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善峰、杜令丽:文字间总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程善峰 杜令丽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文字间总有一种生命的力量作者|程善峰 杜令丽来源|沛县教育局
中国人的文字,曾经刻在甲骨上,画在土陶上,铸在青铜上,勒在岩石上,写在羊皮、竹简、绢帛和纸张上……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条生命长河,我们的文字就是这条长河源源不断的流水。

它似律动的音符,在钢琴上奏出生命的气息;它像魔法的精灵,在人间播撒幸福的种子;它是绚丽的彩虹,在心灵中架起沟通的“桥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有人都会被诗中传达的深挚情感和清远意境感动;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在《朗读者》中读到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时,眼含泪水,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浓烈的情感;朱永新老师在成都盐道街“全国新教育年会”上讲述“教育的那些事”时,几度哽咽,让与会者为之动容。
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字的生命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克剑说:“治学的底蕴原在于境界。有的人凭借聪明,有的人诉诸智慧,我相信,我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
深以为然,我们沛县新教育人投之于“共读共写共生活”也是生命之朝向。
生命叙事——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
我最早知“道”是指道路,然后才知也当道理讲。但“道”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却不是道路和道理,而是“新教育”和朱永新。
2003年亲手创办了第一所民办学校,正值非典流行之际,也是我教育理想陷入“高原”瓶颈期。沭阳影剧院朱永新老师“我的教育理想”报告里一则“偏方——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让我重新辨认和走上“师生共写随笔——我的优点之一百”阳光大道。
十个手指有长短,班级群体里也有差异。对“差生”,就要“骨头里找肉”,哪怕是找到一丁点“肉丝”,也把它看成一块好排骨。只有这样,才能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带着欣赏和赞美的眼光与他们一路远行……
朱永新老师的“成功保险”法则让我想起“1×100与100×1”不等值的启示。
“1×100与100×1”是否等值?单从数字看,这个问题似乎很多余,然而在转化“差生”的实践中,两个列式的内涵和价值就不一样了。就拿掘井来说,在一个地方挖100锨,和挖100个地方,每个地方只挖一锨,哪种办法更容易挖到水?同样在对待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老师是只帮一次呢?还是一个学生不厌其烦地帮100次甚至是101次呢?哪种办法更有效?我针对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常常被屏蔽被覆盖的现实,借鉴朱老师的做法,让学生撰写“我的优点”之一,之二,之三……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不断被自我发现的优点“光照下” 走一步,再走一步,不断迈步不断优秀的。
一位叫向舒润的厌学女生常常回忆起当年自己在六年级三班学习的情景:“以前,我以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身上几乎没有优点。自从写了近一个月的‘我的优点’日记后,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有的地方还比别人强。比如,在我们的小组里,大家都学习我乐于助人的品行,争着做好事。现在,我们在一篇篇‘优点享受’中寻找,期待,发现,安慰,欣喜,成长……”
就这样,我常采用“专题之……式”让学生进行“滚雪球”般地发展,不仅学生个体的“雪球”越滚越大,班级乃至学校整体的“雪球”也越滚越厚、越滚越紧,抱团向前……第一次尝到了“写”出来的惊喜。
2009年《破解差生成长的错位困局》论文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一等奖并全文刊发在《江苏教育》上,《逆袭——一所无差学校成长记》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上架两个月就“洛阳纸贵”。
2016年《做最好的教育》在吉林教育出版社上市,上千个“转差”案例震撼和激励了千千万万个孩子踏上幸福之路,被三百多所学校喻为精神“原子弹”和成功“孵化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来,比道更高级的的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己”的生命根由和状态,所有得道者的不同生命旅途却也恰好昭显了道的本性——自然。
朱永新:从书写作品到书写人生——您还记得“朱永新成功保险”吗?


创:一刀切开了富有。
“创”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今天的简化字都和刀有关系。细究,“创”的本意就是刀刺进皮肉。很怪,“创新”的“新”字也和刀斧有关。
“我的优点之一百”无意中契合了“立德树人”之“必备品格”之要义,而由此生发的“课堂纪实”则又刺进“双减”之大局。
让马和牛赛跑,输的一定是牛,但这不能证明牛的无能,而是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的无知。“双减”时代,我们决不能再做这种无知的人。为了促进班上所有学生在课堂上能各有所获,在不同的起点上跳跃摘果,继“我的优点之一百”又独创了“让学生进行课堂记实”或写日记或写随笔或发议论或实景素描,而且是每课必“录”,从不间断,再无其他回家作业。
据有关测量,学生听的效率最低,尤其是那些学习靠后的学生往往把讲授内容变成了“耳旁风”。我采用①课堂上“书间笔记”(直接把笔记做在书上)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解边圈点勾画,生字注音,生词释义,重点词句的勾画以及旁批旁注,文旨的归纳,特点的揣摩,统统写在书上,向训练理解教材使劲。并定期组织“谁的书本最文化”展评。②课后整理笔记,形成“课堂记实”,有整合式的课堂记实——寥寥数语,程老师便将我们引进课文——《孔子游春》,让大家运用朗读的常识解读课文,感悟语感,形成语意:“琴声、歌声、欢笑声,声声入耳;春情、水情、师生情,情情温馨。”(李昕原);也有评点式的课堂笔谈——上《碧螺春》一文,程老师先工工整整地板书了课题,后让我们猜猜老师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写课题的?(课未始,情已孕)有的说“从程老师板书的刚劲有力,可以看出程老师对‘碧螺春’十分喜爱”;有的说是“敬佩”;有的说是“赞美”;有的说是“自豪”……不知什么时候,
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来历”、“采摘”、“制作”、“品茶”、“赞美”等词语,他扬高声音收敛了我们的活动:“刚才,同学们读得投入,学得专注,我猜大家的收获可能是——(指了指黑板上的词语进行总结)”(当然也有不同的,“我的收获是学会了这一课的生字词”——顺势领着我们学生字;“我理解了文后的外国诗人说的那句话‘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不失时机地抓住“春光”进行生成教学。)让我们围绕“春光”选学“来历”、“采摘”、“制作”、“品茶”、“赞美”等段落,汇报要求是“先读后说”或“先说后读”(说得要有理让人信,读得要有情叫人服)。(同学们是各显风骚,自找其乐)那“真诚的友谊”、“浓郁的茶香”蕴涵着“飞溢”的春光;那“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再现了勃勃的“春光”;那“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的嫩叶则是波澜的“春光”;那“淡淡的花香”、“银铃般的欢笑”、“金色的茶园”构成美丽动人的“春光”……这些独特的文本感受,个性的课文朗读,是由“春光”而生发的,也是由我们自己获得的,而不是他人所强加的,这就是“入境始与亲”…… 

让学生依据“书间笔记”里对教材的熟读静思,对课堂情景的反刍回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课堂记实(实录)”是朱永新老师“成功保险”在语文教育上又一个创新。2018年《江苏教育报》深度报道了“课堂纪实的功用”;2019年《江苏教育》长文刊载“课堂实录的策略”;2020年北京景山学校、广东珠海教育成果展会上“百家名校”纷纷效用“课堂笔谈”。
想想也是,人刚一诞生,想要独立,得先挨上一刀,割断你和母亲联结的脐带。2021年5月,沛县全域推进新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
树人学校刘子君的循环日记:47位同学分为8组,进行不限文体、不限字数的日记循环,一周写,一周评。《画红眼》、《被偷窥记》、《“华子”到底有多气人》、《撸串》、《哈哈事件》、《就是玩》、《占课》、《我的腹肌,被偷看了》、《又一次被带节奏》、《“逗B操”观察记》、《懒到什么程度?》、《小艾书包里的“好东西”》、《草率了》……他渐渐感受到了循环日记辐射到学生大作文上的“甜头”。
实验学校郝志强的“每日一话”——结合生活和当天所学,写下的一句文辞优美、富有哲理,学生比较喜欢的话,学生则把这句话写到自己的共写本上去,然后在这句话下面,去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所写的感受不设限制,可以自由去表达。“每日一话”实际是起一个“导引”的作用,旨在为学生开启一个美好的话题,引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思考,让他们有的去说,有的去写,从而激发他们的“每月一诗”——从仿写诗歌到创写诗歌再到诗画同文,寻找写诗的感觉。
正阳小学冯兴敏、汉源小学胡玥的“日记漂流”: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后,思考和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一段话、一句话亦或画一幅画,进行“道德循环跑”。
冯兴敏:笔下生出“幸福花”
胡玥:赐时光以光——沐浴着新教育的花香,焕发着幸福成长的光芒

实验学校刘盼《大“话”西游》随笔叙事。一本“大话西游”在班级里流传,三句不嫌少,五句不嫌多,落款可以写真实姓名,也可以给自己穿个“马甲”,取个网名,花样点点。期末庆典时经典片段《三打白骨精》的戏剧表演,从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等既遭遇了激烈的讨论,还学着编剧的样子把名著中叙述的语言改为人物的对话……
刘盼:大“话”西游——共读共写共生活,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真的能够给人们带去温暖的火焰,散开来仍是可以发光发亮的满天星星。
风:从你我之间刮过。
三十多年前陈哲创作的《黄土高坡》有这样一段: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且不说陈哲深通“风”的内涵还是巧合,他以空间的无限广阔和多方向的风类比歌,足以让我感叹先人们从风动而虫生再到《诗经》的诗意用法。

沛县新教育的风即以“共读共写”为媒,顷刻间“兴”校园,“衍”家庭。
正阳小学从每节课前《三分钟演讲·剪报传递》到“精彩益起读”微信公众号百万粉丝的围观,读、剪、报已渐渐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更加清晰地明白: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读写史。
汉城文昌学校的每节课前《五分钟演讲·新书推荐》不断展示新的优秀的文本,孩子们像展开竞赛一般的积极“构建自己的成长史”,一位学生回忆说:“……他们太神奇了,能将一篇篇原本就文质兼美的文章用声音诠释得更加令人神往。于是在激情被点燃时,我便抛掉平日的自卑,和同窗们毫无拘束地放开嗓门心无旁骛地读起来。虽然有时读的不是那么字正腔圆,但没有人嘲笑我!因为每个人都已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自己舞台的主角。……” 
歌风小学的《新闻日记》要求师生每天必看央视“新闻联播”,必记一条《新闻日记》已经是他们的“必修课”了。坚持每周全校展评一次《新闻日记》,每节课花上几分钟选择交流,畅说收获,漫谈体会,讨论有趣的问题。
张庄中心小学的“日读一信”,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师生间、亲子间、班际间、校际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书信,一日一封。在听信读信中,学生既受到文学熏陶,陶冶情操,又对信的取材、作用、意义有了厚实的感性认识。除此以外 家长、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自制信封,画上图画,配上诗句,或写上两条名言警句(该信封只与本校老师通信、同学间“纸上谈心”用)。学生听听、学学、做做、激起了“学以致用”的迫切愿望,参与热情与日俱增。

五段中心小学的“建话题库”,是一个可以记录观察联想和阅读反思的地方。学生和老师都有话题库本,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时,便记录一个话题,每想到一个有趣的话题时就把它写进话题库;每读到与所记录的话题有关的新鲜的材料随时摘记或剪贴在相关的话题下。这样,随时随地想到的读到的话题及话题材料便可以不断充实话题库。一位学生在一次写作之前仔细地做了如下陈述:
下一篇作文我想写记忆中的味道。我可以写祖母做的饼的味道,或者我二年级老师用的香水的味道。这些都是美好的记忆。我想我的读者会喜欢其中的任何一个话题。我需要考虑一下哪个话题我最了解,从而可以加上许多细节描写。
我想我还是应该写祖母做的饼,她至少每周做一次饼。我记得有奶油、酸奶葡萄干、柠檬等味道的饼。我甚至还记得如果饼的边烤焦了,她是那么恼火。
我可以把其它话题写在话题库本里,供下次写作时参考。
这样,把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概括出要点,加工成“半成品”。话题库假以时日,库满材丰,意新话多,文“肥”语畅。
实验小学的结集“出版”。做不喜欢的事,牵牛下井;做喜欢的事,乐此不疲。每逢期末出“书”,实小的学生总是欢天喜地的从一学期的课堂作文和课余练笔文章中选取二三十篇自己满意的作文,按正规图书出版要求编一本书。他们乐此不疲地进行再修改,加班加点地编目录,写序言(有的请老师、家长、朋友写序),配插图,制封面,命书名(取名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佳作集”总体把握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佳作集”理解深化的过程。),装订成册,展览交流,参与评比。像过年般地热闹。
此外,他们还成立“三人行读书会”,每年编一本“鸿篇巨著”。按兴趣分10人一组,确定话题,共同商定写作内容和所用文体后进行分工,各人按分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亲身体验等方式独立准备,记实文学《书香班级》、梦幻小说《生子奇遇》等已经成功面世。
至此,我突然一个闪念,我们的文字悟语也是风,它是思的风,我希望它能诱出读者的思和诗。当风从你我之间刮过,我们已不是原来的你和我了。
新教育的年度生命叙事意味着什么?——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家:有活有根有精神。
一个民主和法制完善的国,百姓越关心自己的家,这个社会就越稳定,国的发展也越快。
从习主席的注重家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实施,把“家事”真正上升为“国事”。
沛县教育局通过“1+X”课程体系驱动全县各学校家校共育水平整体提升,共同聚焦“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使命。“1”即沛县新父母学院的“家校圆桌会课程”引领;“X”就是着力在队伍建设、资源整合、制度完善、活动创新、品牌提升等五个反面的十个项目行动,以促进学校和家庭的再次成长和教育觉醒,唤醒家校共育的新动能,从而走向教育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自觉。这十个项目是:
新父母学院17位讲师的“孩子第一”家校共育巡回演讲,28期主题课程直播,近百万人次收看学习,单场点赞率高达26万人次,微信公众号“新父母学园”的阅读量超千万,平均每篇推文阅读量达到2300多次。一个有根的新父母课程在全县中小学吹响起集结号,一次全国优秀读写绘教育成果在千万个家庭里呈现,一场全新的新父母营养阅读盛宴在家校共育中汇聚。
全县“阳光娃杯·读写绘大赛”。这是基于家庭、学校两级读书会作品,融合读书、作文、绘画、演讲、交流,延伸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读写绘母语生长性课程群的建构与研究》课题成果,精心打造的互动平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县级、3届市级、2届国家级学生“读写绘”作品竞赛,共收集45000篇(幅)作品,数以千计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或发表或获奖,一扇向世界展现新教育共读共写共生活的智慧窗口——《画说作文》出版发行。
“一本经典在手,一位名师引领,一群书虫跟进,一段陪读时光。”这是正阳小学新父母读书会的广告语。正阳小学的新父母读书会还倡导“十个一”行动:一间书房、一个书架、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一批藏书、一句格言、一次命名、一篇故事、一场主题读书交流、一次读书分享,甄子贤、孟伟杰家庭均已举办了七十多期的家庭读书会。自2019年创建以来,以“孩子不爱读书的困惑”“做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共读,避免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三个话题举办了三届家校读书论坛,家长整体素质得到迅速提高。育人路上,少了一群“旁观者”,多了一批教师与家长的“参与者”。
泗水小学有内涵的暮省——家校漂流日记,就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烹制的“石头汤”。父母把教育孩子最真实的一面通过笔尖流淌出来,虽没有到学校来与老师当面交流,但如此生生传递,家家漂流,打动了老师,也打动了学生。有这样一位家长,深情地在日记本上写下:“漂流日记,以学生为桥,牵引着家长和学校,走在了一起。” 一本本精美的日记,漂流的不仅仅是文字,更传递出友情、信任和智慧,成为凝聚和发挥家校教育合力的纽带和使者。
敬安镇中心校的“见字如面”活动,家长们都带着“见字如面的 N 种方式”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学生,游戏、手工、讲授,别开生面的访校活动,打开了心门,增强了彼此信任的感情。老师们一改常态,采取“生进师访”送喜报的方式走进家庭,用相机追拍“现场”,用文字记录“发现”,用声音宣讲“观点”,形成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实践成果,相互引领、协同、辅佐……

汉源小学的“手绘沛县·文化行走”研学项目。从学校“诗词文化”课题研究入手,采用历史、地理、吆喝、导游、美术、音乐等六大主题,融合课本剧、书法、茶艺、国画、相声、太极、剪纸、成语汉韵、诗词飞花等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读本《手绘地图——沛县未成年人文化研学课程》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
实验学校“班级纸微博”,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以网名的形式,随时记录发布下来,其余同学可以及时回帖,也可仅仅作为访问者浏览一番。纸微博历经八年,参与者达400多人,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拉近了家长和老师的距离,拉近了孩子与世界的距离。
歌风小学的校园听证会,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校园听证会”已经开办了30期,小书虫们将已经读过的仍有价值的图书标上意向价格在听证会上宣讲、交换、“买卖”……促进了图书的影响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杨屯中学的家校社“每日故事”,每日午后半小时的书写绘画,写(画)下当天最有意思的故事、最特别的想法、最想说的话……开放、多元地复现一天的收获,恰如果戈里所说:“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
实验小学的“三人行”圆桌论坛,先后邀请了曹文轩、沈石溪、秦文君、成尚荣、王君、管建刚等20余名著名作家、教育学者走进校园,开设讲座,激励家长、老师、学生热爱阅读,乐于写作。
变着花样的“写”,不断挖掘师生、家长的智慧力;变着花样的“写”,不断强化师生、家长的观察力;变着花样的“写”,不断强化师生、家长的想象力;变着花样的“写”,不断强化师生、家长的自治力;变着花样的“写”,不断强化师生、家长的自信力;变着花样的“写”,不断强化师生、家长的自尊力。
借用电影《搭错车》的插曲《酒干倘卖无》来结束这篇生命叙事: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没有共读共写共生活哪有生命叙事?没有叙事哪有文字?没有文字哪有存在?没有存在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刘盼:大“话”西游——共读共写共生活,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年度报告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旺苍宣言》——写作创造美好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写作的实践探索

李庆明:为全民写作探路——写作的四大“法宝”

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朱永新:所有的成功都应该是一群人的成功——坚信的就会坚持

朱永新获得2022年一丹奖——新教育之光,点燃教师以教育家情怀育人的圣火
朱永新:未来,我们应该学什么?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

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或加【守望新教育】编辑陈东强:qdc0828 微信。非常勿扰!加微信时需说明个人尊姓大名、单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