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的三种基础能力

周增为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现代教育的核心承载体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彼此感知存在的依存关系。


儿童道德认知有一定的顺序,一定是按道德的他律向自律转化的程序。
 
这给当下师生关系提出了何为道德律的新命题,简言之,教师的道德理解和表现是一种专业范畴,需要通过学习才会获得并提升,按照此逻辑,教育行为本身是教师通过自身的认知和行为释义道德的过程,并逐步通过师生互动,彼此建立一种新规范、新秩序的过程。
 
如果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那么,教师需要三方面可培养的基础能力:共情能力、审辨能力、自建构能力。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教师如何超越局限,实现生命的拔节成长
当前教师遭遇的三大问题——教师的专业化表现与真正的专业化要求有哪些差异?
彰显生命的高度——新教育实验理论及教师成长之道
高质量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做什么?
别让幸福成为教师的奢侈品
......

教师的三种基础能力
作者|周增为  
来源|第一教育

周增为,政治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名师基地政治二组主持人,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德育与政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材审查成员,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已经成为当下教师的共识。如何对“学生发展”作深入概念分析和清晰描述,是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其结果不仅会深刻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学生发展依赖特定的环境,学生进入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是其社会化进程的开端。
 
但学校并不是全部的、真实的社会环境,更多是提供一种模拟体验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有条件的环境下,帮助学生学习建立一种不同于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中首先遇见基础的人际交往便是师生关联,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社会关系。
 
感受师生关系,在此关系中形成人际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沟通能力,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要内容。由此,学校教师需要把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其重要的专业责任和使命。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有效改善教育实践效果,其起点在于好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而所有的认知能力中,道德认知理应成为教育目标的核心指向。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道德认知有一定的顺序,一定是按道德的他律向自律转化的程序。
 
这给当下师生关系提出了何为道德律的新命题,简言之,教师的道德理解和表现是一种专业范畴,需要通过学习才会获得并提升,按照此逻辑,教育行为本身是教师通过自身的认知和行为释义道德的过程,并逐步通过师生互动,彼此建立一种新规范、新秩序的过程。
 
如果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那么,教师需要三方面可培养的基础能力:共情能力、审辨能力、自建构能力。

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1、共情力在师生关系中更多地表现为拥有与执行同理心的能力。
 
共情力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涉及教师是否能站在学生立场上关注、理解其行为,并能对此做出合理的判断与解释。
 
作为一种专业能力,可以化解为不同层级的能力逐一培养,包括洞察、理解、解释、表达、分析、沟通等等,这些诸多领域的能力,最终会形成共情力的基础支撑。
 
教师不仅要学会感知学生的表现、情绪,还要具有准确的解释与分析的方法和路径,能理解学生的存在状态。
 
共情力最终反映在师生关系的表现上,实质是教师的教育能力过程的水平表现,这属于师生关系意义上的本体论知识。把共情力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传统教育理念的知识本体逐步转向学生本体发展。
 
在知识本体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关系的价值基础是“知识目标的达成”与“分数值”,具体表现出的教师责任是“研究教材知识”与“研究教学知识”,教师不需要研究学生与知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也不需要研究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差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被忽视。
 
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中,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达成程度,而缺乏深度的关怀、理解与基于有效分析的帮助,而对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均归因为“学习态度”、“训练数量”、“刻苦程度”等“标准化诊断”,当然,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忽视,与知识本体论环境下的强调“学科本体知识”有一定的相关性。
 
由此,需要把教师的关注对象作转移,不仅关注,还要建立共处共生的环境,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共情的基础,实现教育关系从知识本体向学生本体转变。

好教育就是“好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培养
 
2、审辨力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独立分析和理性判断能力,是极其重要与核心的专业能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让很多学校课堂变成了考题训练堂,也让很多教师因此丧失了对职业标准的基本理解与对教育价值的基础判断,这其中,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是一部分教师对专业标准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不少课堂在追求一种形式的变化,忽视真正的学生思维形成过程,教师成了标准答案的持有者和发布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演变成“做得更快,做得更正确”的竞技训练。
 
这样的过程必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维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习惯寻求标准答案解决一切疑惑或问题,从试题训练到生活实践,他们不会质疑标准答案是否合理,而是担心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一旦和“标准”不同会怎样,这也是当今不少人的盲目跟风、拿“别人的标准”做样板的本质根源,事实上,和学生相比,这些现象往往在教师身上表现更甚。
 
思维的弱化丧失的不仅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是丧失了一种社会性存在能力,包括基础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个体实践能力。
 
因此,有效课堂的本质改变要从教师开始,教师需要先于学生拥有基于独立思考的审辨力。
 
逻辑思维是审辨力培养的基础,找到准确思考的起点,并且建立科学的思考路径和方法,建立证实与证伪的思想,学会正确依赖数据,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依据、有秩序、有结构、有体系,逐步构建起方法论思想,这是审辨力的表现方式,也是体现教育理性的表现,而理性所表现出的规范和公正,坚持符合逻辑的,符合规律的思维过程,应该是德性的基础范畴。
 
德性与理性的结合,才是审辨力思维的实践应用。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3、自建构力是代表教师发展水平与程度的能力。
 
教师教育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这种成长与发展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认识:
 
1)教师专业包括一种学科专业,是学科知识范畴,包括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结构、内容、方法等;
 
2)是一种教学的专业,是研究学习者什么样、以及他们的成长是怎样的过程,是寻找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学习者成长的实践研究;
 
3)是教师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专业,包括教师成长的规律研究,教师的阶段任务与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师素养的提升等等。
 
围绕这些认识,教师教育形成了教师成长的各类研究的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推动教师成长平台设计等实践项目。
 
事实上,这些对教师专业的理解还需要加入一些一致性与共同性的认识,或者说,还要站在更高的视角理解教师专业的内容,比如教师是什么样的职业,教师的专业标准究竟有哪些特殊性等方面。
 
教师专业和其他专业技术领域不同,以医学为例,尽管两者都有临床实践的共同之处,但医生面临的病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和同一性,尽管外界变量无数,但人体的生理结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阈值系统,其生理指标具有相对统一标准,帮助病人控制变量,符合标准,是医生的专业责任。
 
教师则不同,每天面临的个体都在发生悄然地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绝没有社会性成长的标准指标。
 
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同一个体的变异,除了主体性定义不变,其他的涉及个性心理倾向与认知能力倾向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仅是学生,教师也是如此。
 
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其真正的成果是和学生共同成长。而实现这个成长,除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自我发展。
 
从进入职业,到适应职业标准,到超越标准,这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才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样发展,这就是一种自我建构的成长的路径。
 
以上三种能力是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如何培育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标准化的过程,而是需要对师生关系有一个相对深度的理解。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本质上是指向师生共生的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的范畴较传统教育伦理关系有本质区别,传统文化的天地君亲师思想,把敬天地,孝长亲、忠君师,视作融为一体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荀子在《荀子·礼论》中作了最简洁的阐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的“君师”齐肩,是从当时社会“礼”、“法”的角度释义师的地位,也代表了“师”作为当时一种社会秩序,形成道德力量的规范。
 
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平等,是一种基于个体人无差别的存在性平等,是承认人的价值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传统相比,今天的师生关系更注重基于平等的尊重和理解。
 
诚然,现代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会有权威与信服,但这不完全源于职业的法定地位与身份,而是基于尊重与理解之上的认同和接受。其核心涉及人的基础价值,包括独立、公正、善行、理性等多重维度,每一个维度都有责任与权利的规范,也有其必然的秩序体现。
 
比如,教师的独立人格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责任的意识建立,教师的理性能力会让学生更容易寻求逻辑的方法和有依据的结论,教师的公正品格会让学生更容易建立并追求规范标准。
 
因此,现代教育的核心承载体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彼此感知存在的依存关系。
 
严格意义上,师生关系一旦建立,便是一种永久的社会关系,甚至超过一般意义的法律契约关系。
 
尽管当前教师概念更多地从职业角度规定其权利和义务,从专业角度设定其标准和资格,世界各国对教师标准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教师并不是因为有相关的职业要求和专业标准,才使其具有某种规范的力量,特别是拥有某种道德的力量,更多时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相互依存与互信,才赋予当代师生关系的新秩序和规范。

教师如何走好专业发展“后50里路”?
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
教育变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在新教育中成长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