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携程道歉,消费者权益依旧如履薄冰丨光明网评论员

2018-03-31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论

换取便利是否一定得牺牲隐私?享受移动互联网的消费红利,是否一定得以消费者权益的降级为代价?


光明网评论员


关于携程6415元机票收取9262元退票费一事,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日前公布了最新进展:携程向深圳消委会提交了“情况说明和整改承诺”,承诺对于机票差价问题在技术、服务上进行改进,且表示平台绝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强制捆绑销售;同时,携程CEO及华南区总经理、深圳总经理一行三人鞠躬道歉。


从之前言之凿凿的“我司不存在此类情况”,到CEO鞠躬道歉,携程出现态度上的转变,深圳消费者委员会的介入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或许在于媒体和舆论的干预。从六六控诉京东,到王女士投诉携程天价退票费,舆情驱动型的维权方式反而成了最立竿见影的手法,这看上去有些讽刺。



彰显消费者权益的典型场景,除了上述维权新闻外,再就是央视3•15集中打假,其中多少可以窥见消费者在这方面的孱弱。在市场经济新秩序下脱颖而出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它们虽没有国企的垄断身份,却也容易基于对市场庞大的占有率,习惯性地薅消费者羊毛。携程半年来丑闻不断,正是其中一个缩影。


无论是大数据“杀熟”,机票捆绑搭售,还是天价退票费,表面上看只是源于投诉渠道不畅通,但往深了看则是整个行业发展模式的扭曲。消费场景数字化之后交易量大幅增加,但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依然无法实现透明消费,其直接后果就是商品或服务纠纷的成倍增长。


几天前,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2017年通过在线递交、电话、邮件、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受理的投诉,同比增长48.02%,零售电商类投诉占全部投诉60.59%,比例最高。人们在移动互联网上消费,维权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种空间上的阻隔,实际上提高了维权对话的门槛。另一方面,因为互联网商家的属地管理模式,维权的入口更模糊了,不像在线下,消费者可以直接杀往门店。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商家占领市场,靠的是商品或服务的口碑,不怠慢每个消费者,才会涌现出一批百年老店。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经济则不然,可以看到,不管是打车、外卖还是共享单车等新兴行业,都是靠资本入局快速占领市场,用补贴网罗用户,一个行业独角兽的诞生可能只需要短短一年。但前期喂养用户,对应的是后期收割羊毛,在消费者对商家形成路径依赖之后,后者往往呈现出另一张面孔,消费者权益更是无从提及。


像携程这种在线旅游平台,说实话,在捆绑搭售和退票费之外可能并没有多少营收点。它想在这两个层面创收,然后选择了牺牲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分析拼购平台拼多多的成功时,有人曾提到“消费降级”这个精妙的词汇。的确,拼多多将目标用户下沉到十八线小城,让他们花9.9元就可以包邮买到淘宝上39.9元的商品。都知道商品粗制滥造、假货不穷,但就像农村地区风靡的“康帅傅”等山寨商品一样,这种用消费权益换取价格优势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又的确很成功。



问题在于,换取便利是否一定得牺牲隐私?享受移动互联网的消费红利,是否一定得以消费者权益的降级为代价?不论如何,海量的消费行为转移到线上,在经历了审丑疲劳后,舆论驱动型的维权模式将更加不可复制。与此同时,行业寡头的快速成型和消费降级的新市场趋势,正在将消费者权益置于更危险的地带。作为弱势者的用户,如果没有监管上或者维权制度上的力量加持,在与商家力量不平衡的博弈之路上无疑将走得更加艰难。





更多推荐

调整涉枪入罪门槛珠峰生态北大游戏课

医保卡买砂锅奔驰车失灵“全国最小山”

8元游桂林无人车Facebook信息泄露

地球一小时桃江肺结核深圳叫停单车投放

高校严查男女生交往晒闯红灯者个人信息

煎饼馃子霍金去世3·15当当售股

老年代步车让文物“活”起来流量降费

减负提高个税起征点大数据“杀熟”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