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微企业放贷,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愉见财经【伴读】
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见财经
今天这篇,是些片段式的思考,是“愉见财经”走访了民营企业之乡浙江的多家小微企业、并和当地银行人士交谈后,写下的一些手记。
小微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这并不是一个我国独有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新问题。当我们把问题敞开给银行从业人士讨论,为什么不敢把钱贷给小微企业时,我们会得到两个方面的观察。
第一个方面,是从银行自身体制机制出发的。
其一,目前银行整体利差收窄,贷款创利不高(基层可是靠创利提费用和奖金的),没有存款,基层就动力不足了。如果要拉高创利以带动高收入,做中小微企业的,只有一条路子,就是做成批量化、规模化。但一做大规模,不良就会跟着起来。
其二,不良起来了,那就绕回到“愉见财经”此前发文《放贷民企,银行基层为啥没有积极性》里讨论的那个死结:尽职免责的问题。基层几乎没什么办法全身而退,最轻的惩罚,也是扣创利和费用,最麻烦的还得被“就地免职、专职清收”。在银行这种“不靠固薪靠浮薪”的体系下,这样一来,基层就没什么动力了。
(点击标题可跳转此篇旧文,深入讨论“尽职免责”的边界。)
就算他们放贷20笔,19笔都赚了,1笔坏账,并且19笔贷款为银行创造的利润大于那1笔坏账带来的损失。但这依然没用,一码归一码。为银行创利,奖金(费用)也许几万块,放出一笔坏账,就倒霉了。
一名银行客户经理给“愉见财经”留言说,行里的贷款审批表上,最后有“清收人”一栏,如果放贷给民企,他每次签下这一栏就心惊胆战,总觉得自己接下来都是在地雷上走,保不准哪个民企出事了跑路了,地雷就要炸到自己。而作为最后清收人的,一般就是客户经理或支行行长。“民企贷款,放得多(自己就)死得快。”他的留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基层人的心态:为了自己的职场前途,还是放贷国企来得划算。
事实上,不光是基层会犹豫,分行评审也会掂量,因为出现不良他们也会被追责。于是现在的格局,就变成信贷部门和风险部门、上级行和基层行的博弈。催了好几遍,下面就是动不起来。
然后就又开始动歪脑筋。好比,4.6%利率放贷小微,让他们转手存个4.7%理财,你也得了好处我也安心了;又好比,通过供应链等模式让国企担保,或是让民企作为“通道”拿了贷款后转几道弯最后流向国企、平台、房地产,这样一来,受托支付也满足了、行里指标也完成了、存款沉淀又出现了、民企通道费也到手了、国企平台又有钱了、业务员的一颗心也落地了……
总结来看,从性价比的角度一目了然:放贷中小微和放贷大企业,工作量是一样的,但大家还是愿意做大公司,一来风险小一点,二来存款都多一点。银行基层靠此保证基本收入。
所以从自身体制出发,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需要走的第一步,恐怕是“考核机制”的改变,建立差异化考核标准,比如考核客户数、结算量、综合产品运用数量、公私联动效率等。
第二个方面,也是所有迷思真正的症结、核心,其实还是小微企业们自己——到底发展得好不好;以及,到底,在当前其它外部环境都不变的情况下,就算给他钱,他能不能真的发展好?
我们会问,他为什么要用这些钱?借钱都花去哪里?花这些钱是让他的经营变得更好吗、有财务假设可支撑吗?他靠什么还钱?有什么因素会导致他还不出钱?还不了怎么办?
在这一串KYC式的追问里,“愉见财经”想先抛出五个我们的核心观点,小微企业们想要这样的发展环境:
第一,资金的适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小企业发展业务如果要用500万,只给50万,他会发展不下去;但给5000万,不止他最终会撑死,还会在死前酿出更大风险,如果整个行业如此,还会导致实业空心化。
我们会发现每轮信贷扩张周期里,都有一些行业,做实业的纷纷变成了做金融的——在外面放息、在套杠杆玩资本游戏、在资金进入房地产……或者实在管不住自己的,在澳门。
一时吹上天有什么可乐的?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而那些最后能挺过周期起伏的企业,“愉见财经”当了9年财经记者观察了9年样本,发现都是专注于主业、且主业能跟上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一例外。
第二,资金的平稳。不要一脚油门给得过多,再一脚刹车立马收贷,越是小微企业越是经不住这么往复折腾。有些生产线改造升级铺下去、有些科技研发投下去、有些跨境贸易单子接进来,真不是一年两年就必须立竿见影的。给他一个稳定的中长期预期,比一时半会塞给他一大笔贷款要好得多。
第三,我替基层行讨了考核制度上的公平,也想替整个银行业讨一讨:不只是在MPA参数之类的给以调整,也给银行们在专项领域(比如科技型小企业)多放开“投贷联动”的口子吧,让他们也风险收益对对等。
放贷那些科创企业、初生牛犊的小微企业,这种风险,在4点几、5点几(即便再上浮几个点)的贷款计价模型里,其实账是算不过来的,所以银行们才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往大里傍的模式(比如傍大企业的供应链),才绞尽脑汁挖人家的抵质押担保。所以,也许对于某些特定业务品种,不如允许他们有风险隔离好的投行业务或资金,在有充分风险cushion的模式设计下,也可以“股”而非以“债”的方式进去一点,这才是风险收益对等。
第四,高企的借贷成本,不一定是企业们经营不善、资金链出问题的原因,那反而很可能是他们经营不善、资金链自己乱撬杠杆撬太高闹出毛病后——的结果。所以不要总是骂骂咧咧说企业死于资金困难。
第五,制度的进一步公平,税收的进一步减负,让真正有技术、有经营能力、有核心生产力的中小微企业更方便地做生意,更安心地投研发,也许比贷款更重要。
说到发展环境,我有时候甚至祈求那些PEVC的资本方,都淡定点理性点:不要有事没事就吹风口,三年吹起猪三年摔死猪;不要总是玩那些业务都没跟上就砸钱圈地盘、砸钱烧流量、创始人出来对赌后再无自主战略可言、然后全行业“割喉式竞争”,最后鲜血一地集体死光的游戏,好吗?
我们的“割喉式竞争”,已经前有光伏、后有共享单车了。我相信即便是两年前还在巅峰里的共享单车,脑子清醒的人都发现不对劲了,满大街颜色各异堆得杂乱无章的单车,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已经混乱,但问题是,资本助推下的“割喉”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喉都割了停下就是等死,所以只好继续往前找死。谁都希望自己是等别人都死后、终于可以撑到最后而马太效应活下来的那家……
看看人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么多年,谁割过谁的喉了,理性良性竞争才能共同发展,大家都有钱赚。老话说得好,和气生财。
在浙江的调研中,“愉见财经”走访接触了十多家小微企业主,从最古老的盲人推拿到最现代的跨境电商,从文化程度一般的当地老板到喝过洋墨水的海龟,我们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他们对金融知识仍然缺乏、风险意识相对淡漠。
举个例子,某上过大学的年轻老板问:“我有个朋友说自己的公司流水申请贷款不够,他要我帮忙借用我们公司的流水来增加担保,我帮他提供了,这有没有风险?”
由于从来没有听说过有银行会要求贷款企业用其它公司流水增加担保的说法,我们便帮他进一步查询,最后发现,这个贷款放款也是放到这位老板自己公司的账户。
——法律上,这笔贷款的申请主体就是他本人,用款是其他人,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甚至还发问:“这个贷款万一我朋友还不上款了,我有没有什么需要连带负的责任?”
“这不是你有没有连带责任的问题,你就是责任主体。”
进行采访的同事对这一个小事件感触很深,进而走访发现,在浙江这样的熟人信用社会里,人们习惯了的民间借贷,朋友之间一个电话就网银转账互相借钱,这纵然也有搞活经济的诸多好处,但当地不少老板本身自己经营尚可,最后贷款还不上出了风险,根本原因就是借别人钱收不回。
不管小微企业主在自己的行业是多么优秀和专业,对金融知识的缺乏,仍然会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一名一线小微客户经理对“愉见财经”说,要加强政策、尤其是162号文在小微企业主中的宣传和解读,不然他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些优惠政策,自然也不会将之为我所用。
最后有劳各位,请将“愉见财经”设为星标关注。
如果认可此文,顺手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奖赏。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愉记枕边伴读 听风金融江湖
煮酒唤雪 | 黑客帝国 | 对韭当割 | 僧多粥少 | 高利风云
五十度灰 | 炒币江湖 | 火眼金睛 | 人艰不拆 | 知己知彼
一纸千金 | 仁者不忧 | 手中无剑 | 愿赌服输 | 降维打击
舍得之间 | 短兵相接 | 望穿秋水 | 游刃有余 | 明日之城
真作假时 | 三万英尺 | 暗度陈仓 | 亦能覆舟 | 变脸大戏
违约地图 | 后会无期 | 那年花开 | 萝卜大棒 | 走投无路
岁月缱绻 | 山重水复 | 断流成殇 | 一语成谶 | 镜花水月
大道至简 | 完美谎言 | 殃及池鱼 | 等米下炊 | 演员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