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伦纽瓦到底是大师还是庸才?
文 | 开寅
编 | 章三
一、
《银翼杀手2049》应该是这一年最让人期待的美国电影。执导它的是来自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导演丹尼·维伦纽瓦。好莱坞一向为人称道的传统就是它善于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精英人才置于美国电影的框架之下,以他们带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的个人才华和天赋为美国电影工业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而维伦纽瓦正是这样一个被好莱坞视作希望的“可造之材”。
维伦纽瓦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三河市,在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学习电影制作后,曾为“直接电影”的开创者之一皮埃尔·佩鲁(Pierre Perault)担任纪录片拍摄助手。九十年代中期,他被著名的魁北克电影制片公司Max Films的老板Roger Frappier所赏识(该公司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经出品过数部获得戛纳奖项和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后者帮助他拍摄了两部长片《8月32日》(1998)和《情迷漩涡》(2000)。但随后维伦纽瓦却出人意料地退出了剧情片创作领域,投身到了广告界。
2008年,丹尼·维伦纽瓦以一部令人惊艳的35毫米电影短片《下一层》在戛纳亮相,作为他正式重返电影工业体系的标志。它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情境:一群穿着哥特复古的男女食客在一幢空寂的楼房中以极其贪婪的姿态大嚼着眼前古怪而油腻的食物,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是楼板一层层地垮塌,都无法停止他们机械化的攫取和咀嚼行动。影片以对吞噬性的人类欲望机制的巧妙隐喻而震惊四座,戛纳为此将当年度的最佳短片奖颁给了维伦纽瓦。
《下一层》海报
这部短片预示着维伦尼瓦的电影风格的本质转变。在此之前他的影片无论是《8月32日》还是《情迷漩涡》都带着强烈的魁北克独立电影气质:灵动轻巧但随心所欲,在凌乱但极富印象主义色彩的影像中寻求充满自我意识的表达。而在《下一层》中,维伦纽瓦展现出了一个带着大师气质的沉稳和疏离感:他开始注重整体氛围的塑造,冷静而又富于表现力的镜头无论是对着双眼喷着贪婪欲火的食客们还是镇静自若处变不惊的侍从们都保持着布莱希特似的距离,在镇定自如中爆出了荒诞戏谑和嘲讽批判。
从《下一层》开始,维伦纽瓦在影像上告别了“独立电影”时代的直白、冲动和随意,开始让镜头退后并稳定下来着力于在清冷凛峻的视觉氛围中发掘影像的隐含文本表达潜能。在随后拍摄的《理工学院》(2009)中,他便选择以这样冷峻的视角来审视八十年代那一场曾经震惊整个加拿大的校园枪击案件。
加拿大时期的维伦纽瓦尽管有着这样视觉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转换,但在题材上他依然趋向于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早期的两部作品《8月32日》和《情迷漩涡》都是对女性身份与社会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而时隔八年重执导筒后,又两次聚焦女性主义话题:《理工学院》中校园屠杀的起源就是凶手对于女性主义者的愤恨:他的枪口反复对准了他所认为对男性造成威胁的特定女性;而《焦土之城》(2010)更将两代加拿大移民女性的遭遇和中东地区的宗教与战争挂钩,是一个带着强烈控诉视角的女性主义反抗传奇。
丹尼·维伦纽瓦
也许维伦纽瓦对这些题材的选择都和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政府指导性电影政策密切相关:与美国电影的资本主导性质截然不同,加拿大实行的是接近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电影体制,任何电影项目都可以通过申请而获得政府的资助,但显然获得资金的前提是项目的主旨需要和左倾倾向“严重”的加拿大政府艺术管理机构的指导思想相符合。
维伦纽瓦的前四部长片全都获得了加拿大两大政府电影机构Telefilm和Sodec的鼎力支持,而无疑这四部影片的女性主义主旨都严丝合缝地嵌入了它们所强烈推崇的左翼思想。特别是《焦土之城》几乎获得了从美洲到欧洲的左翼西方世界一致好评,不但被加拿大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甚至在法国也入围了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的角逐。
尽管《焦土之城》对于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民族纷争带着明显的“白左”视角和脸谱化描述,而“狗血”的奇情结尾也让一些观众大跌眼镜,但它为维伦纽瓦打开了国际知名度,来自欧洲甚至美国的电影制片机构纷纷向他发出了邀约。这也促使他重新思考自己在未来的创作方向,是继续围绕着带有“政治正确”性的社会政治议题展开(他已经在十年的时间里围绕着这个既定的目标拍摄了四部电影,而《焦土之城》几乎达到了他在这方面表述的极限),还是顺延自己在视觉风格上的转换而走向受众更为广泛的类型片?维伦纽瓦选择了后者,比起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挖掘、分析和表述,他更相信自己借助摄影机而塑造氛围化电影世界的能力。
《焦土之城》海报
他摆脱了原先“局限”于魁北克的视限范围,在获得了来自欧洲的资金支持之后,以极简化的风格化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心理惊悚类型片《宿敌》(2013)。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大量收到了来自好莱坞方面给他寄来的剧本,他选择了《囚徒》,一个因为过分黑暗和绝望而被很多导演所放弃的“绑架与囚禁”主题故事。但维伦纽瓦却在其中看到了将带着自己标签的“清冷”式暴力在搬上好莱坞银幕的可能性。
维伦纽瓦很幸运地得到了好莱坞最有艺术水准的摄影指导罗杰·迪金斯的协助。后者是好莱坞少有的从不炫技但尤为注重整体氛围塑造的电影摄影师。二人在所追求的画面风格和视觉效果上几乎一拍即合。《囚徒》尽管在主题和表达思想上并不算突出,但是它影像上的冷峻和张力却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对夜戏影调的处理,对自然光的运用和突破商业电影常规套路的调度组合都让人暗暗体会到带着维伦纽瓦个人特色的影像潜文本。
丹尼·维伦纽瓦与罗杰·迪金斯
应该说,他们的合作在随后的《边境杀手》中达到了巅峰:影片以一位FBI女探员加入一支法外执法的特警队伍追捕毒枭位开始,却发现自己逐渐成为合法的“违法”行为的帮凶。迪金斯细致地把握了维伦纽瓦舍弃善恶而凸显错综复杂人性的意图,屡次以充满明暗对比的光影色调将人物置于于光明与黑暗相交错的临界线之上,用反差刻画人物的双面性,用人物在光影中的交错穿梭来模拟类比他们在道德与正义边缘游走的困境。如果说美国有哪一个摄影师可以甩开充满匠气的花哨技术技巧而用画面和光影直逼人物的内心,唯有迪金斯莫属。而维伦纽瓦幸有他相助,完成了一次对于好莱坞传统善恶观和价值理念的颠覆。
二、
从《边境杀手》回看维伦纽瓦的处女作《8月32日》,会发现尽管他们在外在形式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一些从属于维伦纽瓦的标志性特点依然蕴含其中,从他的魁北克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即便是他随后拍起了科幻片《降临》和万众期待的《银翼杀手2049》,这些鲜明的个人特点依然支撑起了影片的骨干框架,成为不可获缺的部分:
1.景观视野
在处女作《8月32日》中,突发奇想的女主角想要和好友生一个孩子,而好友犹豫再三后提出了个条件,他们必须在一个荒漠上完成这个神圣的孕育活动。当他们乘坐的出租车停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歪广袤的盐滩前,刹那间地平线之内视线以及内除了耀眼的白色别无他物,不光是两位主角,坐在银幕前的观众也被震惊了。
维伦纽瓦最显著的个人风格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利用景观在银幕中和人物所形成的特殊构图,而带给观众区别于景观属性本身的特殊感官视野。我们也许可以说它很大程度上源于广袤的加拿大魁北克土地给维伦纽瓦的感性影响,促使他反复利用这样景观、视野和感性体验之间的互动关系来为剧情和人物形成一个包容性的潜在母体。
在《理工学院》中,我们看到从天而降的大雪降落在理工学院坚硬棱角分明的水泥建筑物上,带来的是一种柔软的湿润与冰冷坚硬互相接触并消融于后者的不祥预感。而随后当幸存者无法承受心理重压时,他选择驾车来到在眼前无限伸展的雪原之上,在冰冷无助的视野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宿敌》剧照
在《宿敌》中,当女主角之一看到和自己丈夫长相一模一样的男人时,他们坐在带着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水泥立面墙前的木椅上,背景中水泥平面大块纹路和横穿银幕而过的几何线条映衬了女主内心的荒诞错愕。而原本天蓝碧水的多伦多全景则被维伦尼瓦蒙上了雾霾般的黄色,成为了一道我们在现实中永远不会看到的城市景观。
在《囚徒》中,当额头中弹的警探驾车护送生命垂危的小女孩行驶在公路上时,献血流进他的眼睛,随即我们的主观视角中被一块色彩斑斓映衬着五颜六色的霓虹和路灯的挡风玻璃所充满,这奇异的视像将我们瞬间带离了压抑沉郁的案件氛围而投入莫名挥洒的诗意。
在《边境杀手》里,维伦纽瓦不但将特种部队士兵溶于地平线上绚烂的晚霞之中,更让观众看到了电影史上最佳的航拍镜头:摄影机并没有紧紧追随地面公路上行进的车队,而是和它成九十度角横向运动,在掠过疾驰的车辆后,它向上抬升为我们展现了逐渐在眼前展开的墨西哥城市(毒枭的巢穴),一股深入虎穴的危机紧迫感在宽广视野和微小车辆的反差对比中油然而生。
《边境杀手》剧照
当然,更不用提到《银翼杀手2049》所构筑的一个个惊人视觉场景:当K踏入黄沙遍野的废弃赌城,在硕大的的雕像之中穿行,踏入横挂着巨幅韩文的赌场,在猫王的3D幻象中和戴克打斗时,我们意识到了维伦尼瓦强大的创造景观视野的能力。它们也许和剧情、人物、叙事并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正像前述,这是其影片中内在蕴含精神的母体。
2.节奏张力
在《囚徒》的结尾,杰克·吉伦哈尔扮演的警探来到凶犯的住宅清理现场,而作为观众我们都知道腿被打伤的休·杰克曼此时正被关在庭院中的地洞里。维伦纽瓦让吉伦哈尔在住宅庭院中走动巡视,他感觉到有些异样但又无法分辨出到底是什么困扰着他,这时他听到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哨子声,原来休·杰克曼在洞底吹起了女儿留给他的哨子,而影片在此嘎然而止。
与一般的惊悚悬疑影片的处理方式稍有不同,我们都知道吉伦哈尔一定会发现并把休·杰克曼救出,但真正吸引我们的是他如何做到这一点。维伦纽瓦的思路非常像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他对“如何做到”的兴趣远远大于“是谁”和“为什么”,而他影片中的张力悬念来自于人物如何达到他们的目标。
《囚徒》剧照
在《理工学院》中,凶徒冲进教室将所有的女生囚禁,但镜头一转却跟随着一名男生在学员中奔走求救,紧接着他在学校中不同的地点与凶徒遭遇。而教室中的女生究竟如何遭到厄运要到影片的中后段才有所交代。对她们的关注和担心勾起了观众们的紧张感,它创造了一种感性上持续拉紧的张力。维伦纽瓦通过这样打乱时间顺序的剪辑叙事以极其耐心的态度“抻”住观众的神经让他们体验事件的过程而非揭秘事件的结果。
与好莱坞本土导演不尽相同的是,维伦纽瓦并不沉迷于毫无节制的快速节奏和廉价的剧情反转,相反,他倾向于刻意拖慢场景片段的节奏,在一张一弛的变化中催生出新的感觉体验。
在《边境杀手》的结尾,地下通道枪战场景过后,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潜入毒枭的豪宅。但此时的场景氛围却突然沉寂清冷下来,演员们的动作节奏也不再快速紧张,德尔·托罗并没有和毒枭保镖们展开激烈对射,而是无声潜入到毒枭的餐桌旁,和他用平静的语气交谈,随即才突然启动,点射毒枭一家人。
《理工学院》剧照
在这一场的处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维伦纽瓦的电影美学倾向:他擅于创作以静制动的场景氛围,在看似迟缓的节奏中找到张力的爆发点,在平和寂静中凸显呈头脑意识中的暴力形态。如果说维伦纽瓦带着某种程度的“作者电影意识”,那正是通过与众不同的“缓慢”张力而塑造的清冷氛围和清醒距离感而让其浮现出来。
3.女性
在历史上魁北克是一个天主教氛围极其浓厚的地区,又曾经在政治和文化上饱受英语势力的围剿和压迫,导致这块北美洲的法语飞地上生活的法裔居民对可以延续和保持自身繁衍的家庭传统价值向心力有着特殊的需求。它集中表现为对于女性做为母体身份的强调。而在性别意识和女性解放运动于六十年代兴起以后,魁北克女性又急于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枷锁而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急先锋。但内在如何厘清女性身体解放和其受传统影响下的声韵繁衍观念,这其实成为了一个内在悖论而没有确定答案的终极疑问。
维伦纽瓦的处女作恰恰《8月32日》恰恰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有趣回答:一个既想生儿育女又想保持独立地位的女性最后的选择居然是向一位好友“借种”生子,其内在心理的矛盾性被用一种轻松戏谑的口吻搬上了银幕。
《8月32日》海报
也许是在耳濡目染中对女性在社会中的悖论地位有着男性“挚友”一般的感同身受(正如《8月32日》中那位愿意出借“精子”帮助好友完成心愿的男生),维伦纽瓦对于“女性”和与之相关的“母性”主题有着连贯性的眷恋。当我们回顾维伦纽瓦的魁北克时期作品,会发现它们几乎全部是和女性有关的主题:
《8月32日》是一个突然想当母亲的单身女子的喜剧冒险;《情迷漩涡》则是一个刚刚做完人工流产的白领女性的困惑与迷茫;《理工学院》本质是在讲述男性主导意识对女性的凶暴反扑,而维伦纽瓦还特意在片尾虚构了一个善意而宽容的受害者女性形象,她成功地克服了凶案给她造成的阴影,而成为一个被行凶者所“诅咒”的女性工程师;而《焦土之城》则彻底展现了维伦纽瓦对于女性/母性主题的双重情怀式迷恋:一个加拿大女子追寻去世母亲在战火纷飞宗教矛盾冲突激烈爆发的中东地区的过往经历,将女性、母性、儿童、宗教、政治、战争等等各个社会政治议题熔于一炉,而最后则将女人/母亲做为超越一切的宽容和博爱形象捧出,完成了一次维伦纽瓦对女性毫无保留的赞美。
即使是到了好莱坞以后,维伦纽瓦依然努力在影片中突出女性的作用和地位:在《降临》中,女性科学家特有的柔性感知成为了人类理解外星人思维的关键钥匙;而在《边境杀手》中,一群外貌粗鲁膀大腰圆的男性探员看似在追凶执法,但实则以非法手段渗入贩毒帮派的内部争斗助纣为虐,而只有唯一的女性探员以观察者的视角置身于黑暗世界之外,虽然柔弱但却以不妥协的态度与充满男性阴谋诡计狡诈心机和正义感沦丧的世界对峙始终。在此,维纽瓦几乎把女性塑造为了孤身奋斗的悲情英雄。
《降临》剧照
三、
行文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来审视一下今年的这部万众期待之作《银翼杀手2049》。维伦纽瓦在《2049》拍摄结束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法语访谈时曾经感叹,他来到好莱坞之后,唯一一次感到拍摄上拥有完全的自由,是带着美国的资金回到魁北克蒙特利尔拍摄《降临》。他随后又特别提到,尽管雷德利·斯科特谢绝导演这部《2049》,但他作为联合制片人却拥有每日出现在片场监督拍摄的权力。而维伦纽瓦自己在第一次读过剧本以后,也曾拒绝了片方的邀约。
这一切都暗示着维伦纽瓦在《2049》的前期准备、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很可能没有完全的自主权。一个可能的事实是,影片的剧本是由片方和雷德利·斯科特共同敲定,维伦纽瓦并不能发表更多的修改意见。他可以做到的是仅仅是在视觉上赋予文字尽可能多的表现空间。
从个人观点看,《2049》是一部表现正常的好莱坞电影。它的总体视觉效果和外在形式表现都很突出,看的出来维伦纽瓦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意图为影片注入自己的个人特点。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大量荒漠感强烈的场景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极为淡漠疏离,影片的节奏也极为沉稳缓慢。令人遗憾的是,影片剧作上的“寻父”主题立意和82年的原版的赛伯朋克反叛精神比起来相差甚远,由此也间接导致其文本的平庸化,本该应有的张力和氛围化作了冗长而拖沓的流水账。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很难说《2049》最终的成片样貌和维伦纽瓦有着怎样的关系,毕竟他在不同的场合都委婉地透露出自己对影片没有绝对掌控权的信息。我宁愿以《囚徒》、《边境杀手》和《降临》做为衡量维伦纽瓦导演水准的真正参照。尽管这些影片并不算完美,在整体上都有可以指摘的缺陷,但通过它们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位个人特点鲜明有着不可预料发展潜力的类型片导演:他糅合了不同的元素,却在其中连贯地表现出既张力十足又具有“清冷距离感”的个人特质;他的影片遵循着北美电影中类型化的传统,但同时又能摆脱规则和框架的束缚展现出充满异数的迥异风格。
到底是大师还是庸才?现在也许还难下定论。我们也许只能从丹尼·维伦纽瓦以后的作品中才能更清晰地判断了。
了解开寅对2049更为详细分析和立场,延伸阅读:
其他有关2049深焦精选: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家族之苦”选项指的是今年新片《家族之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