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避免老人对孩子宠爱纵容——为什么祖父母的“疼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避免老人对孩子宠爱纵容
——为什么祖父母的“疼爱”
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作者|朱永新
来源|朱永新观察

心灵美与外表美哪个更重要?

读与思(8月6日)

健康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要比外表美更重要。不用说,外表美有其价值;相对于丑陋的外表,我们更欲求美丽的外表。不过,我们在对生活进行理性的规划时,不能把一种价值和其余的价值隔离开来,也不能把这种价值提升为最高目标。对于外表美,自然也应作如是观。一个人的外表美,并不足于使他过上理性的和善的生活。——(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外貌,也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毫无疑问,长得漂亮、外貌美在日常生活中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好感。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曾经让实验组和对照组读同样的文章,实验组阅读的文章附有作者的照片,对照组只读没有附照片的文章。结果是实验组对漂亮作者的文章相对评价较高,对照组的评价则比较公正客观。甚至在法庭上给犯人判刑时也出现类似现象,对于罪行相同的盗窃犯,外貌漂亮的平均被判刑2.8年,不漂亮的平均被判5.2年。但对于诈骗犯判刑却情况相反,越漂亮的诈骗犯判刑越重。因为人们认为他们依靠外貌行骗。尽管如此,阿德勒还是坚持认为,长得漂亮虽然是“自然的馈赠”,但是外表美的价值往往被人们过于夸大了。实际上,“健康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要比外表美更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的外貌更多受遗传的影响,虽然现代社会有所谓的“整容”,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外貌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改变的,而人的内在的素养是可以改变的。外表美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所“沾光”,但是在一个真正的熟人社会,外表美并不足于使人们“过上理性的和善的生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外表美和心灵美都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在对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引发的积极自我感受。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杨娟教授团队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记录了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后发现,总体而言,心灵美比外表美的赞美让大脑更加“开心”,心灵丑比外表丑的批评会让大脑更难以接受。当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外貌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心改变我们的品格和气质,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

朱永新:父母如何对待学业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


为什么祖父母的“疼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读与思(8月5日)

我们经常发现,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曾是祖父或祖母的“最爱”。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祖父母的“疼爱”会导致孩子后来的心理疾病。因为所谓“最爱”要么意味着溺爱纵容,要么意味着挑起孩子间的相互竞争或相互妒忌。许多孩子会对自己说,“我是祖父的最爱”,这样,他们一旦不是其他人的“最爱”时,就会感到受伤害。——(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疼爱”,为什么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阿德勒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在治疗和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曾经都是祖父或祖母的“最爱”。按道理说,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爱的,但是正确的爱是智慧爱,是有理性有底线有边界的爱,而不是无原则无底线无条件的宠爱和溺爱,这样的爱容易导致孩子把爱视为理所当然,视为只有自己独自享受的“专利”,当发现其他孩子得到了老师、父母和同伴更多的爱时,就会顿生醋意,甚至嫉妒与仇恨,或者伤心难过,自怨自艾。所以,一方面,父母和祖辈要防止对孩子的宠爱溺爱,另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会分享爱。

朱永新: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其他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


避免老人对孩子宠爱纵容

读与思(8月4日)

祖父母总是试图证明(他们本来却不必如此去证明自己)他们仍然充满活力,仍然对这个世界有用。为此,他们总是干预孙子孙女的教育,并用一种灾难性的方式去证明自己仍然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即对孩子呵护备至,宠爱纵容。我们当然要应该避免害这些好心的老人的感情。我们应该给予这些老人更多的活动机会,但要让他们知道,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长大成人,孩子不应该成为他人的玩物,也不应该把他们牵扯进家庭的纠纷里。——(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许多老年人都会自嘲:没有孙子想孙子,有了孙子自己当孙子。老年人对于孙子孙女的溺爱纵容,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是许多老年人将自己对子女的亏欠弥补在了孙子孙女身上。因为在年轻时他们同样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教育孩子,或者对孩子过于要求严厉,于是对待孙辈时就会宠爱有加。二是许多老年人觉得孙子孙女做事情慢慢吞吞、磨磨蹭蹭,干脆就越俎代庖,喂他们吃饭,帮他们做事情。结果,往往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不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性很强,同时,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阿德勒将老人宠爱纵容孩子的深层动机归结为他们的自卑感,即认为老年人由于身体的衰老、个体社会价值的逐渐丧失而产生的自卑感,他们无法通过社会活动和职场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很难在家庭中收获成功与赞许,但是在满足了孙子孙女的要求后,他们就能够获得被崇拜、被需要的价值感,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和优越感,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宠爱或者纵容孩子。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老年人宠爱孙辈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阿德勒特别指出,作为年轻的父母亲,在发现自己的父母宠爱纵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当着孩子面产生直接的对立和争吵,如果父母与老人因为意见不一致而争论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卷进去”,而是要细心耐心地跟老人商量沟通,讨论交流如何用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成长。共识凝聚力量,教育理念一致了,自然能够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同时,要鼓励老人用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更多的运动、旅游等,自己则要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不要对祖父母过度依恋依赖。

朱永新:学校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显示器”——儿童进入学校时遭遇失败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不应该把仍然充满活力的老人晾在一边

读与思(8月3日)

祖父母的处境在我们这个时代有点悲剧色彩。随着年岁增长,他们本该有更多的拓展空间,应该有更多的事务和兴趣。不过,我们的时代却完全相反。老人感到被社会抛弃,被晾在一边,待在角落里。这非常可惜,因为这些人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果有更多的工作和奋斗机会,毫无疑问,他们会更幸福,更快乐。我们不应该建议一个60岁、70岁、或80岁的人从自己的事业上退下来。继续他的事业显然要比改变他一生的计划要容易的多。不过,由于错误的社会风俗,我们却把那些仍然充满活力的老人晾在一边,束之高阁。我们不再给他们继续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我们对待老人的错误便殃及孩子。——(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1页。


应该承认,100多年前阿德勒关于老年人的认识是非常深刻而且很有远见卓识的。国际上,60周岁以上的人被界定为老年人。我国也将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设置在60周岁。过去是“人生七十古来稀”,10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现在则是“人生七十不稀奇”,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7岁。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这相当于,中国每10人当中,就有将近2位老年人。据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种种趋势表明,老年人结构性的增加,正在改变中国人口发展的明天。长久以来,人们都把老年人作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把他们视为纯粹的消耗者和被供养者,而忽略他们参与发展的努力和贡献。社会的认知、政策的着力点,也更多放在对老年人的保障、服务方面。阿德勒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这些人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果给他们更多的工作和奋斗机会,“他们会更幸福,更快乐”。事实证明,老年人固然需要“老有所养”,我们的确要照顾好、服务好老年群体中身体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差的那部分人,让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但是,老年人同样需要“老有所为”。我曾经看到日本一名90岁老奶奶获吉尼斯认证成为“世界最高龄办公室文员”的故事, 这位老奶奶不仅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是社交平台高手,她在一家公司负责会计和总务长达64年。所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推进,老年人越来越能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群体,向后代、向社会赓续他们的知识、技能、文化、精神,创造属于全社会的共同价值。也就是说,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不能够用好这个资源,不仅是社会财富的损失,也是老年人自身的遗憾。

朱永新: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塑造出不同的人?——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


不要把动物当做玩具
 
读与思(8月2日)

顺便指出,还要教育孩子尊重动物,不要把他们当做玩具,而是要把他们视为人类的朋友,教育他们既不要害怕动物,也不要任意驱使和虐待动物。
如果孩子虐待动物,我们可以认为他有欺负弱小的倾向。家里若有小鸟、小狗和小猫等动物,我们要教育孩子,把他们看做和人类一样能够受痛苦的存在。我们可以把孩子学会与动物相处视为他们与人进行社会合作的准备阶段。——(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孩子与动物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没有任何沟通的障碍。从孩子的天性来看,一般都是把动物作为与自己一样的平等的生命,对于动物是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的。小动物往往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最忠诚的伙伴,尤其是对那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来说,与小动物在一起时孩子就不会孤独和寂寞,就会忘掉自己的悲伤和痛苦,从而拥有愉悦的心情。阿德勒之所以特别指出,要教育孩子善待动物、尊重动物,不能够把动物当做“玩具”,当做随意摆弄、任意丢弃的东西,而应该视为自己的伙伴和朋友,这是因为有些成年人往往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动物,不仅语言轻慢行为粗鲁,而且经常惩罚殴打,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们容易任意驱使和虐待动物。这对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教育孩子尊重动物,“把他们看做和人类一样能够受痛苦的存在”,学会与动物成为好朋友。要把孩子学会与动物相处视为他们与人进行社会合作的准备阶段,培养孩子与动物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有效地迁移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之中。

朱永新:和孩子们一起玩——探索式的自发学习很重要



朱永新:给孩子这六种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吗?
吴非:认识你面对的学生——非常时期,不要逼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发现孩子,重新认识孩子
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