鲜的信息,一种理想的憧憬,并不知道作为探索和实验,它已经在不少中小学开始付诸实施。两个月的学习转瞬即逝,离开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学院的专修班,读书时的冲动和憧憬,很快就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被稀释、被淡化。《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连同我的凌乱批注,被收纳在办公室的书柜里,期待着主人的觉悟和唤醒。那个时候,焦作还没有介入新教育的实践行动。“芳草未绿河南岸,新风不度玉门关”,周边地市乃至河南整个教育系统都依然处在传统体制的惯性运转中。年复一年,焦作的优秀生源在外流,优秀的教师在外流。焦作教育人心低迷,毫无生气。职业倦怠、职业苦闷、职业逃遁犹如阴霾垂天,笼罩在不少教师的心头。那些满怀报效热情跨入教育之门的辛勤园丁,似乎对这个职业厌倦透顶。他们一腔热望、满怀激情而来,但教育却不是理想的模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没有给他们回馈情感上的体面和光荣。2005年到2006年。焦作信息港上的《山阳论坛》,几乎全是对教育的口诛笔伐。即便是偏远乡村的一所小学偶发的家校矛盾,也会引发对教育局长指名道姓的声讨。社会上对教育的指责和批评,已经脱离了理性的是非轨道,形成了一种惯性冲击。即便是一件普惠的好事,也免不了千夫所指。焦作教育丧失了威信,坍塌了门面。我自己悔不当初选错行当,并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和新教育的真正结缘,是在2007年。那一年,市教科所的研究员张硕果老师,应邀赴贵州省遵义市凤岗县参加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活动。这也是焦作教师第1次走进新教育团队,与新教育深度结缘。现在回过头来看,2007年注定是焦作教育整体改变形象的一年。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安排,让焦作教育枯木逢春,绝处逢生。张硕果老师参加新教育贵州支教活动回来以后,向党组做了一次汇报,主要是讲参与新教育实验活动的经历和感受。聆听者共同的感受是一个字:新!信息是新的,观念是新的,做法是新的。如同打开了新的视窗,顿觉新风浩荡,清气宜人。我们深切地感到:焦作教育在豫西北的犄角里,已经封闭得太久太久。2007年8月,焦作市教育局举办的首次“新教育实验报告会”隆重举行。报告大厅里座无虚席,各县区教育局长、主管教学的副局长、基础教育科长、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和市教育局全体班子成员、全体工作人员和市直学校校长济济一堂,期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来临----朱永新教授登台开讲。我忘不了一个会前的细节。因为我的办公室离报告厅很近,会议开始之前,朱永新老师先在我办公室稍坐闲聊。忽然他站起身来,走到了窗户旁边的书柜前。原以为他不过随意浏览,但他却如实告诉我,是想看看我的书柜中有哪些教育方面的书籍。结果不错,他看到了那本来自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学院的《我的教育理想》。我当即忐忑,自感露拙。因为除了这一本,我实际上并没有别的新教育的书籍,而且焦头烂额中无暇捧卷,我已经冷落了书柜三年。 朱老师是如此地认真,如此地执着!情系新教育,心萦新教育。他关注着新教育的影响力,关注着新教育的普及面,关注着新教育人的关注。他不辞劳苦地千里奔波,为教育探路,为理想播种----在以后十几年的交往中,都在无一例外地强化着我的这一印象。朱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新教育实验的性质、宗旨、特点和实现路径,浪漫的情绪和理想的愿景与焦作教育人的心跳正好合拍。一群心怀梦想的焦作教育人久久隐伏的激情被再次点燃,因此成为焦作新教育实验隆重的启动仪式。2008年,焦作首次组成新教育团队参加苍南新教育年会,正式在会上签约加盟。全市六县四区以区域方式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成为河南省首个新教育实验区。我们欣喜地感到,一条大路通向理想彼岸,焦作教育将会焕发出蓬勃生机!2009年的海门年会,是我第一次参与新教育的现场活动。我和张硕果老师带着来自六县市区的新教育追随者,带着反映焦作新教育实验活动的宣传展板,带着学习经验的强烈渴望,来到了海门。两天的会议时间,自己始终处于激动和亢奋之中。江南的暑天又潮又热,而这样的会议总是议程紧凑,环环相扣,时间衔接非常紧。在七月的烈日下炙烤下,我和全国参会的一千多名中小学教师转战在不同的教学现场,看学生画本,听老师介绍,不断地记录,不停地询问,用我的手机和相机,接连不断地拍摄一个个场景,一块块展板。这里看到的一切,对我都是全新的,从未经历过。那种朝圣一般的欣喜与狂热,那种发自心底的惬意和愉悦,那种尺码相同的融洽和友好,在各种场合都有毫不掩饰的本真呈现,----那是教师群体难得一见的精神风貌。海门年会对我的触动是巨大的。如果说,此前对新教育的了解和认识还是初步的、肤浅的,还停留在耳听为虚的层面,那么,海门之行已经把新教育的美好有力坐实。它使我对新教育实验深信不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自信教育的从业者都是智商和情商极高的人,成千上万的高智商人做出的选择绝不会错。报告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实验区的榜样教师登台交流,锦心绣口,各出机杼,但归根结底,是新教育开启了他们教学生涯的活水源头,苦尽甘来,由此才享受到了教师职业应有的尊严和荣耀。会议结束前,我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畅谈了自己海门之行的感受,并写下了一段文字,拍成图片,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我的字不敢恭维,但那一段话却是肺腑之言。如同经历了新教育甘霖的洗礼,混沌的心里从此变得澄澈而光明。2009年冬天,山西绛县召开新教育现场会。绛县实验区,是较早开展新教育实验的样板之一,在陈东强局长主持下风生水起,充满活力。而且,毗连豫西北,离焦作也就是二三百公里的路程。情况类似,可比性较强,我当然志在必去。焦作团队的几十名教师已经先期到达,而我因为局机关有一个重要活动,只有在活动之后才能够参加。但没想到的是,天降大雪,高速封堵。我和教育局的白占海副局长、市直学校的李志强校长、张硕果老师,同乘一辆车,简单午饭后,在漫天风雪中匆匆上路,上演了一出风雪版的“千里走单骑”。途中几次遭遇堵车,几次绕道行驶,用了将近9个小时的时间。终于赶到绛县会场。令人感动的是,时间已经这么晚了,朱永新老师和所有的与会代表,都等在会场用热烈掌声迎接我们。我作为最后一位发言,汇报了一年来焦作新教育实验的开展情况,特别提到了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新教育研究室,抽调几个老师充实进来,并从市财政争取了专门的实验经费,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朱老师在最后的总结讲话中给与了表扬和鼓励,并讲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说,“一个老师参加新教育,就有几十个孩子受益;一个校长参加新教育,就会有几十个教师和成百上千个孩子受益;而一个教育局长参加新教育,就会有几十上百位校长和数万名孩子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新教育实验区具有特别的价值”。----朱老师这段话堪称画龙点睛,更深化了我对新教育的理解,更加重了我肩头的责任。以前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行政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使我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在“抓领导和领导抓”,提出了“大员上一线”。焦作参加新教育实验蔚成风气,逐渐成为当时的“中原重镇”。在新教育实验的沃土上,成长起来一大批模范校长和榜样教师,更使数十万学生从中受益。新教育实验使原本枯萎的焦作教育重现生机,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普遍好评,也很快让我脱离窘境,在当年召开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教育局一举翻身,被大会隆重表彰为样板单位。2010年,我面临着工作岗位重新选择。按照组织部门的规定。市直局委的一把手年龄限制到55周岁,这意味着我很快将不得不离开教育局。市委主要领导给我谈话,当时我有多种选择,斟酌再三,我选择了到焦作师专工作。有很多人对我的选择不以为然,认为到一所三流高校工作,等于远离了行政主航道,无权利,无影响,不体面。但是我有自己的道理:师专是师范教育的专门学校,是培养未来老师的大本营。在这里能让师范生接触新教育,感知新教育,接受新教育的培养,打好教育思想的底色;也能让我自己和新教育的多年关系得以持续,继续从新教育的信息传递中获得新鲜营养。我不愿意自己骤然中断和新教育的联系,突然改弦更张,在新教育的彼岸,成为一个漠不相关的袖手人。这一年的十月二十八日,我主持完了在焦作举办的新教育试验区工作会议,-------事实上我已经在三天前离开教育局到师专上任-----和来自全国的新教育同人正式告别,由前台转入幕后,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在焦作师专的师范专业课程之外,我和教务处、文学院几经研究,在毕业年级增开了新教育课程。邀请焦作新教育团队的老师定期授课。张硕果老师还编写出授课计划,在师范生毕业离校之前,都要进行较为系统的新教育培训。当然,和在市教育局推广新教育的力度相比,一个学校,毕竟影响有限,效果有限,远远没有教育局长的力度和速度。但是我用这种方法,让新教育的触角,向师范教育领域伸展。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新教育的科学理念滋养。毫无疑问,对毕业生未来的影响是很大的。更为重要的是,我用这种方法,让自己保持着和新教育实践的联系,保持着对新教育行动的及时感知,从而避免自己知识落伍和思想掉队。2016年8月,按照干部任职的规定,我届时退休。从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进入无事一身轻的逍遥状态。这一年,我到山东诸城参加新教育年会,感谢新教育研究院的深情厚谊,让我担任了发展中心副主任。我没有推辞,愉快接受了这个职责,并且暗下决心,要发挥余热,把欠新教育的情分尽可能补起来,把有用的资源尽可能用起来,推动新教育在区域内持续发展。我对新教育的感召力充满信心,也对自己的人脉人缘毫不怀疑。在其位,谋其政。我自己开始重新补课,特别重视原典学习,自己把《朱永新教育小语》录制成音频,每天早上反复听读,直至绝大多数的段落都能熟读成诵。利用各种场合,在各级各类学校包括民办学校的各种庆典活动中讲解新教育,宣传新教育,推广新教育。退休之后,我更有充分自主权支配自己的时间,统筹安排各种活动,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各类会议让路。退休之后这些年,全国性的新教育活动都未缺席。在河南举办的各种观摩、交流、开放周,都尽可能的参加。我当然知道,我参加这样的活动作用极其有限,甚至有可能是给人家找了麻烦。但是,我暂时还下不了决心,让自己走开。我不知道,除了新教育,还有什么能让我这样难分难舍。我已经退休三年了,曾经的人脉资源影响在弱化,效能在衰减,以至于每每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当然其间也有一些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因素,但我并不会过分解读,也不会迁怒于别人。我只想在自己赋闲之后,略尽绵薄,以自己微弱的声音,为新教育摇旗呐喊,聚蚊成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能以我自己持续追随的经历现身说法,彰显新教育的影响力。因为新教育对我助力太多,让我自己成长,让我自己提高,让我自己进步,给了我体面和光荣,我欠着新教育的情义。每次参加新教育活动,每到一个新教育实验区,每次到学校听报告,看展示,无一例外都能使我心潮澎湃,情难自抑。每到一处,我都会用手中的笔,以旧体诗的形式,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些随兴成吟的篇什,既是为新教育讴歌,更是为自己抒怀,心有所感,不吐不快。这些诗词,都先后在各个媒体上公开发表过。限于篇幅,我把离开教育局到焦作师专之后,参加新教育历次活动的主要诗作罗列如下:2.鹧鸪天.洛阳高新区“新教育,新生活”论坛圆满结束:新教育实验,是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民间教改实验活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它以教师专业成长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倡导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自世纪之初实验开展以来,迄今20年,反响强烈,应者云集,越来越多的市县整体加入实验,为中国教改探路。目前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并已在国际教育研究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在新教育实验开展20年之际,特作此赋,以纪其盛,以感其事,以励其志。世开新纪元,国迎千禧光。大业展宏图,复兴志高昂。教育是立国之基,雕成巨龙惊世界;儿童乃未来重寄,承前启后续家邦。素质呼声烈,众口铄金惊朝野;教改题未破,画龙点睛路何方?学海茫茫,斑鬓苍苍。校长焦灼,网络愁对千夫指;家长愤慨,秀才误人十年窗。教师困惑期破解,学生身心盼舒张。横空出世,新教育旌旗招展;以人为本,重素质纲举目张。幸福完整,彰显教育本质;个性发展,强调独一无双。为生命奠基,护花朵绽放。系首粒扣子,放理想远航。教改探路,新教育旗帜鲜明;师生幸福,大目标慷慨激昂。桃李不言,自成康庄。群起响应,誉满遐荒。幸福曙色照边城,教育新风起大江。晨诵、午读、暮醒,开蒙尤重三时课;老师、父母、孩子,联盟缔成一并昌。十大行动,力行不空谈;四大改变,佳景在前方。不辞奔波难逍遥,任他江湖笑“丐帮”。丹心不泯,矢志图破壁;万众来聚,共煮石头汤。相信岁月,坚守必成奇迹;相信种子,播撒首重开荒。教育理想情切切,唤回春风满园香。二十年精卫,奔波何异填海?二十年杜鹃,啼血唤取春光。大道之行,百炼精钢。教育播星火,福祉遍城乡。昆山火种,海门宪章;苍南播火,汶川赴汤。齐鲁出彩,罕台融霜。焦作开花,绛县闪光。论坛连海外,网师庆开张。千所学校齐着力,百万师生喜洋洋。更喜洛阳千帆渡,蔚为大观慨而慷。新者,旧之师,岂有无源来活水?旧者,新之资,不墨成规谱华章。一念挥不去,改革难舍逢盛世;万事皆有常,教育正道是沧桑。大国崛起,志士岂能息肩?重寄难负,我辈尤须担当。心底由来阔,无欲自然刚。巨龙巧点睛,教育世无双!新教育在焦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长成一个美丽的传奇。从一个人的行走,到一群人的聚力;从民间草根到行政推进,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从一线教师到行政官员,焦作走出了自己的新教育推广之路。尤其是经过历代教育局领导鼎力支持和用心呵护,新教育的星星之火终于在怀川大地燃成燎原之势,给焦作教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转变。现在焦作谈起教育的发展,很多教育人会说,是推行新教育,为焦作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十分欣慰。新教育实验成全了焦作教育,也成全了我的好名声,我对新教育的感情发自内心。有了这种感情,你会与它忧乐与共,时时关切。意见不一致时,你怕起争执、闹矛盾;听到误解时,你会站出来去争辩、去解释;每到换届时,你会极为操心教育部门的领导进退留转:担心后继乏人,担心青黄不接,与新教育有关的任何动静你都会十分敏感。我由衷地感激敬佩朱永新老师和他的核心团队,感激新教育阵营中的卢志文、许新海、李镇西、陈东强、杜涛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和教育活动家。他们德能兼备,是教育的良心,更是教育的希望。为了成千上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他们在祖国的天南海北到处奔波,播撒理想的种子。我当然也要感谢引领焦作新教育实验的张硕果、李志强、薛志芳等一批模范校长和榜样教师,是他们矢志不移地坚持,让新教育在焦作开花结果,满园芬芳。他们才是焦作教育真正的有功之臣。退休多年,迟暮垂垂,对名利已无所萦怀。不少单位想聘请我发挥余热,都被我婉谢了。唯有新教育,我还想去参与、去追随。我曾经多次给新教育研究院的领导表达这样的心愿:只要我还能跑得动,看得见,我一定会对新教育不离不弃。正如刘欢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千万里,千万里,我追随着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