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49!好莱坞新大神的诞生还是庸俗伦理价值的还魂

2017-11-08 深焦圆桌 深焦DeepFocus


策划/深焦编辑部

编辑/贰叁


前言

《银翼杀手2049》,一部让影迷望眼欲穿几十年的作品,终于在2017年的尾声降临尘世,没有那个影迷能忽视它的到来,然而,当最终的K躺在阶梯上凝视着飘雪释然之时,凝视着银幕的我们却似乎陷入了困惑,“这是否是我们苦苦等待的那部电影?”也许,当丹尼斯维伦纽瓦从雷德利斯科特的手中接过这份艰巨的任务时,便已经注定这会是一场出力却很难讨好的博弈。本期深焦圆桌,将围绕影片与作者,尽可能的剖析《银翼杀手2049》的种种真与假,是与非。



主持人介绍

文森特九六:一个爱看电影的麻醉医学生


嘉宾介绍


开寅: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电影理论博士,影评人,上海电影节选片人,笔名九只苍蝇撞墙。


兰天星:哈佛视觉研究系学生,主修电影制作。


顾草草:哲学系,业余写稿




主持人:


各位老师大家好,《银翼杀手2049》在各位老师的心目中作为一部科幻经典的续集是否完成的称职?尤其是九叔,没记错的话是最早的一批在豆瓣标记“想看”并充满无限期待的人,但最终对本片的评价却很是糟糕。另外,还有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那就是进入好莱坞创作体系后的维伦纽瓦,同“无冕之王”罗杰迪金斯比起来,到底是谁更多的成就了谁?

 


开寅:


首先对我来说,《银翼杀手2049》是一部水平正常的好莱坞电影,起码比《变形金刚》《速激》《极限特工》这些浑水摸鱼的好莱坞大片要强很多。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它比第一集原作的水平要差很多。这个差我觉得是全方位的,无论是主导思想,剧作还是演员表演,这部续集都乏善可陈。也许经过三十多年的技术进步,它显然在单场的视觉特效制作上要比第一集水平高(这点再不行,那主创团队干脆去自杀好了),但是在视觉效果和影片的主题思想相结合的方面,它依然远不如第一集水平高。


《银翼杀手2049》 vs 《银翼杀手》


如果笼统地概括一句,我认为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影片的立意与原作的巨大差异。原作实际上隐含着强烈的对人类思维模式的质疑,而带着超越人类思维模式去寻求精神释然自由的意图,而续作居然退回到人类浅层情感欲望的层面,在儿子找爸爸,是否能传宗接代等家庭伦理剧的层面上纠缠不休,实在是庸俗到了极点。它显示续集其实是一个内核思想极为保守陈旧了无新意的典型好莱坞大众商业电影。无论它的外表如何光鲜华丽,都掩盖不了其气质的土鳖。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以及它与导演维伦纽瓦有着怎样的关系,相信会在随后的讨论中有所涉及和展开。


Ryan Gosling&Denis Villeneuve


至于维伦纽瓦和迪金斯的关系。我觉得远在维伦纽瓦开始拍着长片之前,迪金斯就因为和科恩兄弟的合作已经在好莱坞建立了很高的声誉。而维伦纽瓦在2049之前仅仅是一个在好莱坞拍过两三部独立制作影片的外来者而已。2049其实才是他第一部真正踏入好莱坞主流的片子。所以应该是迪金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维伦纽瓦在好莱坞得以立足并展示自己的特色。



兰天星:


开寅老师说2049是一部好莱坞电影,但我的体验却刚好相反—几乎从一开场,我就在心里不断惊呼“好莱坞大佬们一定是疯了才会投这样的电影。”无论是细致的氛围营造,还是缓慢的叙事节奏,甚至高潮戏的缺失,都让本片更像一部欧洲作者电影。如果说近年来大片的佼佼者《谍影重重》和《黑暗骑士》是把好莱坞的精华发扬光大,2049却是从本质上反好莱坞的。从这一点来讲,放眼整个21世纪它都算是独一无二。而再往前推几十年,和它最好的类比正是《银翼杀手》原作。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维伦纽瓦的最大长项是氛围营造。这一点在《降临》体现的最为明显。从浓雾,山丘,金属飞船到外星人的肢体,维伦纽瓦对各种材料的质感有极强的敏锐度,并以此来赋予各个空间独特的气氛。《银翼杀手》的世界观远远超过《降临》,也给了他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复制人贴着塑料膜缓缓滑落,蜜蜂爬满高司令手背,森林转瞬之间化为金属墙壁,这些都是充满维伦纽瓦印记的点睛之笔。而像全息投影这种科幻片中老掉牙的设定,也依靠他对材料的想象力,以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被用来呈现全片(个人心目中)最震撼的一场戏。《银翼杀手》成为经典的一大原因就是它由黑夜、霓虹灯、烟雾、玻璃等元素而营造出的独特氛围,而2049几乎在环境渲染上和原作达到了一样的高度。


银翼杀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但2049在两个方面上和《银翼杀手》有明显差距。首先是文本。2049的剧本相当出色,但它是一个以人物为核心的本子,发力点在于对角色情感的挖掘。而《银翼杀手》不但有同样成功的人物塑造,还有远超续集的文本深度。如果把《银翼杀手》改编成话剧,它将依然可圈可点(想想结尾的独白呈现在舞台上该有多棒),但2049却难以获得同样的效果。其次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银翼杀手》里的人造人、巨幅LED、金字塔大楼都已经成为了经典,但2049却没有任何同样出彩的设定。不过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原作太过经典,很难在此基础上有突破。《星球大战》在原三部曲之后,也再没创造出千年隼、R2D2这样经典的形象了。


罗杰·狄金斯 Roger Deakins


迪金斯和维伦纽瓦应该是互相成就。他们两人在视觉语言上各有所长,维伦纽瓦更关注材质,迪金斯更关注光影(非迪金斯掌镜的《降临》在光线的运用上就比2049逊色),他们的合体大概是当今好莱坞最美的事情。



顾草草:


我同意开寅老师说的,是个水平正常、对我而言只有视觉(听觉没有)的好莱坞电影。票房不够好看,不是它假装文艺片、假装和82年一个路线的借口。作为续集来说,不大行。

 

在我心里维伦纽瓦以前也不是拍文艺片的,套路工工整整,没少抓紧用明星,那些个就是钱不多,小片儿。

 

表演乏善可陈,那不满意这个事儿,就说两样,剧本和视觉呈现。



剧本显然是费了好一番功夫的——费在哪里呢?费在忙着各种用典,好和原著小说以及82年《银翼杀手》呼应上,生怕观众看不出来这是一部亲生续集啊。粉丝可以当竞猜游戏看。维伦纽瓦用《降临》证明了,他不会把握“忠于原著”这事儿。那只能感谢编剧,活儿干得很细。还费在各种塞元素串套路上,复制人妓女、os系统做爱、推翻图灵测试的检测、记忆闪现、偶像陷落等,生怕观众看不出来,这是一部科幻片。如此看来,倒更像是一部粉丝电影,兰天星这个讲得我同意,和现在这些个star wars续集的问题一样,基本没有什么原创力可谈。原创力应该体现于想象力,sci-fi同时是science fictionspeculative fictionscience的部分毫无长进只有抄原作装正统,细节上别说未来了甚至落后2017年科技(今年苹果face ID可以打脸本片)speculative的部分就更差了,深度不够这个部分开寅老师说了。后面可以再展开。


被网友戏称为“京霾2049”的场景


摄影很好,一种昂贵、技艺性的好,值得赞美。一种可以预料的赛博朋克审美补充,废土美学。生活在北京的人可能觉得毫无违和感吧,且Video game已经打败了这种美学尝试,不过是大银幕的震撼度增强几分(几分啊?)。但和其他有废土场景比,是可以招式里见真章的。非废土的部分…诶,82年赛博朋克是有根有源。这一部画面上的创造和厚度就不指望了,毕竟有《降临》在先,告诉大家维伦纽瓦想象力到顶就是空、慢、满。加上汉斯季默这套和《敦刻尔克》无缝衔接的配乐,这不是未来,这就是讨厌的不断重复自己的2016。


想看高司令和《她》中的语音系统以《攻壳机动队》的形式在《移魂都市》里谈场《全面回忆》一般恋爱吗?敬请关注《银翼杀手2049》!



主持人:


感谢各位老师的回复,顾老师的总结好辛辣,哈哈哈......


首先就九叔阐述的“影片的立意与原作的巨大差异”和兰天星老师提到的原作“远超续集的文本深度”上来讲,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原版中针对人类思维认知的超然讨论,在这部2049中企图复制在高司令饰演的K身上,借K对自身生命存在真伪和意义的探索,向原作的高度攀登,但最终这个设置却基本沦为了单纯服务于情节上的“反转”,将表达空间更多的让位给了更通俗的普世伦理情感?不知两位老师是否这么看。




开寅:


82年版的《银翼杀手》内含着一个对人类的生存欲望诉求强烈质疑的母题。这些复制人原本遵循着人类的生存模式,以延续生命为唯一的目的。但在不断被代表人类的戴克屠戮以及有限的生命达到终点而续命无望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时间长短而在于它于瞬间爆发所释放出的灿烂光芒和所拥有的感性体验。而影片中的主角戴克从罗伊的诗意死亡中也领悟到了这一点,无论他是否是不是复制人,他都不会再为一个以剥削和奴役为宗旨的社会架构服务,另有充满感性与情感体验的生命在等候着他。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如果我们可以把《银翼杀手》称作是一部赛伯朋克电影的话,那么它的“朋克”性就体现在这一点对人类生存模式的根本性反叛上:为了生存而生存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可以超越这一惯性的思维逻辑,那么在人类固化的思维模式之外,依然可以有无限自由的生命体验。换句话说,是不是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人类也变成为了一个问题。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银翼杀手》讲述的是复制人,但实际上它把复制人做为人类的一面镜子来探讨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物理生命可以延续一年和一百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了续命大家都要活在由此而激发的欲望、冲突和暴力之中。只有摆脱这一框架逻辑,人生才可能面对新的契机。

 

我想,当年的《银翼杀手》之所以在上映之初遭到冷遇和失败,正是因为这一点对人类正常生命逻辑的挑战精神让很多观众感到了不解和不适。它的魅力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酵的。

 

银翼杀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至于《2049》,它让我最失望的一点,就是居然在立意上和82年版的《银翼杀手》彻底决裂,而重新回归到人类伦理社会的框架中来,把如何繁衍生命当作主题,渲染对伦常亲情的无限眷恋,这些正是82年版电影所着力唾弃的。

 

好莱坞一个渗透着传统基督教社会家庭伦理价值观念的系统。最常见的就是无论它出产的影片中充斥着怎样和人类无关的动物、怪物、机器人、外星人或者是变异者,它们最终的思维和行为逻辑,以及它们所把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必须和在基督教价值体系中生活的西方人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式自我中心主义,当它应用到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时候,就堕落为庸俗的套路。

 

银翼杀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我特别遗憾的是看到《2049》这样一部本来具有各种可能性的影片,它的主题被轻易地纳入了这个平庸俗气的人类体制框架中,无论它外在的形式如何花哨,都遮掩不了内在的从属于美国基督教伦理价值观的土鳖气息。

 

这也是两集《银翼杀手》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兰天星:


《银翼杀手》借复制人的概念引发了何以为人的思考,几乎每个主要角色都代表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有潜逃的复制人舞女,有身为复制人却不自知的Rachel,有猎杀复制人却开始怀疑自身身份的Decard,有希望为复制人争取权力的Roy Batty。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和剧情的发展,观众逐渐深入问题的复杂性: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如何划分?灵与肉是否可以分开看待?谁能定义我们的身份?在开展这些形而上讨论的同时,电影也充斥着宗教和种族指涉,将这些哲学问题引入现实世界的道德选择中。


攻壳机动队 (1995)


黑客帝国 (The Matrix,1999)


《银翼杀手》有如今的地位当然也有历史性原因,《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等无数后代经典的精神内核都深受其影响。这也给2049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当年革命性的题材如今已经是陈词滥调。也许出于这个原因,2049一开始就明确告诉观众谁是复制人,谁是人类,避免重复老梗。而它关注的新方向,一个是记忆的真实性,一个是AI的人性。遗憾的是,这两个话题也已经被大量探索过了,前者如《攻壳》《黑客》,后者如《她》。2049的探讨没有更加深入,剧情与主题也没有像前作一样紧紧相扣。



主持人:


记得九叔最初标记“想看”时称“维伦纽瓦是最适合续拍银翼的导演人选”,那么在这部让您失望的续集中,您个人认为维伦纽瓦的功与过体现在何处?较之他早期的魁北克创作阶段和他现在的美利坚创作阶段,您更认可哪个阶段?



开寅:


我很喜欢维伦纽瓦来到美国以后拍摄的《囚徒》和《边境杀手》。他做为一个从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来到美国发展的电影人,带来了一些和美国导演截然不同的对情节和人物的处理手法。他在这两部影片中往往会忽略剧情中的紧密逻辑联系和直白叙述性的手法,也不在意在好莱坞影片中常见的明晰善恶对立,而更注重氛围的塑造和对角色突破传统套路的个性刻画,着力于突出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这些都是在陈腐的好莱坞上空飘扬的新鲜空气。


银翼杀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但我觉得《2049》中他的表现是让人失望的,表现在影片的节奏控制失去了章法,人物的塑造也流于单一空洞(能感到他对演员表演的指导特别僵硬,所有人都处在一种冷冻状态中要么木讷要么互相嘶吼,没有了那种多义性的感受空间),以及外在形式和主题的割裂不统一。

 


但从另一方面看,我觉得这些问题很大程度都是由剧作带来的。在剧作主题立意的陈腐设置下,人物个性角色如何设计也不可能挥洒自如,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有超越主题的表现和发挥。而面对着这样的主流大制作(这也是维伦纽瓦第一次跨入主流大片的制作行列),真正有掌控权的其实是投资者和制片人,无论是导演还是摄影都不可能有太大的发言权去改动已经被上层人士拍板的剧本。在这样的情况下,维伦纽瓦本人的能动性其实也只能表现在场景设计、美术、服装和道具上,而这些层面其实他做的是不错的。


囚徒 (Prisoners,2013)


从现在回看维伦纽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我反倒更欣赏他决意到好莱坞发展以后的这些作品。《囚徒》是犯罪片中氛围和人物都张力十足的作品,《宿敌》和《边境杀手》都剑走偏锋,在冷峻的外表下有一种变幻莫测的强大推力,即使是《降临》也有着它独到的美学特点,应该说,在这些作品中,他表现出了好莱坞导演少见的影像和文本创作想象力。

 

相反,他在魁北克时期的作品,除去处女作《8月32日》带着一股清新可爱的气息之外,

 

焦土之城( Incendies,2010)


无论是《迷情漩涡》还是《理工学院》,都局限在某种加拿大魁北克式的社会议题表达中(女性和女性主义),视野比较狭窄。我最反感的是《焦土之城》,这个几乎是一个标准的东方主义式的西方左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无边际臆想,它其实显现出维伦纽瓦本人对社会政治议题并没有太高水准的独特表达。而他随后也放弃了这样的表述方向,而走向了商业化道路,这也是个正确的选择。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认为《2049》具有某种程度的“欧洲艺术电影”气息,它只不过是带着一些文艺电影节奏缓慢,剧情推进累赘的通病而已,本质和艺术表达无关。相反,它的镜头运动和调度在某种程度上都十分的刻板缺乏变化,直接为叙述剧情而服务,其功能性远远强于它的艺术化表达。



主持人:


维伦纽瓦“氛围高手”的名号早已为影迷所熟知,但具体到兰天星老师称之为的“对各种材料的质感有极强的敏锐度”,个人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可否就那场在您心目中堪称“前无古人”的全息投影戏试着诠释下维伦纽瓦的这种“材料想象力”?


兰天星:


这场戏涉及真实物体穿过全息投影,而全息投影试图和物体保持同步。无论《星战前传》还是漫威电影,全息投影都只是一个视觉噱头,围绕主角到处乱晃。2049的设置却简单很多,几分钟长的戏都是一个投影与一个物体互动。相反,导演把重点放到了细节上:投影与真实物体有时几乎无法区分, 但在观众注意到它在三维空间内不断刷新时又显得无比诡异;投影与真实的动作几乎完全同步,但时不时会慢一步或者没有真实物体自然。导演通过虚拟影像材质上的特点创造出强烈的无力感,甚至让人想起《柏林苍穹下》中试图体会咖啡温度却不能的天使。



主持人:


顾老师数次提到维伦纽瓦的第一次科幻尝试《降临》,可否就《降临》这部电影的原著文本与导演执行上的偏离试着论述下维伦纽瓦的“不会把握忠于原著”?同时您将维伦纽瓦的想象力形容为“空、慢、满”,那么如果换成雷德利斯科特来执导这个您认为创造力匮乏的粉丝向剧本,是否会在成品质量上有所提升?



顾草草:


简单来说他是只会读故事梗概,没办法深入事件逻辑内部去把握quintessence;不忘记某种情绪,其实是不重要的。我有一个朋友说,科幻不就是在宇宙的尺度挑逗生存的感觉嘛。2049里没有宇宙,达到不了论生存的地步,科幻原著要的他都没有,效果就是鸡同鸭讲。当然,他可以撒开了拍成新的人类寓言。华莱士说人类造仿生人是造天使。上帝以自己和天使的形象造人,他以谁的形象造的天使?不知道。天使和人的区分在哪里?性的着眼点在哪里?人如何以maker自居?高司令扔掉joi以后为什么没有触碰hologram广告伸出的手指?创世纪已经过去了还是他没法赋予生命或者春梦不戳也已经破碎?有无穷的潜力可以向post神话靠拢,虽然拍神话难度也不低,但现在沦落成朴素生殖崇拜,没劲。从82年摘一点灵光拍成Stimulation theory vs theory theorycase都比现在这个有趣。此外,82如果“超然”是因为暧昧模糊,2049是使劲清清楚楚讲一个不讲也清楚的东西。


银翼杀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再者艺术上具有局限性,政治上过时幼稚……具体开寅老师已经说得较完整了,但是我有一个不同意,2049支撑不起任何社群和族群的概念,也就无伦理框架值得小用,只是K一个孤独宅男的无稽困境罢了。另外,兰老师认为的两个大方向的问题已经被大量探索了,但是大量不代表充分或contemporarily,神经科学、机器学习、mind reading的新进展其实带来了大量灵感。而2049像一个虚荣列举大词的公共号文章,毫无讨论的野心,用的都是一些唾手可得的东西——好莱坞这么多年那套烦透了的伪弗洛伊德是唾手可得,Hans Zimmer也是唾手可得。到这差不多也就这些了,值得细究的都是原著和第一部中的架构和呈现,大家已经把玩了35年。



“空、慢、满”是我的即时感受,并不是一个认真严肃的总结。没法想象斯科特拍,我猜他是选择不拍。

 


主持人:


最后,以一个轻松点的问题结束本次圆桌吧,继“诺吹”心目中的“诺神”后,近来又出现了“维吹”,将维伦纽瓦视为“维神”,不知各位老师怎么看待对维伦纽瓦的这种定位?

 

开寅:


总体上看,维伦纽瓦是一个综合水平较高的导演,他既有技巧上的特点,又有情感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但仅仅就此把他称为“神”还为时过早。我并不认为《2049》可以表现出他的真实水平,他只是创造出了一些精彩的片段满足了“银翼”粉的视觉渴求而已。他是不是“神”,还得看他接下来的作品如何。



兰天星:


我个人认为2049和《黑暗骑士》达到了同样的高度,所以此时将维伦纽瓦封神其实挺合适的。诺兰这几年的电影相对令人失望(个人意见),新好莱坞之神的诞生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盼头。而且维伦纽瓦这几部作品一路看下来,我觉得他还有很多潜力。非常期待他的下一步动作。



顾草草:


这种定位是追逐流量的公共号和attention whore大V创造出来的。不存在封神。拍电影、读书、思考都比看电影要辛苦很多。


主持人:


感谢各位老师的深切交流!



深焦圆桌谈系列:

《独自在夜晚海边》:每一个女人都能提升他的道德

这次阿萨亚斯在鬼片和文艺片之间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错乱的一代 错乱的电影

为什么《托尼·厄德曼》不好笑?

《生吃》:食人一定就是错的吗?

《大护法》:你们太会玩还是我们想多了?

《绣春刀II:修罗战场》:是流水线商业片,还是后武侠典范? │深焦圆桌谈

为什么观众要为《战狼2》站队?——“失效”的主旋律│深焦圆桌谈

为了多兰吵翻天,而你选择站哪边? | 深焦圆桌谈

这一次诺兰在敦刻尔克走下了神坛?| 深焦圆桌谈

日本旬报年度第一!这部动画能否为战争提供“迂回的反思”?| 深焦圆桌谈

不要停!!!!!园子温


-FIN-



欢迎参与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