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津牛娃:我是这样通过学习历史来培养思辨能力的 | 讲述

雨晴 爸爸真棒 2020-09-14


当满大街都荡漾着洗脑神曲“I have a pen, I have an apple. Apple pen!”(我有一只笔,我有一个苹果,苹果笔)的时候,某个高中教室曾出现过这样的情景:

历史老师Mark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饼干(biscuit)哦~

(突然开始合唱)I have a mark,I have a biscuit. Bismarck(俾斯麦)!


全班同学

平时的聊天,则是这样的:

同学A

你这次期末考的怎么样呀?

历史、经济考得好,物理就是‘墨索里尼治下的实际工资’。


同学B

这些学生是在干啥?各位读者看到这里,恐怕都和当天去采访的“爸爸真棒”作者米老鼠一样一头雾水。而答案是:这就是国际化学校里历史课的日常!

历史,恐怕是除去语文以外,被赋予最多意义的学科。一方面,历史被视作培养思辨能力的最佳入口,另一方面,历史对于孩子世界观的建立和人格的形成也非常重要。

但70、80后的家长们记忆中的历史课,多半都是死记硬背枯燥的时间表和千篇一律的事件结论。自己都没有真正学过历史,该怎么用历史来帮孩子“培养思辨能力”、“建立价值观”呢?

幸运的是,现在双语学校里的国际课程日益成熟,对家长们来说,无疑是最佳的借鉴对象。为此,我们特地邀请了今年被牛津历史和经济专业预录取的牛娃翁雨晴,来给大家讲讲她与历史为伴的高中时代。热爱读书和电影的她,还给出了自己的历史方向书单/影单,后台回复“历史”即可获得哦!

From 爸爸真棒

翁雨晴


光华剑桥12年级,刚被牛津历史和经济专业录取。平时喜欢读书、写东西、弹古筝,以及各种球类运动。没有学过奥数,上课外班时觉得痛不欲生,后来决定还是专注自己喜欢的事。

对她的采访充满了各种历史“梗”,曾让我们的记者烧脑不已,采访后恶补了几天相关知识。而腾讯《大家》专栏年度作家张明扬是这样称赞她的气质之美的:“这个女孩子应该用‘她说有光,这世界便有了光’来形容。”

国际化学校的第一堂历史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当时,老师从《美丽新世界》这本小说的中间部分选了一段话,在课上给我们读。读完后,老师居然让我们根据所看到的这一小段,来推测人物关系、故事背景以及之后的发展!

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美丽新世界》,只能一通乱猜。看到我们一个个皱着眉头,不明所以,老师笑道:

“从一本书的中间开始读,不明前因后果,自然无法理解现状和后续发展。学历史,就是去追根溯源,去读书的前一部分。”

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类文明这本书的中间。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必须从头读这本书。这就是为什么要学历史的原因。


这看似“无用”的一笔,却使我真正理解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对历史无感,渐渐到为历史着迷,以至于最终选择了“历史”作为大学学术追逐的方向。可以说,正是国际化学校里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挖掘出了我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小学、初中都在公立学校就读,深感国际课程中的历史课和前者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此,我就把我们在国际化学校学习历史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1

历史如何成为“思辨的入口”?

在课堂上,我们会阅读历史学家关于一个事件的论战,在过程中发现不断有新的史料呈现、不断有新的思潮涌出,而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也随着阅读不断提升。课堂上,同学之间也经常会发生“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激烈辩论,让我深深体会到思辨的乐趣。

历史永远争不出对错

我认为,这正是历史的最大魅力所在。虽说争不出“对错”,但历史是在动态中求真的,学习历史,能够让人真正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比如,如何看待犹太人遭遇大屠杀这一事件,史学家们的观点一直在变化:

● 50年代:参与大屠杀的都是杀人狂

50年代,多数人还沉浸在战争和屠戮的伤痛中,大家的观点都是,只要参与大屠杀的人,不是狂热反犹分子就是杀人狂。

● 1963:“平庸之恶”的诞生

1963年,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逮捕,带到耶路撒冷接受审判。当时著名学者汉娜·阿伦特去观看了审判全程,汉娜发现艾希曼完全不是人们所想象中的凶神恶煞,而是一个普通、甚至有些孱弱的人,不断地重复:“我只是遵从命令而已。我当时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出自自己的意愿。”

就此,汉娜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意图说明:最可怕的“恶”不是丧心病狂,而是放弃思考的能力,避免道德的决断,平庸地接受“恶”的发生。

▲左: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的艾希曼,右:著名学者汉娜·阿伦特著《反抗“平庸之恶”》。

 ● 90年代:平民变屠夫 VS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

历史学家布朗宁通过对一支参与大屠杀的警备部队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汉娜的观点:由于战争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变得麻木不仁,只是盲从于上级的命令。

戈尔德哈根则针锋相对地认为,消灭性的反犹主义植根于德国社会,这是为什么希特勒这样的极端反犹主义者能攫取最高权力,也是为什么一旦希特勒组织了大屠杀,德国人就踊跃参与。

……

直到今天,关于大屠杀的讨论也还在继续进行、不断更新。

历史学习就像法庭辩论

学习一战起源时,原本同学们都天真地以为一战的爆发是因为诸如军队竞赛、僵化的军事联盟这样的长期因素。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就发现:那些“意外事件”在历史当中的作用也非常大。

我们熟知的“一战导火索”费迪南大公萨拉热窝遇刺事件就是一个意外,但其实这个意外发生之后,“导火索”一度被按熄——俄国大使哈特维西和奥地利大使就刺杀事件进行了谈判,协约已经拟好,摆在桌上将要签字了。

此时,又一次意外发生了——哈特维西突发心脏病暴毙。俄方大怒,再次和谈也失去了希望,一战遂爆发。

其实,海牙公约之后的世界秩序正在向着和平稳定的趋势发展。如果没有这一个意外,一战、甚至后来的二战,可能都不会发生了。


▲大家熟知的“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遇刺事件。

历史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新的证据的出现,就可以把之前坚不可摧的论证顷刻瓦解。

我父亲是位律师,有时我也会去看庭审。美国法学院研究生的主要生源就是历史系本科生,而在我看来,历史学习中论证、辩护、修正的过程,确实就跟法庭辩论如出一辙地相似。地毯式的基础证据收集、构建严密的逻辑和雄辩是赢下官司的王牌,也是历史学家证实自己结论的王牌。

2

历史之“有用”

不学历史,到哪儿都走不远

很多人对历史的误解很深,要么觉得历史是掉书袋,要么觉得就是学究们的自娱自乐。总之一句话:没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历史是很多人文科学的上游学科,它也为很多其他学科提供了“储备”,如果历史知识不足,在这个学科中是走不远的。

社会科学:历史是实验报告

社会学家苦于无法在当代实施大规模的实验来验证理论,历史恰恰提供了天然的实验报告。譬如犹太人大屠杀的史料,就是众多社会学家研究的起点。

文学:历史是养料

读苏轼的词时,如果没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只能看到唯美;而在了解了苏轼的历史境遇后,他的绝唱就是北宋的兴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贬谪中的自嘲式幽默;“声渐不闻笑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和侍妾朝云的恩爱缠绵;“西北望,射天狼”是所有北宋志士抵御辽和西夏的满腔热血。

▲《苏东坡传》封面。

哲学:历史是背景

《存在主义咖啡馆》以传记形式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思想和经历:海德格尔支持纳粹而和好友反目成仇,萨特支持苏联而和曾经的战友不欢而散,加缪反对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独立而为自由主义者所不齿……只有在我真正了解了这些哲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生平之后,我才能理解他们的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加缪。

3

历史之“有趣”

鲜活的人生

在国际化学校里三年学下来,对历史的最大感触还是“趣味十足”——它能给日常生活带来快乐,又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基础。

超魔性的日本“苹果笔”洗脑神曲流行的时候,别人只能模仿“I have a pen, I have an apple. Apple pen! ”,我们历史班就会有全新的“玩法”——某日恰逢历史老师Mark发给我们一些小饼干(biscuit ),全班同学就开始用老师的名字和小饼干来唱“I have a mark, I have a biscuit, Bismarck(biscuit+mark=Bismarck)!”我们的思绪就从苹果笔一下子飞到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 I have a Bismarck!”

同学口中的“物理考的就是‘墨索里尼治下的实际工资’”则是另外一个典故。曾有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意大利经济取得的成就时说:墨索里尼兴建高速铁路、GDP增加了154%,但实际工资嘛,虽然不好,也不太坏。从此“墨索里尼治下的实际工资”就成了“不好不坏,含糊其辞、文过饰非”的代名词。

长辈们口中的故事,则是历史分外鲜活和人性化的一面。我最爱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从他经历的一桩桩事件中,我仿佛更加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爷爷出身农家,从小要帮忙干各种农活,他曾经绘声绘色的帮我描述小小的他是如何踩水车:水车两侧有横杆,大人踩时,是手扶在杆上;小孩踩就需要整个人挂在杆上。每次讲到这,一个总角小娃光脚踩水车的样子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眼前,这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的民国生活。

后来共产党解放了扬州,有钱人怕国民党打回来就不敢送孩子去共产党办的学校,爷爷作为寒门子弟家的孩子竟然就这样不用考试直接上了学。等他上了高中,正值中苏蜜月期,大家都学俄语,爷爷很自豪的讲他的俄语歌是学校里唱的最好的。再后来,他考上南京大学,上身穿着笔挺的中山装,下身却套了一条松松垮垮、用绳子系起来的裤子,就这样乘小火轮去了南京。

爷爷在南大的时候也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时期,政府号召大家参与“鸣放会”,给政府提建议。当时学校的大草坪上搭起了台子,学生们争相上去发言,“鸣放会”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开了几天。会议上表现激进的人,后来被逮捕、流放。爷爷当时也写了稿子,却没抢到发言,幸运地躲过一劫。他过往的生活是这个大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书本上的历史最好的演绎。

每次回我的祖籍扬州时,我都喜欢沿着京杭大运河散步,想象隋炀帝开凿运河时百姓洒下的血汗,想象我的某位祖先在河边洗菜洗衣服,想象当年踩水车的爷爷。一条京杭大运河,串着中国千年国运的起起落落,和站在河边的微不足道的我。


后台输入“历史”便可下载雨晴推荐的历史书单/影单!


爸爸真棒


想收听更多学生分享

↓↓可以加小助手入群哦↓↓

关注我们


点击以下标题,观看"讲述"栏目更多精彩文章:

《顶尖美高的三节课:学会思考、选择和坚持》

《如果一辈子都回不了本,你还去留学吗?》

《3个准牛津生成长记,这个时代的无问西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