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想录28 · 成尚荣 || “活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思考与创造

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全文共1715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曾几何时,劳动、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处在边缘地带,在校园里只能听到读书声、歌声,而劳动的笑声抑或号子声则少之又少,劳动教育显得孤独落寞。看如今,劳动教育像一粒火种燃遍校园,有如火如荼之势,校园里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劳动景象。这是喜人的景象,这是教育的重大进步,我们应为之欣喜。


劳动使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对工具的使用让人站立起来。所以,人永远不能离开劳动,劳动的价值也需要通过人的发展和创造去体现。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锻炼人、改造人、发展人。人是劳动的主人,劳动教育一旦离开了人,就毫无意义与价值可言,也就不存在真正的劳动教育。这是当下劳动教育亟待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重大命题:要处理好劳动、劳动者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当前,《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劳动课程体系,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三大内容主轴,形成了十大任务群,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不少学校还研制了针对不同年段的劳动清单,创造了多元实施方式,评价改革也在推进,劳动基地各具形态,劳动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劳动教育有了长足进展和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做到了,并不等于学生就培养了劳动精神,形成了劳动观念、品质和习惯。其深层原因在于,劳动中要见人,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投入,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劳动者,否则劳动课程体系也只能作为载体,没有直抵劳动教育的内核,劳动教育也不能真正而且持续地发挥作用。


其实,马克思早就思考过劳动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活劳动”的概念(张一兵.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过程向劳动过程的视位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22(8):46-67+205.)。他提出:“活劳动通过把自己实现在材料中而改变材料本身,这种改变是由劳动的目的和有目的的劳动决定的。”那么劳动的目的、有目的的劳动是什么呢?马克思作了补充说明,“这种改革不像在死的对象中那样是创造作为物质的外在物”,“劳动是活的、生成场境的火”。劳动中的人应是“活”的,这样“活”的人才能创造物质,创造自己,在劳动的“火焰”中生成劳动素养,最终成为真正的人。所以,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信念: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假如不关注、不确立学生劳动者的核心地位,那么劳动便会“死”去,也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的深刻预见。仔细看看当下的劳动教育,关注劳动内容和形式,重点突破劳动场域和基地建设,这些虽然无可非议,但仅此还不够。一定要在这些努力探索的背后,探寻其间隐藏的对劳动者关注不够充分的问题,以及那些看起来热热闹闹却可能存在的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是,劳动教育中的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劳动者呢?马克思的观点同样是深刻而鲜明的。他首先标识出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与动物的活动有着质的差别。“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显然,马克思指出,劳动者的劳动是动脑子的,是具有积极思维和伟大想象力的。让我们带着马克思对劳动者思维的论述回到中央文件和劳动课程标准中来: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出力出汗,但又要动手动脑。陶行知也早就指出,“人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在劳动中出力出汗,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创造财富的不易,但绝不是提倡“死劳动”。“活劳动”的旨意在于发掘、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学生善于在劳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活劳动”还带来对劳动工具的新认识。马克思将劳动工具当作劳动资料,并指出劳动工具应有“上手性”。我的理解是,所谓“上手性”是指劳动工具不是摆设,是要拿来使用的,只有使用起来的工具才是“活”的,才能帮助劳动者去创造。假若工具只是摆放在那里,工具箱只是锁在那里,工具房只是供人参观,那还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劳动呢?


让马克思倡导的“活劳动”在我们的学校中尽快落地吧,那样我们的劳动教育才会生动鲜活,才能真正绽放光彩!

相关文章推荐↓

《中小学管理》2022年总目录

成尚荣丨2023,让好课燎原

成尚荣丨“把自己当作方法”的要义认知与价值迁移

成尚荣丨“教师—人才”:新时代的《教师颂》

成尚荣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以人格素养为基





5期文章回顾 


蔡小雄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郭   华  袁   媛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实施要点

袁晓萍  陶文迪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进阶设计和实施

张鸿儒  王小莲丨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主题选择的“五项原则”

贾   嵘丨由“术”到“人”: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育人模式构建

王   烽丨科学教育也需要返璞归真

褚宏启丨彰显科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谭   霞  吴欣歆丨如何优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命题?

李峰华丨新时代乡村老学校的文化重塑

李烈丨探寻专业表达力的提升路径:评《校长的专业写作》

汪正贵丨管理价值观之问(二):处置师生冲突,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5期 · 随想录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