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行如普贤》25丨无需忍受任何人,只因懂得众生一体

2018-01-28 佛学经典共读 那一座庙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大行如普贤》 第25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没WIFI?听音频,省流量~


《大行如普贤》第25课 

昌乐法师·讲述


礼敬诸佛丨称赞如来丨广修供养丨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请转法轮丨请佛住世丨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四

 - 无需忍受任何人,只因懂得众生一体 - 


我们上次说过,普贤行愿品是华藏净土当中普贤菩萨道出他修行的秘诀,而这个秘诀当中,最主要的就是,相机互入法,就是彼此兼容,生命的同一性,生命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定要体会到这前提,你所谓修的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才能得到发扬,否则的话,你的修行有可能就是在吹气球,看上去很饱满,看上去很有存在感,但是总有一天会爆炸,总有一天你会承受不了,这是为什么要回小向大的一个原因。


回小向大就是要把自我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的时候,服务于众生,这不是教义,这是生命最基本的事实。很简单,如果你要想有很幸福的生活,你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家人幸福。如果你的家人不幸福,你的生活是没办法幸福的。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让众生幸福,我们这个社会是无法安宁的,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无法安宁,那我们的生活即便过得再好,也只是自己五欲六尘的喜乐,而没有真正的解脱。


所以,菩萨道的精神当中有一点在地藏王菩萨身上体现出来,说地狱当中,如果还有一个众生在受苦,那他就不成佛,他就去帮助他们,他就没有享乐的理由,他就没有坐下来空闲的理由。这恰恰道出了菩萨道当中每个修行菩萨道的人我们心中要发起心中最深层的那个怜悯,那个慈悲之心,救众生于水火。而救众生的本质是使个体生命得到升华,这是回小向大最根本的一点。因为我们往往的修行,尽管是修的大行,但是我们却是从小处着手。尽管我们的修的是大法、大乘,但是,到了我们嘴巴里,到了我们思想当中,却变成了小乘,却变成一乘不乘。比如说很多人修行的净土法门,那是十足的小乘,人天福报都不一定能得的了。为什么?因为他就是想自己烦恼少一点。连自己放下烦恼的智慧都没有,你谈何帮助众生,你谈何救众生于水火,又谈何能够成佛呢?我们很多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老早就偏离了大乘菩萨道精神的回小向大的基本原则。这是第二点。


第二点的回小向大是心量上的,第三点,更明确地指出,回自向他,把自己放诸于众生当中,彻底地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要为众生服务。服务的本质是以他人的生活为中心,让自己力所能及地能为他人提供恰当的帮助,这是每个学佛人在生活当中都要面临的一个课题。当然,这个实际上在现实的佛教当中,对于很多修行的人来说做得的确不够好。


最近碰到一些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在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包括佛教圈子里的人都说,我们佛教修行的气氛不如其他的宗教来得融洽,来得彼此之间有亲和力。尽管我们的教义很发达,我们的智慧非常卓越,但不是瑕不掩瑜,而是很多初学者没有办法理解到这么高深的智慧的时候,修行的氛围对于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一些其他的宗教现在发展得很快。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学佛人行动起来,修行一个法门,叫回自向他。再不要成天想着自己开心不开心,自己清净不清净。各位,对于一个修菩萨道的人来说,自己开心不开心其实不重要,众生开心,众生法喜,众生的福德因缘在得以增长,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点,回事向理,或者回理向事。实际的修行过程当中,佛教为什么表现出衰败之象,就是因为人们在修行过程当中理跟事的脱离。教条主义者执理废事。很多对佛教不信仰的人执事废理。理事不能交融。佛陀的教义记录在经典当中,我们学习的方法是,把佛陀的教义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但这种运用不是机械的,是灵活的。而这种灵活需要我们对教义有很深刻的认识。


昨天我还在跟几个朋友聊天,要使当下的佛教兴旺、振兴起来,一定要建立佛陀那个年代与信众建立的那种联系,就是僧人与居士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样居士不至于盲修瞎炼。因为出家人每天可以跟居士们说法,也不至于出家人胡作非为,歪嘴的和尚念歪经。为什么呢?因为居士每天要来寺院请法的话,这个师父他每天要“装得”比较庄严,要去学习。因为自己的所学有限的时候,你不能服众,那你怎么样体现出出家人的价值呢?


当前佛教衰败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出家师父与居士之间的脱离。它不像原始佛教那个年代,刚才说了,老佛爷天天到你家吃饭,你不好也学好了。而出家师父每天来乞食的时候,就是接受信众的检验,你看我清净不清净,如果不清净你可以给我提出建议。这一点,在我们南山讲寺就可能有这样的一种不错的体验。经常来我们寺院的人,因为我们寺院有讲法,他可能也不知道平常听了什么,稀里糊涂的,但是如果他到了别的道场去,他就会知道,哦,原来有的事情像师父说的那样,他的知见、对佛教的认识就比没有听法的人要开,而他就有择法的能力。所以,出家人与居士之间的断档,表现出居士的盲修瞎炼。盲修瞎炼的居士当中,有一些好为人师的人,这个歪嘴的和尚念歪经是吧。而出家人离开了居士、信众的视野之后,往往有一些不检点的行为。这个也是需要去关注的。


实际上,出家人与信众之间的断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教义与生活的断档,就是佛法与生活的断档。一个真正修行自在的人,一定要把理弄明白,事弄清楚。我们很多人学理的时候,脑子刷刷清爽,但是,一旦碰到事情的时候,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他总觉得菩萨会帮他,实际上,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


所以,理事的圆融在华严宗当中有四个层次,第一个,理无碍,你教理肯定要学得无碍。第二个是事无碍,第三个是理事无碍,第四个是事事圆融无碍。各位,这是修行的四个基本层次,你们如果要想往生华严净土或者极乐净土,在我看来净土本来就是一个属性,佛佛道同。那你到了什么无碍的境界了?如果没到的话,你想去净土,各位,可是要用功啊,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啊。所以,普皆回向当中,最后指出众生的病根在哪里,修行过程当中的难点就是理事的脱节,对理的不明,对事的不知,再加上理事的脱档。这是修行人的大问题,每个要真正追求解脱的人必须在这个节点上好好用功。到这里,普皆回向就跟大家讲完了。


普贤行愿品,我们讲了大概十几讲,总的来说,是让大家按照当年普贤菩萨的修行方法,走在自己的菩萨道上,从自身做起,从信仰、信念的塑造做起。信念的塑造是称赞如来、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从自身的内心开始塑造,随喜功德、忏悔业障。从我们走在学佛的道路上,要与老佛爷发生关系,所谓的事事常行菩萨道,那就是要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而从我们自身的修行来说,所谓的大乘菩萨道精神,不能离开两点,就是恒顺众生和普皆回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走在解脱的道路上,谢谢大家。


共读预告丨《普贤行愿品》讲记:发弥陀愿,行普贤行

第1课丨礼敬诸佛,“诸佛”居然包括了我们自己?

第2课丨最悲哀的是,学佛人只在佛堂里学佛

第3课丨称赞如来,是嘴皮子功夫吗?

第4课丨你在“称赞如来”,别人却因此诽谤佛法

第5课丨做你原本做不好的事,这才是修行

第6课丨广修供养,此方即是净土

第7课丨把工作变成修行,每天幸福的时间会多出三分之二

第8课丨如何才能忏悔自己的业障?

第9课丨罪业不忏,久积成障

第10课丨福德和功德,是从自私自利到自利利他

第11课丨佛教内部纷争多?学佛之人是非多?

第12课丨有佛法,就有办法

第13课丨回到2500年前,看看佛法最初的样子

第14课丨佛陀早已涅槃,还怎么请佛住世?

第15课丨极乐世界只收想成佛的人,不收去享乐的

第16课丨学佛不难,常随佛学就难了

第17课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佛法,那是学佛还是学你?

第18课丨菩萨住在天上还是人间?

第19课丨无人驾驶的人生,没有出路

第20课丨好好的随顺,怎么就成了随大流!

第21课丨以德服人,比说法更重要

第22课丨蛋糕只会越分越少,快乐却越分越多!

第23课丨解密仪轨,拨通菩萨的电话号码

第24课丨怎么修行以后,发起火来更吓人?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打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