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启观察 82 || 何为英才儿童:家长和教师如何识别“神童”
导读
研究表明,英才儿童在不同经济社会背景家庭的分布是均匀的,这就意味着,我国城乡的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里,都可能会有英才儿童。因此,让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师学会识别英才儿童,对于促进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开展英才教育,首要的是识别出英才教育的对象即英才儿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童”,否则英才教育无从谈起。许多国家在识别英才儿童时,非常重视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推荐,将家长和教师列为首要的推荐人。
在我国,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自家孩子都是天才,都是神童,其实未必;有的家长甚至还试图通过校外机构的培训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目的是为了进入“神童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孩子是有害的。研究表明,英才儿童在不同经济社会背景家庭的分布是均匀的,这就意味着,我国城乡的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里,都可能会有英才儿童。因此,让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师学会识别英才儿童,对于促进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英才儿童的识别与甄选,与人们对英才儿童的界定与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英才教育的开展,人们对于英才儿童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英才儿童的认识比较粗浅,称之为“神童”或“天才”,这种认识有天命论、宿命论色彩,颇似民间常说的“老天爷赏饭吃”“祖师爷赏饭吃”之类,现在学术研究中已经摒弃此类说法。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英才儿童的生物学特征,如他们的基因组、大脑活动水平等与普通儿童是有差异的。
传统的识别英才儿童的方法,古今都在使用,主要是以儿童读写算的数量、速度等作为衡量标准。如果一个孩子比同龄人“早慧”,如能认识更多的汉字、能背诵更多的唐诗宋词、能做出更多或更难的计算,就可以被认为是神童。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看,这种做法无疑是有一定效果的,家长和教师主要也是根据这些外在的行为表现来识别孩子是否“早慧”。但是这种做法也是粗放的甚至是粗浅的,如果以读写算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就很容易诱导家长和社会培训机构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对小孩子进行强化训练,以知识记诵、考试成绩取代智力水平。
1921年,美国开始使用智力测验来识别英才儿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智商是相对固定和恒定的,培训与强化可以提升学业成绩或考试成绩,但是很难提升智商。一般而言,智商高于130的儿童就可以被视为高智商的英才儿童,他们学得更快更好,可以理解更复杂的概念、进行更高水平的抽象思维。
此后几十年,人们把英才儿童视为智力超常或高智商的儿童,根据统计学的测算,这些儿童大约占同龄人的1%~3%。这是“单一能力取向”的英才教育概念。后来人们发现,除智商高的儿童以外,还存在体育、艺术方面的英才儿童,而且智商高的人未必有创新能力,未必对社会有创新性贡献。在此背景下,英才儿童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表现有三。
第一,由单一能力取向走向多元能力取向。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为英才儿童范围的拓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除一般智力较高之外,特殊学术才能(所谓的偏才和怪才)、艺术才能、体育才能、领导才能等也都被纳入其中。
第二,由关注智力到同时关注创新能力。人们发现,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创新能力强。一些学生智商高、考试成绩好,但创新能力不强,而人们对于英才儿童、英才教育的期待却聚焦于培养较高的创新能力,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心理学家兰祖利(Joseph S. Renzulli)认为杰出人才是以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等以上的智力、完成任务的强烈动机、较高的创新能力。因此,只有高智商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必不可少。
第三,从关注智力因素到同时关注非智力因素。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的发展必须并重和均衡,否则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我国某些“少年班”学生就出现过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不能与人交往、难以过正常人的生活。另外,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和非智力因素(创新型人格如兴趣、好奇心等)密切相关,没有后者,人的创新性思维也很难得到发展。
这样就拓展了英才儿童的范围,但是,在国际科技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各国重点关注的不是体育、艺术等方面的英才教育,而是科技方面的英才教育,尤其是关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
综上可见,英才儿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成绩好(学业成绩好或考试分数高)、智商高、创新能力强、动机水平高。家长、教师或相关机构不能仅仅根据分数或智商,来确定一个儿童是否是英才儿童,而要从四个方面综合考量。美国佐治亚州立法确定了识别英才儿童的四个标准:在总体测试成绩中,智力水平排名在前4%,标准学业测试成绩在前10%,创新能力在前10%,动机水平在前10%,四者综合后,再确定人选。此种做法,可资借鉴。
为便于每一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和识别英才儿童,研究人员把英才儿童的特征(包括优势与不足)做了详尽的说明,此处列举几例,供家长和教师参考使用(见表1)。
可见,英才儿童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表现去初步识别他们,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因材施教、宽容包容、长善救失,满足他们特殊的教育需要,让他们受到适合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英才儿童都具有这些积极和消极行为,有的可能某些积极行为多一些,有的可能某些消极行为多一些。以上所列,仅仅是一个参考,只用于英才儿童的初步筛选。科学精准的甄选,还需要运用多种测量工具、经过多个环节步骤,才能最后完成。
宏启观察2021-2022年文章链接↓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10期 · 宏启观察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