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学校明明就是读书的地方,为什么还要“营造书香校园”?

李镇西1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说实话,这几个数字不一定准确,因为我还读到其他资料,相关数字是有出入的,但无论有着怎样的“出入”,都不影响“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这个结论。


什么时候,我们的媒体不再有这样的评比这样的新闻时,我们的国家便真正成了文明国家。同样,当人人以读书为习惯,如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任何“推动阅读人物”、不需要再“营造书香校园”时,教育便回归到教育的起点,学校便恢复了学校的本色。——李镇西


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


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乔布斯、纪昀)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林忠玲:书香校园六问

朱永新:怎样营造书香校园?

让校园书香四溢,功莫大焉!——用阅读改变农村教育, 助推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书香校园建设现状的反思——书香校园建设的五大误区

深耕|营造书香校园——朱永新:“书香校园”怎么造?

,,,,,,


李镇西:学校明明就是读书的地方,

为什么还要“营造书香校园”?

原创|李镇西 

来源|镇西茶馆


好多说法大家习以为常,却没有意识到其荒唐。比如“营造书香校园”。


这个说法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至少有二十年了吧!到学校去看看,“营造书香校园”写在很多学校的墙上,不只是“写在墙上”,还有声势浩大的行动:开发教材、组织活动、展开奖励,还有各种关于“营造书香校园”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包括各级媒体评比“年度推动读书人物”等等。新教育实验把“营造书香校园”列为其“十大行动”之首。



仔细一想,不对呀!学校明明就是读书的地方嘛,为什么还要“营造书香校园”?难道还有区别于“书香校园”的其他什么“校园”吗?如果没有书香,校园还叫“校园”吗?


试想一下,如果某餐馆提出:“要营造浓浓的吃饭氛围”,并大力倡导“营造饭香餐馆”;如果某服装店提出:“要营造浓浓的穿衣氛围”,并大力倡导“营造衣裤服装店”;如果某医院提出“要营造浓浓的医疗氛围”,并大力倡导“营造药香医院”……我们是不是觉得特别滑稽搞笑,可“营造书香校园”却为什么能那么庄严地呈现在我们生活中呢?


别误会,我这篇短文并不是嘲讽更不想否定“营造书香校园”,因为凡是认真“营造书香校园”的学校,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千千万万的孩子和老师,因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而爱上了读书,并获得了成长。


但这些“成就”和“成长”,是基于一个不正常的前提——我们的教育已经扭曲,我们的学校已经畸形。所谓“扭曲”和“畸形”,就是我们许多学校只有应试,没有阅读!这里的“阅读”,当然指的是阅读丰富多彩的人文与科学读物,而不仅仅是教材、教辅和习题集;但我们现在的学校为了“应试”恰恰更多的是“阅读”后者。于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人品”等“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便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了。


朱永新:阅读立校,营造书香校园



岂止是孩子不读书?请“苦口婆心”劝孩子“读书呀读书”的家长扪心自问:“我”读书吗?又岂止是家长不读书?我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教书人不读书。教师,过去还有一个称呼叫“读书人”,但现在“读书人”中不读书的恐怕不是个别。我常常在讲学时,面对几百上千的老师做调查:“请有书房的老师举手!”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从来没有超过10位。而这样不读书的“读书人”却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想起来真是可怕!


前不久,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一篇文章红遍网络。文章这样写道:“我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电子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早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看到这个题目我有些难受:“不阅读的中国人”,让连不少中国人看不起的印度人都感到“令人忧虑”了,不知我们中国人自己是否感到了“忧虑”!


该文还引用了一组数据:“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说实话,这几个数字不一定准确,因为我还读到其他资料,相关数字是有出入的,但无论有着怎样的“出入”,都不影响“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这个结论。


正是在这个“令人忧虑”的大背景下,包括新教育人在内的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并践行“营造书香校园”,便显示出了极为可贵的价值。虽是荒唐的,却是无奈的,更是必须的——面对“全民不阅读”(人年均读书0.7本,肯定是“全民不阅读”)的现状,如果还不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大力倡导(甚至通过行政力量强行推动)“营造书香校园”,中华民族的前途真的堪忧!


类似于“营造书香校园”这样“滑稽、无奈却必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道德楷模”、“感动中国”等人物的评选。仔细一想,好多“模范”都不过是做了其职业应该做到的,或者尽到了做人的良知:爱岗敬业啊,孝敬父母啊,诚实守信啊,等等。我们歌颂一位老师,不是因为他教学精湛,而是不收家长红包;我们赞美一位卖油条的师傅,不是因为他的油条特别可口,而是他不用地沟油!记得有一年电视台推出一个“最美人物”,其“感天动地”的事迹是他作为一个工头,赶在年终前将农民工所有的工资付清,没有一分钱的拖欠。


无阅读,不教育——阅读推广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读什么?怎么读?



我看了这些新闻,唯有苦笑。但是,当的确有老师收家长红包,的确有师傅炸油条用地沟油,的确有工头拖欠民工工资时,这些“歌颂”和“赞美”便有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什么时候,我们的媒体不再有这样的评比这样的新闻时,我们的国家便真正成了文明国家。同样,当人人以读书为习惯,如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任何“推动阅读人物”、不需要再“营造书香校园”时,教育便回归到教育的起点,学校便恢复了学校的本色。

 

2018年4月14日


林忠玲:书香校园六问

朱永新:怎样营造书香校园?

让校园书香四溢,功莫大焉!——用阅读改变农村教育, 助推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向着书香校园的更深更美处——做一件让学校更美丽的事情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与人类伟大的精神对话

书香校园建设现状的反思——书香校园建设的五大误区

深耕|营造书香校园——朱永新:“书香校园”怎么造?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