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银国际.王晶:中资券商,已成香港IPO承销主力

来源 | 中国经营报

11月10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中经未来承办的2021年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上,光银国际行政总裁王晶受邀参加并发表主旨演讲《从中概股回归看境外中资投行发展》。


中概股回归,释放红利

王晶表示,早年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美国市场长线机构投资者比较多,有的是因为商业模式更容易被美国的投资者所认可,还有的是因为美国上市标准相对来说比较灵活。但是这些中概股在美上市之后一段时间,很多交投并不活跃,估值也不理想,甚至丧失了再融资的功能。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大约有270家,其中60%是在纳斯达克上市,主要的覆盖行业是互联网、科技、教育等。


王晶指,赴美上市的难度和成本增加,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选择了放弃美股,回归到港股或者A股。中概股的回归不仅为中国资本市场带回了大批优秀企业,也让国内投资人有机会享受到中资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香港市场对于中资上市的企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王晶表示,2018年4月,港交所启动了25年来最大的制度改革以来,据统计,最近三年里有16家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募集金融3000亿,其中90%属于消费、信息科技或者医疗保健。


王晶指,港交所的改革使得香港市场对于中资上市的企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在王晶看来,作为不可替代的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投资者群体其实一直是比较丰富,而且成熟的。从来源结构上看,既有欧美的大型基金,也有本土的机构和散户投资者,还有就是在不断壮大的中资投资者,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境外的资金全球配置的需求增加,这也使得中资的投资者在香港IPO上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不断壮大的中资投资者为香港一级市场上市和二级市场交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定价权增加,中资投行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香港资本市场中,中资上市企业估值定价权上声音也是越来越大。据统计,去年在港新上市公司一共是154家,总的募集金额是4000亿,总的集资额位列全球第二,这里的IPO基石订单其中有40%来自于境内的投资者,所以说中资投资者其实最了解中国市场的潜力,最了解中国上市的企业,它们愿意对中资企业估值给出更合理的溢价。中概股选择回归时也会非常看重这一点,就是香港市场的投资者的基础。”王晶说。


王晶认为,伴随着中资企业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与中资投资者的国际资产配置资产趋势,在香港的中资投资银行正迎来了历史的大好发展机遇。


“在去年港股IPO承销商规模排名,我们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前前面都是清一色的欧美券商,但是在去年前十名中资券商有七个,前二十名,中资券商也是过半。虽然跟头部的投行相比其实中资投行在全球化的分销网络、能力、国际影响力上还是有些短板的,但是受益于内地经济近年的飞跃,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资投行已经在香港资本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未来的发展更是形势喜人。”王晶说。


香港资本市场有独特优势吸引中资优秀企业

王晶同时指出,毋庸置疑,中概股的回归一部分企业会选择A股,的确上交所、深交所市场规模大,交易活跃,还有即将开始运营的北交所。但自己却认为A股上市有A股的优势,港股上市有港股的优势。同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交所和上交所、深交所,以及北交所的定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互补多于竞争,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家对外的窗口,香港资本市场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大批的中资优秀企业。


“一方面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投资者的群体比较国际化,其中不乏关注企业未来发展的高质量的长线投资者。在香港上市可以较好优化上市公司的股东背景,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香港上市规则在不断优化,尤其近年在上市门槛上做了很有益于上市企业的创新,这一项就可以更好的为一些希望加快国际化进程的中资企业提供资本市场的支持。此外,香港对于第二上市地的上市已有明确的监管政策和诸多先例,这些对于一些中概股选择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也提供了便利。这方面的优势使得香港成为部分回归的中概股上市地的首要选择。”王晶说。


王晶表示,中资投行在这波中概股回归的浪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方面业务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实中资企业国际化在香港取得成功跟国际投行发展历史相似,从几个具有代表性企业发展历史比较久远的欧美大型投行来说,发展阶段无外乎三个,境内业务国际化,境外业务本土化和整体业务全球化。尽管近十年来境外中资投行机构迎来了比较高速的发展,市场份额也不断地在提升,但仍需客观着眼于国际化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处理好内地市场地位,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关系,权衡好两者的资源则是中资券商未来国际化道路成功的关键要素。


境外中资投行的发展启示

“境外中资投行由于母公司的资源投入、市场化的机制建立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决定这在中概股回归大潮中它到底可以立足何方。对于境外中资投行的发展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王晶说。

一、是依托母行、母公司是投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母公司的国内市场地位和资本实力是投行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二、投行国际化战略实施首要考虑区位条件和文化同源要素,好的文化融入和市场影响力提升需要依靠系统内业务的协同,政策支持来推动和打造。

三、充足的资产支持和差异化人员管理政策,这个往往是快速抢占市场、树立品牌的一个途径。重资产业务,对各业务板块短时间内发展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四、发展轻资产业务是投行本源,但是需要资本达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规模,满足当地监管对流动性的需求,并有利于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满足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人更懂中国人,中资投行更懂中国企业,中资投行可以真心实意的为中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保驾护航。相信随着内地产业环境的愈加成熟和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境外的中资投行会和更多的优秀的中国企业一起迎来更好的发展。”王晶说。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www.ryanbencapital.com

相关阅读

中信里昂.于杨:港股IPO迎来十年一遇的高光时刻
东兴证券.陈凤珠:大中型企业,将继续来香港IPO上市
高盛.王亚军:对香港IPO市场有信心,今年的主题是TMT、医疗、中概股和消费
建银国际.张晨夫:港交所对行业没有限制,只要合法合规满足上市规则
浦银国际.贾红睿:建议放宽上市规则,容许「未有盈利金融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
中资、外资、港资券商,过去两年(2019&2020)的保荐数量及IPO募资表现
香港 IPO中介机构排行榜 (过去24个月:2019年10月-2021年9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