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志江:了解儿童,从“经验”到“专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玩游戏学数学 Author 江子贞元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当前教师遭遇的三大问题
教师如何走好专业发展“后50里路”?
教育变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教师专业进阶的三种读书姿势
朱永新:彰显生命的高度——新教育实验理论及教师成长之道
......

专业到底是什么?
——了解儿童,从“经验”到“专业”
原创|王志江


专业?

在这之前,我讲一个曾经对我来讲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自身的专业到底是什么?


不出意外的话,大家估计都会说是数学‍‍。‍‍当年老师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讲‍‍我的专业是数学,‍‍因为大学学的就是数学。‍‍但是我导师“当头棒喝”,‍‍是数学吗?‍‍那个时候我才‍‍开始思考我的专业是数学专业‍‍,还是数学教育专业‍‍,还是‍‍教育‍‍?其实是教育专业,‍‍当然括号里面可以加一后缀,可能‍‍跟数学、语文、音乐、体育......有关。‍‍

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的重要?‍‍因为‍‍专业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讲一个外科医生是专业‍‍,律师是专业都没有问题‍,因为没有人随随便便敢替一个外科医生上手术台,‍‍他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是,‍‍我们的教育就有点麻烦,‍‍因为各个学段‍‍的家长‍‍都可以来辅导一下自己的孩子,顶多随着年级升高,好像有些题会有点困难,‍‍辅导起来有点麻烦。但是你说一年级‍‍我不能辅导我孩子的数学?好像说不过去。‍‍它不是过去那个文盲比较多的时代,‍‍好像教育没有那么强的不可替代性,‍‍仿佛谁都可以做教育。‍‍

我想这一定出了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怎样让我们的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能不能‍‍用解题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用解题或者读一篇文章做衡量标准的话,‍‍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会出问题的。我会10以内、100以内的加减法,并不等于我能够做一个非常优秀的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能把语文教材里面每一篇文章‍‍流利顺畅地读下来,也并不等于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所以会解题‍‍,会我们学科的那点知识,显然跟我们的专业有点关系,‍‍但‍‍好像并不是那么紧密。‍‍你看马老师,北大‍‍数学系的教授,你说那他是数学专业,这没有问题,‍‍是不可替代的。陈景润、华罗庚‍也是数学专业,那也没问题。如果是数学老师,我们讲自己是数学专业,这是要警惕的。

王志江:家长举家搬迁追随的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民办学校



了解儿童,从“经验”到“专业”

到底哪一个因素是最最关键的?‍‍在我看来,‍‍是我们是否了解儿童?‍‍我们要通过数学学科‍‍真正地“发展孩子”‍‍(归根结底,目的‍‍不是解题,‍‍而是让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发展孩子的‍‍前提一定是“了解孩子”。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像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当他想种小麦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了解小麦的习性?‍‍当他要种水稻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了解水稻的习性?‍‍能不能用‍‍北方种小麦的经验,‍‍在南方种水稻呢?‍‍很显然会出问题。‍‍所以‍‍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而言,要想把粮食种好,‍‍需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何况我们作老师呢?‍‍

对于普通的农民,‍‍以日以年地耕作,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积累经验,‍‍没有其他意外的话就可以把粮食种好。我们作老师仅仅靠日复一日地积累教学经验就可以把孩子教好吗?‍‍肯定远远不够!比如一个新手教师还不够了解学生,工作三年、‍‍五年,对孩子了解就会更多一些,‍‍这样的经验当然有它的价值,不过这个经验不能等同于专业。

‍‍我们‍‍仍然可以用农业和教育做类比。‍‍刚刚去世的了不起的袁隆平先生,他也种粮食,但是他和普通农民种粮食一样吗?简直没有可比性。我们的父辈可能一年到头都操劳,‍‍一家子的温饱问题有的时候还很难解决,‍‍但是袁隆平先生田间地头的操劳却‍‍解决了中国13亿人,甚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他的工作具有什么‍‍?专业性‍‍。像我们父辈这样的农民没有专业,只有经验。‍‍

回到我们作教师,经验和专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所有的经验都‍‍产生于某个具体的情境之中,‍‍你在一年级教学的经验能不能直接移植到初中一年级?‍‍能不能直接移植到高中?这也是我们马老师遭遇的困惑,‍‍大学教授教大学生的经验‍‍能不能简单移植到小学生‍‍?你会发现很麻烦。‍‍经验在移植的过程中‍‍可能‍‍会出问题,‍‍因为经验不能脱离情境‍‍,一旦脱离情境就会失效。‍‍但专业不是这样,‍‍‍‍马老师在北大可以解答一个数学难题,‍‍他跑到美国仍然可以解答,‍‍这个跟环境的关系不大。‍‍所以‍‍专业才能‍‍真正地超越情境,具有某种普遍性、必然性。


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现在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们渴望自己‍‍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或者渴望发展自己的专业,‍‍那路径又在哪里呢?‍‍

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只能够诞生经验‍‍,并不能真正发展我们的专业。‍‍可能这种经验,对我们发展专业有一点帮助,‍‍但是非常有限。

《玩游戏,学数学》各年级分册里面都有挑战单,‍‍每一节课的课堂实录。‍‍我经常会接到老师们到这样的问题:“江子校长,是不是你们的娃比较聪明?为什么你们的娃啥都会?‍‍思路那么的开阔,有那么多的创造性。同样的问题我来问我们的娃,他就不是那样回答的‍‍?”事实上,你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回答不一样,这很正常。‍‍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一定会存在。‍‍但我认为最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孩子的差异,而是老师的差异。

老师的差异在哪里呢?是经验和专业的差异,‍‍它体现在你和多少本经典有互动。

王志江:进入未来时代的三张“通行证”——做最中国的国际教育


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

我们这个团队和大家不同的一点就是,我们十年如一日地去‍要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道德人格的发展规律,‍‍整个生命的发展规律‍......扎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这十几年从来没有间断地在阅读,这种‍‍阅读是不能停步的。‍‍

心理学也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早期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到‍‍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个分水岭。这是第一次将心理学从过去的经验,‍‍提升到科学心理学,‍‍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划分标准。但是所有的科学都在进步,心理科学其实也在进步‍‍。从行为主义到像皮亚杰、维果斯基的认知心理学,‍‍再到后面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理论到近些年的脑科学‍‍。

脑科学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它给予我们很多启发‍‍,但是脑科学现在远远没有到成熟的时候,‍‍我相信,如果脑科学再成熟一点,‍‍可能目前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这些教学的经验技能、方法策略全都会失效‍‍。

发生学的认识论哲学

其次就是哲学。‍‍因为所有的心理学背后都有哲学的根基。‍‍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皮亚杰,他‍‍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功底,而他哲学功底主要是来自康德的哲学。‍‍基本上他是沿着康德所开辟的道路,‍‍在心理学上获得了突破与发展。‍‍所以当你心理学读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到哲学领域。这个时候你进入的哲学领域和认识论有关,就是认识论哲学。而认识论哲学首先要解决真理何以为真的问题。我们日常讲‍‍,‍‍1+2=3好像是一个固定的知识,‍‍对认识论‍‍哲学家而言,他要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值得深思的大问题。‍‍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学科‍‍从一个‍‍僵化的、机械的、客观的知识系统具有发生学的维度。

“玩游戏,学数学”背后仍然有本体论,就数学知识而言它属于本体论,‍‍但它是发生学的本体论。所有数学知识背后的观念,都是一个生物学的模型——它是怎样从最初的一颗种子,‍‍在岁月当中,在儿童的大脑之中,一步一步萌芽、分支,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这是一个发生学的维度。认识论哲学,‍‍包括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对这些问题都有非常深入的思考。



生命哲学

有了这些就够了吗?‍‍从根本上来讲,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数学教育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仍然停留在本体论角度。‍‍‍‍从认知心理学‍‍到发生学的认识论哲学是不够的,因为不仅我们的专业在发展,和我们相遇的孩子们也一直在发展。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他不仅认知在发展,认知背后‍‍有一些很神秘的问题。就像我们几千年前的思想家们,哲学家们在问,天地宇宙的本源是什么?我们小孩子是不是也会问:我从哪里来?太阳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刮风?柳条为什么会在风中舞动?‍很多类似的问题,就是早期的宇宙论的问题,‍‍探索自然万物的来源与奥秘。

慢慢的,随着他主体意识的苏醒,‍‍成长‍‍到中学阶段,特别是青春期‍‍,包括青春前期、青春后期,有一个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著名的“哲学三问”,其实就是‍‍关乎意义的问题,‍‍而我为什么要这样?‍‍就是我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父母和老师们每天都在说,你要学习,要成长,请问——为什么?我们知道放牛娃的循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完全失效。‍‍我们过去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你说,你要努力,‍‍否则你仍然会像你老爸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多辛苦,所以你必须要‍‍鲤鱼跃龙门。‍‍但是今天这个逻辑完全无用,无用!不可能产生内在的动力。‍‍

但是这样的问题一直会存在——一个关于意义感的问题。‍‍关于意义感的问题,‍‍在青春期前后‍‍是一个敏感期,‍‍错过了,他的生命将来可能就会扁平化‍‍,丧失某种张力,丧失某种鲜活性。就‍‍像一个李子干一样‍‍,不是鲜活的李子,‍‍而是风干的李子干。‍‍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肯定会和生命哲学有关‍‍,关乎生命的价值或意义的问题‍‍,回避不了的。‍‍因为这些问题‍‍触及教育背后你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士的问题‍‍。

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


当你懂得‍‍认识论的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哲学,‍‍生命哲学的时候‍‍,想象一下‍‍,你的工作‍‍能不能‍‍由别人来替代?

正常来讲,如果你从大学师范教育的第一年开始就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那么到毕业的时候,你已经受到至少四年教育专业化的训练,‍‍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学师范教育可能很难‍‍做到‍‍。但是进入中小学工作之后,‍‍能不能开启我们自己真正的专业发展之路呢?‍‍‍‍‍‍如果你沿着我刚才讲的这样一个专业发展的道路穿越五年‍‍、十年‍‍,我想这个太重要。老师们会不停地向我问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每一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如果你不走这样一条根本的道路,那么你‍‍所有这些困惑是解决不了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明确你真正的专业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一条道路上,以日以年的去精进。‍‍这是一条真正的‍根本性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你会领会越来越多,那么今天束缚我们手脚的这些琐碎的小问题‍‍,其实都会慢慢地迎刃而解‍。


(未完待续)

朱永新:彰显生命的高度——新教育实验理论及教师成长之道
教育的真正落地,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站立——聚焦学科教学,相约深度学习
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知识社群: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教学研究如何助推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论教师教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当前教师遭遇的三大问题——教师的专业化表现与真正的专业化要求有哪些差异?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境界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