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川龙脉白石山
浠川龙脉白石山
石 泉
白石山,是我于浠水境内除阎河域外最早所知的山名,其传达途径源于一个童谣:白石山,白石片(方言中念第四声),白石山上好晒伞。从这个童谣里,我知道在浠水县城有一座长满白色石头的山。
长大后,知道了白石山原名护山,其实是浠城的座山。有道是“座山旺丁,朝水旺财”,座山的地位不容小觑,明弘治版《黄冈府志》护山词条下讲:“在治东(东疑笔误,实为北)五里,为县来脉,其山石色皆白,异于他山。蕲水之秀皆钟于此。”这说明白石山乃浠川主脉。
然而,多年以来,白石山于我,也就是地图上的印迹。真正到白石山打卡,还是在今年的冬至节。
那天早上,困在医院里的散花中学老师杨毅同志来电话说想外出转转,我就请县中医院前院长瞿瑞甫同志帮忙——先前他说过想去白石山看摩崖石刻,正好将两件事一并做了,也符合节约即是经济的定义。
白石山的山体其实是砂砾岩中的页岩,这完全超出我的想象——不仅仅是因为白石只是一个局部的小矿体,而是它的页岩石——在大别山,我只见过无尽的花岗岩,芝麻黑、芝麻白都是寻常事,而页岩还是第一次见到。
山势的险峻也超出所料,海拔300多米竟有十几道拐,路面狭窄连自行车都无法错车。瞿同志说,幸亏我有十几年的驾龄,否则就没戏了。杨同志则化用伟大领袖的话说,有险峰才有风光无限么!
山岭呈脊状,东西两侧各有一峰。东峰高一些,是前浠水电视台转播塔的所在;西峰略低,建有一座小寺。瞿同志隔着铁闸门探视了一下电视塔下废弃的院子,那是他堂兄工作过20多年的地方;杨同志去了小寺,目的是确认一下小寺的名字;我环视四野,心里想起了明代兄弟进士胡仲谟、胡仲诰游护山时所写的诗句,其中胡仲诰在诗里说:
高眺入烟霞,春风十万家。四山蹲虎豹,一水走龙蛇。
野酌无兼味,遥村有杏花。何人常太息!为尔误桑麻。
胡老前辈的意思是浠川美景让他流连,把自家的农活也耽误了。现在是冬天,烟雾很重,看不到龙蛇行川,但是我们相信,既然流水能西,春风就一定如昨。
无名小寺一侧的巨石上有摩崖石刻“甘露降”三个字很快就发现了。也是漫漶难辨。瞿同志又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用寺边捡拾的木炭将其勾勒了出来,然后轮流拍照,作为“到此一游”的依据。
其实此山还有一处摩崖石刻“云起处”,我们三人分头寻找找了半天也未找到。打电话问远在广东的知情人高山松同志,他说在寺庙西边的悬崖上,要通过寺庙才能到达。而此时庙里无人,我们只得望庙兴叹。
无聊时我们仔细打量与山脊平行的石墙。瞿同志说,这里也是云起处,我深以为然。白石山作为浠城北边要塞,常有阵云在此升起。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朝统治者派卜颜帖木儿为统帅,调集几个省的兵力围攻天完国都浠水,白石山肯定是浠城北部战场;
明末崇祯七年(1633年)、九年(1635年)、十五年(1643年)明统治者曾三次在浠水与张献忠起义部队激战,其中九年的战斗是沿白石山——拔炉山一线展开;
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陈玉成部攻陷浠水,白石山也是两军争夺的焦点;
1943年6月16日,新四军第5师第13旅及第4、第5军分区各一部共4000余人,在浠水县城和白石山等地,对前来进攻的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16、第17纵队和湖北保安第8团进行自卫反击。共毙伤国民党军团以下400余人,俘副团长以下123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5挺,炮两门,步枪850余枝。新四军伤亡150余人。此战在军事上定名为白石山战斗。
山北有一座新修的庙宇,我们没有时间和体力前往朝拜,只有站在山顶,遥寄心旌一片,默诵我佛慈悲。
白石山矿体在山的东部边缘,也没能实地踏访。听说已经关闭,这自然是好事——白石山毕竟是浠水的龙脉,要好生保护;从环境地理学的角度讲,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
品浠水人文,观秀美浠水!
撰文:石泉 编辑&配图:詹佑麟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
石泉,实名阎生权,1961年生,浠水清泉镇阎河人。1978年赴西藏工作。曾历任行署秘书科科长,行署副秘书长兼受援办主任、地委常务副秘书长兼地直工委书记、专员助理兼经贸委主任、兼交通局党委书记等职。2009年从日喀则行署退休。比较关注经济理论和文化事业,曾主持一些经济课题研究,参与过《中国旅游大辞典》、《商业文化学》和《林芝区域文化丛书》等书籍的编写,兼任过日喀则文联筹委会主席,主持编辑《珠穆朗玛》和《绿雪》文学期刊(现改名《后藏文化》)品智海淘珍 | 享幸福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体现真情 分享传递友谊
公众号:Transl8classwaraid
留言是一种美德、转发是一种智慧 欲阅读更多,请↙↙↙“推荐阅读” !
推荐阅读
● 湖北颂
● 黄冈颂
● 浠水颂
● 神奇黄冈
● 灵秀浠水
●我的奶奶
●麻桥赋
●醉美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