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盗式的离经叛道,拆解加勒比海上的那些事儿
《加勒比海盗》三讲
叛逆商业片的文本构成
文 | 吉他四
编 | bastard
我们惊叹于《加勒比海盗》系列带来的无穷乐趣——当你动手拆解一部商业片时,尝试去计算一下,除了特效、奇观、巨星、价值观和英雄主义式的紧张情节这些大块的零件以外,还剩下些什么。《加勒比海盗》令人惊喜连连,除开票房成功这样的佐证以外——丰厚的回报让那些把德普的形象斥为基佬的迪斯尼高层闭了嘴——当我们往影片内部摸索,尝试去剖析它的商业零件时,仍然能得到一些稀有罕见的细节和信息,令人如获至宝。
文本——我想借用这个尽可能模糊、宽泛,但却十分称手的概念,来描述我对商业片评价的一些心得,这也是本文的目的,尝试告诉大家如何品尝一部高水平的商业作品。
在我看来,所谓“文本”,就是指一部影片的零部件构成,它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影片应该看起来是什么样的,既包括故事内部的环境、人物性格、故事走向等因素,也涵盖形成影片风格的景别、用光、色彩等方面。
譬如我问:一部传统的西部片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应当会想到荒凉开阔的西部景观,奔驰的马车与印第安追兵,游荡在小镇街道上的自命不凡的牛仔,法外之徒和极力在法官赶来之前维持秩序的警长。
从《速度与激情》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大片对文本的取舍:它原本只是一部美国肌肉车竞速片,近年的几部为了扩大它的受众面,革除了原本街头赛车的文本,加入了侦察、警匪、跨国犯罪等元素,这也使得它从一部描写赛车的电影转变到赛车、肌肉主题的犯罪动作电影。
谍战题材大片,不同的文本编制方式造就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谍中谍》的流丽,《谍影重重》的铁硬
“零部件”实在是一个不尊重艺术创作的词,但是对于商业片来说,其文本中必然包括几样能引起票房号召力的零件。商业片的流水线,要求文本能够像福特汽车的零件那样标准化、通用化生产,以做到高效地相互拼装。
令人泄气的是,无数次失望至极地走出影院令你意识到,市面上许多片子都是由大IP和时下流行的文本元素拼凑起来的。像药品一样,文本被封装在一只只小玻璃瓶里,精确地分门别类,贴上小标签,那么文本的内涵必然迎来僵死的那一天——动脉硬化是文本的大敌。
而《加勒比海盗》告诉观众们,一部优秀的大片,除了提供寻常的服务项目——坐拥约翰尼·德普、凯拉·奈特莉、奥兰多·布鲁姆等一线明星,一流的美工与特效,无与伦比的海战片段——还应该以一种海盗式的离经叛道,用一套极其开放混杂的文本系统带来不寻常的观影愉悦。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把《加勒比》排在《魔戒》之上——两者都是以奇幻故事为前提,所谓奇幻,便是要极力说服观众离开真实世界,进入一个更多彩的虚幻叙事中——从这个意义来说,《魔戒》是尽力走进去,而《加勒比》却要时常走出来,相比于前者的封闭式文本,《加勒比》在奇幻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游走周旋,因此,它的文本系统涉及到两个世界的碰撞,天然具备了更庞大的信息量,所有常见的套路往往突然被搅局、中断,随处可见海盗式的临时起意、随机应变。(以上的对比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只是为了说明《加勒比》文本之开放性,无意分出高下,仅在笔者个人的趣味中《加勒比》比《魔戒》胜出一筹)
《魔戒》的文本是天然封闭的,它必须运用一套特定的电影语言,来构建一个完全的魔戒世界,让观众进入——而《加勒比海盗》并不在乎你进不进入
1
当我们谈电影设计
如果说剧情顺着时间纵向流动,那么“设计”则能增加横向的规模,即“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意思是你在一段十秒钟的剧情中能看到多少东西——设计,包括视效、镜头语言、布景和走位等等,负责让一截剧情的剖面扩大。
又是一段对话桥段——哦不!我们不想看对话!你们除了会说“这个世界已经陷入危机之中了”和“他们抓走了我老婆”以外还会说些什么?拍摄一段对话自有其门道——用对白来交代信息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有很多额外的信息不一定要写入对白中,而是通过一些语言之外的设计传达出来。
在《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中,比尔·特纳初次现身,有一段与杰克的精彩的对手戏。比尔·特纳曾是杰克的船员,此番被凶神恶煞的戴维·琼斯派来,催杰克还清债务,不然就葬身海底。整段对话戏从老友叙旧,变成性命相胁,如此打的转变,用一个巧妙的、颇具舞台感的“绕柱”走位实现:
全景,杰克岔开话题,从柱子一边溜开
“真有意思,人为了逃避死亡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比尔特纳从柱子另一边出现,将镜头拉至中近,气氛瞬间拉紧
“你和戴维·琼斯还有债没还。”
拉至特写,进一步紧张
“你这次没法靠花言巧语脱身。”
“柱子”扮演了一次正反打的切换线。在“绕柱”处理后,杰克的站位由镜头的右边——松散的站位:
变成了左边——两人对峙:
这是视听语言中的一种高级技巧。通过场景中一根简简单单的柱子,影片完成了三个景别以及杰克站位的完美切换,用纯试听的方式收紧气氛,体现出两人的力量对比。有意思的是,这种“绕柱”走位属于表现力过强的调度,一般在歌舞片和动画片才会出现,而《加勒比》拥有其文本开放的天然优势,相当于借用了这种调度。
“借用文本”难免与影片的初始语境产生矛盾——在《加勒比海盗1》杰克船长出现之前,我们所见的文本仍然属于正常的古装奇幻。所幸,影片不啻将这种矛盾设计成一种喜剧效果,看看杰克船长的出场便知:
意气风发的船长驾驶着……一条沉船入场。你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正剧:杰克的入场搅乱了原本的文本秩序,使得之后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这种不安定的文本因素还在不断扩大,直到杰克与威尔(奥兰多·布鲁姆饰)的第一场打斗——这场并不常见的打斗戏仿佛是成龙的“喜剧武打”附体,并非你死我活的血斗,反倒像是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调情——这种仿佛从动画片中拈来的充满想象力的打斗,继续让文本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同时其轻松观感正好能调节正剧的节奏。
《加勒比海盗》系列的打斗戏是一大亮点,有大量的环境互动,比如《加勒比海盗1》中,这台板车变成了蹦床,把杰克和威尔从地面打到了房梁上,仿佛成龙的“喜剧武打”,或者是巴斯特·基顿的动作喜剧还魂附体
作为当时的特效巅峰,第一部结尾的打斗,让演员穿梭于月光与阴影之间,不断变换着人与骷髅的形态——更不用说这场戏之前,杰克设计了两个调虎离山计,使得两个战场相互穿插,不断调节节奏
第二部的“水车打斗”更是堪称绝伦,这整场戏中聚魂棺的几度易手更是令人惊叹
2
英雄主义作为佐料
英雄主义这种古老的文本,已难当剧情主线的大任——如今没有人会对无私地行侠仗义这种套路买账,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以功利为主旋律的人类社会。从叙事上说,几乎任何“故事”都可以用“目的”来衡量:目的拉扯着故事前进,而英雄主义叙事中的目的是被限死的,这就很难造就出一部文本颇有分量的影片。
或者说,既然目的被限死了,那我们就从达成目的的“手段”上进行创新,比如贱贱……
《黑暗骑士》革新性地采用了“自反式”的黑暗英雄主义,也就是说,英雄本身时刻面临着自我否定甚至毁灭的难题,诺兰此举几乎影响了往后所有超级英雄电影的文本走向,如《超人:钢铁之躯》和《钢铁侠3》中,主角都要面对一个“自我存在合理性”的难题。
既然这样,多目的的故事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加勒比》中的海盗可不关心什么英雄主义,而且个个心怀鬼胎。在第一部中,威尔还是一名满腔正义的热血青年,却在杰克的手下连遭嘲讽:想要从海盗的手里就出你的爱人,就得用海盗的方式行事。威尔强行打乱杰克的计划救出伊丽莎白(凯拉·奈特莉饰),却遭到杰克的小小出卖。
在故事中,英雄主义始终因为杰克的阻挠而无法畅行,同时,杰克的机会主义做法又让威尔的无脑英雄思维悄悄转变,这都使得《加勒比》的剧情出现不断的变奏——威尔和伊丽莎白这对“正常人”的人生轨迹,与杰克的海盗生涯产生粘性,不断靠近又忽然叛离,在这种“海盗不海盗”的弹性中,诞生了大量的文本空间——任何看起来像是主线的线索都会随时中断,任何主义都会立刻变脸,像是海盗之间的相互欺骗与背叛。
威尔救出了伊丽莎白,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起码杰克的目的没有达到——他转而与宿敌巴博萨船长合作,出卖了威尔,但旋即杰克又遭到了巴博萨的流放
在第一部结尾,威尔劫法场,义释杰克。这一部的票房轰动让迪斯尼决定立马开拍2、3部——《聚魂棺》和《世界尽头》是展现杰克野心的完整篇章,他意欲取代戴维·琼斯成为“飞翔的荷兰人”的船长,走上永生自由的海盗生涯;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了他的棋子,而《聚魂棺》因为处在这一个“局”的铺开过程中,显得尤为精彩。
威尔、伊丽莎白与杰克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文本空间的扩张,使得正/邪、善/恶难以辨别,人物的走向无法预测,像海盗船一样左右摇摆——原本善良的伊丽莎白,怨恨于杰克的不断背叛,最终将其锁在黑珍珠号上等死。
英雄主义也不是没有坏处,它能给人带来胜利的快感、惩戒的快意。因此,英雄主义不能作为主线,而是一味佐料,就好像八角不能当菜炒一样——它总是在紧要关头才稍稍现身。在第一部中,杰克惩戒了曾经背叛他的巴博萨,第二部则是杰克在海怪攻击黑珍珠的最后关头回归,救下了船员。
3
搅局者与中间人
毋庸置疑,杰克·斯派罗是“加勒比海盗”系列的灵魂人物,很可能也是电影史上最具魅力的船长之一,他和他的身体一同传达了“自由”一词最为迷人的部分——无拘无束,周旋于黑与白之间,烟熏妆,嗜酒但不滥杀无辜,擅长用最节能的办法搞定最棘手的难题。
他是全片最大的活宝,也扮演着让影片文本松络筋骨的活性剂——如此前所说,任何一条剧情线索,到了杰克这里肯定会被搅乱。但应当指出的是,杰克的搅局,每每介入事端,首先是以一名中间人的身份发挥作用的——在《加勒比海盗2》中,威尔想要救伊丽莎白,杰克便告诉他聚魂棺的钥匙可以做到,于是威尔给他搞到了钥匙;伊丽莎白也想救威尔,杰克便告诉她聚魂棺可以做到,于是伊丽莎白也顺理成章地帮助他找到了聚魂棺。每个人物的意愿都要靠杰克来牵线搭桥,然而正是人物原本意愿与杰克的小算盘之间出现矛盾,混乱便产生了。
《加勒比海盗1》中,海军想要剿除海盗,海盗想要灭掉海军,两方在杰克的牵线搭桥中,产生了混战;杰克正好因此支开了巴博萨的海盗大军,单独对峙
杰克游走在威尔、伊丽莎白、穷凶极恶的海盗和同样穷凶极恶的东印度公司之间,周游斡旋,剧情也随着他的步伐在几个阵营之间穿针引线,因此《加勒比》的文本始终呈现为一个“局”,大的矛盾与小的算盘并存,而不是仅限于所谓正邪势力紧张的对抗。
对抗,一方压倒一方,在叙事中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概念。而《加勒比》系列想让我们看到的,或者说我们在杰克那里看到的,是一种共存,共同制衡,在平衡之下的自由。威尔、伊丽莎白、巴博萨、戴维·琼斯,不过同为这场游戏中的赌徒,被“自由”迷得七荤八素、无法自拔的人,在这样的名义下,他们自称为海盗,并付出代价——杰克也要付出代价,有时是生命,有时是尊严,有时是船长的地位——他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当上永生的“飞翔的荷兰人”的船长,甚至还把黑珍珠号给弄丢了。不过这对他来说是件好事,一切都不那么明确是件好事,只要能留条小命,只要还有朗姆酒,自由就还有希望。
当威廉被戴维·琼斯杀死,杰克来到了一生最蒙羞的一刻:聪明一世,将所有人玩弄在鼓掌间,却连一位朋友都救不了。为了复活威廉,他不惜让出了自己辗转以求的“飞翔的荷兰人”的船长地位
- FIN -
点击查看往期关键词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