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惊!一个直男看了会流泪的问题!| 直男测试题引发的思考

2017-04-17 chenry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

大学堂

最近“黑直男”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直男测试题”就可见一斑:



直男:



什么是直男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直男是如今对于异性恋男性的一个特殊称呼,来源于英国用来表示异性恋的单词“straight”。然而今天,网络上提到的“直男”已经不仅仅是异性恋男性群体的标签,而更多地被作为一个与性向无关的贬义词使用。“直男”的反义词不再是“弯男”,而是“暖男”。


换言之,“直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直男癌”的特征,稍不留神就会被贴上“直男癌”的标签。“直男癌”是一类常见于直男的绝症,主要症状是审美为负衣着品味恶劣而不自知,晚期常伴有幻觉自以为审美主流甚至衣着品味高级。总结,“直男癌”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时时向别人流露出对对方的不顺眼及不满,并略带大男子主义的人。




根据这个定义,小编将网络上流传的直男测试题和直男的黑点大致分为了两类:


吐槽直男审美缺失眼瞎型,包括用各种奇怪的美妆工具轰炸直男,嘲笑直男穿搭、选礼物的品味以及拍照技术渣等;



和讽刺直男自我中心大男子主义型,即不关心、不体贴女性,自以为是等。例如:



这是一道送命题啊!



排上倒海般涌来的测试题让直男们不由得回想起被“救女朋友还是救你妈”支配的恐惧,但似乎与这道经典测试题相比,现在的这些测试题又显得有些不同。于是问题就来了:直男真的这么招黑吗?女生真的这么喜欢直男测试题吗?这些测试题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社会和心理学原理呢?



到底招谁惹谁了


“直男”最饱受诰病的特点就是他们代言的“直男审美”,也就是指——


直男没有审美



然而,这里“审美”的意义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直男审美”常用来表示一个男性不注重打扮却对女性的外表吹毛求疵、不懂化妆品或其它时尚产品等等。因此,这种“审美”主要是一种时尚态度,“直男没有审美”的意思其实是“直男不懂时尚”。


为什么男性通常会被认为缺乏时尚感呢?女性的确比男性更注重打扮,这其实与两性的性别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都有关系。


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指人们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也称为自我表达。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有意或自发地进行印象管理,这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通常是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无论是通过穿着打扮来美化外表,还是在言语交谈中展现自己的能力,都是印象管理的方式。而研究者发现,由于女性比男性对社会性刺激更加敏感,女性更关心自我表现,也就是说,女性可能更注重印象管理,因此也就更在意自己的打扮啦。



女性的自我价值感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注重外表,这也许与她们的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自尊有关。研究者对北美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研究后发现,女孩比男孩对于自己的外表和体重评价更低,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低。而对自己的外表评价更积极的人会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尽管他们声称外表并不重要。通过化妆品、穿着打扮等修饰,女性能够管理自己的外表,从而获得自信。难怪她们会对时尚无比热衷了。



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性在选择配偶的偏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偏好基因优良、拥有丰富资源的男性,而男性更喜欢忠贞度高、生育力强的女性。对于男性来说,外表吸引力就是衡量生育能力的重要标准。尽管女性也同样在意男性的外表,但在父系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远低于男性,拥有的社会资源也更少,于是相比于外表,她们更可能选择提供资源和保护的男性。


为了寻找配偶,无论男女都会面临竞争。择偶偏好就像是一种自然选择,女性在外表方面的竞争明显比男性更激烈,最终就会表现为两性在外表修饰方面的性别差异。


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


在女性权利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性别刻板印象对于人们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复习一下: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被广泛认同的关于女性和男性的观念和态度,它常常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因此又叫做性别偏见。


尽管刻板印象常常不正确并且包含着性别歧视,但它已经被固定为特定文化背景下对待两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通过性别角色化的过程,性别刻板印象能够调节人的行为,并且潜移默化地促使人们朝着符合该印象的方向发展。



化妆、爱打扮这些都是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男性则被认为大大咧咧、不修边幅。从一出生开始,男孩和女孩就被父母、老师和社会根据这些刻板印象进行塑造。于是他们不断朝着符合这样的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往往就会变成“爱打扮的女性”和“不修边幅的男性”。


大众传媒与女性消费


性别差异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为什么直男测试题最近才火起来呢?这显然与大众传媒的作用密不可分。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了消费的主力军。据2016百度大数据调查显示,全国75%的家庭总消费都由女性来承担。女性消费地位的提高使她们受到了大众媒体和商家的关注。在媒体的引导下,穿衣打扮、美容美体等时尚类的消费是女性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些人认为时尚是女性解放自身的标志,另一些人则认为女性的身体已经被物化、成为了消费的对象,媒体仍然在用男性的眼光引领女性的消费观。然而,无论时尚是否真的能提高女性地位,至少在表面上,随着女权意识的盛兴,媒体需要用“女性权利”这样的主题来吸引女性消费者。“直男癌”其实象征的是社会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黑直男”不仅可以满足女性反抗歧视的心理,也在无形中促使女性消费更多的时尚类商品。


直男性格为啥不受待见

除了审美之外,直男的性格也是黑点之一——自我中心、不体贴、大男子主义——也就是某种程度的直男癌。虽然重度直男癌的确有性别歧视之嫌,但是大多数“直男”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



内心都是非常懵逼的:



为什么女朋友总认为我不够体贴?为什么她总是想太多我想不到的东西?她到底在想什么?简直是千古难题呜呜呜……


直男别哭,其实这些问题也可以从刚才那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哦~


自我中心?可能是因为你不够敏感


正如前文所说,女性对社会刺激比男性敏感。同时,她们有更高的情感亲密性。


研究者发现,女性更易于微笑、注视同伴、对他人做出的非言语信息的含义更敏感、能准确解释他人的情绪且认为自己善于解释非言语信息。同时,在亲密关系中,女性更多地表现出对情感的重视。脑科学研究甚至揭示,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女性有更强的共情能力。


这种性别差异仍然源自与社会的影响。一方面,社会更多地鼓励女性关心体贴别人,父母也更倾向于鼓励女儿的情感表达,却告诉儿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她们需要更好地“察言观色”。



于是,社会将女性塑造为情感丰富又敏感的个体,能够通过微小的细节解读他人的情绪。而男性显得“更加理性”,于是他们常常无法揣摩女性内心复杂的想法。


暖男为什么好?因为女生喜欢啊


研究者发现,在择偶偏好上,女性确实更喜欢暖男——也就是体贴、善良、可靠的男人。这是因为女性需要的是能够长期、稳定地为自己提供资源和保护的男性,这样的男性不仅要拥有丰富的资源,还要愿意为女性付出。也因此,女性常常“考验”男性:他是不是真的爱我?他愿不愿意给出承诺?他对我够不够好?他有没有劈腿或出轨?



同时,“暖男”同“绅士”一样,被认为是没有性别偏见、尊重女性的,这显然更让女性喜欢。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研究者认为,“男性应该保护、体贴及宠爱女性”的看法是一种善意的性别偏见。不同于通过贬损女性来证明男性的权力的敌意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指男性将女性设想成一种需要得到男性保护的纯洁柔弱对象来显示男性的优越,这种偏见其实更为普遍。而这两种性别偏见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维护男性在社会中更优越的地位。想要通过反对直男癌来反抗性别偏见的女性,也许并不能真的达到目的。


最后,小编有话要说



“直男”和“直男癌”确实代表了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偏见甚至是歧视,当女性抨击直男癌的时候, 45 34156 45 15533 0 0 2829 0 0:00:12 0:00:05 0:00:07 3039们其实是在呼唤社会尊重女性、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女性权利,是对男性权威的反抗。然而,这样的标签应该被滥用吗?


无论是“直男”还是“直男癌”,显然并不是像男性、女性那样真实存在的一类人,而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标签,它们与“大男子主义”一样,是女性对男性的负面的刻板印象的综合体。反抗性别偏见固然没错,但随意给男性贴上“直男癌”这样污名化的标签,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直男癌,难道不也是性别偏见的一种吗?


况且许多抨击直男癌的女性并不是在呼唤两性平等,她们厌恶“直男癌”对女性的歧视和伤害,但仍然渴望通过依附男性来获得资源和保护,在内心深处,她们仍然把自己视为弱者。



男性和女性都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但任何一种形式的互相伤害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两性必须互相尊重和理解。性别差异的形成都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特定的历史过程,没有优劣之分。况且,性别差异也只是从统计上得出的结果,它是小于个体差异的,比起简单粗暴地用标签给人分类,我们应该更关注眼前每个个体本身。



学堂君

女生认真打扮,男生却说身材不好配不上衣服;女生认真化妆,男生却说不够自然不好看,这些无疑会被冠以“直男癌”。


男生就算在恋爱但有自己的事情不能给予女生多的关注;男生因为天性可能就是不够细致不够体贴,这样就被冠以“直男癌”好像又太委屈了。


学堂君觉得“直男癌”一词的出现,更多可能不是女权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性别的双方相互无法很好的理解体谅。


学堂君的想法是既然存在性别,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我们能做的就是(运用心理方面的知识)彼此磨合,最终使关系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

[1]卜欣彤. (2016). 电商时代女性消费地位转变调查研究. 经济, (12), 00312-00314.

[2]郭景萍. (2003). 女性消费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2(6), 42-47.

[3]林树明. (2013). 大众消费文化与女性审美体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7(4), 125-130.

[4]刘娟娟, LiuJuanjuan. (2006). 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4(2), 309.

[5]S. E.Taylor, L. A. Peplau, D. O. Sears. (2004). 社会心理学(第十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6]A Feingold.(1990). Gender differences in effects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n romanticattraction: A comparison across five research paradig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59(5), 981-993.

[7]Berinsky AJ. (2004). Can we talk? Self presentation and the Survey Response. PoliticalPsychology, 25, 643~659.

[8]BKMendelson, DR White, MJ Mendelson. (1996). Self-esteem and body esteem: Effectsof gender, age, and weigh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3),321-346.

[9]DM Buss. (1989).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mate preferences: Evolutionary hypotheses tested in 37cultur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2(1), 1-14.

[10]S Han, YFan, L Mao. (2008). Gender difference in empathy for pain: An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 Brain Research, 1196(4), 85-93.

[11]GC Urbaniak,PR Kilmann. (2006). Niceness and Dating Success: A Further Test of the Nice GuyStereotype. Sex Roles, 55(3), 209-224.

[12]GC Urbaniak,PR Kilmann. (2003).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the “Nice Guy Paradox”: Do NiceGuys Really Finish Last? Sex Roles, 49(9), 413-426.

[13]Claire A.Etaugh, Judith S. Bridges. (2003). 女性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4]Glick P,Fiske S T. (1996). The ambivalent sexism inventory: Differentiating hostile andbenevolent sex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3),491~492.

[15]Glick P,Fiske S T. (1999). Differentiating hostile and benevolent beliefs about men.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3(3), 519~537.

[16]GT Viki, DAbrams, P Hutchison. (2003). The “True” Romantic: Benevolent Sexism andPaternalistic Chivalry. Sex Roles, 49(9), 533-537.

 



作者 | chenry

编辑 | J16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测验 | 催眠 | 星座 | 失恋 | 双性化 | 同性恋 | 男女友情

学霸 | 单身 | 熊孩子 | 女博士 | 老年人

假期 | 双十一 | 职业生涯 | 北极研究

听觉 | 视觉 | 记忆 | 睡眠 | 痴呆

精神分裂症 | 抑郁症 | 自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