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烽视角12 || 王 烽: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涵养本底教育生态

王 烽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全文共1905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由高速发展到更高质量的发展,面临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高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扩大规模,在教育资源上做文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善教育的品质,在涵养教育生态上下功夫。


我们的教育实践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中央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出了很多政策,初衷很好,但落实到一些地方,有的存在“中梗阻”或者“最后一公里”问题,信号衰减,效果不彰;有的则过度解读、盲目冒进,对正常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干扰。对于许多学校来讲,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旧观念、旧模式形成惯性很难改变,另一方面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要求、新措施不得不疲于应付。越来越严格的“留痕管理”、指标考核、各种“进校园”,目的似乎都是“提高教育质量”,实际上演变为不同部门为体现工作职能、完成工作任务对学校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折腾”。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存在一个“本底的教育生态”,没有认识到各种政策因素只有通过这个生态才能起作用,没有把教育政策和教育治理建立在维护和改善这个生态的前提之下。


本底教育生态,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成长形成的基本生态,是由教育规律主导的底层微观生态,它以系统的方式接受教育外部影响。这个生态是由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学生与教育媒介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整合而成,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教学、内部管理、物质环境、家校社关系和学校文化等对构建这个生态发挥直接作用。一个良好的本底教育生态,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爱的关系之上,是对学生发展阶段、成长节奏、认知规律的适应,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鲜活的生活养分、适宜的温度,不狂风暴雨,不拔苗助长。高质量发展的宏大诉求,最终要依靠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在微观上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调整政府与学校关系,为教育质量的生长留出空间。教育质量是从本底“生长”出来的,是以校长为首的团队通过专业工作培育出来的,不是上级“管”出来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学校必须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但校长们普遍感到政府对学校管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刚性,这实际上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都扩大了学校在教育教学、人事管理、经费使用方面的自主权。下一步需要继续落实文件要求,重点在改进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方式,用科学的规划、有限的评价、规范化的督导、更合理的资源调配等杠杆,减少对教育教学的直接干预,清理各种留痕、量化管理和各种“进校园”要求,给教育质量以“休养生息”的空间。


二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减轻功利化倾向和教育焦虑。评价是教育工作的“指挥棒”,也是判断教育质量的“硬指标”。过多、过细、统一标准、高利害性的评价对教育生态的伤害是最为直接和深刻的。涵养本底教育生态需要淡化功利色彩的竞争,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基本的底线的评价。好的学校、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在基本水平之上各有所长,难以用统一标准衡量,没有节制的选优是助长功利化和教育焦虑的元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处理好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同中高考的关系,用更多的政策手段让新的评价发挥导向作用,把基础教育从应试选拔中解放出来。


三是建立资源共创共享机制,为本底教育生态提供开放创新的环境。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需要鲜活的生活教育,需要从家庭、社会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我们要涵养的本底教育生态,不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相反,它需要更加开放。同时,通过建立共创共享机制动态缩小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才能激发本底教育生态自我修复和优化的活力。从学校内部看,核心素养培育需要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学段之间的界限,打通校内资源使用;从教育系统看,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创共享成为实现优质均衡的重要途径;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家校共育、学校与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共建、线上线下资源统筹利用成为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趋势。面对这些新要求,单个学校、教师的能力明显不足,需要打通壁垒,建立激励多方参与的常态化机制。


涵养本底教育生态,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何措施,首先应该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对本底教育生态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要改革,但要避免“折腾”。



(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推荐↓

《中小学管理》2022年总目录

王 烽丨教育家精神是一种底色

王 烽丨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

王 烽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补短板更要强机制

王 烽丨科学教育也需要返璞归真

王 烽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让每所学校都找到存在价值

王 烽丨当ChatGPT、人、教育三者相遇

王 烽丨乡村学校的时代定位与振兴之路

王 烽丨智慧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





10期文章回顾
 


成尚荣丨祖国,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刘希娅丨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李青霖丨做好教育的守望者:一位小学校长的人生追求

杨小微  申容玮丨扩优与提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涵重构与实践取径

鞠玉翠  王童心丨以五育融合激发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

徐冬青丨新优质学校建设的内涵、动力与能力提升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10期 · 烽视角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