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玫:父母必须知道的四个“不等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蓝玫老师 Author 蓝玫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父母必须知道的四个“不等于”

原创|蓝玫
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蓝玫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要知道以下这四个“不等于”:


第一、亲子陪伴,在场≠在位

曾接到过一位妈妈的咨询,说为什么自己全职带娃,也做到了陪孩子读书讲故事,可孩子还是那么缺少安全感,非常腻自己,片刻看不到自己就会哭闹,自己“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我于是问了她几个问题,比如,平时会和孩子玩哪些游戏,怎么玩的?陪孩子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会把手机关成静音或者关机,还是随时会被电话打断?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她“好像没有陪孩子认真玩过游戏”,至于陪孩子读书的时候,也根本“没有关注更没有思考过这些细节”。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餐厅、车站等公共场合,我们经常会看到父母刷手机的刷手机、刷剧的刷剧,而旁边的孩子只能自己玩自己的,要么在看动画片,要么是也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场景,就是父母或养育孩子的成年人“在场”但不“在位”的典型表现。
     
因为“在场”,只意味着你“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地方”,而不代表父母必然参与了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但是父母如果“在位”,则意味着父母需要和孩子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投入的、积极的、长期而持续的”亲子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父母在真正意义上履行着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甚至会因此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当父母真正“在位”的时候,对孩子的陪伴才是有效的,也才会让孩子从内心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建立起和父母的亲密依恋关系,从而增强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提高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孙云晓|蓝玫:少年儿童的四大成长动力
蓝玫 :父母要学会做“减法”,千万不要给得太满——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从“一次关注一个点”开始


第二、倾听孩子,听了≠听懂
    
在任何的沟通中,倾听都是最重要的沟通能力。很多时候,父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往往也只是“听到”了孩子说的话,而没有真正“听懂”孩子话里的意思,更无从谈起了解孩子语言背后隐秘的需求。
      
记得有一次搞活动,朋友带了5岁的儿子过来。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被妈妈安排在一边远远地看着,但没过多会儿,大家往返忙碌的时候,孩子却开始跑过来不停地围着妈妈打转,不仅干扰妈妈干活的思路,还让妈妈不时地因为差点碰到他而手忙脚乱。朋友不一会儿就不耐烦了,直想发脾气。看到孩子“可怜巴巴”又有点无辜的小眼神,我赶紧示意朋友冷静下来。孩子其实只是在妈妈离开他视线范围的时候产生了恐惧,所以才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蹭在妈妈身边不离开。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往往因为被孩子的行为刺激出某种情绪而无法冷静地理解孩子,但是如果不能读懂孩子那些藏在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意思,就很容易对孩子的真实需求置之不理甚至批评孩子,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不满、怯懦甚至愤怒等等情绪,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选择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引起大人的关注。所以父母倾听孩子,最重要的是“听懂”,一个能经常被理解的孩子,才会发展出更健康的人格。

蓝玫:生活是最好的亲子课堂
蓝玫: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孩子


第三、了解认知  记忆≠学习
    
“学习是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过程”,是已有的认知结构接受新的信息从而进行重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一个过程。而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只是学习的一个“认知侧面”。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只是记住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没有能作用于孩子的已有经验并形成新的“编码系统”的时候,就不能说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产生了。因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着理解和借助理解完成的“重构”,是单纯的记忆无法完成的过程。
     
因此,一方面,父母要多提供机会,借助阅读、旅行、参与活动等多种方式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另一方面,父母还要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这样才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杰:“走心”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做高质量的陪伴者——最好的教育是家校社合作共育

      
第四、规划未来  幸福≠成功
      
朱永新老师曾说“一个幸福的人一定是成功的人,而一个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也就是说,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这句话也为父母“到底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指明了方向。
      
徐凯文教授曾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提到过这样一组调研数据:北大一年级新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个别极端者甚至想放弃自己。在常人眼里,北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应该是非常成功了,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这样的心理问题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关注了分数和成绩,缺乏对孩子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引领和帮助。而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只关注“成绩和分数”的环境中长大,在一个单纯为了分数和成绩甚至采取不当手段竞争的环境中长大,就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无意义感,甚至患上“空心病”。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基本的生存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还会有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更高级的需求。正如在《夏洛的网》一书中,蜘蛛夏洛说的那段话:“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可见,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得到更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和奉献并以此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对父母来说,只有清楚这几个“不等于”,才会让自己能以更从容的姿态、更平和的心态来找到和孩子相处最适宜的状态,进而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建设幸福的生活。


父母陪伴的五个“坑”——孩子需要这五种高质量陪伴
班主任最想对家长说的话——孩子需要你高质量的陪伴


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