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边的曼彻斯特》:一部美国独立电影却赢得一边倒好评,难道真的要奥斯卡?

2016-12-16 Wegmarken 深焦DeepFocus


海边的曼切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


文 | Wegmarken(旧金山湾区)

编辑 | 凯琳(天津)



国别:美国

导演:肯尼斯·罗纳根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 / 米歇尔·威廉姆斯 / 卢卡斯·赫奇斯  /  凯尔·钱德勒  /  卡拉·海沃德   /  泰特·多诺万 / 埃里卡·麦克德莫特 / 格瑞辰·摩尔 / 希瑟·伯恩斯

类型:剧情


前言

2016年的圣丹斯秀场,编剧出身的导演肯尼斯·罗纳根献上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抒情诗。独立影片《海边的曼切斯特》讲述了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Lee,中年男人,水管工,独居于波士顿一间简陋的公寓。由于长兄突然离世,他不得不回到家乡料理其后事,那些封锁在往事里的伤口不得不面对第二次撕裂。素描画般的海边小镇景色,现实与回忆的撞击游戏不停上演,渔船上的嬉闹声伴随着令人心碎的哭泣。罗纳根选择用自然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愉悦的忧郁,回荡着的是挥之不去的无可奈何:我们有权利选择逃避,有权利不与过去和解,有权利缩在坚硬的保护壳里,有权利选择如何继续早就遍体鳞伤的人生。



11月18日在北美院线上映后,该片更是收获了美国媒体的好评如潮,无疑加大了该片的冲奥筹码。目前已经拿下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并获影评人选择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海边的曼切斯特》在MetaCritic综评高达95分,给出了满分的《综艺》杂志评论道:“持续的悲伤和救赎的希望是和戏剧艺术自身一样永恒的主题,但是它们极少能勾起《海边的曼切斯特》里所有的这种揉杂了非凡的爱、愤怒、痛感和脆弱的幽默的复杂情绪。” 《纽约客》则评论说:“《海边的曼切斯特》里流线般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不禁想起《费城故事》。”男主角的扮演和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的光环则更为耀眼,已荣获哥谭独立电影奖、美国国家评论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沙漠棕榈成就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含《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在内的不少媒体更是直接在影评里盛赞卡西的表演,在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角逐中被广泛看好。

 

 

正文

从一众独立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有很多,对《海边的曼切斯特》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把平常不过的故事讲得婉转动人、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本事。


影片伊始几个精美构图的镜框里充盈着平静美好的小镇风光,一如片名,海边的曼切斯特。林立着的小屋色调明亮而温暖,蔚蓝海面上波光粼粼,好似跃动着一排排轻快的音符,不论景深如何变化,始终聚焦在一艘小船上:远处是正在掌舵的Joe,近处正值壮年的Lee和时年尚幼的Patrick握着鱼竿在甲板上打趣。一阵猝不及防,镜头切到了步入中年、胡子拉碴的Lee,面无表情继续着无趣的常规:倒垃圾、铲雪,独居的他做着一连串更显孤独的繁琐杂事,紧接着的是与顾客争吵、酒吧滋事,像一只脾气火爆的刺猬,时刻用具有攻击性的外壳掩饰内心深处不忍触碰的伤口。影片里有太多闪回,不同时空的交叉剪辑变成常态,观众恍若置身于一辆在荒无人烟的大道上疾驰的车上,然而时不时跳到路中央的野生动物迫使司机一次次踩急刹车,后座的你我惊魂未定,却依旧期待继续这揪心的旅程。这般讲故事的方法算不上新颖,却能够源源不断输送扣人心弦的感染力,记忆总是突然冒出来干扰当下的生活,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日常?只不过在电影里,它更强烈、更痛切、更一针见血。



影片对人物心理发展轨迹的描绘无比真实,使深陷在生活藩篱里的观众感同身受。故事的现实时间线,从Joe的心脏病突发过世到葬礼再到遗体下葬,本该是完全沉浸在泪水与伤痛中,拒绝任何一丝亮色。然而,罗纳根却选择另辟蹊径,呈现一幅完整的生活画卷,其中不可或缺的,除了眼泪,还有笑意。Patrick早已成长为帅气的少年,喜爱乘船出海,应付两个女朋友游刃有余,还是冰上曲棍球校队和乐队的主力。全景用得恰到好处,Patrick在校队训练时得知父亲过世噩耗,距离使得他的面部表情不可见。随后,他到太平间看了父亲最后一眼、即刻转身离去,当晚叫来了一群朋友高声聊天,在事务所等候室里漫不经心、手指不曾离开手机屏幕,葬礼上手机响个不停手忙脚乱到处翻找,然而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举动,都在看到冰箱里的冷冻鸡肉时化为乌有,联想到过世多日的父亲还在冷柜躺着,Patrick精神崩溃了,无忧无虑的假面或许只是为了不让撕心裂肺任意肆虐。作为叔叔的Lee彻夜坐在他床边的椅子上,看着他安稳入眠才得以安心,这一幕像极了回忆中那温馨与悲痛交织的画面:当年在警局,Joe彻夜未眠,等着接受警察问询的Lee,是亲人间的关怀支撑彼此度过最难捱的时光。即使经历再大的不幸,都不会时刻将悲伤挂在脸上,但悲伤从不停驻在身体的表层,而是不断向深处渗透,成为永远无法分割的分子融入灵魂。影片里的幽默来源于生活中不经意的过失,搬不上救护车的担架、夜晚被冰箱打得头疼、流血不止时响起的电话,这些经历者欲哭无泪、旁观者心疼万分却忍不住笑出声的瞬间,使得这曲悲歌妙趣横生。



贴近生活的无常将影片中真实的力量带上新的高度。接近片尾时,《我开始看到光明》(I’m Beginning to See the Light)的音乐响起, Lee漫步在曼切斯特的小巷上,轻快的脚步透出愉悦的气息,人生中最黑暗的篇章似乎已画上句点,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Randi出现了,和她第二次婚姻的孩子,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一场情绪失控的戏撕裂了一切伪装,膏药只能覆盖伤口,却不能保证其愈合,一旦重逢创伤的源头,泛起无休止的涟漪。那是一段抓不到重点的谈话,说尽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滔滔不绝不过被用来掩饰手足无措,转身离去写尽了又一个无疾而终。曾经彼此伤害过,和解不一定会让未来的自己好过一些,凝结的伤疤铸成了冷若冰霜的躯体,生活里不需要更多的牵强附会。片中用冷漠来掩饰悲伤的情节并不罕见,不分场合的情绪发作,狼狈不堪,就像那场火灾,Lee站在屋外、目光呆滞地注视着无情的烈焰,火光吞噬了一切,散落一地灰烬,留给他一辈子抚不平的伤口、解不开的心结,但活着是一种本能,一项充满了遗憾和悔恨的志业。影片震撼人心的力量注定离不开这番变化莫测,正如生活,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依旧需要去迎接新一天的阳光。



《海边的曼切斯特》里没有超级英雄,每个人既是反派也是英雄,在波澜不惊的生活里摸爬滚打。故事收归于平静,一种混合了妥协与精疲力竭的云淡风轻,镜头里有生活中最痛苦却也最真实的一面,这或许就是它最持久最不可阻挡的魔力。


其他作者简评

5/5 ★★★★★

一部后劲十足的电影,正如冷冽的美国小镇“海边的曼彻斯特”,Kenneth Lonergan用绝妙的剧作主次编排和克制的情感表达,将卡西·阿弗莱克扮演的Loser中年普通男人的形象描绘的入木三分。再加上卡西影帝级别的表演,让这部一开始不太受人关注的独立电影如今领跑奥斯卡颁奖季。痛苦必将永存,但生活还要继续,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海边曼彻斯特,也会有短暂的春天。

郭连凯(伦敦)

3.5/5 ★★★☆

Ira Sachs跳出同志题材,拍摄寸土寸金的纽约两个家庭因为房租发生的睚眦。无论成人的世界多么现实,孩子们的感情永远真挚。结尾两个镜头可能是我想多了,不然也太美好了(问过导演了,居然还真是crush)两个灵气逼人的小小人儿,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小玄儿(多伦多)







作者 | Wegmarken


寄居太平洋东岸的考拉。


编辑 | 凯琳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黑处有什么 | 釜山行 | 脱皮爸爸 | 佩小姐

新哥斯拉 | 呼吸正常 | 一句顶一万句 | 某种女人

月光男孩 | 香肠派对 | 比利林恩 | 逍遥骑士

毛骨悚然 | 捉迷藏 | 恋上哲学家 | 我不是潘金莲 

春去秋来 | 流星街 | 一个国家的诞生 | 红海龟

你的名字 | 德帕尔玛 | 一念无明 | 摇摇晃晃的人间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