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哪家强?沙马兰终于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文 | Shaw(青岛)
编 | Pury(厦门)
其实不管承认与否,奈特·沙马兰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行业“票房毒药”的代名词很久了。屡战屡败的他早已耗尽自《第六感》所带来的业界好评。接连不断获得2009、2011与2014年的金酸莓奖,使得他本人也“收获”了“烂片之王”的称号。这样一位“衰神”手里出现了太多无论投资如何庞大,主演多大牌,制作多精良,只要经其之手,也必定成为烂片的电影。业内都深知沙马兰实在过于执着于其自我感觉良好的假象中,无视看家本领已经不再新鲜的事实,在每一部电影中强调其个人特色“惊天反转”。
一直理直气壮表示要拍《不死劫》续集的沙马兰这一次,终于坐不住了,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续集也经由《分裂》的上映而最终得以敲定。甚至不惜在《分裂》结尾提供彩蛋告知一票观众记得买账。但是观众其实都特别想对沙马兰说:求你别再拍反转了。
M·奈特·沙马兰 M. Night Shyamalan
《分裂》的导筒虽纳入沙马兰手中,却还是在网络上吸引到大批观众的观影兴趣。不得不提的是,在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的惊人号召力之下,再辅助以“24个比利”的DID人群主题。博人眼球不说,更是给以观众更深的期待值。这一次,沙马兰也终于凭借《分裂》得以翻身,这场战役虽打得并不十分漂亮,但也不至于太难看。
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多重人格患者
剧情本身围绕凯西——一个和同龄人格格不入的女孩以及两个同学克莱尔,玛西亚展开。三个女孩分别由在《女巫》中呈现精彩表演的安雅·泰勒-乔伊(Anya Taylor-Joy)、《成长边缘》的善良少女海莉·路·理查森(Haley Lu Richardson),以及在英国电视剧《Skin》中表现出色的杰西卡·苏拉(Jessica Sula)饰演。三人在一起准备坐车回家的途中,遭到了一神秘男子的袭击和绑架,被囚禁在灰暗阴冷的地下室中,面临着未知的凶险命运。
绑架三个女孩的,是一个名叫凯文(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的男人。实际上,他是一位多重人格患者,支配着他的身体的人格,竟有23种之多。弗莱彻(贝蒂·巴克利 Betty Buckley 饰)是凯文的主治医生,她发现,凯文体内的人格之间产生了分歧,更糟糕的是,第24种人格正在慢慢形成,这个人格强壮、邪恶、残忍,一旦他获得了凯文身体的主导权,不仅三个女孩要遭殃,就连凯文本身都将性命不保。
影片打着23+1的人格数目,在预告片阶段赚足期待。但其实本片中真正出现的人格数目只有9个。男主角在一开篇就出其不意的绑架了3个女孩,也使观众对男主绑架3个女孩的缘由产生足够的好奇心理。
凭借其悬疑题材在圈内保有名声的奈特·沙马兰,这一次又将影片定位于惊悚加恐怖。观众们对于影片的期待是一种危险并美妙的东西,因为这种吸引力是令他们走进影院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观众总是乐于在进影院之前脑补所有经由预告和介绍带来的猜测和期望值。他们想看的东西在无形中也给导演本身施加了更多压力。
但奈特·沙马兰本人似乎也倾向于这种挑战这种压力。先不说其砝码——惊天大反转,在题材的选取上,沙马兰也选择了一个业内并非排行热门的题材:DID人群。
首先,人格分裂这一既定事实,作为故事前期介绍的必备因素和故事本身的设定基础早已传达给了所有观众,这也就增加了执导的难度。不论是如何将人格分裂描述的清楚且不无聊,还是怎样聚焦主人公的心理缺失,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导演的发挥,并且也很难轻易的把故事讲得精妙和独具新鲜感。更不要说,非常考验主演演技的剧情。
在这两点上,不得不承认的是沙马兰本人完成的非常出色。其一,导演将故事限定在了一个悬疑的内容之上,以绑架入手,再一层层剥开主人公不同的分裂人格,本身就令观众更有代入感。其二,沙马兰邀请了演技功力十分了得的詹姆斯·麦卡沃伊来扮演这一难度颇高的角色,也就为影片的获胜增加了更大的筹码。
在故事的讲述上,沙马兰将悬疑做到了极致。观众一直会持有的疑惑就是绑架的原因,以及主人公人格当中的不同部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两点上,沙马兰主要采取了分层的方式,逐一介绍不同的人格,而后在影片后半部分上演不同人格的交替,带来杂乱感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影片内容的悬疑程度。同时,影片除了将主人公的视觉表现点放在被绑架者之一的女孩身上,同时也附加了女孩的成长经历描述。一开始,我们会以为这是女孩不同于同龄人沉默寡言的造成因素,然后会设想这也许是女主最终能够成功逃脱的获胜至关因素。但最后的结局却并非如此,女孩的副线除了在本质上增加了剧情难度,也使得剧情内容更为饱满,从而剔除了单纯描述人格分裂者的无聊感。
说到此,观众或许会以为这部影片无论在剧情尝试上还是人物表现上都呈现了一个更为成熟的技巧。然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沙马兰所执着的惊人反转已经多的有点令人无法接受了。在预告前期,沙马兰就没有让一票粉丝对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牟足了期待。而且结果影片最后所带来的不同结局只是在影院收获了一堆“WTF”的惊叹声。这不是惊讶,而是无奈。两者的本质差异就是,第二个感受正是在逻辑和内容上的偏离正道所带来的影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有这类异常人格的人敏感多疑,他们总是妄自尊大,而又极易产生羞愧感和耻辱感。特点是不信任他人,妒忌,敏感,易怒,心怀怨恨,自负。在心理上,这些特征是人格固有的性格特点,符合人体基本情感模式,也不会超出异常人格的最终上限。
影片中,由主人公凯文的主治医师所提出的一个近乎于超自然的概念其实也都在电影还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谁成想,电影最终结局主人公尽然分裂出超自然的一种强大人格,除了在理念程度的不能接受以外,这一分裂的第24重人格the beast也近乎于变种+基因异变,反而在观感上造成了在看超级英雄电影的假象。这一点确确实实令电影剧情本身大打折扣,也更有观众直呼“X教授”分裂反变种成为自己的儿子“大群”。
从成片效果来看,这一结尾显得前后不搭,更是违背电影本身的本质意图,将惊悚硬生生扯到了搞笑的元素上。这种大胆而看似有趣的尝试,不仅激怒了那些本打着更高期待值的观众们,更显得莫名其妙。将心理描写变成了无厘头的科幻构想,相对于前期较为出色的画面来说,未免显得头重脚轻,让观众明显觉得最后力度过大,又丧失内里支撑。
诚然,抛开结局老掉牙的彩蛋和看上去只为续集做铺垫的高潮,整部影片前半部分所存在的特质和精彩是不容忽视的。影片前期铺垫的情感效果证明了它是一部让人不安的惊悚电影,作为幽闭空间心理惊悚的电影,一开始悬疑的设定,逐步展开主角多重人格的身份,再逐一展示不同人格的特征,从而推进电影剧情。
这一拍摄手法给观众以极强的探索欲。在开展人格解释的过程当中,通过主治医师的角色凸显,来表现对DID人群的尊重和保有余地。这一点也足以看出沙马兰的用心。主角凯文的人格也在詹姆斯·麦卡沃伊的表演下显得更为真实。不论是主导人格凯文的冷漠,还是服装设计师这一人格的极具同情心,或者是女性角色的行为举止塑造,还是9岁男孩的童稚和畏惧,这一系列本看似无从关联的各个人格,在麦卡沃伊的惊人功力加持之下,显得独具性格特色而又相互矛盾。
沙马兰做得最为成功的一点,就是集中展示少数几个差异显著的人格。这样一来,可以使得观众以着装和行为将不同人格差异分辨出来,而到了后期,就可以仅仅依靠角色之间截然不同的细微面部表情变化得以分辨。通过 “詹一美”收放自如的表演,将这些极富特色的角色融合成了一个单一却不单调,又具有潜在威胁性的人物。观众看到的也不再是一个个不同角色的大杂烩,而是一个从完整人格分支出来之后,被不同人格交替控制的真正的人。
除了归功于男主角一人精妙绝伦的表演,与之上演对手戏的安雅作为90后出色演技代表也赋予了人格更为完整的魅力点。作为她自身——一个童年惨遭不忍经历的女孩,自身创伤的隐忍痛苦和惧怕,面对海德威——9岁男孩人格时表现出的同情和机智,与同伴有不同意见时的理智和平静,对凯文的疑惑和惧怕,几种情感并存于这个女孩的体内。安雅也以非常令人惊叹的自然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将女孩的矛盾和蜕变展现的干净利落,令人称奇。不得不说,由她和麦卡沃伊之间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也足以令观众更具观影欲。
在画面的处理上,沙马兰所执着的近景特写,以及场景的变换,也连接的巧妙自然。缓解了主题从绑架到恋童癖再到人格分裂的黑暗,这些贯穿整部电影产生的强烈不适感,再加上辅助于剧情时而出现的冷幽默,这些轻松的时刻也更大程度上为电影本身增色。我们也特别想要对沙马兰予以称赞,这是兼导演与编剧于一身的沙马兰近年来最大胆、也是最成功的作品。 因为它不仅凭稍显任性和特别的方式深入探索了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留下了一个大胆尝试后令人讨论不休的结局。
这一次,万年烂片导演的沙马兰终于用《分裂》交出了一份的令人满意成绩单。
姐姐一起玩?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