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忠玲:教育,向幸福出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静夜思享 Author 林忠玲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向幸福出发

原创|林忠玲 

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读完《儿童幸福与学校教育》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所持的教育幸福观与新教育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高度吻合的。


新教育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包含四层意蕴:


一是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应该面向未来,但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



二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生活。这种教育生活,又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生活。所以,我们理解的教育生活,应该是面向男女老幼、从坟墓到摇篮的全人与全程的。
三是教育生活是幸福的。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当然更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的问题的担忧与不满。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
四是教育生活是幸福完整的。单向度的、畸形的、片面的、唯分数的教育,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本书的作者也认为,幸福应该在儿童在身上发生,应该通过有温度的教育让儿童体验到幸福,而不是像宗教主义所宣扬的那样,以今生的痛苦换取来世的幸福。
说到儿童幸福,我们有必要澄清三个基本问题:何为儿童?何为幸福?学校教育如何加持儿童幸福?

一、何为儿童?
首先,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自我意识,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有体验尊严的需要。认识儿童的前提,必须把儿童当作人。当然,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无论是作为人的物质基础还是意识基础,都很稚嫩、脆弱。因此我们在对待儿童这个“人”的时候,特别需要小心翼翼,特别需要静待花开。其次,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对儿童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的,他们总是试图要把这个新鲜的世界看个明白。儿童的探索精神与思想家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他们这种好奇之心总是被成人忽略,总是得不到满足,头脑中的问号就会变成句号。再次,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尽管儿童的涂鸦毫无章法可言,但在儿童的眼里是有意义的存在。“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这是一个儿童的诗,读这样的句子会让我们成人感到汗颜。游戏是人类早期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式,在儿童的身上完美地保存了人类这个天性,可以说无游戏不儿童。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甚至这样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如果我们打量一下中外教育名家们的儿童观,就会发现:一个人教育的境界,取决于其看待儿童的方式。卢梭说:“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罗素认为:“我们所应追求的未来教育制度,乃是一种能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最优机会的制度。”苏霍姆林斯基直言:“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蔡元培先生提倡:“让儿童成为他自己。”陶行知认为:“教育在儿童生活的每个瞬间。”皮亚杰说:“见证儿童的非凡成长。”
我认为,在所有关于儿童观的表述中,有一个观点是共通的:儿童是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自由当然也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因此,如果不给儿童以自由,就是让儿童不像儿童;不像儿童的儿童,就会失去自己的童年;失去了童年就失去儿童的根据地;失去了儿童教育,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据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蜕变、重塑,给你的心灵插上翅膀,让你像鸟飞往自己想要的那座山。
成尚荣:认识和发现真实的儿童——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
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


二、何为幸福?
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表达。有人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至善的追求。彭凯平教授说,幸福就是澎湃的福流。而作家毕淑敏觉得幸福是朦胧地、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的甘霖,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太大,使幸福很快流失。《大脑幸福密码》一书认为,用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的书、一首好的诗词、一段好的音乐,让我们进入福流状态。
机遇、友情、成功、团圆……酷似幸福,但不等同于幸福。有时幸福就是一个个小确幸,乔装打扮而来,但其有钢铁般的内核。有人认为幸福的密码就是做擅长的事,做令人快乐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与人的满足程度有关。幸福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满足程度:一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有钱、有车、有房,可以带来一定的幸福,但不会持久。二是人际关系的满足。一个人受到尊重、受到信任,成为欢迎的“人缘儿”,就会感觉很幸福。三是自我内心的满足。这种满足是内生的,可能与物质、人际有关联,但并不完全受其左右。
在《儿童幸福与学校教育》的作者怀特看来,幸福就是繁荣兴旺的生活。达到这种繁荣兴旺的生活,至少满足四个要素一是充实的状态。成天无所事事的空虚生活,并不能带来幸福。而生活内容充实,才有幸福的可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钱的闲人反而不快乐的原因。二是富有意义。忙碌着的事情可能会是枯燥无味,比如成天看着沙漏的沙子往下流,看似是充实,但并没有意义可言,也不会感到幸福。三是有道德感。所谓道德,就是共同生活的准则和规范。可以分为公德、私德和大德。如果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却有违道德,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比如嫖娼、贩毒。四是有成功体验。与成功相对应的是失败。人总是体验挫败感,一定不会幸福。面对幸福,不可以贪婪,因为幸福是有节制的;不可以炫耀,因为幸福本身是朴素和宁静的;不可以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是自己命好,因为从宏观上讲,有巨大的力量凌驾于我们卑微的生命之上;不可以僭越,将那功劳归于自己,不能忘了自我幸福是许许多多人和机缘襄助的善果。
让孩子享有幸福童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学校教育如何加持儿童幸福?
儿童在学校里幸福吗?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我猜测结果不会特别理想。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学校里没有幸福的体验,主要缘于儿童的学习逻辑与成人的教育逻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儿童的学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而成人的教育却是高速而压缩的过程。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如果遵循成人的教育逻辑,儿童就会处于跌跌撞撞的追赶状态。
儿童是教育起点与归宿。如果学校教育对儿童不给予应有的关照,就无法与卓越牵手。没有了“人”,学校就成了工厂,课程就成了流水线,按照固定的流程和预设的目标,风干生命,消解个性,把原本千姿百态的孩子,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所谓“人才”。

加持儿童幸福,学校要善于看见儿童。
柴静在《看见》中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她的这个判断,可以让我们找到当下教育的很多问题症结所在。
看见儿童,需要在学校文化表达上完成对“人”的形象的设计。许多著名学校的教育哲学中都明明白白地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如夏山学校——让学校适应孩子,北京十一学校——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南京北京东路小学——让情智的阳光充盈师生的心灵,锡山中学——培养站直了的中国人,温州21中——教育,为了人的自我生成。加持儿童幸福,学校要善于展览儿童。                  学校的职责是给黑暗的地方带去光明。展览儿童,其实就是让儿童成长、成功的那些瞬间能让更多人看见。当儿童成功的体验越多,越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越是能够蓬勃发展。一个人失败的次数越多,越是不能蓬勃发展。展览儿童一个基本策略,就是把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形成的“产品”,作为学校文化的“产品”。
教育的温度取决于我们对儿童的态度。校园是属于孩子的,当我们以儿童的眼光看过去,儿童在校园里被充分展览了,学校就成了调制儿童幸福的“梦工厂”。
文东茅:幸福教育之道
看见和成全,幸福而完整

加持儿童幸福,需要对儿童温柔以待。
师生关系就是最好的教育质量。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学质量的70%与师生关系有关。温柔对待儿童,要允许儿童犯错。我们应该看到,学校是犯错成本最低的地方。只有不合格老师手里才有“差生”的标签。
苏州昆山的吴樱花老师,连续三年关注一个离异家庭孩子,对这个顽皮到极点的孩子给予了最大的包容,为他开设了一个专题的记录。三年后,吴老师出了一本书叫《孩子,我看着你长大》。这个孩子也以全昆山市中考状元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
对一些遭遇各种困难的学生、一些有特色的学生,长期跟踪,长期观察,长期记录,长期研究,就是教育研究源头活水。善待每个孩子,是老师天命难违的责任。  这本书的作者说,人类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生活。给每一个想过繁荣兴旺和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将成为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清晰的、毫不含糊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学校里能不能设立一项制度:每个孩子都能获奖!
教育回到常识,从看见儿童开始——儿童幸福成长,从生命教育开始

加持儿童幸福,学校要提供卓越课程。
《儿童幸福与学校教育》一书提出:学校教学将学生从对学术问题的无知中拯救出来,并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技能,但是几乎没有给任何更加个人化的事项留下空间。学校应该制定某种规范化的制度,来使得孩子们的某种特别的爱好能被学校知道。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课程的价值在于拓展师生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课程的丰富性、经典性与生活的关联性,主要决定了课程的卓越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师生生命的卓越性。学校应该让课程来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课程。如果没有“学为中心”的教学,再好的课程设计都是“换汤不换药”。
提及课程,乔布斯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当时的里德学院有着全国最好的书写教育。校园内的每一张海报上,每一个抽屉上都是美丽的手写字。因为我休学了,所以我跑去上书写课。书写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掌握的,我觉得这很迷人。”偶然的一门课程,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改变了乔布斯的整个人生,也重新定义了一个行业,改变了我们整个时代 。由此可见课程的力量!
新教育卓越课程的体系是怎样构架的?——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卓越人生:新教育实验《萧山宣言》

加持儿童幸福,学校要推进课堂变革。
儿童在学校里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上的枯燥,会令学生没有幸福可言。怀特先生认为,一种繁荣兴旺的人类生活,应当是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各种令人愉快的和有价值的关系与活动。当下盛行的教学围绕应试、课堂挪移知识、评价只看分数的教学状况,已经到非改不可、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什么会出现课堂变革“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象?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五不”:不知——教师认识不到新课标、新高考到来后课堂变革的迫切;不想——以教为主的课堂有成熟的技术依赖,不想离开舒适区;不敢——把课堂还给学生,一还就散,一还就慢;不会——对大单元、大概念下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无从下手;不真——只是在公开课上做样子,常态课仍回到“我讲你听”的老路。只要教育良知还在,我们就应该从“立足一个校园”“守住一间教室”“改变一节课堂”开始,去寻觅理想课堂、深度学习的“桃花源”。有些校长因为长期被各种事务纠缠着,与课堂渐行渐远,职业生命的张力也逐渐丧失,只能可怜地凭借着组织赋予的权力“吓唬”老师。


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幸福的课堂,应该保障每个孩子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权利的课堂。它具有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结构保底,保障“学习性质量”,高分;发掘知识本身的伟大魅力——合作探究,着眼“发展性质量”,高能;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教学相长,提升“生命性质量”,高兴。 也许,幸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寻觅过程。学校教育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洞悉了儿童幸福的密码,并把看见儿童、追求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当作教育的使命,“以幸福为主旨”的学校存在的那一天,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一线教师如何研发卓越课程?
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