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防护服”
内容来源 | 杨发辉 整理人 | 顾婉冰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患,疫情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为了共同抗击疫情,全国各地第一时间组织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同时也在当地迅速形成专门的医疗力量。全国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主动请战,心理援助力量迅速形成,积极给予一线医护人员、肺炎病患、普通民众各类心理关怀。
2020年1月28日,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委托,西南⼤学⼼理学部临床与咨询⼼理学督导委员会主任杨发辉,为海南三亚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及驰援武汉医疗队开展了心理危机专题培训。本文内容根据培训记录整理,出于伦理考虑,已删除涉及个人信息和临床案例的内容。本文内容仅供医护人员和心理危机干预者等专业人士参考。
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医疗技术的挑战:面对和治疗闻所未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医疗技术和个人能力的不确定感。
担心被感染:参战医护人员置身高风险环境,自身被感染可能性大,同时担心家人被感染,焦虑和压力升级。
对佳节抗疫的应激反应:本来春节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现在却不得不奋战在抗疫一线。
对被隔离的适应:我们被隔离了怎么办?面对这群特殊的病患该怎么办?……
自我照顾:人手紧,任务重,医护人员身心疲惫,却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休息和自我照顾。
家庭:因为职业的使命,舍小家顾大家,不能陪伴家人,反而让家人担忧,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面对疫情,民众心理不适的主要表现
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热线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面对疫情,民众的心理不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超过20%-疑病。出现低热但不敢去医院;感到被新型肺炎包围,看到各类媒体报道心惊肉跳;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病患因此病情加重;怀疑自己感染新型肺炎,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医护人员尽快确诊和治疗等。
· 超过50% -焦虑。“封城”引发的焦虑:感到心神不安、有失控感,总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和家人身上;反复量体温、喝水,如果体温稍有增加,就感到无力疲乏恐慌 、没有食欲 、胸闷等。
· 超过20%-躯体化症状。出汗、心跳快、口干,以及其他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爱发脾气、呕吐等。
· 超过10%-抑郁情绪。对事情感到很悲观、精神振作不起来、哭泣、心情不愉快、觉得没意思、食欲不振,有的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 超过30%-睡眠障碍。难以入睡,睡眠时间缩短。
· 超过10%-强迫。担心会被传染所以反复洗手,手洗得快要破皮了;强迫性思维,比如不能控制地反复去想有关的信息、肺炎的严重后果等,为此感到痛苦和焦虑。
医护人员首先要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病患
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在媒体和公众眼里,医护人员是大夫,是专家,是医者仁心,是“逆行者”,是白衣天使。事实上,医护人员与大家一样也是人,有七情六欲、有情绪、也会有害怕。所以,请医护人员一定先做好自我照顾:
识别枯竭感。身体的警讯比如腰酸背痛、头昏脑胀等,心理的警讯比如心慌、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等,还有关系方面存在的异常。这些都是我们的身体在告诉我们,自己一定要注意休息了。也许不能马上停下工作,但可以在工作间隙,给自己一个边界即属于自己的时空。不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去上个洗手间,在里面把门一关,给自己五分钟,告诉自己,这五分钟和这个小空间是属于自己的,然后放松休息。
建立边界感。不要弥散性地忙得浑浑噩噩。即便整天工作,也不会一分钟无法停下。比如,可以把吃饭的过程当享受当放松,好好吃饭,不看手机,给自己一个边界。
寻求同辈支持。在普通民众眼里,医护人员是英雄,是救命者,在同事和朋友这里却不会,医护人员就是普通人,大家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表达、相互吐槽。这个吐槽不是你只管吐给别人,而是在一个共同的场里相互吐槽。
获得家人支持。主动告诉家人自己的状况,让家人放心,同时表达渴望得到家人的支持,希望家人成为自己的靠背。例如你可以说,“我现在去战斗啦,照顾好孩子,这段时间辛苦一下啦”,或者也可以说“我可能也会有脆弱的时候,你要做我的靠山” 之类的话。再比如,和孩子视频了一下,孩子说“妈妈你要小心”,你就很开心。很多时候,孩子家人,是我们特别重要的精神依靠。
自我放松。如,找一个合适的环境,做做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冥想、正念等。
抓住成长契机。危机,也是机遇,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贡献中获得进步和成长。
自我肯定:我又熬过了一天,我觉得自己挺棒的;我安排自己休息了十分钟,我学会了照顾自己,我觉得自己挺棒的……还可以同事们相互点赞表扬。
坚持运动。哪怕被迫隔离,也可以在房间里,做操、打太极、练瑜珈,哪怕弯弯腰、踢踢腿,都是锻炼,都是运动,对释放压力增强体质都有好处。
医护人员给病患进行危机干预的策略
危机干预六步法
①明确问题。如果病患出现一些心理状况,需要去了解由什么问题导致。
②保证病患的安全。判断病患有无感染风险,病情的具体情况究竟怎样。
③重新找回控制并予以支持。帮助病患发现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到自己,并给予他心理支持。
④讨论替代方法。“你现在很焦虑,那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协助病患找到替代方法。
⑤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⑥得到病患承诺。
心理危机干预者重要品质
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命运和生命规律。如科比的意外死亡,尽管大家心里感到哀伤,却都没法改变事实。对病患也是同样,无论病患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医护人员在极尽全力予以抢救后,面对无法改变的结果也只能尊重。尊重的意思是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耐心。人都会有情绪,医护人员也会出现不耐烦的情况,需要大家自我调整,更多耐心。
共情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确实你也挺不容易的”。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两句话,立刻就改善了你们的关系。
保持信心。医护人员越有信心,病患就越信任越放松,就会更配合治疗。
自我觉知。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对病患的态度。
保持冷静。越是危机的情况,越需要保持冷静。
倾听、被接纳、不做批判。通过医护人员带给病患被重视的感知,同时启发病患自助。
给予希望。能够站在医护人员角度,带给病患更多希望,对病患稳定情绪特别有效。
心理援助的三个层次
精神医疗的援助:对于确实严重的情绪障碍病患,例如急性相关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重型抑郁等,由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护士、心理治疗师联合去完成。
临床心理的援助:针对普通民众的焦虑开展的心理评估、咨询和疏导。
心理教育的援助:一般医护人员可以做到。
· 教育:第一是正常化,正常化焦虑反应;第二是提供一些专业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知识;第三是让病患识别情绪,及时发现焦虑的出现,以及应对方式;第四是注入康复的希望。
· 调节情绪的方法:第一是不要藏着掖着;第二是鼓励就朋友、亲人之间的相互表达支持;第三是专门做一些放松练习、冥想、正念等;第四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这个时期的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因为医护人员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能更好照顾病患。
具体操作建议
保障安全:危机干预的时候,首要目标是保障被干预者的安全。医护人员要尽量做到三个保证:一是自己不被传染,务必做好防护;二是保证病患不会传染别人;三是保证病患能够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有效防范病患因为情绪问题与医护人员大吵大闹或其他因为情绪崩溃或人格障碍带来的恶性事件,要格外关注病患是否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以及自杀自伤的倾向。
聚焦问题:心理干预需要聚焦于病患的情绪冲突和情绪调节的问题。人格问题和其他深层次问题不是此刻的干预目标。
发掘和激活病患的内在资源,以应对生命当中突如其来的危机和困境。遵循“即刻、就近、简洁、简短”的原则,同时激发病患的心理灵活性和康复力。
身体评估+心理评估:对病患作评估时,不能只对身体、疾病进行评估,如肺炎相关的是否发热、咳嗽,有无接触史,是否隔离等。同时可以做心理评估:
· 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包括想法、行为、躯体反应等。
· 情绪状态:有没有能动性,如果有,可以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帮助他更好地照顾自己。如果没有,可以采用动机访谈的理念。如,之前通过热线干预的十个个案,共同特点是焦虑,是对不确定性、失控的焦虑,“最底层的安全感受到了影响”。在干预时可以去问,“在这种失控感中怎样找回一种控制?”“未来我们确实没有办法控制,你看看现在可以控制什么?”“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你可以做些什么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告诉病患,”你的情绪调节好了,睡眠好了,抵抗力就会增加,这就是抵抗肺炎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从医学的角度鼓励病患在家里做运动或其他轻松、愉悦的事情 ,既可以减少焦虑情绪相关激素的产生,也可以增加抵抗力免疫力。
· 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 支持系统:帮助病患分析身边哪些人可以给予他支持关怀,充分利用支持系统的力量。
如果病患出现一些创伤性反应,如闪回,或经历重大丧失,或自杀自伤情况,一定及时转介给专业机构,或及时转移给相关专业人员。
用管理和系统的视角去开展疏导。做心理危机干预的时候,需要往往用全局的、系统的、管理的视角,而不仅是专业的视角。在座的各位医护人员,不管是呼吸科、外科还是重症监护室,都是各自领域很好的专家,可以结合专长,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给病患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查房时多与病患交流。医护人员在查房时,哪怕多说两句话,病患心情都会变好,心情一好,抵抗力就上来了,免疫系统有改善了,就能更有效地防范和治疗肺炎了。医护人员可以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引导,告诉病患说,“要减少焦虑哦,太焦虑了抵抗力就会不好,你要好好吃、好好睡、多喝水,这样才能更快恢复哦”……
多交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病患配合治疗的意愿会增强。
共情和理解特别重要。给病患做一些共情理解,让其明白现在这样的焦虑、失眠是正常的,是正常人在非正常情况下的一种正常反应,不管是想哭、失眠、焦虑、担心,还是跟家里人关系紧张,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包括在座各位,如果出现这样的状态,比如在帮助别人之后,莫名对自己的家人发脾气,也是正常的反应,是应激状态下的正常反应。)
人可以隔离,可以穿隔离服,可以处在隔离的环境里,但是人心却不能隔离。比如,有民众会表达看到大量的信息以后自己更加焦虑更加崩溃了。其实,网络上不只是有负性信息,还有更多的正性信息,比如,彼此的关爱之心,大家的互帮互助,相互的温暖支持。要学会依靠团队,团队才有更大的力量。
要表达出来,不要藏着掖着。对家人更不用藏着掖着。中国人习惯报喜不报忧,在父母面前捡好听的说。其实可以坦然面对“忧”,“是,我现在的确有些焦虑,但是呢····”这样既表达一部分感情,又不会让家人更担心。
国际上有一个危机干预的SAFER-R模型(详见:危机管理中的SAFER-R模型 | 培训讲座),首先是要稳定化:跟对方建立关系,看看对方现在基本的需求是什么,真正需要哪些帮助。也可以给对方做点健康教育。这些话从医护人员口里说出来效果完全不同,医护人员自身身心放松,对病患的正面影响很大。
注入康复的希望。给病患信心。可以告诉病患,这个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只是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来找到更好的治疗手段,现在全国都行动起来了,一定都要有信心。能把康复的希望传递给病患及家属,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然后,再跟病患讲,“所以需要你做什么?”,比如,说到病患如何减少焦虑,有许多可以做的事能缓解焦虑。一个来电者说,“哎,真好,以前陪家人都只呆一两天、两三天,匆匆的来,匆匆的走,这次只能呆在家里了,反正也没事做,正好可以安心陪陪家人”。也可以建议病患趁机多看看书,哲学的、心理学的,喜欢的就去看,也可以看看喜欢电视剧,把这个过程当成享受,其实就是转化,把自己从孤独的、被隔离的、似乎无事可做的状态,转化成这样的认知,“正好可以做做平时想做却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做的事情”。
恐惧和焦虑,有一个特点——弥散性。在这种弥散、弥漫的状态中,大家要建立一个边界。比如,看手机,规定自己只看半小时,时间一到就停下来;感觉到自己担心和焦虑,就主动找家人、朋友或者同事聊天。
关注此时此地,不用管未来也不用管过去,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医护人员。告诉病患,“现在你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建议病患把这种掌控感放在当下,放在当下具体可以做的行动上。
同时与家属交流,让家属为病患提供相应的照顾。这个照顾不是让家属把焦虑加到病患身上,而是提供一种基本的生活照顾,还有聊聊天之类的精神关怀。
杨发辉老师在讲座最后,跟医护人员专门分享了以下一段话:
“我尊重你的命运,我做了所能做的” ,对病患我们尽了所能去做,去抢救,去治疗,同时我们尊重病患自身的命运,因为病情不全在我们的掌控中。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把能做的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杨发辉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督导委员会主任,重庆心理学学会⼼理咨询师专委会主任委员。应用心理学心理分析方向博士,美国认知治疗学院(ACT)认证认知行为治疗师、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师(督导师),中英(牛津⼤学)认知行为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方督导师,中国认知行为治疗专业组织高级认知行为治疗师系统培训授课教师和督导,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位国际认证认知行为治疗师和培训师(督导师)。曾任重庆市第十一⼈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运营副主任。
学堂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紧急筹备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在疫情期间为全国民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具体可点击此处)。
心理支持热线:4001888976
该服务适用于急需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人群,每次30分钟左右,热线电话开放时间为每天6时至24时。
网络辅导服务:问卷星(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填写背景信息→后台人员24小时内进行咨询师匹配(需要稍作等待)→志愿者加您的QQ或微信→线上语音沟通的心理支持30-60分钟。
整理人 | 顾婉冰
编辑 | 木棉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