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手机?你离巴甫洛夫的狗不远了
编译 | Phimos
就像巴甫洛夫的狗,我们对智能手机也建立了条件反射。它对我们,犹如纳博科夫笔下的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我的命啊!我们抱紧手机,就像抱住了爱豆的盛世美颜,抱住了新一集的网剧资源,抱住了我们寤寐求思无法割舍的一切。
没法否认,手机给我们提供了太多好处,当你妈说“你怎么又在玩手机时”,你能想出一千条充分理由说明:我没在玩,我有一千件事得在手机上完成blabla。不过,当我们第1001次拿起手机看消息时,心上也不免掠过一丝稍纵即逝的阴影:这个频率是不是有点超出控制了、我的反应是不是过于……条件反射性了?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解释了我们沉迷手机难以自拔的原因:手机已经和APP这样的获得新闻逸事、娱乐游戏、重要资讯以及社交活动等强化物的方式,产生了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至于在我们心中手机=丰富多彩的世界=快乐源泉。每一下振动、每一声滴答、每一句“叮——”都仿佛敲在我们的心弦上,激起难以抗拒的回音。
如果你已经忘了或者压根没看过高中生物书上狗流口水的插图,那你也可以随意走进一间“心理学导论”的教室坐下,绝不会错过俄国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他首次描述了经典条件作用,一种建立在“产生联结”上的学习过程。巴甫洛夫在他最标志性的研究中,成功地训练了狗狗,把节拍器的声音和随后投喂的食物联系在一起。在不断重复二者的匹配后,狗狗只要听见节拍器的声音就会分泌唾沫——甚至看到节拍器都会!如果你是一位养猫/狗的成功人士,你可能已经发现,用罐头猫粮养久了,单是电动开罐器的声音就能把你的小可爱吸引到厨房。
不过,如果你开什么罐头它都扑过来,可就有点麻烦了。你为自己的肥宅下午准备的黄桃罐头,可能也会换来主子失望的一通抓挠。这涉及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概念,像美食这样的奖励,会促使猫更多地在听到开罐声音时来到厨房。而恰恰是开罐头的时间不固定、内容也不一定是猫粮,让猫能够接受失败的可能,反而像赌博一样:“说不定下一罐就是给我的!”,由此建立起一种出现奖励的比率不固定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使它如此频繁地尝试。
不仅仅你的猫和狗会产生反射,你也会,而且数量远超你想象。就像人们玩手机——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想要的娱乐或者资讯,无形中鼓舞了我们多刷屏幕。一旦建立起了联系,我们就会反射性地反应,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意识到这些反应。
广告业就把经典条件作用的规律奉为圭臬,而且利用这个原理设计的广告确实促进了我们消费。
车展上穿着清凉的美女车模,其实是希望潜在的、通常是男性的买车者,把车和被美女诱发的生理唤起建立联结。你看见/想起一款车就心砰砰跳,其实是对美女的兴奋和车“错误”地匹配在一起,驱使你失去理智地“买车一时爽”。广告不仅仅将商品和我们的生理体验关联,它还将商品与我们所渴望的东西相关联。比如,广告常常给予我们这样的暗示:如果你买_____,你也将成为广告里的人生赢家,坐拥娱乐、刺激、权力、声望等等。
智能手机与我们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息息相关,正是在手机上,我们联系我们的朋友、获取社会支持。我们通过各种APP、小程序获取丰富的资源、新闻、知识和娱乐。不断重复的匹配,让仅仅振铃就能引发我们反射性的回应——就连听见别人兜里一声相似的消息音,都下意识地去摸自己的手机。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际表现。
一见手机,立刻想到消息推送,(立刻想到DDL和微博头条)立刻想到要检查消息,中国人的想象力惟在这一层能如此跃进。
——鲁迅(没说过这话)
由于手机成了我们满足心理需求的标志物,我们便处在一种典型的持续性注意偏好的状态中——我们的潜意识持续不断记挂着它,即使我们手头有着极为重要的事情!
手机带来的注意力问题手机让我们持续处于警醒状态,抽走我们对身边的人和手头的事的注意力,这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认知功能都有负面影响。大学堂曾经的文章就提到说即使手机只是单纯放在身边、处于关机或静音状态,也会降低人际交流的质量或认知表现(补课请戳只要与手机共处一室,你就会变蠢 | “脑力流失”效应)
这些发现都可以一定程度上用经典条件作用解释。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由于手机和我们的需求与愿望的满足之间的经典条件作用,我们的一部分注意力便被分配给手机,结果我们就剩下更少的注意力可以花在我们面对的人和手头工作上。一旦它真的振铃,我们就自动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把本来在赶的事情抛之脑后。
手机对我们有如此强的作用,几乎真的成为了不可抗力。虽然我们自视为万灵之长,但事实上经典条件作用对我们的影响也和对巴甫洛夫的狗差不多。鉴于我们总是实际或是心理上“一机在握”,它静悄悄地窃取了我们对周围世界和人的注意力。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许给我们更好的地球村,更有生产力的美妙前景,却又悄悄从我们手中偷走。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作为生产工具、联络手段还是娱乐器材,我们都离不开手机的,但至少啊,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了解它,更尝试控制它,控制自己”蠢蠢欲动“的心呀。
学堂君
以前搜索关键字“沉迷手机”,出来的都是“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现在一搜微博,映入眼帘的都是“该死我不要沉迷手机我要学习”,看来孩子们都长大了啊。
手机能够带来的快乐太轻易太多,这是当然是一个宝藏,但也因此,它占去了世界上其它繁多的快乐源泉本可以滋润人的心灵的时间。
原文链接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ech-happy-life/201810/why-do-we-feel-so-compelled-check-our-phones
编译 | Phimos
编辑 | S2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编译,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