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40 · 成尚荣 || 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人生随时会遇到各种风浪与风险。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学会“穿越确定性的群岛,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这是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对教育的描述性定义。学生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非连续性,教师发展同样如此。为此,我们应当关注教师的非连续性发展,把风险点转化为生长点——这是笔者根据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的观点对教师发展作出的演绎性解释。
时代一次又一次证明教师工作的挑战性,而每一次新挑战都会成为教师发展的新机遇,甚至成为教育教学的风向标。最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轮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我国山东省济南市参加了测评。结果显示,济南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多个维度表现上居于全球前列,同时在大部分影响因素指标上均优于国际均值,特别是同学关系方面居全球首位。当然,学生在成就动机指标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年第5期)。这是令人欣喜的消息,但引起我们更大关注的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同时又向教师专业发展发起了一个新挑战。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这不无道理。
任何一次挑战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映射的是发展逻辑。放眼当今时代,人工智能以顽强不可抗拒的姿态走来,它迫使教师的知识性角色被弱化,而育人角色越来越突出,于是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其实,早在1994年,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合作组织(简称CASEL)就提出了社会情感学习的概念。他们认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一推,那么我们自然会想起学生的非智力发展,而社会与情感能力就是对非智力发展的凝练与提升。如果再把眼光聚焦一下,那么我们还会想到情感教育。朱小蔓教授专注于情感教育研究,她于1993年出版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同时又提出师生的情感素养以至情感文明。无疑,情感教育、情感素养必定包含着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所以,面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这一命题,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感。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重新审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关注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何为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笔者以为,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以及将社会与情感能力教给学生的能力。教师本身就应是情感劳动者,通俗地说,教师要以情感激发情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讲责任。总之,教师要以人格培养人格。从教师到学生,既是情感传递的过程,也是情感生成、发展的过程。唯有如此,教育教学过程中才会情感洋溢、思维激荡,充满着审美愉悦。当教育教学成为美的历程时,学生就更能自主学习,健康成长。
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学习。学生不仅是知识学习者,而且是思想劳动者、精神劳动者,还是情感劳动者。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劳动、精神劳动还能给予一定重视,但对情感劳动的关注却非常薄弱,几乎处在边缘地带。事实上,学生的情感劳动是客观存在的,倘或被忽略,其结果一定是让学生的情感被压抑甚至扭曲。情感原本就在学生的内心活跃着,一旦被边缘化、被忽略、被扭曲,则必然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当下,学生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几乎都与情感缺失有关。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情感饥荒”乃至道德冷漠更容易产生,而学生的情感学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对此,我们必须格外重视。
三是关注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OECD列出了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五个维度,包括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交往能力(外向性)。这五个方面涉及学生的乐观、信任、抗压能力、成就动机等,其中成就动机又关涉学习兴趣。笔者以为,课改、教改在着力变革学习方式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志向的培养。学习方式绝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学习志趣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成长型思维、学校归属感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由此,也促使我们对学生发展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丰实的行动。
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好似教育天空里的一片彩霞,它向我们露出了微笑。有了它,相信我们的教育天空会更加明媚亮丽,我们的教育会更加充满希望。
相关文章推荐↓
孙宏艳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困境亟待关注——基于对全国10省(市/自治区)2475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
毛亚庆,等丨培养有温度的学生:学校推进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践框架及策略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6期 · 随想录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