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创作生涯就是半部台湾电影史

2017-03-20 Cari 深焦DeepFocus


文 | 婉儿Cari (台北)

编 | Silvia (蒙彼利埃)


谈及台湾电影,或许现下观众最为熟悉的还是1982年以后,以侯孝贤与杨德昌导演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然而台湾电影的发展并非断裂,事实上往往伴随着时局改变与社会风气变迁。要真正认识台湾电影,依旧需回过头来重新爬梳一路走来的演变脉络。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的六七○年代老电影,同样值得观众再次回味,也在华语电影的时代记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这数十年的岁月里,不得不提到的便是编剧泰斗张永祥的名字。今年第53届金马奖将终身成就奖授予编剧张永祥,他也成为金马奖史上首位获此荣誉的编剧家。


编剧张永祥累积创作的电影剧本多达120部,创作之丰令人惊叹。六七○年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每年都有近十部编剧作品上映。他的创作不仅量多而且质精,曾以《养鸭人家》(1964,李行导演)、《家在台北》(1970,白景瑞导演)、《香花与毒草》(1975,徐一功导演)、《源》(合编)(1980,陈耀圻导演)四度获得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更以《还君明珠泪双垂》(1971,刘艺导演)、《吾土吾民》(1975,李行导演)、《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李行导演)、《小城故事》(1979,李行导演)、《假如我是真的》(1981,王童导演)五度摘得金马奖最佳编剧奖,至今仍是金马奖史上获奖次数最多的编剧之一,与吴念真并列。


《家在台北》海报


编剧张永祥在剧本创作上涉猎的题材广博,从爱情文艺到家国抗战,从武侠江湖到奇闻怪谈,皆挥洒自如。他不仅仅是为导演、老板剪裁合身的剧本,更为每一部电影都赋予了自己的灵魂。


张永祥与自导电影



其实张永祥也曾自导三部电影,分别是《一封情报百万兵》(1970)、《警告逃妻》(1970)与《糊涂女司机》(1982)。其中喜剧电影《警告逃妻》由柯俊雄和恬妮主演。影片调性诙谐,以歌承接头尾。电影主题曲由刘家昌演唱,以直白逗趣的歌词轻轻撩拨又调侃夫妻关系。在具时代标志性的理发厅空间内,影片讲述老板邱金贵与老板娘李美英在一次误会后的分手与聚合,其中更穿插多段配角故事。


从登报广告「警告逃妻」到「寻找贤妻」,张永祥以该片对又爱又恨的夫妻关系、互相谅解的相处之道作了一番自己的诠释。虽某种程度上仍局限于重申道德常规,并具一定教化意味,但在叙事开展上其实又时时在为妻子发声,仍可视为是对时代变迁下夫妻权力关系改变的一次侧写。此外在导演手法上也有几处巧思,如呼应片中爱慕邱金贵的金小姐的诅咒,金贵险遭车撞,画面遂以无声呈现金贵与车主隔着玻璃理论、对骂,实在滑稽,又如让金贵直视镜头哀叹唤不回美英,也令人印象深刻。

 

虽曾尝试自导作品,但张永祥似乎依旧更钟情于撰写剧本。


《警告逃妻》海报


张永祥与众导演



张永祥与台湾六○年代的「健康写实主义」的电影潮流渊源深厚。


「健康写实」的电影制作路线是在1963年由当时的中央电影公司新任总经理龚弘提出。一方面受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影响,提倡写实手法,另一方面在时局氛围下,为免有揭露社会黑暗面的疑虑,龚弘也以「健康」来强调影片对真善美的人性的追寻。


这些影片走进田野,采拾乡土民风,呈现出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相当在地的电影样貌。虽然自如今看来,这些寄希望于旧道德伦理与人情味,并倡导农村经济建设的影片,并不足以因应快速变迁、多种价值矛盾碰撞的社会,并最终解决社会困境,但它仍是台湾电影的一次重要转向,一股有别于五○年代战斗主题影片的清流。


李行导演的《蚵女》(1964)首开其端,其后《养鸭人家》(1965)的大获成功,更开启了「健康写实电影」的年代。编剧张永祥即是以首部电影剧本《养鸭人家》一鸣惊人。影片受台湾水彩画家蓝荫鼎的山水画启发,展现乡土风光与淳朴民情。故事围绕女主角小月的身世展开,养父林老伯宁卖尽苦心饲养的鸭子,也不让小月被游手好闲的兄长朝富带走。影片虽处处流淌养育之情浓于亲情的温情感召,但编剧张永祥也巧妙将当时农村的养鸭风气、农复会对鸭品种的改革、歌仔戏班等融入其中,既散发自然清新之气,又传达了落地生根的理念。


《养鸭人家》海报


《养鸭人家》中一幕大雨赶鸭的场面,也让人联想起十三年之后脉络迥异,却同样由李行导演、张永祥编剧的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


电影改编自台湾作家郑丰喜以散文杂记形式撰写、家喻户晓的同名自传(1973),讲述他虽患有先天肢体障碍,却以坚韧意志在成长过程中奋斗不懈,并与大学同学吴继钊相知相恋,后结为夫妻的故事。影片由秦汉和林凤娇主演,上映后引起轰动,感动了无数人。


电影中,暴风雨夜童年郑丰喜独自一人跪爬前行,以幼小身躯赶鸭子、在水中浮沉的场景,震撼人心。从《养鸭人家》到《汪洋中的一条船》,赶鸭不再只是农村日常生活的切面,更直接呼应人物处境与故事主题。主人公郑丰喜自比汪洋中的破船,却在生命的激流中奋勇前行。这不仅仅是励志的个人生命故事,更让人由此反思当时的家国处境。编剧张永祥从郑丰喜的自传中提取素材,再将其戏剧化,让故事的每一丝起承转合皆牵动人心。之后编剧张永祥继续巧用「汪洋」意象,以台风夜的水中相拥描绘主人公郑丰喜与吴继钊冷战后的复合,在视觉上也与童年时的雨中赶鸭、水中浮沉形成呼应。无论是李行导演的导演技巧抑或张永祥编剧的叙事手法,在该片中都显得更为熟稔。



李行、張永祥在金马活动现场重聚首


事实上,李行导演也正是与编剧张永祥合作次数最多的导演。本届金马影展在征求编剧张永祥的意见后,特别选映了《秋决》(1972,李行)一片。该片也是编剧张永祥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在当年金马拿下多项大奖,电影剧本亦有出版成《秋决》(1974)一书。


影片略去年代不提,从着装上看应是古代,正如张晓风在书末的附录讨论中所提及,这样的淡然带过反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恒久存在的故事」。故事描绘杀人犯裴刚在囚狱中等待秋天处决的过程,原先一味埋怨奶奶的他,最终在妻子莲儿一点点的影响下,不再逃避。张永祥以简约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却留下了深厚的余韵。


编剧张永祥对于人物成长的把握与细腻描绘尤其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热血激昂的抗日题材电影《吾土吾民》(1975)中,依然保留了这样的特征。该片同样由李行执导,并集结王引、邓光荣、林凤娇、秦汉等人同台飙戏。


故事既刻划亲情的牵绊,又不吝于揭露在战乱年代人性自私与怯懦的一面。张永祥并不着迷于树立英雄,反是以「怕是天性,不怕是毅力」描绘了由秦汉饰演的教员李月亭从怯惧到承担的过程。而背着汉奸之名秘密抗日的友宾(邓光荣饰)与校长之女湘灵(林凤娇饰),也同样经历了从彼此误会到相互理解。此外,故事中的灵魂人物—中学校长杜兴汉(王引饰)所秉持的「教育为文化的根基」的理念,也贯穿了整部电影。


《吾土吾民》海报


同样是抗日题材,由李翰祥导演、张永祥编剧的《扬子江风云》(1969),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样貌。明明写的是抗日时期的情报战,却散发浓浓的江湖感,再结合李翰祥导演善用建筑空间的出色场面调度,实在精彩。电影中由杨群饰演的王凡个人魅力十足,游走于国军与日军间,亦正亦邪。


与近乎所有的间谍电影一样,这部影片同样也刻划王凡个人身分认同的挣扎。此外张永祥笔下的人物关系也经历多次起伏转折,张力十足,尤其是李丽华饰演的抗日旅长卓剑尘与王凡间危险刺激的关系。凭借精彩演绎,杨群与李丽华也以该片分获当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奖。


与不同导演合作,编剧张永祥总能为作品擦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事实上,除李行导演外,与张永祥合作最频繁的还有白景瑞导演。赴意大利学习电影的白景瑞深受意大利「新写实主义」主义影响。白景瑞第一部独立执导的电影《寂寞的十七岁》(1967)便是由张永祥编剧,一鸣惊人。影片由柯俊雄、唐宝云等人主演,故事细腻刻划幽微骚动的少女春心,虚实混杂。但不仅如此,故事更展现出对教育观念、精神病者的深刻社会观察,片中所揭露的诸多家庭、社会问题,时至今日仍值观众深思。与《吾土吾民》虽是不同的时空背景,但两部作品都透露出编剧张永祥对教育同样的关怀。


除了以上提及的李行、李翰祥、白景瑞导演,编剧张永祥还与其他多位导演合作,如由胡金铨、李行、白景瑞三位导演执导的《大轮回》(1983),刻划明朝、民初、当代的三世情缘,又如由王童执导、改编自作家沙叶新同名剧本的《假如我是真的》(1981),讲述大陆文革后的故事,由宋存寿导演、改编自唐宋传奇的《古镜幽魂》(1974),以人鬼相恋为题材等等。


纵然几位导演风格各异,张永祥的剧本却总能与之相得益彰。


张永祥与明星演员



许多过去观众耳熟能详的名生名旦,都曾出演张永祥编剧的作品,如李丽华、欧威、柯俊雄、邓光荣、甄珍、唐宝云等,还有在「三厅电影」鼎盛年代被称作「二秦二林」的林凤娇、林青霞、秦汉、秦祥林等人。


柯俊雄演艺生涯的重要转捩作品《寂寞的十七岁》,编剧便是张永祥。柯俊雄以该片获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也是亚洲影展的第一位台湾影帝;欧威在《秋决》(1972)中首度担任男主角,鲜活诠释性情转变的死囚裴刚一角,也获得了当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秦汉首次出演男主角的电影,同样是张永祥担任编剧的作品—《母亲三十岁》(1973,宋存寿导演)。该片改编自作家于梨华的短篇小说集《雪地上的星星》(1966)中的〈母与子〉,讲述错结难解的母子关系。其后秦汉更因出色诠释《汪洋中的一条船》里虽有先天残疾却努力不懈的主角郑丰喜,获金马奖与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奖肯定。


在《养鸭人家》(1965)中饰演女主角的唐宝云,以清新自然的演技广受欢迎,也因该片成为中影的招牌;在林凤娇短暂的演艺生涯中,其里程碑之作《小城故事》(1979,李行导演)同样是由张永祥执笔,林凤娇以此片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该片讲述出狱青年重新做人的故事,这也是钟镇涛到台湾主演的几部作品之一,同名歌曲由邓丽君演唱。


《养鸭人家》剧照


张永祥与改编电影



爬梳编剧张永祥的作品脉络,可以发现除了原创剧本,张永祥也有大量的改编作品。他改编的文本来源广泛,除了前述曾提到的唐宋传奇、剧本、自传等之外,改编最多的或许还是小说。张永祥就曾在一次访问中表示,他是「嗜小说如命」。


电影《原乡人》(1980,李行导演)即改编自台湾客家作家钟理和的短篇小说《原乡人》及其个人经历,由秦汉与林凤娇主演,记述了这位文坛先驱的坎坷一生。


电影《再见阿郎》(1970,白景瑞导演)由柯俊雄、张美瑶主演,揭露了台湾社会在经济起飞后的新一代道德矛盾。在创作时编剧张永祥即是受台湾作家陈映真早期小说《将军族》(1964)启发,而最终塑造出离经叛道又天真的阿郎一角。故事融入了深厚的社会观察,将目光投注在社会中受欲望驱使的小人物身上,极具企图心,这部电影也成为了白景瑞导演的代表作。


电影《家在台北》(1970,白景瑞导演)由柯俊雄、归亚蕾等多人主演,是编剧张永祥以台湾作家孟瑶的小说《飞燕去来》为基础改编。影片讲述从海外返国的一众年轻人的故事,最终他们都选择留在台北。故事把握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因应发展建设的主题意旨,也是回看当年台北地景的重要作品。


到了1970年代,以抒情文艺为主基调的「三厅电影」大受欢迎。所谓「三厅」即是指爱情文艺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餐厅、客厅、咖啡厅,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由台湾琼瑶言情小说改编的电影。琼瑶小说自1960年代中期纷纷被搬上大银幕,编剧张永祥也曾先后改编过十部琼瑶小说,如改编自同名小说、由秦祥林、甄珍、葛香亭等人主演的《心有千千结》(1973,李行导演)等。


《心有千千结》剧照


编剧张永祥的作品甚丰,不及备载。金马奖今年将终身成就奖授予编剧泰斗张永祥,既是再一次揭示了编剧这一角色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更是提醒广大华语圈观众,在过去仍有众多尘封的作品值得再次被揭开、重新认识。即使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在美学、叙事等层面上电影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是要捕捉那个时代的气氛,它们仍是最佳的窗口。在它们的年代,它们都是最好的电影。



参考资料


访资深金马奖编剧张永祥 - 从职业军人到职业编剧 / 王晓兰http://thebricksusa.org/index.php/2014-04-02-08-34-12/2014-04-02-10-37-24/157-2015-11-19-04-25-24


一九六○年代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在台湾的折射:以白景瑞的「健康写实」电影为例∕简伟http://act.tnnua.edu.tw/?p=753


张永祥·《第六个梦》.三厅电影的先河∕陈炜智http://campus.chinatimes.com/20160818003861-262307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郑大圣 | 赫尔佐格 | 伯格曼 | 玛伦阿德 | 祖拉斯基

尼娜霍斯 | 杨超 | 拉夫达兹 | 波兰斯基

是枝裕和 | 库布里克 | 贾樟柯 | 范俭 | 赵德

刘郁 | 瓦伊达 | 张律 | 万玛才旦 | 鲍勃迪伦

伤害 |  | 皮罗斯马尼 黑暗宇宙 | 谍影重重 

爱乐之城 | 星际迷航 | 夜行动物 | 降临

春梦 | 大洋之间的灯光 | 弗兰兹 | 清水中的刀子

屏住呼吸 | 杀戮演绎 | 七月与安生 |  

战场来信 | 釜山行 | 踏雪寻梅 | 追凶者也 | 塔洛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