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歌手、诗人、导演、演员...... 五部电影带你迈向真实的鲍勃·迪伦

2016-10-21 qtn 深焦DeepFocus
关于鲍勃·迪伦有五部电影你可以去看

文 | qtn(北京)编 | 岛。(武汉)
鲍勃·迪伦像在上世纪中叶出生的大多数美国小镇青年一样,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也是个影迷。年少时娱乐方式匮乏的迪伦,除了和朋友组乐队翻唱猫王金曲之外,课余时间就是用来泡电影院。他经常幻想自己是《无因的反叛》里的詹姆斯·迪恩,和《飞车党》里的马龙·白兰度。

来到纽约以后,鲍勃·迪伦的电影趣味变得丰富了起来。他在自传里谈过对费里尼的《大路》与《甜蜜的生活》的热爱;他甚至和朋友商量过要翻拍特吕弗的《射杀钢琴师》。然而讲述美国人坚韧意志的好莱坞老电影,一直都是迪伦的最爱:约翰·福特的《愤怒的葡萄》,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西部片《枪手》(The Gunfighter, 1950)。即便在略微年轻一些的演员里,他喜欢的也是那种能唤起好莱坞老派硬汉形象的一类。他曾在自传中多次称赞米基·洛克在八十年代的表演,虽然他称赞的那几部电影,如今早已被人遗忘。



对于影迷迪伦来说,参与电影创作是件顺理成章的事,而他在电影史上留下的印记也堪称显著。他是影史留名的杰出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也为西部片谱写过史上最佳的原声音乐之一;他曾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且有演员曾因为对他的演绎获得奥斯卡提名。下面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关于迪伦我们可以去看的5部电影。


别回头

Dont Look Back

1967


D·A·彭尼贝克对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跟踪拍摄,现已成为“直接电影”系纪录片的代表作。


影片的冲击力,正在于它不做修饰的“直接”风格:没有解说语,没有访谈,没有字幕卡,没有对事件的干涉,在摄影机与拍摄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障碍。


然而迪伦本人却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他认为自己的形象在成片中受到了导演的歪曲与操纵。


不论怎样,关于迪伦的几段经典影像资料都是出自本片:他对《时代》杂志记者的智商碾压与人格羞辱,他对英国民谣歌手多诺万的轻慢态度,以及他与同为著名民谣歌手的女友琼·贝兹在房间内即兴合唱的动人时刻。


比利小子

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1973

与萨姆·佩金帕的多数电影一样,《比利小子》在上映时遭受了制片人的残酷删剪;然而自从本片初剪版在上世纪80年代末重见天日之后,评论界已经将它评为佩金帕仅次于《日落黄沙》的杰作。


影片讲述了西部狂徒比利小子被老友帕特·加莱特所杀的故事,映射着在尼克松时代的美国,腐败保守的老派人士与纯真叛逆的年轻人之间的代际斗争。


迪伦在片中饰演比利小子的跟班牛仔,并为影片奉献了摄人心魄的原创配乐,和催人泪下的名曲《敲开天堂的门》。


3 雷纳多与克拉拉

Renaldo & Clara 1978

鲍勃·迪伦唯一的一次剧情片导演尝试——事实上我们也很难说清,这部接近4小时的大杂烩究竟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迪伦与其伙伴“滚雷”巡演的现场段落,夹杂在迪伦为影片创作的虚构段落当中。

迪伦邀请了《扎布里斯基角》与《德州巴黎》的编剧萨姆·谢帕德(Sam Shepard)为本片编剧,但到最后,迪伦更喜欢的创作方式还是即兴发挥。


大体上,本片的主题是身份与扮演:迪伦曾将以舞台作为主题的法国电影《天堂的孩子》作为本片的重要参照对象。


在片中,迪伦饰演雷纳多,他当时的妻子莎拉饰演克拉拉,罗尼·霍金斯饰演迪伦,罗尼·布莱克利则饰演莎拉,单单是这种布努埃尔式的角色扮演,就足够把人绕晕了。


为数不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认为,它是一次雄心勃勃的失败实验。对迪伦的电影创作感兴趣的影迷,可以选择性观看他在2003年编剧并主演的影片《蒙面与匿名》,这部电影没那么雄心勃勃却同样失败,不过里面至少有一大堆明星。

迷途之家:鲍勃·迪伦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2005

鲍勃·迪伦和马丁·斯科塞斯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很多年之前。马丁成名作《穷街陋巷》的制片人乔纳森·塔普林(Jonathan Taplin),刚好是鲍勃·迪伦和他最常合作的乐队The Band的巡演经纪人,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马丁大概就拍不成他的音乐现场纪录片《最后的华尔兹》,以及他之后几十年里的一系列摇滚纪录片;他的剧情片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好的音乐口味。


从《赌城风云》到《禁闭岛》再到《华尔街之狼》,马丁电影的音乐总监一直都是The Band的灵魂人物罗比·罗伯森(Robbie Robertson)。

除去这些掌故之外,马丁关于迪伦的传记纪录片《迷途之家》,确实是一部能让你全方位了解他的早期生平的杰作。


马丁坦承,即便在完成这部电影之后,他仍然对极度注重隐私的迪伦知之甚少。但至少通过对迪伦音乐脉络的梳理,对迪伦童年的回顾,以及同时代其他歌手对迪伦的评价,马丁尽到了他的最大努力,将迪伦还原为了一个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理解的凡人。

我不在场

I’m Not There

2007

托德·海因斯的这部剧情传记片,是最为大众所知的迪伦电影。影片的片名源自迪伦的一首私藏歌曲,同时也能让人想起迪伦最爱的诗人兰波的诗句:我是其他人(Je est un autre/I is another)。凑巧,兰波也是迪伦在片中的六重人格之一。
除了兰波之外,海因斯还将不同时期的迪伦设置成了其他五种不同形象:扒火车探望伍迪·格斯里的黑人少年,希斯·莱杰饰演的电影巨星,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抗议与福音歌手,理察·基尔饰演的西部隐士,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雌雄同体的刺儿头(她也凭借此次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个人来说笔者并不是特别喜欢这部影片,因为与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部分关于迪伦的评述一样,它提供的只是关于迪伦的几种符号。然而对刚接触迪伦作品的观众与听众来说,影片依然是一次不错的入门级导览,毕竟符号是迈向真实的第一步。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再见瓦城 | 玛纳卡玛纳| 伯格曼的十年

春梦 | 小姐 | 恋人们 | 瓦伊达

水瓶座 | 比海更深 | 各有少年时 | 奇幻森林

小姐 | 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 | 当我们17岁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我们在全世界和你看电影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推广/合作/活动请添加微信号
——clumsycle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