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未来因你而来——我们正在创造未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 

这是一本感恩之书。

这也是一本历史之书。

不仅因为这本书记录着新教育的历史,更因为书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曾经走进我的生活。所涉及到的老师,全部与新教育事业相关。 

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这些年来新教育人的形象一一在眼前浮现,与他们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情形也历历在目。心中感慨万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朱永新: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

专访朱永新|中国的「阅读传教士」

朱永新:探路未来教育的“行动派”

朱永新:让阅读奔涌,形塑中国价值社会

朱永新: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

......


未来因你而来——我与新教育人的故事

——自序:我们正在创造未来

作者|朱永新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


不仅因为这本书记录着新教育的历史,更因为书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曾经走进我的生活。所涉及到的老师,全部与新教育事业相关。


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这些年来新教育人的形象一一在眼前浮现,与他们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情形也历历在目。心中感慨万千。


这是一本感恩之书。书中记录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了新教育团队,一些人离开了一段时间又“归队”。虽然进进出出,来来回回,是任何伟大的机构和团队都会发生的事,但我还是感叹人才难得。一边写作,一边给其中许多人发去了“想念老朋友”的邮件。


这也是一本历史之书。对于我来说,新教育的历史是应该被记录的。否则后人也无法知道,我们这群人的处境,我们这群人的痛苦与欢乐、彷徨与坚毅,我们这代人是怎样为教育禅精竭虑、鞠躬尽瘁的 。


我特别把这本书献给李玉龙先生、何盛华校长和张勇先生的在天之灵。


当然,对于我来说,整理这些文字,其意义已经远远不是记录历史。因为,我知道,写作是真正思考的开始,记录会让我们更用心地走好后面的旅程。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人物原则上是按照他们在新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先后出场的时序排列的,但是在分类时有些人担任了不同的角色,其不同角色的出场时间不完全一致。有些文章写作的时间比较久远,有的当时是为作者的著作撰写的序言,虽然其中大部分人有新的精彩的故事,但是由于时间、精力和篇幅所限,这一次无法详细地补充新的资料了。同时,有不少特别优秀的新教育人,由于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也未能出现在这本书中。当然,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新教育人物,如新生命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的冯建军教授、新公民教育研究所的张卓玉先生、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林忠玲先生等,也没有来得及写。好在,这本书,不是新教育的光荣榜,而是我和这些新教育人之间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还在不断地续写之中。


所以,我要特别把这本书献给所有的新教育同仁。现在,新教育实验已经拥有162个县级实验区,5216多所实验学校,570多万教师和学生参与。他们是新教育实验的参与者,也是新教育实验的创造者。



新教育的老朋友徐锋先生曾经说:“新教育是在给一个病人——中国教育,作一次准确的基因修复。大家从事的,是一项注定要走进历史的、伟大的、关系中国教育成败的基因修复工程……到那时,新教育也就要改名了,改名为‘中国教育’。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还要努力,还要坚持,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继续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继续付出青春、汗水和生命……”


是的,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地方。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


未来,因教育而来!


朱永新


2020年7月5日,定稿



《给教师的信》
——让我们来谈一谈阅读与人生
作者|林茶居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 2020年09月30日 16 版)

我和朱永新老师的缘分,可以从20多年前说起。1998年,我从一所乡村学校调到县教育局。当时县教育局新办了一份学生作文报,并计划对原有的一份教育内刊进行改版,由铅印改为激光照排,更重要的是内容及结构的改变,诸如每期有“主题策划”,有深度报道,像“正规刊物”那样做,有刊物自身的立场、态度和话语,而不是“论文汇编”。为此,教育局专门组建了新部门:编辑部。我也由教师转型为编辑。


  教育局的几位领导,阮水木、朱华彬、林定泗,都是专家型领导。在他们的支持和时任编辑部主任林裕辉的带领下,除了一“报”一“刊”,我们还做了几件事,也可说开拓了几个平台:创办年度“教育论坛”,创办教育专题节目(与县电视台合作),创办简报“课改通讯”,创办教师读书班。


回望那些年的职业生活,虽多线作业,但游刃有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工作内容与自己的兴趣、专长高度匹配。还有就是,身边有高人——陈添镇。他是198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高材生,在“中等师范学校撤并”的大潮下,回到家乡工作,因此我有幸和他成为同事,并时常从他那里得到学术上的启发。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十多年的教师经历和文学写作、文学(哲学)阅读、文学编辑所积累的些许经验被充分激活,我逐步卷入教育写作与教育阅读,开始更多地探摸自己的职业根据地:教育。


朱华彬是分管领导。我接任编辑部主任后,与他自然有更多的业务交流。他深知教育问题之所在,又颇具“改变”的意识,此前在一所初级中学担任校长时,就大胆开展教改实验,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成效,后来还引进上海市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一些学校、班级进行推广。朱华彬有一个工作习惯:围绕问题,读书看报,及时分享。有一段时间,他持续推荐一个人的文章:《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校长》《我心中的理想学生》《我心中的理想父母》……有时还交由印刷厂印成小册子,分发给老师、校长们。


在中国文化、社会、经济面临重大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教育亟需“理想”之光的烛照,人们亟需在何为好教育的问题上拨开迷雾,达成共识。


不用说大家也想得到,这个人,就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时任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如果说,以2002年6月开通“教育在线”网站,8月确定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为第一所实验校为标志,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的话,那么在我看来,朱永新这一系列聚焦“教育理想”文章的发表,以及《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在2000年的出版,是新教育实验在思想上的率先启动,因为,它们蕴含了几年后新教育实验所提出的一系列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关键策略。


那时网络论坛风起云涌。作为新教育实验专用网站的“教育在线”,聚集了一大批教育精英,一大批有想法、有个性、有独立判断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可谓教育新思想、新路径、新方法、新工具的集散地和共享中心。据时任“教育在线”论坛总版主刘恩樵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教育在线”网站注册用户超过20万,论坛会员超过25万,每天发帖量达两三千;另有数万教师开设博客。人们称之为“网上的教师培训学院”,可谓实至名归。当下诸多优秀的特级教师,包括我们大夏书系的很多作者,当年都在“教育在线”成为网友、辩友甚至是“论敌”。后来在一些场合,我听过很多朋友谈过自己的“‘教育在线’运动史”。只是,我素来滞缓,时常落后于时代,与网络隔膜甚远,那些年对“教育在线”的故事,对新教育实验,对朱永新本人,都所知有限。


直到2007年夏天,我加盟大夏书系团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以后,终于得以直面新教育实验,得以和朱永新有超越文本的交往。


当时,大夏书系新开发了一个子书系:教育讲演录。其中一本就是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作为这个子书系的项目编辑,我有机会集中阅读这部书稿,了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种“新教育学”的价值意趣和行动原则。很快,大夏书系与新教育实验团队有了第一次实质性的合作:出版“教育在线·教师文丛”。2008年5月,我和同事金洪芹南下苏州,与刘恩樵、刘祥、毛春铧、祁团、丁莉莉、屈红梅等“新教育人”,用了两天时间,把这一套“文丛”的分类、体例、篇幅、书名、分工、装帧风格、编辑出版进度等事项一一敲定下来。


出于事业发展和品牌进阶的需要,大夏书系于2009年7月创办了《教师月刊》。作为这份刊物的主要操持者,组稿,约稿,采访,拜访作者,参加相关活动,自然成为日常的工作,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和朱永新见面或者向他请益的机会。他在朝阳区霄云里民进中央所在地的办公室,我不敢说是常客,但也不时造访,每每都颇有收获。


2012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正值“大夏书系十周年”的日子,我们做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在“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大夏书系十年经典”的新书发布会,邀请朱永新到现场作阅读主题的演讲并与书友们(市民、学生、教师等)互动。在陪朱永新去往会场的车上,我们谈定了一个事情:编辑部征集问题(话题),朱老师笔答,每月一次,是为《教师月刊》的新专栏:“朱永新答”。《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一书,就是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朱永新是官员,也是教授,是教育专家,也是公众人物,是“理想派”,也是“行动派”;在不同的身份形态之下,他都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国家精神的建构,民族文化的复兴,在这样的使命之下,一个人便可能拥获超越了日常行政体系、组织体系的思想笼罩力和行动号召力。多重身份不仅不是羁绊,反而给他提供多元视角和宏阔的视野,使之可以对当下现实作出准确的判断,对社会大势作出合理的预测。


所以,我愿意把朱永新的多重身份集纳为一个角色:文化学者——不止于教育学者。在这个角色当中,是“书斋学者”和“广场学者”的完整统一。所谓书斋学者,即孤灯披卷,夜雨如歌,专注于古典经典,致力于著书立说;所谓广场学者,即深耕“田野”,身体力行,融入大众生活,探寻思想进路。两者互为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保持着丰富的学术张力。


大致从2016年开始,《教师月刊》“朱永新答”这个专栏的问题(话题)设计逐步集中到“阅读”上,与此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愿望是:以这样的方式,朝向“书香校园”的目标,做一点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


对全民阅读的呼唤,也许是新教育实验的伴生物,或者说,在新教育实验之外,朱永新老师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实验”:全民阅读与国家发展。它尚未“立项”,但一直在潜滋暗长。


无意中发现,这么些年来,我和朱永新的来往邮件竟有300多封。属于它们的时光慢慢走远,而文字和情感留了下来。如果说,《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这些长长短短的邮件,无疑就是这棵树所栖居其中的晨曦与鸟鸣,可有可无,又不可或缺。


《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朱永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49.80元。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

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