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将迈入“湿润地区”?雨线北移,对西安意味着什么
近些年,西安人朋友圈屡屡被“雨”占领。西安人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雨线”不断越过秦岭,800mm年降雨量逐渐到来。据「城记」观察,西安一只脚已迈入“湿润地区”。西安,将迎来一次全新的气候周期。雨水日益丰沛,西安是否做好了准备?
“重估西安降雨量”,目的是为构筑一个更安全、更自然和生态的城市。
地理和气候,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是文明形成基底。
实际上,“关中自古帝王都”的西安,“八水”就是生命之源。以当年的唐朝历史证明,暖湿化的西安,曾广植南方的柑橘和竹林。这些气候条件,为都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随着气候变迁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包括历代战乱及建设),西安逐渐“干旱”起来。
这一切,必将影响城市发展。西安,曾遭遇严重水荒。加上陕北的黄土高原和沙漠因素,沙尘暴问题严重。为寻求改变,一直有人想“给秦岭炸一个缺口”,改善气候增加降水量。
二十年变化,有着无数人的心血◎NEWS
“量变引发质变”。经过几十年、全省上下和数以百万人的努力,西安及陕西环境已有巨变。
第一,陕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从二十年对比可看到,陕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诞生了“毛乌素传奇”。加上秦岭山脉的生态恢复,陕西沙尘天气的减少和陕北地区降雨量的数据,已证明一切。
第二,西安解决了“引水”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缺水”问题。随后,秦岭“群峪联动”解决了引水问题。年引水达十几亿立方米的“引汉济渭”工程,将惠及整个关中地区。
第三,整个西北地区“暖湿化”:
近些年,西北地区“暖湿化”屡次成为新闻聚焦点。实际上,陕西多地尚属于南方和北部地区。但是,地理意义上并不属于西北的西安,其“雨线北移”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
中国“干湿地区”划分,以降雨量为标准。
1、800mm年降雨量:分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2、400mm年降雨量:分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3、200mm年降雨量:分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从划分来看,西安一只脚已迈入“湿润地区”。那么,有个问题必须解决。
何谓“标准”?作为统一规定,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的依据。但是,所有对外代表西安降雨量的“57131泾河”,对西安的产生了误判。
这个建议,作为城市观察者「城记」来说,我们一直在呼吁更换“57131泾河”——因为,它根本无法代言如今的西安。
根据我们综合统计,结合2019和2020年降雨的实际情况,“57131泾河”统计数据,比西安真实降雨量低了至少150-200mm。在西安,有一种矛盾是“统计数据和真实体验的矛盾”。
截至目前,西安雨量比肩成渝◎NEWS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
2021年西安降雨量至少在650mm。
这个降雨量是什么概念?
截止目前可与成都和重庆比肩
“57131泾河”数据中,
西安的降雨量仅为553mm。
统计数据与真实感官
这种有着极大的反差和冲突。
城记读者的一个留言◎NEWS
因为,“57131泾河”是关中平原唯一一座“国际交换站”,是外界(包括国际和国内)认定西安的数据。所以,即使西安有无数个观测点,对外它就是标准数据。
当然,省市数据也在“打架”。以2019年为例,省数据的西安降雨量,比市数据高出200毫米。
这种专业数据,更多是作为内部使用,常人很难查看也并不在意。所以,数据误差也少有人关注。但是,“57131泾河”如果不做改变,那么外部口径都将对西安的降雨量和实情产生严重误判。
备注①:泾河站是国际交换站,数据公开透明,一直都是西安的代表。备注②:西安和陕西水资源公报一般在次年下半年发布,2020年数据根据经验判断得出.
有着“雨洞”之称的“57131泾河”,选址在西安降雨量最少的渭河北岸:高陵、阎良和临潼渭北区,面积约800余平方公里。西安90%以上面积在渭河以南,诸如长安、鄠邑和蓝田等,又占了整个西安70%的面积。
基于此,我们重点统计2011-2020年十年数据,对比“57131泾河”,三者差异极大! 代号“57131泾河”,不能代表“西安城区”,更遑论“西安”。
举最近例子:2021年8月3日晚,西安部分地区迎来暴雨。但是,“57131泾河”数值为“0”!
比如规划部门要做整体规划,需要人口数据。那么,它来自于哪里?只能是相关部门提供的“标准口径”。事实证明,这与真实数据差距极大。因此,它必将带来不可避免的连环问题。
在新规划启动时,我们必须“重估西安降雨量”。因口径带来的误判,因为这会极大影响决策。
前段时间,郑州极端暴雨带来的破坏力,让我们认知深刻。
实际上,近些年中国多地都遭遇了大范围暴雨灾害。这次郑州暴雨,也斗鱼台风作用有着直接关联。当然,它对华南、江南及华东大部地区带来强风暴雨, 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自然气候变化面前,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的城市,这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2021年8月3日绕城纺织城入口◎NEWS
2021年8月3日长安区长安街十字◎NEWS
要知道,不能因为极端天气,忽视了具有防御性的“里子”工程。所庆幸的是,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多次的气候记录,西安并不位于具有破坏力的暴雨带上。整体来看,西安年均降雨量均衡。
但是,降水量明显增多,必然出现“内涝”等现象。以2021年8月3日晚上为例,西安不少地区出现严重积水。
“堵不如疏”。城市规划领域,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尽可能为水留出路。
管道工程,是“看不见的隐形工程”。相对多雨的南方城市,大多数北方城市一直是传统中的“干旱城市”。一旦多雨气候,应对自然不足。
2012年,北京“721暴雨”,给中国的城市规划界带来了变化:
2012年北京“721暴雨”◎来源/见水印
比如提高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比如,北京以前的排水标准是防范一到三年或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涝,修改后提升到了20年一遇。
比如“海绵城市”被纳入政策框架。自此,这个规划设和建设概念,在2013年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试点推广。
对中国很多城市来说,下水管道是“软肋”,西安也不例外:地下管廊、城市排水系统随之面对更大的压力。
换个角度,西安一只脚已步入“湿润地区”,其常态化年降雨量超800mm。那么,下水管道和城市防洪系统,经得起这个考验吗?在快速发展的西安,今日的谋划将决定未来的有序。
雨水的增多,对建筑质量提出新的考验。比如,对于居民建筑来说,建筑的防水标准是否要重新制定新标准?
在我国,“秦淮一线”被视为南北方的分界线。西安紧贴北侧,与“南方气候”一山之隔。
从降雨量上来看,“雨线”越过秦岭已是现实。结合各种数据,周至、鄠邑、长安、蓝田和临潼等地区,其降雨量已达到“湿润地区”标准。
对未来的西安,我们提出两大诉求:
第一个考验,山区居民和建设的安全
降雨量增加,秦岭将会有如多雨的南方地区一样,诸如山洪、滑坡等各种将不断出现。
这个背景下,加上秦岭治理带来的产业结构改变,必须要考虑周至、鄠邑、长安、蓝田等地居住在山区居民的安全。不像南方很多连片山区,关中平原具有空间接纳山区“移民”。
第二个考验,城市生态化治理的升级
秦岭七十二峪,峪峪有水。但地形条件决定必须通过平原水库、湿地、涝池和湖泊方式,丰水期蓄水、枯水期备用,有效蓄积、利用水资源。
自古以来,长安都城与外界河流均有各种“渠”网互通。这种情形下,西安要逐步恢复,使可能的内涝与中小河流将形成良性的“疏通作用”,将成为一个全流域性的治理之道。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变化,一切都在变化。
最近有则报道称,北京密云区林业部门科研人员在山区调研时,意外发现整个华北地区都非常罕见的“尖帽草”。这是北京室内首次发现这种植物,“刷新”了一次北京植物新记录。
对于西安而言,从“半湿润区”走向“湿润地区”,从“北方气候”走向“类南方气候”时,西安的一切都将悄然变化。
大气候和环境变化下,西安要为自己“正名”——它,正重回曾经的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
在十四五规划开启之年、在西安已跻身“超大城市”之际……我们希望,西安制定一个更为远景的规划。要知道,周秦汉唐千年历史就在脚下。这,也是千年大计。
「城记」聂海峰人口系列专题
「城记」聂海峰水资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