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万祥:新教育是返朴归真的真教育——新教育是一盏灯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新教育是返朴归真的真教育

——新教育是一盏灯

作者|高万祥  

来源|姑苏北望


收到北师大出版社责编伊师孟老师寄来的“教育家成长丛书”《朱永新与新教育实验》,2021年4月新鲜出炉,油墨清香醉人。捧读大作,顿觉有朋自远方来一般的特别亲切。因为“教育家成长丛书”,我也曾经忝列其内。2006年1月,《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在这套丛书的第一辑出版问世。北师大出版社对我的厚爱,我一直感恩铭记于心。更为重要的,朱永新老师是我教育科研的领路人,是我良师益友般的精神偶像。同时,我也是新教育实验的曾经的积极参与者。我一直以为,新教育就是那一盏灯,而朱永新便是那一束照亮世界的光。


     

新教育是返朴归真的真教育。2004年4月11日,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开题大会,在张家港高级中学举行。新教育加盟学校,地方领导,各地来宾,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特别是新闻媒体,从央视,《人民日报》开始,国字号单位来了二十几家。一时之盛,彪炳校史。当时的新教育实验,主要是六大行动,我和张家港高级中学负责“书香校园建设”。行动纲领是永新师的一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我一直以为,新教育最重要的行动,最有价值的追求,正是倡导读书。学校是什么地方?是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师生一起读书的地方。新教育为什么吸引人,为什么能受到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正是因为当代的中小学教育应试为主,分数第一,太过功利,读书太少,书香不浓。而不注重阅读,教育就没有了灵魂,国民素质就会滑坡下降。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有识之士,永新师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捧读大作《朱永新与新教育》,温故知新,如见故人。我以为,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两个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而这种“改变”的本质,是倡导真教育,培养新公民。也许,新教育的全部意义都在“新公民”这三个字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不新,而是一种真教育的回归!


李镇西: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创造与幸福同行的旅程——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21版)



中国新式教育一百二十余年,多有先哲呼吁教育救国。启蒙先驱严复说,中国往哪里去,如何强我中华,倡导维新变法,教育是第一位的。新旧社会转折时期执牛耳的思想家梁启超,倡导教育救国的“新民说”。他指出,中国近代之所以衰弱落后,受尽欺凌,根本原因是国民素质太差。为国家民族的长远考虑,第一重要的是发展教育,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要造新民,强民主,培养新国民!民国学者于右任更是明确提出了“新教育”的概念。1922年8月,他在《民国日报》发文,倡导“欲建设新国民,当先建设新教育”。这句话一时在神州大地激荡回响。

    

先贤的声音震聋发聩,先哲的行动历历在目。然而,都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和气候。新教育,新公民,教育兴国,社会担当,舍我其谁?永新师发起并坚持二十年的新教育,最难能可贵的,是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操作性,是一种做的哲学。

     

新教育是做的哲学。新教育从苏州出发。苏州是永新师的第二故乡。还可以说,苏州是他的精神原乡。永新的精神家园中,他的绵柔性格,家国情怀,圣贤精神,新教育做的哲学,都深深地刻上了苏州学派和苏州文化的烙印。


首先,这里有移民城市带来的开拓进取精神,这是苏州的文化基因。历史上,苏州是苏州土著人的苏州,也是全国人民的苏州。泰伯奔吴,勾吴立国,伍子胥建造苏城,春申君重建姑苏,孙武姑苏著兵法,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文章太守在苏州的风流事业,等等,新苏州人,或者说是移民文化成就了苏州今日的辉煌。永新师能走出书斋,在教育改革创新上,做出如此旷世业绩,得益于苏州文化的哺育,他是新苏州人的一代楷模。


其次,苏州学派和苏州文化中,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他。其中,特别是胡瑗“安定学法”中明体达用的思想;还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样的理念和思想,都是融入到永新身上的精神血液。新教育做的哲学,正是这种苏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第三,注重个性发展的文化精神对永新师的感染影响。苏州传统文化中,绘画上,从黄公望,明四家,到新吴门,表现的都是人的生活;评弹昆曲,都是独具个性的艺术;冯梦龙和陆文夫小说为代表的苏州文学,特别主张个性的张扬;园林,建筑,刺绣,乃至商业和美食,都体现着人的自由和人的尊严。永新和新教育的一切行止作为,都是为了一个大的“人”,是以人为本的苏州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成功实践。

     

从苏州出发的新教育,以人为本的新教育。永新老师生于江苏盐城大丰,施耐庵的故乡,文化土壤肥沃。又是教师家庭,教育熏陶,耳濡目染,精神底色一片光风霁月。我们是苏大校友。他七七级,我七八级。毕业后他在苏大任教,我是中学教师。蒙他佛眼相看,我跟着他做课题,写论文,编读物,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后来跟随他搞新教育实验。他的思想,他的热情,他的干劲,他的忘我,他的家国情怀和圣贤精神,都深深且久远地感动着我、影响着我、改变着我。新教育是那一盏灯,他便是那一束照亮世界的光。

    

三生有幸。这样的生命遇见是一种缘分。其实,更让我受益的还不是上述种种,而是他那种嵩目时艰又善气迎人的人品人格。随手翻开我的日记,在我们的交往过程中,有着很多的感人记载。2009年2月17日晚八点四十,我收到永新师的手机短信:“春雨春雪春光媚,新人新景新教育。晨诵午读暮反省,犟龟前行蝶展翅。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2月20日晚22点20分,专题介绍朱永新与新教育,敬请指正。”专题片长达二十分钟,我刚看就发现他满头白发了。便发短信问候。不久他回复:“人生匆匆已半百,蓦然回首双鬓白。”我劝他不要透支健康。我知道,他是工作狂,大多数日子里,每天不是工作读写到凌晨,就是凌晨就起床工作。我常常自叹不如。2011年中秋,他给我发来短信:“昨夜北京月朦胧,乌朦胧,然光在心中。永新想念老友!”


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发布!——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最近几年,因为退休和身体原因,我离开了新教育,自觉内疚不安。然而,永新先生仍然每年寄或托人送来贺年书信,还关照出版社几次给我寄来他的新书。他的嘉言懿行,新教育这盏把我照亮的灯,一直闪耀在我心头。停云落月,永生难忘。

  

(2021年2月14日一稿于张家港莱园。2022年2月10日二稿于姑苏兆丰宅。)


新教育实验的社会评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新教育实验的必备读本——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的愿景使命——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专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专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王俊莉:做“新”火种   燃烧在教育的土地上

新教育首先是真教育——警惕新教育的形式主义;新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赶时髦;新教育实验欲求何真、何以求真、真在哪里?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