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考上了北大清华又怎么样?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朱永新:孩子如果不幸福,
考上了北大清华又怎么样?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你的孩子幸福吗?
 
孩子只要玩一会儿,就立马大声喊,怎么还不去学习;
 
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陷入恐慌和暴躁中;
 
看着其他的孩子都去补习班,立马让自己的孩子也跟上,英语课、音乐课、舞蹈课……把假期占得满满的;
 
陪孩子写作业,只要孩子听不懂或者写错了,不受控制地开始咆哮愤怒;
 
“现在累一点、苦一点,是为了你好,是为了你之后的幸福,你怎么不懂呢?”
……
 
你是不是这样的家长呢?你也经常打着为了孩子未来幸福的旗号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吗?

教育焦虑最本质的根源在哪里?



家长要把幸福还给孩子
 
面对当下愈演愈烈的家庭教育焦虑,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基本教育素养,倡导“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
 
在他看来,电影《你好,李焕英》火热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传达了 家长要把幸福还给孩子 的理念。
 
有很多人考上了北大清华又怎么样,拿到百万年薪又怎么样,如果不幸福,天天搞得很紧张,那还不如幸福地活着。 很多家长迷信补习,其实大数据研究已经表明,补习并不是对所有孩子都管用,有些孩子可能不补习,更有助于他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到最后就是培养一个幸福的人、完整的人,让孩子不断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更好的人。
 
蒙台梭利说,“ 所有人都关注儿童的未来,但是恰恰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则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
 
成年人的幸福和他童年时期是不是幸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吗?作为家长,究竟怎么做,才是真的对孩子好呢?
 
今天,跟着中教君一起来看看朱永新的育儿观吧!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这7个幸福锦囊。



锦囊一:陪伴
 
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 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
 
一个父亲是当地很著名的企业家,很忙,不是请人家吃饭,就是人家请他吃饭,跟自己的女儿没有很多接触。孩子上了小学后,因为参加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会定期给孩子父母亲写信,每周一封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是母亲读,父亲也要读。
 
这个父亲5年里和孩子一起读了184本书。他说一开始没感觉,读了一个月之后,发现阅读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开始主动拒绝应酬,跟孩子一起读书。他说:“这5年里,孩子上了小学,我上了大学。”后来他跟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谈,而媒介就是书。
 
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哪怕时间很紧张,哪怕做做样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游戏,看电视,这很正常,但是要想让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最需要的五种高质量陪伴

 
锦囊二:阅读
 
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起孩子的价值观。
 
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无阅读,不教育——阅读推广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读什么?怎么读?
朱永新:新时代、新教育、新阅读


锦囊三:习惯
 
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
 
比如,这个月学会吃饭。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不仅仅是礼仪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
 
比如学会走路,走路也有习惯,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我们说不闯红灯,意味着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深耕|开展每月一事——习惯养成第二天性
 
锦囊四:空间
 
帮助孩子,让他成为他自己
 
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
 
过度关心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锦囊五:尊重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当下的生活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相当长的阶段没有把儿童当作人看。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看到儿童,开始把儿童当作人看,开始尊重儿童。特别是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
 
我认为整个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 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尊重每一个生命,才是真教育
 
锦囊六:品格
 
品德、品格,影响孩子终生发展
 
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甚少关注他的品德,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知识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

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
 
锦囊七:相信
 
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让我们无限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的力量


除了7个锦囊,朱永新还曾提到过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3个错误,来自查一下吧!
 
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
 
第一个是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没有什么不好,哪个父母不这样?但问题出在标准上。
 
大家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家长总是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北大的标准、清华的标准,其实就是分数的标准。事实上这个方向就错了。
 
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成为他自己,他才能生活得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父母要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合适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访朱永新:“王者归来”——把幸福还给孩子,父母不应成老师助教
 
第二个是重智轻德的功利化
 
现在的很多家长,只要孩子考得好,奖励就来了,甚至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其他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好书借给其他的孩子。孩子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甚至对家人都不关注,这样的孩子能走多远呢?
 
如果教育不关注人的品格发展,这样的教育肯定走不远。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守望新教育】关键词索引之四:新生命、新艺术、新人文、新科学、新德育

 
第三个是家长没有和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后,就没有成长的动力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在职场打拼已经够累了,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务,没有精力和孩子一起成长,而这样恰恰使孩子无法成长。
 
好父母不应把教育孩子当作是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应该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种乐趣和享受。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对于父母来说,要进入童年的“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

新教育,智慧爱|与孩子一起成长
 
文章综合自 |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红星新闻、人民网、人民教育、守望新教育等。内容来自新浪。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