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构建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张志勇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真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身心分离的教育无法培养我们所追求的核心素养。


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


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因为你天天在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孩子已经没有探索的智慧了。


做到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可能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但是要让孩子们在喜欢中健康地成长,才是真正的不简单。 


这是理想的教育模样,所以我认为构建一个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必要的,它将决定孩子未来成长的方向。


脑科学家约翰·梅迪纳说: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提供标准答案,而是答案探索的支持者。要做这样的角色转换,就是要重新认识儿童学习的本质,他不是被动学习知识,而是主动发现和建构知识,主动发现和建构知识的环境是教师应该创造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不按教育节奏和成长规律的要成绩,绝不足为取!——继承·反思·创造:我最近对教育的一点理解
尊重儿童成长的自主性,遵守成长的自然规律,把儿童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戏剧课程对孩子的意义——让孩子用整个身心来学习,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
这些悖论破解了,中国教育才能更健康
......


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

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构建身心合一

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作者|张志勇


【守望新教育】本文为张志勇教授在2020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上的报告摘录,原文题目《走进谢家湾小学,看学习方式创新》。转载自中小学校长论坛。



下面向大家汇报三个话题:一是为什么要构建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二是构建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三是建设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我们怎么做。

01
建构身心合一全面发展育人体系的意义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一直在给我们启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先生讲过一句话:“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教育,围绕着考试知识体系的训练越严重,我们身心分离的现象越明显。它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它离开了学生身心整体的认知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发展方式就出现巨大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要推进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从五个方面思考。(《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回答时代考卷
这个时代考卷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从追求知识技能教育到追求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一旦时代考卷出给我们在座教育工作者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把知识和技能脱离实践体系,在课本基础上进行反复训练可行吗?我们要回到核心素养,考虑我们的孩子终究要走向何方,孩子们今天在学校里读书,但是他毕竟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等待他们的社会他怎么去应对呢?他们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什么呢?孩子要解决真实问题情境所必备的知识、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培养孩子去应对社会挑战,我们都知道,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真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这个时候,身心分离的教育已经无法培养我们所追求的核心素养。
治疗教育顽疾
我们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当然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们国家从1985年到现在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是“素质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与素质教育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什么是应试教育?很多人常常讲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统一起来,但是大家不知道,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有一个报告,对应试教育是下了定义的,叫做: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那才叫做应试教育。反对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光开齐文化课,不开齐德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二是违背人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两个错误做法难道能和素质教育统一吗?不可以。
我们今天要治疗教育顽疾,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了一段话,说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
这种教育顽疾最核心最大的问题是在教育实践中,切断很多教育活动、学习活动和实践的联系,把知识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学科体系训练,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走得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治疗这种教育顽疾,真正从应试教育走出来,我们想,身心合一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必须要进行探索的。
顺应国际教育潮流
从美国的项目式学习、STEM教育开始一直到芬兰“现象教学”都在做一个课程,就是综合课程,就是主题学习,就是跨学科的实践探索,这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我们希望要学习和借鉴这样的教育改革。
回应科技挑战
今天很想把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这句话给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他说:“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失衡和一个机遇。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失衡,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这两个失衡都直接威胁到人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的科技挑战,实际上机器在和人争夺什么?争夺情感。电脑、手机,沉醉其中,人已经忘记了现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可贵。虚拟世界越发达,人类的生存方式越虚拟化智能化,人走进现实生活、进行自我实践探索的时间空间越少。在这样一个时代科技挑战下,要看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发展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的福音,同时要看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带来的挑战。人的情感世界的建构和智慧发展,脱离人和社会关系的交往和人的社会实践,脱离得越多,我们越危险。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叫做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
尊重育人规律
现在西方脑科学的发展、认知科学的发展一直在告诉我们,人的心智发展是植根于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同志们,不能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实践来追求人的发展。大脑、人际关系和心智是整体的,我们在破坏这样一个发展规律。

02
建构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知识与问题

我们现在大量围绕考试训练的知识和知识体系,没有转化为问题的探索,这是我们教育当中存在的巨大问题,我们也没有把知识体系和系统问题的解决放在一块。为什么今天叫大任务、大单元教学,实际上为知识体系和系统问题解决提供方案。我们没考虑到问题解决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问题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真实情境的挑战,我们一定要考虑知识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前两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培训班上,申继亮司长讲了问题有“三多三少”:一是课本上的问题多、真实的问题少,二是别人提出的问题多、自己发现的问题少,三是寻找标准答案的问题多、开放型探究型的问题太少了,我们这样的教育体系不改革,没有出路。(《深耕|构筑理想课堂——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
学习与生活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埃伦·兰格说过:当学习的内容与个人无关时,死记硬背成为必然选择。因为知识和你的个人生活、社会实践没有关系,只有通过死记硬背,反复训练来掌握知识。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发生联系时,死记硬背才会成为一个没有必要的做法。
这是我老家提供的一个案例,村庄要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60米、宽40米、深2米,问孩子:1.游泳池的容积是多少?孩子们说长宽高相乘。2.如果给底面贴上花瓷砖、四周贴上白瓷砖,花瓷砖和白瓷砖面积各是多少?孩子们也能算。3.如果沿游泳池内壁1.5米高处用红漆画一条水位线,水位线全长多少?很多孩子这样回答,“(60+40)×2×1.5”,老师们说孩子离开了生活经验的抽象知识的计算是有极大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问题真正回到生活的时候,我想孩子就不会出现把长宽乘高再乘以1.5的水位线。

身体与心理

正确处理身体与心理参与学习过程,现在西方的具身认知告诉我们,人的身体构造、神经结果、感官和运动方式都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这里的身体是整体的,不能光是一个脑袋在想、手在演算;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儿童的记忆、认知是不存在的。心理学家们发现,过去我们特别强调儿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但是现在儿童认知的概念怎么转化,概念的转化常常和身心体验结合在一块,离开了自身探索、社会交往的学习方式,孩子们对概念的掌握,在大脑里面的刺激和神经回路的连接是单一的。所以现在我们说知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我们学生大脑皮层当中的时候,他往往需要一个身心体验之后来整体进行架构和建构。所以这个问题,孩子们的学习不是“学业无能”,常常是我们提供的学习环境不支持他掌握学习。所以现在我们要呵护学生的天性,激励儿童潜能需要四个“情境”:物理情境、语言情境、人际互动、文化情境,创造一个开放探索鼓励质疑的环境还是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环境?为儿童的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
个体与团队
处理好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心理学家约翰·梅迪纳是哈佛大学脑科学团队成员,他说:只有最基本的人际沟通才能营造最自然的学习状态。现在我们大量的个体学习,这种方式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所以在疫情之下,很多人说学校是不是要消亡?学习中心在哪里都可以学?不可以,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永远是人和人交往和对话当中的产物。所以我们现在要创造大量的团队学习的环境。
我今天上希娅校长的餐厅里面去,她说这是让学生学习吃饭的地方。吃饭是有规矩的,规矩在哪里?规矩叫自我契约。当契约有了,大家都遵守的时候,孩子就成长了。希娅校长说,我们学生可以学会在这里吃饭,自我取餐、自我排队,一开始把瓷盘打碎一地,有些老师说算了,赶快换成不锈钢餐具。希娅校长说了一句话:“不,我们从瓷盘摔碎的声音当中,听到了儿童成长的声音。”怎么样在这样一个集体活动里面、生活环境里面让儿童成长,只有他在真实体验中反复改进,然后形成的规则大家都遵守,把这个能力提高的时候,个体和团队在这种环境里面才能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个体单一的成长环境。
课程与平台
重视课程与平台的关系,我一直在想,现在有很多人说要搞什么“天才教育”,要对杰出儿童进行什么样的培养。我说天才在哪里,谁能够鉴别出来?一是人的潜能现在是不可以预测的,没有找到好的预测办法;二是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现在不可预测的。当两个不可预测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培养儿童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在平台当中尝试错误,要有大量的平台课程。什么叫平台?今天在谢家湾小学搞这样一个重大活动,800多个志愿者,这个活动筹备当中孩子的参与就是平台。要在这样大量的平台课程中,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找到自己成长的舞台。所以我们想,不能光有我们现在以学科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自编操同样是平台课程,谢家湾小学能把我们过去的团体操、集体操变成自己创编的自编操,这个自编操就是平台课程,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最精彩的方向,成为最美好的自我。
自由与成长
今天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孩子终究要去的地方,给孩子自由的时候,孩子按照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的时候,要有等待孩子自由成长的定力。现在很多地方没有这个定力,为什么说考试绑架了教育?因为当我们的考试,周周考、月月考、段段考、每学期都考,什么高三有一模、二模、三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淡定了,为什么?每次考试周期太短,每次都排队,哪里等待孩子成长,来不及按规律办教育。我们有没有等待孩子自由成长?自由是什么?自由是安全感,自由让孩子有意义感,关键是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契合度,课程适合我的,我从中才有意义感、成就感、幸福感。特别感动希娅校长的一段话,让孩子们学一样的课程那是不道德的,不符合教育伦理。在教室里给孩子们教同样一本书、教一样的东西,那是不人道的。

03
建构身心合一全面发展育人体系的路径选择
统筹五育并举
没有五育的和谐就没有人整体发展的自由,当我们破坏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时候已经不可能有和谐发展的环境了。在这样情况下,不可能有身心合一的教育,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必须统筹五育并举。
我们特别不重视的体育和艺术,在西方国家为什么是核心课程?因为这些课程都是整体育人的,都是在支持孩子有活力的学习,都是在促进儿童大脑神经有效连接的,都是打通孩子的概念、体验和建构逻辑的,我们把这样的课程都边缘化,怎么能建构身心合一的教育?所以心理学家、脑科学家说大脑是爱运动的,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对大脑大有裨益,能够将认知水平提高50—100%。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在跑步机上完成一次时长35分钟的训练,心率达到最高心率的60-70%水平,认知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坚持学科整体育人
现在的分科课程是西方科学主义的结果,也是科学分科发展主义转化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结果,但是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是整体育人的。山东潍坊一个小学的课例,服装中的数学,他们回到生活里面教数学。四个环节,把孩子们在家里面穿过的旧的、不用的五颜六色的服装拿到学校里面,首先大家展示一下你这个服装,第二个环节把服装按照结构进行裁剪,裁剪后测量它的长宽高,这里面就有了数学运算。第三个环节让孩子测算给父母亲设计一套服装需要多少面料。第四个环节把已经裁剪开的五颜六色的布片再做一个粘贴画,不能浪费。这个课例在进行整体育人,有数学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美育,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任何学科都应该是整体育人的。
建构学科双逻辑课程
现在总书记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我们现在知行脱节,成为总书记对教育一个非常不满意的地方。知行脱节,怎么样回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回到知行合一的教育。课程的编辑有两个逻辑:一是学科逻辑,二是主题逻辑。我们现在需要把两个逻辑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要适当的减少学科逻辑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课程,要增加跨学科主题教育课程,这就是谢家湾小学的探索。课程整合,建构两类课程,谢家湾小学走在了前列。

实施大单元、大任务教学

为什么课程专家提出了大单元、大任务教学,实际上从知识点的教学要回到知识体系当中,回到大任务的解决当中去,我们来建构一个新的教学。什么叫大任务呢?那天跟地理特级教师王晶华探讨,她给我一个例子。她教地理,地理里面有一个农业区位经济,这是一个大单元,里面有哪些东西呢?大单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的概念,一旦我们回到解决农业区域经济任务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区域是什么,大环境,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二是区域农业生产、农业环境是第二个概念,她要考虑生产要素。第三个概念是区域农业生产的结构,生产要素现在是不是合适的,要优化的。第四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区域农村经济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区位农业这个大概念里面有大任务,过去是一个个割裂开,现在要整体概念、大单元教学。这就是大单元,大任务教育。王老师说这正是高考和课标的主体内容,过去都教得比较零散,或者各种做题技巧,缺乏内在灵魂和整体。整个地理教学都是大单元、大任务,但是大单元大任务里面,概念体系构成了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解决要和任务体系和情境对接,所以身心合一的教育还是要回到大单元大任务教学。
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改革
教学评一致性是一个逆向的概念,首先要确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什么。其次,教什么,达成没达成,用什么标尺测量呢?叫做评价量规。第三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实现这样可测的学生发展目标,教学活动怎么安排,我们追求教、学、评三者的一致性。我们评价什么?我们评价的是可以看得见学生发展的成果,是这样一些成果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其他成果方式。
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了一段话我特别想分享: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因为你天天在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孩子已经没有探索的智慧了。脑科学家约翰·梅迪纳说: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提供标准答案,而是答案探索的支持者。要做这样的角色转换,就是要重新认识儿童学习的本质,他不是被动学习知识,而是主动发现和建构知识,主动发现和建构知识的环境是教师应该创造的。我们希望学生知识的加工方式要多样化,要超越单纯知识、教材、教辅本身的知识加工,要有基于教材的开放性知识加工、跨学科知识加工、基于学生生活经历的知识加工、对知识的应用性加工、对知识的设计生产性加工,对知识的创造性加工,这是需要创造教学环境。
这是我今天的汇报,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