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中国戏剧,从这一篇里看个究竟
文-/-奚牧凉
───
2015观戏笔记
2015年过去了。又一年,又一年《观戏笔记》。
我是历史专业出身,“记史”在我眼中,是极重要、极光荣的事业。即便当下我们以为稀松寻常之事,如未被及时记录、整理,不出太久,也会成为后人探问不得的谜题。与轻易将史料从指缝间放走、“狗熊掰棒子”般过日子相比,能留下些哪怕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般的史料,已可谓功德。
当今中国的戏剧演出,一方面蓬勃发展,北京应该每晚都能有多家剧院在上演不同的剧目;但另一方面仅我目力所及,对这些演出非常全面、持重,类似“白皮书”、“蓝皮书”式的评论类记述仍不多见。
诚然若想完成这一重任,需要克服耗时耗力、损害情面等诸多困难,但这一工作如若缺失,不出5至10年,遗憾便会展现在中国戏剧面前;若到那时才开始孜孜以求、雾里看花般探寻现下中国戏剧的成功与失败,那便实在是可惜可叹了。
借助工作的方便与友人的帮助,2015年我一共得赏了195部在中国大陆演出的戏剧作品。虽然这一数量也不足以涵盖2015年中国戏剧演出的全部,但于前述的“全面、持重的评论类记述”,还是可以斗胆尝试了。
年轻如我,这项工作再适合不过:才疏学浅,无以深谈与宏论,那便先“卖卖力气”,照单全收、等量齐观但凡有史料意义的好戏、坏戏,从整理史料的粗活练起;人微言轻,褒奖与批评终归难伤大体,那便可在尽量不臆断、不曲解、不夸大的前提下,写下自己最真实的优劣感受。
在如此心态的自励下,2015年初,我的《观戏笔记》系列诞生(1);值此2016年初,《观戏笔记》系列再续一年。
写作此文其实要面临一些微妙的取舍:感谢各位辛勤的戏剧媒体记者,当今中国戏剧演出的报道类记述尚且充足,本文便可略去具体的剧目背景信息,直接展开剧目评论;但如此行文,某些剧目即便是年度重点、报道遍天,我若一旦罕见遗漏,也便难以置喙、不敢妄言——故此,我选择将那些我错过的重点剧目尽可能标出,即便留下一句刺目的“我没看过”,也附记几笔我所见的主流观点。
另外,剧评终归一家之言,优势在于对剧目的好坏判定后人可一目了然,但劣势在于终归无法等同为100%的客观记述;而本文又不愿太过情绪用事,给后人留下过多个人化的偏见——故此,我只尽量写下我自觉有完全把握的观点,会将经不起再三推敲的随性之论通通略去,且如若个人观点与主流观点向左严重,我也会予以注明。
本文为凝炼字句,最终板眼枯槁,但仍冲破一万六千字,由此造成的阅读困难,还望各位读者海涵。
如果您认为本文的只言片语太过简略,可参阅附注的参考文章,它们都是我既往于媒体发表的、本文涉及剧目的单篇剧评。
另外,前不久我还从195部2015年所观剧目中优中选优,排定出了个“2015年奚牧凉最喜爱戏剧奖”,结果请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其与评奖结果后附的“195部参选剧目名单”,都可以资参考。
《观戏笔记》系列至此仅有两年;无论是心怀壮志地力争再坚持50年、60年,还是谨慎乐观地希图再坚持5年、6年,此时此刻于《观戏笔记》系列,都只是个开始。
前路难料,眼下在仅凭个人之力、尚无稳定扶持的情况下,《观戏笔记》系列能多写一年就比少写一年好些。因为对当今中国戏剧历史的记述会使我们发现,当今中国戏剧的真面目远比我们臆想得复杂,这一点,我们应该明了,我们的后人更有权利明了。
(一)
2015年我目力所及的华语戏剧作品,好戏、烂戏基本是按正态分布的。极惊艳与极惊愕者虽也有出乎意料之外,但终归还在乎情理之中。
2015年北京人艺的原创剧目虽未再出现2014年《理发馆》那般的历史新低,但依旧整体低迷。
大剧场方面,新创的《食堂》(2)、《司马迁》、《故园》、《牌坊》,再加1982年首演的《贵妇还乡》复排,基本仍在“北京人艺传统”下陈陈相因,难越雷池。其症结或可归咎为戏剧观念陈旧、优秀文本匮乏、新一代演员与导演梯队仍难继衣钵等等,但最关键也许还在精神层面——心气散了:在首都剧场见证北京人艺原创剧目的激情与热血似乎越来越难,哪怕是撒狗血。
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
相比之下2015年北京人艺于实验剧场的三部新作《反串》、《朦胧中所见的生活》、《画眉》,幸好还尚存些“五十步笑百步”的活力:《反串》小扣了“间离”的柴扉,顾威导演的《画眉》更极具象征意味——力图效法戏曲探索新的表演风格,却又滑向过分一板一眼的极端。
如上这般,都让我们在2015年朱琳仙逝、焦菊隐诞辰110周年纪念等时刻,倍生“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伤怀。
但全盘否定北京人艺的2015年也是不客观的,因为年初李六乙在剧院导演了新戏《万尼亚舅舅》(3)。可问题在于,与剧院关系若即若离的李六乙,排出的这部优异作品看不出多少北京人艺戏剧传统直接滋养的痕迹;而他之后在剧院外,又献出了戏剧语汇更为成熟、可称全年我所观华语戏剧最佳的《小城之春》(4),我们只能沿着李六乙自己近年的创作脉络得出结论:是他自己已达到了创作高峰。
他的戏剧语汇由“心理场”取而代之“行动场”,不仅与契诃夫、费穆的原作形神两层都天衣无缝,而且最终还以不侪于俗的视听效果和盘托出,这是他多年来兼收并蓄中西戏剧精华方抵达的境地。“独门语汇”、“中西合璧”,近年中国戏剧可与2015年的李六乙比肩者,凤毛麟角。(不过,国家大剧院原创的那部只在视觉层面比较“李六乙导演”的歌剧《日出》,我们就自行忽略吧。)
《小城之春》剧照
说到北京人艺,就也不能忘了林兆华与易立明。
大导的2015年相对低调,商业制作《银锭桥》(5)编导演皆显粗糙,歌剧《永乐》更令人不愿细看,不知名字出现在戏单上的大导为其尽了几分心力,不多谈了。
易立明2015年共促成了6部作品在京演出(2015中英文学剧场连线系列),其中1部外国引进(《尤利西斯》)、2部外国导演指导中国演员(《乔伊斯之旅》、《惊鸿一瞥贝克特》)、3部自己亲自导演——3部导演作品不仅延续了易立明对舞美的不俗品味与想象,其导演也整体质量上佳:过士行旧作《大清专列》终登舞台并易名为《帝国专列》,一二度创作相得益彰,嬉笑怒骂、谑而不虐,实属难得佳作;外国演员演出的歌剧《螺丝在拧紧》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原作的阴森诡秘;《竹林七贤》虽剧本庸常,但演员在“钢管阵”中演出仍令人眼前一亮。遗憾可能在于,以上6部作品大多只做了内部演出,设若多做商演,定能获得更广好评。
201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最重头无疑是《战马》,此剧下文详谈。此外国话继续其保留剧目复排,王晓鹰导演的《萨勒姆的女巫》(2002年首演)、《霸王歌行》(2008年首演),田沁鑫导演的《生死场》(1999年首演)再现舞台。有趣的是虽然都是几乎原封未动复排,但《萨勒姆的女巫》就被广泛质疑美学陈旧古板,《生死场》则引发“戏剧大神归来”舆论,而《霸王歌行》又似乎无甚声息。其实三部作品既然都未怎么改动,便都无法最充分地给养、推动现下的国话乃至中国戏剧;进而如果只谈三部作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价值,那还是应该等量齐观为宜。
王晓鹰2015年未有导演话剧新作;查明哲为上话导演的《老大》、为辽宁人艺导演的《代理村长》以及在国话导演的《中华士兵》(6),2015年都曾在北京上演。考虑到都是主旋律题材,陈旧、生硬之处难免,但若仅在主旋律戏剧范畴内讨论,三部作品倒分别可得个中、良、优。
年轻一代的杨申与林熙越分别在年初与年末交出导演作品《爱恋契诃夫》与《青蛙》(7),一忧一喜:前者导演也有限的发挥最终没能回转糟糕的剧本和表演;后者将过士行10年前有如荒诞派戏剧的文本以有声有色的二度创作呈现,虽然也许与尽得、尽展这一深邃文本的精华还有一定距离,但已足以令人惊喜。
孟京辉2015年在筹办乌镇戏剧节外奉上两部新作《死水边的美人鱼》与《你好,忧愁》,皆反响有限。前者试吃“浸没式戏剧”,暂且抛开“借鉴”欧美争议,其内核仍是习见的“孟氏戏剧”,最大价值应该还是填补国内空白。而作为黄湘丽第二部独角戏的后者,则几近老孟近年“最不折腾”之作,惊喜不多。此外,“二丁一笑”戏剧男团自导自演的《拥抱麦克白》,虽然对莎剧经典诠释有新颖、独到之处,但仍失之轻浅,而且果然出现了“孟京辉化”和“丁一滕独大”的现象。
田沁鑫2015年新导演的剧目唯《北京法源寺》(8)一部,近年田沁鑫虽引发广泛争议甚至差评,但她仍坚持不懈的带有间离感的自我戏剧语汇,终于与这部烧脑历史议论剧恰如其分,作品虽完成度还需提升,但仍可助田沁鑫一扫近年颓势。
《北京法源寺》外,2015年田沁鑫复排代表作《生死场》(9),追念意义更大;而她监制的两部作品《甄嬛传》与《英雄24小时》,前者的最终呈现与她的戏剧语汇如出一辙,却完成得有些含混模糊,后者价值观输出太迫不及待,以致引人不适。
2015年恰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20周年,上话不仅将剧院一路走来几乎所有经典尽数复排,并排演了一批话题新作,还将其中几部带至了北京舞台。
我常住北京,对上话的认识肯定不及上海本地剧评人,上话2015年乃至近20年的功过得失也不应我越俎代庖纵论。我仅通过2015年我所观的10部上话作品(《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商鞅》、《乌合之众》、《WWW.COM》、《老大》、《1977》、《黑鸟》、《秀才与刽子手》、《你是我的孤独》、《糊涂戏班》)以及各种渠道得到的关于上话的信息,得出的粗浅认识是:虽然上话仍需拆解市场导向、政府话语、倚赖翻排国外、编导演不免青涩等方面或轻或重的问题,但这支坚持年轻化与多元化,既敢于攀登艺术高峰又乐于满足大众需求的团队,思路不保守,步伐不迟滞,相信再经过5到10年的试错与打磨,是能够在叫好与叫座两个维度搞出几例“大新闻”,甚至真正将上海推升至与北京平起平坐的中国戏剧第二极的。
2015年借北京人艺举办的“2015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和国话举办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10)等机会,国内其他体制内戏剧院团的最新剧目再度引起我们的关注。
客观地讲,虽然这些剧目中主旋律或类主旋律主题与外请名编剧、导演目标评奖者不在少数,整体质量也确实堪忧,并未出现如2014年总政话剧团《兵者,国之大事》这种具有较强说服力的佳作,但闪现的亮点依然存在。从我所观的几部大剧场作品(天津人艺的《婢女春红》、《红旗谱》、《武则天》,辽宁人艺的《祖传秘方》、《代理村长》,太原市话剧团的《谍杀》,齐齐哈尔市话剧团的《风刮卜奎》,南京市艺术研究所与南京市话剧团的《民生巷11号》,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以包括孟冰编剧、王延松导演、民间制作的反腐题材剧目《镜中人》)即可看出,有些编导演确有“戴着镣铐跳舞”,将作品生活化、活泼化的努力(如《祖传秘方》、《民生巷11号》、《代理村长》、《谍杀》、《镜中人》),即便难挽大局,但仍不该被轻易忽视。
港澳方面。
2015年林奕华编导的《红楼梦》大陆巡演后口碑沦陷,文本冗杂、表演浮夸似乎都已不是最大问题,更要命是如此巨著竟被拆解为了都市女人的情感鸡汤,与浮华视听一道献媚讨喜世俗商业,与林奕华作品近年弊病几乎一脉相承。
而曾在维港创下场次纪录的喜剧名家詹瑞文独角戏《男人之虎》,2015年变为普通话版本亮相北京后,除了詹瑞文敬业的演技令人叹服,全剧无论幽默抑或严肃,却都没能怎么真正激起观众的代入感。
相比之下那些大陆观众可能之前并不那么熟知的港澳戏剧创作者,2015年于大陆的表现虽也有高有低,但整体仍更为乐观:2014年带来绝佳口碑之作《最后晚餐》的香港话剧团,2015年又为大陆观众献上编剧潘惠森与导演司徒慧焯强强联手的新作《都是龙袍惹的祸》,该剧虽是粤语清宫剧,但其编导演均生龙活虎,令观众大呼过瘾。《金锁记》虽然确实看不大出许鞍华贡献了哪些导演才华,但主演焦媛等人对张爱玲原著、王安忆改编的剧本演绎得准确精彩,使该剧仍不失优秀。风格更偏后戏剧剧场的前进进戏剧工作坊陈炳钊导演作品《电子城市》、爱丽丝剧场实验室陈恒辉导演作品《十方一念》,前者借李希特碎片化的文本展现未来气息浓厚的现代城市病灶,后者就四位中外文化史名人行了一场光怪陆离的脑洞大开,如果不细究其观看友好度,两作仍可令人眼前一亮。此外2015年,导演黄俊达乌镇戏剧节演出的升级版《孤儿》、导演陈冠中的《裸「讠泳」无邪》、澳门导演陈斐力的《决定·性》,我虽遗憾错过,但仍得闻好评,在此一并记下。
《都是龙袍惹的祸》剧照
台湾方面。
2015年赖声川明显加速了其在大陆的发展,不仅多部剧目(导演作品《十三角关系》、《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如梦之梦》,艺术总监作品《他和他的两个老婆》、《流浪狗之歌》等)全国多地演出,丁乃筝导演、脱胎于表演工作坊舞台剧《他没有两个老婆》的电影《恋爱排班表》在大陆上映(虽然最终大陆票房只报收84万),年末一座终于属于赖声川自己的剧场“上剧场”也在上海开张。
但仅就我2015年所看的2部赖声川导演作品而言,实在恕难肯定:戴军、闫楠主演的《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编导演均较水;《冬之旅》(11)虽然汇集了蓝天野与李立群两位老表演艺术家,也得到了一些评论者的力捧,但个人以为该剧既啰啰嗦嗦又浅尝辄止,两位老艺术家已显疲态,导演处理更是槽点颇多,全剧实属劣作。
也于2015年踏上大陆的几家台湾大剧场剧团及其作品,水准也并未高出太多:吴念真编导、绿光剧团的《台北上午零时》与大开剧团的《金花喜事》,优点在于台湾戏剧式的细腻真情,缺点也在于这样的故事似乎更适合电视而非舞台。
在北京喜剧院演出的两部台湾喜剧同样无法乐观:果陀剧场的职场爆笑剧《五斗米靠腰》(12)果然很“职场爆笑”,视为娱兴小品更为合适。谢念祖编导、全民大剧团的《疯狂电视台》,虽然当年很早便尝试了舞台即时影像的手法,“虾兵蟹将拼凑全电视台节目”的创意本也不错,但其最终呈现却是编导演无不随便,甚至喜剧节开幕式都被嫁接入了其中。
反观2015年赴大陆演出的台湾小剧场作品,其实倒不乏质量可观者:台湾广艺基金会共推动6部台湾作品赴北京演出,并继续举办两岸小剧场艺术节,除各出机杼的舞蹈作品《黄翊与库卡》、《2 men》外,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结合木偶与剪纸的儿童剧《剪纸人》、梁允睿自编自导又反串又唱歌又做饭的独角戏《美味型男》、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从头至尾押韵、身着纸娃娃装,由王嘉明导演的经典作品《请听我说》,都是无论专业抑或普通观众都可喜闻乐见的作品;唯一的失望之作是狠剧场周东彦导演的《我和我的午茶时光》,“创意”跑丢了“落实”,只能强凑时间,台上台下一片尴尬。此外著名的台南人剧团于乌镇戏剧节演出的吕柏伸导演作品《马克白》,最终呈现也低于了预期,其二度创作比较简单青涩,应该不是受限于剧场的狭促。
2015年大陆体制外青年创作者的原创新作,喜忧两半。
可以整体上给予积极评价的作品有:李建军导演的《飞向天空的人》延续了他近年将当代艺术元素带入戏剧领域的创作探索,被笑称“PPT戏剧”的这部作品至少不走寻常路,便殊为可敬;不过仅从其乌镇戏剧节版来看,眼前一亮的形式创意随着演出时长的推进,并未得到严谨扎实的新意变化递补支撑,观演兴奋也便随之逐渐下落——这是李建军近年几部作品的通病,需要克服。孙晓星创作的《——这里是分隔线——》抛出“赛博戏剧”概念,将他制作的一个网站称为“戏剧”,与其说是一种创作实践,不如说是一次理念宣言,至少有种将中国戏剧死水搅浑的胆略,但随之也要面对追问:1.So what?2.“赛博戏剧”如何评判优劣?中戏李亦男老师组织学生采用西方文献剧的模式创作的《关于美好新世界》、《有冇》,向中国戏剧展现了直接使用调研所得文献进行创作的可行与价值,虽然两作的舞台化还可多做推敲,但仍不折损作品的启发性。三拓旗剧团2014年亮相于阿维尼翁戏剧节、由赵淼导演的作品《失歌》,可谓剧团代表作《九种时刻》的“傩戏版”,延续了三拓旗剧团一贯的形式品质与人性思索。饶晓志导演的《蠢蛋》与雷志龙编剧、武雨泽导演的《造王府》,都用荒诞的故事探讨了严肃的社会议题,虽然“破大于立”,一二度创作也有不少细节还需斟酌,但反思精神仍值得肯定。至乐汇制作、樊冲编导的《狂奔的拖鞋》虽然各方面都透着一个“土”字,但是“土”得恰恰与剧情相合,反而有些引人动容。另外,2015年补徐小朋导演,2013年首演的《水面之下》(13)、2014年首演的《醉生梦死》,两作场面活泼,演员卖力,荒诞中含着伤惋,尤以前者为佳。再着重推荐我于2015年首次接触的默剧团体“拿大顶剧社”(14)——团队虽未远近闻名,我所亲历的他们的演出也屈身于酒吧,但演员表演、互动游刃有余,欢声笑语、融洽温馨的观演氛围许久未见,年轻人不慕荣利、坚守默剧的执着值得大大点赞。
而“惊喜不多”甚至“不无遗憾”阵营的作品有:李伯男2015年交出三部导演新作——我错过一部《巨石记》,剩下两部《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与《老张的哲学》依旧延续了近年李伯男导演作品的不温不火、无功无过。邵泽辉导演,2014年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后戏剧剧场作品《睡·觉》,算是他近年最有想法与创造的作品,遗憾也许还在于在排练场中积攒下的创作素材尚可再丰富;但其编导的主旋律作品《审判日》,则无论一二度创作都令人感觉是在应付差事了。黄盈2015年导演的新作只有一部芒果台制作的典型商业戏《只因单身在一起》(15),质量在商业戏范畴中不上不下,台上台下手机互动的尝试倒是浅尝辄止。张南2015年导演的两部作品《爱情的印象》、《海达·高布乐》均陷入了文本舞台化乏力的困局,作品仍仿佛是脱了剧本、加了调度、稍有表演的剧本朗读,尤其前者。周黎明改编、导演的《不可儿戏》,作品虽对经典文本的当代化有所巧思,奈何其舞台呈现实在是捉襟见肘。不过所有上述的“惊喜不多”、“不无遗憾”,都抵不过2015年中国戏剧没有盼到特别亮眼的新人这一点来得令人心伤。
不能忽略的,还有一批大多年届中年,多年在传统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交叉地带创作、实验的艺术家,他们在2015年也有动作。
他们其中多人参加的、于上海的明圆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实验剧场30年”视频展,可谓最为难得,牟森、张献等艺术家昔日作品的珍贵视频于此次展览集中亮相,带我们回首了中国实验剧场的峥嵘历程。而这批艺术家有的还于2015年献出了新作,如田戈兵导演,纸老虎戏剧工作室与慕尼黑室内剧院合作的《非常高兴》(16)、李凝导演,凌云焰肢体游击队与南京药艺术馆合作的《灵魂辞典》,丰江舟导演的《热醒》、窦辉导演的《奥德赛》以及年末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的“聚裂 ReActor”系列演出等。因为我对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历程研究不深,这里只能暂且记录我个人的观演直感:《非常高兴》与《灵魂辞典》在形式层面并未走得极远,其表达虽也有可再商榷之处,但已经比较完整、深刻;反倒是在乌镇戏剧节尝试与环境互动的两部作品,《奥德赛》还尚且算是表达得有些“自我”,《热醒》则几近胡搞一气的“任性”,我对其的失望一年莫有能敌,希望艺术家不要拿所谓的“多义性”,作为“不用功”的挡箭牌。
(二)
2015年,外国引进剧目更加高频、及时、全方位地进军中国戏剧舞台,外国引进剧目在北京几乎每周都有上演,外国戏剧新作国外首演不出一年即可能被引进国内,各式艺术与商业形态的外国引进剧目乱花迷眼;而且似乎有目共睹,外国引进剧目的确普遍质量高于国内原创剧目。
外国剧目引进如此发展,到底会对中国戏剧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启发与激励中国戏剧创作者提高其水平,使中国戏剧观众广度得到拓展、审美得到提升,还是会让中国原创戏剧失守市场阵地,中国戏剧创作者偷师外国引进剧目不得只能转攻低端市场……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再做耐心等待。
当然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因为外国剧目的引进缘由与渠道各不相同,所以各剧目在中国舞台演出时的艺术质量、市场反响等等也绝非铁板一块,劣质剧目抢占市场和顶级剧目行内自赏两个极端的现象在2015年就都存在。
而这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在于,在我们本来就对当今外国戏剧了解有限且滞后的大背景下,受限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如今对外国戏剧的引进也多是散点甚至偶发的,很多外国引进剧目究竟在当今世界戏剧版图中位居何处?引进方又因何原因将它们引进?答案含糊;致使如今的外国戏剧引进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仍只能处于“给你看什么你就看什么”的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大体以国别为经纬,具体回顾一下2015年来华的外国引进剧目。
近年来英美两国呈现给中国观众的戏剧样貌,或更偏重写实主义,或更偏重巧用“空的空间”,但两者无论是商业大制作抑或fringe感强烈的实验小戏,都较为雅俗共赏。
首先看NT Live(17)(18)放映 2015年首次引进国内的6部作品:《人鼠之间》与《天窗》的文本早已是名作,此次引进的版本虽然走“票房蜜糖”路线——当红明星参演、排法严格写实,但其导演与表演仍展现出高水准的功力;《科里奥兰纳斯》、《女王召见》虽然对舞台假定性的使用更多,但其核心也是扎实的写实主义导演、表演乃至编剧基础。不过,2015年卷福主演的《哈姆雷特》虽然制作同样精良,但对名著的阐释比较温吞含糊,亮点不大;2015年美国托尼奖大赢家《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自然是一部编导演美皆一流的佳作,但其对舞台空间的开掘仍处在并不罕见、相对稳妥、易于接受的层次,似乎暗示了英美戏剧水准的天花板。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剧照
在NT live放映已经遍布世界、常驻香港,并从2012年起借《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试水京沪后,2015年NT live放映全面进入中国大陆可谓情理之中。虽然关于“花比电影票还贵的钱看一场戏剧视频直播录像不大值得”的争议一度热烈、不无道理,但总体来看NT live放映这种快速多地、(准)大市场化的新兴戏剧传播模式,一来拉近了中国观众与最新外国戏剧佳作的距离,二来提升了一批中国二线城市观众的戏剧生活质量,三来吸引了不少以前并不(经常)看戏,但为一睹偶像风采而开始接触戏剧的中国粉丝,可以期待NT live放映如果能基本稳定住现今引进剧目的艺术质量与话题效应,那么其很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对中国戏剧的国际视野、观众拓展甚至产业结构产生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2015年来华的最重磅英美引进剧目,甚至是最重磅外国引进剧目之一,当属《歌剧魅影》(19)。对于这样一部剧情、音乐甚至表演、舞美不少中国观众都如数家珍的音乐剧经典,其2015年首次亮相北京、广州,最大价值一方面在于向中国戏剧展现这部既已载入世界戏剧史的艺术与商业奇迹其超高规格的制作水准,一方面算是引进方为中国音乐剧乃至戏剧市场添加了一份薪柴,并不出意料地捞走一大桶金。虽然这种个案式的引进未必能给中国音乐剧带来多少学习机会,也未必能真正盘活中国原创音乐剧市场,但只要引进方保证引进版和国外驻场版相比偏差不大(2015年质量马马虎虎的引进版音乐剧《人鬼情未了》,反响便有限),此类引进终归无论对于艺术交流抑或商业运作,都是胜过没有、值得肯定的。
此外,2015年的中国舞台又迎来了几部英国的小剧场作品。苏格兰特隆剧院的《尤利西斯》、空动剧团的《战火玫瑰》、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哈姆雷特》(20)、1927剧团的《机器人魔像》,乃至《尤利西斯》的导演安迪•阿诺德为中国演员排演的《乔伊斯之旅》,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为巴黎北方剧院导演的《惊奇的山谷》(21),其实皆有对“空的空间”理念的体现,并不十分新鲜,不过之间还是有不同与高下:《尤利西斯》将晦涩出了名的意识流小说原作别具风姿地呈现于舞台,令人刮目;《惊奇的山谷》作为90岁大师的新作,展现出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创作境界,令人高山仰止。而《战火玫瑰》和《机器人魔像》则明显是两剧团各自既往风格(空动剧团:排演轻简+巧用舞美+名人故事;1927剧团:动画多媒体+奇幻故事)的续作;《乔伊斯之旅》虽延续了导演在《尤利西斯》中既已展现的出色的空间把控力,奈何中国演员不给力;而《哈姆雷特》展现的就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复古+普及+旅游”的定位,追求的就是莎士比亚时代的简陋效果,因而如上几部作品,与《尤利西斯》、《惊奇的山谷》还是差出了至少一个段位。另外,英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邦德的新作《愤怒的路》,让中国观众得以管窥其作品著名的暴力特色与教育剧场追求;杰瑞.穆尔格鲁为中国演员导演的《惊鸿一瞥贝克特》,的确较为成功地一瞥到了贝克特短篇剧作的荒诞感——两作都对丰富我们的英国戏剧认识有所裨益。
《尤利西斯》剧照
通过近年的多次引进,很多中国观众已领略了现今波兰戏剧的强大实力,到2015年,多部波兰戏剧再次在中国展现了它们的别样魅力。《伐木》(22)再次展现了导演陆帕借助漫长的时间、慵懒的节奏创造出一部经典作品的能力,与2014年来华、打通与融合了角色与演员的《假面玛丽莲》相仿,《伐木》又完成了表演与观演的打通与融合,导演陆帕用他的独门语汇开启了一个全新而奇妙的戏剧世界。此次中国观众有幸与欧洲观众几乎同步得赏《伐木》这部新作,面对其“零点挑战”却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或已堪称2015年中国戏剧的现象级事件:一方面此次《伐木》演后媒体之上对该剧是一片各显神通、热火朝天的掌声,一方面其实《伐木》几场的售票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叫好的外国引进剧目不叫座,《伐木》现象值得玩味。
《伐木》剧照
波兰的民族经典《先人祭》首次完整排演、首次在中国演出(仅已完成的三部)并完整出版,无论于波兰还是于中国皆意义重大;至于此次来华的米哈尔·泽达拉版《先人祭》的舞台呈现,虽未见得那么惊人,但仍不失品质。
乌镇戏剧节上的口碑作品、羊之歌剧团的《樱桃园的肖像》(23)不仅演员杰出的歌舞、表演令人动容,而且该剧还为“契诃夫的喜剧”谜题提出了一种合理、成功的舞台诠释方式,令人难忘。
另外2015年在京放映的3部波兰戏剧电影《行李箱》、《瓦莲京娜》与《阿波隆尼亚》同样惊艳:《行李箱》从叙事到影像都富有欧洲文艺电影气息;《瓦莲京娜》可谓是导演动用各种舞台语汇为女主演尤利娅·卡婕沃思卡创造的一次尽展高超演技的良机,沉重的现代历史题材被演绎得动人心魄;当今欧洲戏剧界正当红的瓦里科夫斯基的导演代表作《阿波隆尼亚》虽然只就片段做了剧本朗读与视频播放,但导演以其个性大胆的戏剧语言将古希腊戏剧经典转译为当代戏剧呈现,并与二战历史文本《阿波隆尼亚》嫁接互文,其想象力与深刻性仍能令现场观众拍案叫绝。再加上2015年举办的“塔德乌什·康多尔诞辰百年纪念研讨会”等活动,可以相信,中国戏剧对波兰戏剧的热捧与研究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持续与深化。
《阿波隆尼亚》剧照
同样已经越来越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还有水准拔群的当今德国戏剧。
早已成为当代经典的邵宾纳剧院奥斯特玛雅导演版《哈姆雷特》(24)2015年终于来到中国,由拉斯·艾丁格饰演的这个疯癫的丹麦王子的确敢作敢为、别具魅力,但奥版《哈姆雷特》更大的成功或在于其扣合著名的“元戏剧”戏剧理论,将《哈姆雷特》严谨而精彩地解读为“疯癫”主题。相比之下塔利亚剧院7个半小时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与纽伦堡国家剧院的《推销员之死》(25),虽然演员表演、舞台语汇等皆延续了当今德国戏剧浓墨重彩、长于解构的优点,但突破有限,在近年来华的德国戏剧中也并不属于一流水平。
戏剧大国俄罗斯2015年来华的两部作品高下迥异:亚历山德琳娜剧院作品,瓦列里·佛京导演的《钦差大臣》继承了当年梅耶荷德原版有机造型术的衣钵,表演风格令不少中国观众眼界一开。而塔甘卡剧院的《我们存在》展现出的则是一副这所日薄西山的剧院被历史成就拖累的现状,作品不仅内容拼凑,而且整体流露出的对剧院前辈亦步亦趋的三观令人十分不爽。
以色列著名的盖谢尔剧院和卡梅尔剧团2015年均再度来华,前者带来的剧院代表作《乡村》果不其然在编导演各方面均可圈可点,在同类“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悲喜”主题作品中可谓出类拔萃;而后者的《大鼻子情圣》相比之下就显得中规中矩,水准一般。反倒是以色列导演露丝·康内尔与中国演员合作排演的《雪夜》,用一种导演自创的、类似中国评书的“讲故事剧场”形式直接演绎小说文本,形式启发性强,演员表现亮眼。
在瑞士苏黎世国家剧院的《物理学家》中,德国导演赫伯特·弗里茨用自己明艳而放诞的风格赋予了原著别开生面的呈现,不过问题可能在于这种呈现的深意该如何解读?从某种角度来看,同样来自瑞士的《舞台假日》与前者异曲同工,演员用一种仿似“瞎演”的风格对现代文化大行了解构与戏仿,带来的问题也相似:如此的深意到底有多“深”?
《物理学家》剧照
意大利戏剧2015年来华方面,纳尼·盖瑞拉导演的《马拉萨德》、皮波·戴尔波诺导演的《流浪汉》引入精神、智力障碍患者参与演出,社会意义胜过艺术意义;而都灵国家剧院的《吝啬鬼》、布雷西亚喜剧院的《女店主》,排法整体比较传统简单,亮点不多。
法国巴黎北方剧院的《贵人迷》与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话剧院的《无病呻吟》虽然都是搬演莫里哀的剧本,但是前者传统、后者简约,让人意犹未尽。
其实也来自法国的《牧神午后》(26)、《b先生与p先生》以及类似黑光剧的《灵魂归来》,甚至包括瑞士的《黑场》、荷兰的《oleg!oleg!oleg!》等小戏,反倒一戏一格:“塑料袋飘舞”的《牧神午后》与“地井中对抗黑色胶粒”的《黑场》,不仅形式创意别开生面,而且形式自然延伸至内容,寓言感十足。BP喜剧组合的《b先生与p先生》、斑比剧团的《oleg!oleg!oleg!》两部肢体喜剧生动而滑稽的表演,让观众在笑过后还能有所回味甚至思考——戏不在长或大,而在巧与精,这一点如上四部作品做出了很好榜样。
2015年来华的四部日本剧目,均质量优异,且分别代表了日本四代的戏剧风格:铃木忠志的导演代表作《酒神·狄奥尼索斯》再一次为我们展现了铃木戏剧的精粹,其与古北水镇长城剧场互相加持,观演体验别开生面、令人难忘。平田织佐导演的《变形记》虽有机器人“演员”与女明星伊莲娜·雅各布吸引眼球,但其最大意义还在于展现了平田织佐多年致力的“安静戏剧”面貌如何。三浦基导演的《Fatzer自私鬼约翰法茨的灭亡》将布莱希特的这部国内以前罕有人知的文本化为他自己的舞台语汇,演员几近全程直面观众表演,作品的感官冲击力令人惊叹。最年轻的藤田贵大编导的“残酷青春物语”《异形三姐妹》,又是一种独创的戏剧形式:频繁反复海量的台词念诵与高难的肢体动作,将演员从理性状态逼出,以激发其潜意识。四部作品各具鲜明的导演特色,却又殊途同归地植根于日本的民族性格;日本虽与我国一衣带水,但其戏剧早已如此代代进步几十年,我国与其差距实在引人深思。
2015年来华的两部巴西戏剧作品风格迥异,《三个悲剧女性》虽然三位饰演古希腊戏剧著名女性角色的演员气场强大,但“带舞美朗诵”的形式还是难免单调;默剧《兄弟兄弟》则在乌镇戏剧节口碑逆袭,演员用带有拉美热情的肢体表现,讲述了一个细腻伤惋的亲情故事,比众多堂皇的大剧场剧目更为走心。
除了将当今外国剧目直接引进,中国团队搬演当今外国剧目也是“引进来”的常见方式,2015年后者于频次与深度也有所升级,尤其是全年中国文艺界的话题之作《战马》(27),更是呈现出开启“外国剧目本土化2.0时代”的征兆:中国戏剧不再仅仅满足于“借力打力”的搬演文本、外请人才等,而是在中国演员演出的前提下,以深入学习、全面复刻外国版本为目标,投入巨额的时间与经济成本,谋求现象级的市场回报与社会影响,以期留下一笔可观的艺术与产业技术遗产。国家院团制作、实力企业赞助的《战马》,或许标志着外国戏剧艺术与产业在我国已渗透至更为深入、强势的层次,甚至在不远的未来“《战马》模式”就将不是孤例。
《战马》剧照
而仍旧走相对简易的搬演当今外国文本模式的创作者,2015年不少都在原作的高质与新鲜助力下收获了较好的成绩。
鼓楼西剧场制作的《丽南山的美人》、《那年我学开车》以及在此剧场演出的《恋人》(29)、《黑鸟》(30),四作主题便夺人眼球,参演的国内演员表现也大多不俗,冯宪珍、张晔子、周野芒等人更是亮眼,虽然张彤导演的《丽南山的美人》、谭韶远导演的《恋人》与李迈(美国)导演的《那年我学开车》、克劳迪娅•斯达文斯凯(法国)导演的《黑鸟》确实存在显见的导演水准差距,但整体而言四作仍可谓是2015年能拿得出手的华语戏剧作品。杨婷导演的新作《人赃俱获》延续了她的既往风格,节奏明快、表演热情,雅俗共赏。一直坚持百老汇音乐剧作品、模式中国化的“七幕人生”,其新作《一步登天》虽然肯定与美国原版存在差距,但整个团队前进干劲与发展势头向好,仍可作乐观期待。
当然,当今外国优秀文本也并非能保证其国内搬演版100%的优秀,甚至对国内创作者的二度创作能力提出了高于寻常的要求:导演王翀在《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31)中再次使用了他近年致力于的舞台即时影像,将原作用13部摄像机重新呈现,想法不错,可惜细节完成度不高。杭程导演的《旧爱》虽然在表演和导演层面不免粗陋,但所幸与原作诡秘的氛围相符,也可算是别样的诠释。胡晓庆导演的《拜金一族》同样在二度创作方面显得办法不多,所幸该剧青年演员整体表现尚佳,还没有愧对原作。制作人、导演陈文聪将之前国内罕有关注的南非著名剧作家阿索尔·富加德的三部作品《我的非洲!我的孩子们!》、《火车司机》、《孤岛》引介至中国,虽然三作的舞台呈现乏善可陈,但仍不失为功德一桩。反倒是俄罗斯人亚历山大·库金导演,冯宪珍、韩童生主演的《办公室的故事》,本来被高度期待,结果却是幸亏原作的优秀、两位老戏骨的功力与魅力托底,其囫囵吞枣的排法实在令我无法买账。而陈明昊导演的《公牛》将乌镇的沈家戏园变为拳击场,作品烙印了浓厚的他个人的躁狂风格,只是痞气过重,失之粗俗。
《丽南山的美人》剧照
(三)
2015年的很多细节,似乎在暗示着中国戏剧正在悄然发生着的产业整合。似乎与全国各经济领域愈发白热化的弱肉强食相呼应,中国民间的、弱小的戏剧资源也仿佛开始有被或政府扶持、或巨头投资的强势力量击溃甚至鲸吞的趋势,一场优胜劣汰、产业集聚的洗牌可能即将发生,或“集中力量办大事”加速中国戏剧的产业发展,或将民间的、独立的、纯艺术的戏剧创作挤入逼仄的境地。
2015年,除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32)、南锣鼓巷戏剧节(33)、北京青年戏剧节(34)、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国际女性戏剧节、北京喜剧艺术节等戏剧节(以2015年整体选戏水准排序)在继续扶持、推介国内外戏剧作品外,已经第三届的乌镇戏剧节(35)更成为了全国文化领域的热点。
应该肯定,2015年的乌镇戏剧节很大程度上因为孟京辉担任艺术总监而又升了一个台阶,乌镇戏剧节现今在组织水平、用户体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已在中国戏剧节中颇为不俗,甚至已成为很多中国大众接触戏剧的首选入口;一个以“升级景区产业模式”为最初目标的戏剧节,仅用3年就达到这一程度,已经十分惊人,其戏剧结合旅游、地产,抢占以戏剧为标签的品质文化消费蓝海的“乌镇模式”,已经可谓成功。
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孟京辉任艺术总监
而2015年乌镇戏剧节后,乌镇方面又于其所有的北京古北水镇引进了铃木忠志导演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可以推想乌镇乃至以乌镇为代表的商业大资本,未来很可能会对中国戏剧产生更为巨大、深远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自然会好奇未来乌镇戏剧节会否引领中国戏剧节,甚至成为“中国的阿维尼翁、爱丁堡戏剧节”,但如果乌镇也确实有如此愿景,乌镇戏剧节如今“水乡戏梦”的格局恐怕还是有些轻浅,外国引进剧目质量参差、国内原创剧目整体乏力、剧目选择受艺术总监人脉与偏好影响过大等问题,乌镇戏剧节迟早要面对、解决,甚至于,替中国戏剧面对、解决。
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单元在2015年更加受到各界关注,一方面是因为2015年青年竞演还是出现了融合戏曲元素、淫而不邪的《静止》,来自台湾、真情隽永的《曾经未经》,用肢体表演复现经典电影桥段的《描红》这样的佳作苗子,另一方面是因为2014年获得乌镇戏剧节小镇奖最佳戏剧奖、特别关注奖与入围决赛三强的剧目《跳墙》、《山居》与《西》,2015年重新升级并在北京公演:毛尔南导演的《跳墙》,一度创作中的两人一角与重章复沓,二度创作中的肢体表达与纸张创意均惊艳,如果一二度创作再扣合得天衣无缝些,则会好上加好。相比之下,庄一编导的《山居》一二度创作虽有悬疑等亮点,但仍有可再接再厉的青涩之处;沈巍导演的《西》与他的新作《狂》一并上演,有限的奇想完全被极低的完成度淹没,与他2014年的《审判乌布王》仿佛出自两人之手。
本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最佳戏剧奖
在剧场格局方面,2015年的北京发生了三件大事:一开、一改、一关。
年末国企投资、体量巨大的天桥艺术中心正式启用,《歌剧魅影》、《北京法源寺》和十大新锐导演作品组成的“当头炮”堪称响亮,其对北京南城乃至全北京戏剧格局的影响值得2016年乐观期待。
“东方剧院”改名“北京喜剧院”后编入国家大剧院,可能也会在未来带来深远意义。虽然在喜剧佳作有限的局面下,北京喜剧院的整体选戏也非常平庸(如《我不是保镖》等,美国电光火线剧团定位小朋友的黑光剧《丑小鸭》已是其中佳作),但毓钺编剧,陈佩斯主演、导演,于此首演的喜剧新作《戏台》,用西方佳构剧的模式讲述中国梨园行的苦乐,难得地“站着让观众笑了”,还是让我们能够憧憬这座剧场在未来对中国喜剧的助推可能。
而与前面两座大剧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中戏昌平校区剧场的逐渐启用,见证过太多历史的(中戏)北剧场被现产权方收回,此地可能另作快捷酒店之用,引发年末一片唏嘘。
而相似的是,这边厢如《战马》、《歌剧魅影》这般强势力量推动的外国引进剧目巨无霸横扫市场,那边厢伴随着2015年中国经济的低迷,民间制作戏剧的卖票难似乎进一步加剧。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近年中国影视领域劲刮“IP风”,民间戏剧制作方也迅速响应,2015年除《盗墓笔记2》、《仙剑奇侠传》等与文学、游戏IP联动的舞台剧外,《栀子花开》、《滚蛋吧,肿瘤君》,以及年末试演的《左耳》等与电影IP联动的舞台剧也纷至沓来。至于这些舞台剧的艺术水准,因为2015年我遗憾地错过了它们全部,所以在此便不妄言了。
最后,2015年有两部中国戏剧人的电影处女作,值得我们在回顾这一年的中国戏剧产业时也加以关注,它们分别是北京人艺的徐昂导演的《十二公民》与开心麻花制作的《夏洛特烦恼》。
如果只谈电影的艺术水准,那么《十二公民》虽然有模仿原作《十二怒汉》痕迹比较明显,北京人艺、国话演员出演电影用力略猛,徐昂导演电影仍有稚嫩之处等遗憾,但仍不失为一部关照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佳片,摘得罗马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并不十分意外;《夏洛特烦恼》脱胎于开心麻花的同名看家舞台剧作品,在“十·一”档期实现“口碑逆袭”,总票房最终报收喜人的14.4个亿,但其编导演乃至价值观仍有较为明显的“小镇青年”气息,与开心麻花舞台剧的市场定位也算吻合。
但这些或许还不是关键。如果说多年来中国戏剧领域中的编剧、演员人才已陆续登陆行业差异并不太大的影视领域,那么《十二公民》与《夏洛特烦恼》在奖项或票房上的成功,似乎在鼓励更多的中国戏剧导演、制作人,可以跨过那曾被认为不易跨越的行业鸿沟,转投影视领域(《十二公民》暗示着青年戏剧导演在影视领域足可大展拳脚,《夏洛特烦恼》暗示着戏剧领域的IP资源在电影领域具有巨大潜力)。这一现象在未来到底是会帮助中国戏剧更为全国人民所知,还是会加剧戏剧领域的人才流失,恐怕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我总相信,历史虽无法作出预言,但所有的未来都与历史有关。
换言之,《2015年观戏笔记》的最佳阅读时间也许不在眼下2016年的伊始,而在2016年的岁末,甚至更多更多年后;那时我们会真正恍然,原来这一路,我们就是如此走过。
2016年,我们剧场见。
注释:
1 《2014年观戏笔记》,2015年1月(第4期),《戏剧与影视评论》“前沿剧评”
2 《由人艺<食堂>说开去》,2015年2月16日,微信自媒体“大小舞台之间”
3 《如何欣赏一部让人昏昏欲睡的戏》,2015年2月7日,澎湃新闻·有戏
4 《中式思想气韵的舞台新生》,2015年11月26日,《北京日报》18版“文化周刊·热风”
5 《<银锭桥>边的虚浮京味儿》,2015年10月13日,《北京青年报》B4版“大家谈”
6 《主旋律文艺作品如何赢得观众》,2015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2版
7 《穿过雾霾看“青蛙”领略这世界的荒诞》,2015年1月5日,《北京青年报》B3版“启示录”
8《田沁鑫将戊戌变法变成历史课》,2015年12月18日,《京华时报》22版“文娱·娱说”
9 《<生死场>复排但愿远水能解近渴》,2015年7月16日,《京华时报》28版“文娱•娱说”
10 《反正也难写出好故事 何不给演员多些创作空间》,2015年6月5日,《北京青年报》B5版“观象台”、B6版“启示录”
11《评介|<冬之旅>:蓝天野和李立群飙戏好看吗?》,2015年1月19日,澎湃新闻·有戏
12《贴近生活不等于流俗》,2015年8月24日,《京华时报》22版“文娱·娱说”
13 《上月激赏:<水面之下>》,2015年2月6日,新浪演出频道2月观剧小黑板:http://ent.sina.com.cn/j/2015-02-06/doc-icczmvun5873871-p2.shtml
14 《上月激赏:四时成岁——拿大顶剧社四周年演出》,2015年4月13日,新浪演出频道4月观剧小黑板:http://ent.sina.com.cn/j/drama/2015-04-13/doc-iawzuney3253877-p3.shtml
15 《让观众参与剧情只是请君入瓮》,2015年2月9日,《京华时报》26版“文娱·娱说”
16《<非常高兴>: 一次“四环外戏剧界”小窥》,2015年3月下(第129期),《文艺生活周刊》“戏剧·戏评”
17 《外国戏剧引进大潮来了!》,2015年7月10日,《北京青年报》B8版“观象台”
18 《影像重现剧场:什么是NT Live的正确打开方式?》,2015年11月26日,周末画报网站·文化:http://www.modernweekly.com/criticism/3698
19 《<剧院魅影>:能给中国音乐剧留下些什么?》,2015年10月21日,新浪演出频道新舞台特别版“小浪观剧团《歌剧魅影》广州行”:http://ent.sina.com.cn/j/operamusical/2015-10-21/doc-ifxiwazu5673588.shtml
20 《原始的<哈姆雷特>看新鲜为主》,2015年8月12日,《京华时报》22版“文娱·娱说”
21《<惊奇的山谷>与<酒神·狄奥尼索斯>》,2015年11月6日,新浪演出频道11月观剧小黑板: http://ent.sina.com.cn/j/drama/2015-11-06/doc-ifxkniur2936752-p3.shtml
22 《上月激赏:<伐木>》,2015年6月4日,新浪演出频道6月观剧小黑板: http://ent.sina.com.cn/j/drama/2015-06-04/doc-icrvvpkk7923920-p3.shtml
23 《歌舞间的悲喜剧》,2015年11月1日,《人民日报》7版“国际副刊”
24 《上月激赏 |<哈姆雷特> 疯狂与间离的元戏剧》,2015年7月2日,微信自媒体“艺玩”
25 《<推销员之死>:普遍遭遇的悲剧》,2015年9月24日,《北京日报》18版“文化周刊·热风”
26 《形式亦是哲思》,2015年6月26日,《北京青年报》B7版“启示录”
27 《被一匹马打动是这样的体验》,2015年9月11日,《新京报》C02版“文娱时评”
28《以性寻求解脱的危险游戏》,2015年6月12日,《北京青年报》B7版“启示录”
29 《<恋人>爱情困境无国界》,2015年3月31日,《北京青年报》B3版“启示录”
30 《罪恶中夹杂着温馨的“黑鸟”》,2015年11月6日,《北京青年报》B7版“启示录”
31 《即时影像话剧需要更精准》,2015年11月9日,《京华时报》20版“文娱·娱说”
32 《上月激赏: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国际单元》,2015年9月7日,新浪演出频道9月观剧小黑板:http://ent.sina.com.cn/j/drama/2015-09-07/doc-ifxhqhui4919346-p3.shtml
33 《文学与戏剧的火辣缠绵》,2015年8月11日,《北京青年报》B3版“启示录”
34《上月激赏:北京青年戏剧节多元风格剧目》,2015年9月30日,新浪演出频道10月观剧小黑板:http://ent.sina.com.cn/j/drama/2015-09-30/doc-ifxieymv7763169-p3.shtml
35《[洞见]乌镇的戏剧之梦,还得在本质处清醒过来》,2015年10月26日,凤凰网文化频道:http://culture.ifeng.com/a/20151026/46000130_0.shtml
另,图片均来自网络。
●
新戏|人物|观点|互动|专题|休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