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真正放下,就不会再害怕失去【创巴仁波切】
本文转载自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不当或侵权,请告知删除。
我们应该放下修道上的唯物游戏,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放弃努力,不再企图自卫和改善自己。我们可能已经约略看出自己的奋斗徒劳无功,或许想要放弃,想要完全放弃自卫的努力。但是我们中间有多少人真能做到这一点?做到可不像想到那么简单容易。我们究竟能放开和敞开到什么程度?到什么程度我们又会变成自卫了?
放下也意谓承认自我的粗野、笨拙、可恶的品性,然后把它们也都放弃。一般而言,我们觉得交出和放弃自我的粗野品性很难。我们虽会恨自己,但同时也把恨自己当作一种职业。儘管我们会讨厌自己的真相,而且觉得自责很痛苦,我们还是不能完全放弃自责。一旦放弃自责,我们便会有失业之感,好像自己的工作被人抢走了。什么都放弃,便是不再有职业,也就是没有寄托了。自我评估和自我批评,基本上是神经过敏的倾向,是自信不足的结果。所谓「自信」是指如实看清自己、如实了知自己,晓得自己有敞开的能力。我们确有能力放弃那粗野、失常的「我」性,而走出迷恋、走出成见。
我们必须放弃期求,同时也要放弃恐惧,而直接衝进失望、处理失望、投入失望,让它成为我们的生活之道。这件事做起来很难。失望是根本智的吉兆,它无可比拟;它是那么敏锐、精确、明显和直接。我们若能敞开,便会突然发现自己的期望跟当前的实情是两回事。这自然会令我们感到失望。
在佛法之道上,失望是最好用的车。它不确认「我」及「我」之美梦的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涉入修道上的唯物,如果我们认为修道是积聚学问与功德的一部分,如果修道成为增强自我的一种方法,那么整个放下的过程当然就全被扭曲了。
如果我们把修道视为令自己安乐的一种方法,那么一碰到不愉快的事或让我们失望的事,我们便会想办法予以合理化:「这当然是上师的明智之举,因为我知道上师不会做有害之事,这一点我很有把握。上师是完美的人,上师所为全是对的;不管上师做什么,全是为我好,因为他是袒护我的,所以我能敞开,我可以安全地放下一切。我晓得自己走的是正道。」这种态度并不完全正确。它顶多只能算是纯洁、天真。我们被「上师」的威严高贵、鼓舞人心和多采多姿那一面迷住了。我们不敢有任何其它的想法。我们有了坚定的信心,确信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道心成长的一部分。「我办到了,我证得了,我是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我大体上无所不知,因为我读过书,而书中所说认可我的信仰、我的无误、我的观念——一切相符。」
我们还可用另一方式保持原状,不真放下,藉口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极有教养、极有尊严的人。「我们当然不能把自己投入这个肮葬、庸俗的现实社会。」我们觉得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该在莲花上,同时人们也发展出一种逻辑,能把任何际遇都按自己的感觉来解释。就算跌倒了,我们也能让自己摔在柔软之处,不受衝击。放下,不包涵准备轻轻降落;它意谓直落下去,不管落处是一般的硬地,还是多岩石的原野。我们一旦敞开自己,那就随处可落。
传统上,象徵放下是用顶礼之类的行为——顶礼是五体投地,表示归顺。同时,我们在心理上敞开,以把自己视同最低者,以承认自己品性粗野,而完全放下。我们一旦把自己视同最低者,就不再怕失去什么。如是,我们把自己准备成一个空的容器,可以接受法教了。
在佛教传统裡,有这么一套基本的仪式用语:「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我皈依佛即是归顺的实例,承认自己的性格有其不善之处而坦诚面对的实例。我皈依法即是皈依生存的法则或如实的生活,我愿睁开眼睛如实去看人生的境遇;我不愿以修道或神秘的眼光视之,而愿看到人生的实况。我皈依的观念,是非常深奥的。
错误的皈依方式裡,含有寻求庇护所的成分,如崇拜大山、日神、月神或任何一种神祇,只不过因为这些都似乎比我们伟大。此种皈依类似小孩的反应,当他说:「你要是打我,我就告诉我妈妈。」妈妈在小孩心目中是伟大、极具权势者的典型,小孩若受到攻击,自然会去找妈妈——这一无敌、全知、全能的人物。孩子相信妈妈会保护他,其实妈妈也是唯一能救助他的人。皈依如母或如父者,的确是弄巧成拙;求皈依者根本没有实力、毫无真正的灵感,他老是忙著评估谁的力量比较大、谁的力量比较小。如果我们小,那么比我们大的就能把我们毁灭。我们皈依是因我们不能小而无护。我们易于用道歉的语气说:「我虽这么小,但我承认你的伟大。我愿崇拜你和附属于你的伟大,请你保护我,好吗?」
放下一事,不是自认低贱和愚蠢,也不是想要崇高和深奥。它与层次和评估无关。我们放下是因愿意「如实与世间沟通」。我们不必把自己列为学者或愚人。我们知道自己的立场,故而表示放下、敞开,也就是说直接与我们所归顺的对象沟通、联系。我们不因自己积了那么多的粗野、美好、清淨的品性而感到不自在,我们把一切都呈献给我们归顺的对象。在基本的「放下」行为裡,不包涵对外力的崇拜,而有与灵感合作的意味,这样你乃成为一个敞开的容器,使得知识能够注入。
因此,与道友合作必须先有放下与敞开的准备。我们承认自己在根本上的富足,而不悲歎自己在想像中的贫乏。我们知道自己堪受法教,堪享丰富的修学机会。
感恩您的分享与转载,因为您的爱心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相关推文:
关于情感关系和爱,我们应该觉知自己是如此依赖因和缘....【宗萨仁波切】
有些修行人会“着魔”——魔众最喜欢什么类型的人?【索达吉堪布】
很多女性,独立、善良,性格也好,但却找不到结婚的对象。仁波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宗萨钦哲仁波切】
谈圆满次第的修行 — — 龙钦心髓四加行教授问答【宗萨钦哲仁波切】
『素食健康』|秋日,给餐桌加点“黄”!6种黄色食物让你营养「大丰收」
无人收银“1元午餐”, 千人排队, 收入不少反增, 甚有吃饭不收钱的“傻餐厅”,这些背后的故事感动无数人...
三种修习让我们远离人际交往中的纠葛 | 一行禅师《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