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姆·文德斯眼中的安东尼奥尼 | 十年祭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文 / 轻微
编 / 岛。
德国知名导演维姆·文德斯第一次遇见安东尼奥尼是在1982年的戛纳电影节,当时他也邀请了许多电影节的其他大咖,像法斯宾德、戈达尔、斯皮尔伯格等人,而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大家关于电影未来的讨论,也正是这次讨论让文德斯再一次加深了对安老的认识,以至之后还成为了安东尼奥尼忠实的粉丝之一。
在《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一书中,文德斯清晰地忆起当时安老的那段表述:
“我们无须考虑不远的将来,而应该想的更远,我们必须关照那个未来人类将要栖居的世界。我不算是个悲观主义者。任何最好地应付当下世界的表现形式,我总是试图适应他们…在《红色沙漠》里我已经在审视适应的问题——适应新技术,适应我们或许不得不吸入的污染空气。甚至我们的肉体也可能进化——谁知道以何种方式。未来也许将以我们想象不到的冷酷呈现自己。”
本书是文德斯在电影《云上的日子》拍摄期间所写的日记,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细致的洞察力和对安东尼奥尼的崇敬之情,真实而感人地记录了当代电影著名作品的完成过程。
或者说,打动文德斯的不仅仅是这段话,更多的是安东尼奥尼本人,是他自信而又不摆架子的谈话方式,是他的动作,他在摄像机前来回渡步,在窗前无意识伫立的神情。他的每一点见解都如同他的电影作品一样,那样的激进而富有魅力。这种感觉,就像1980 年罗兰·巴特在信中评价的,他借用尼采曾对两种人“牧师与艺术家”的划分来表达他对安东尼奥尼的敬慕,这次,他用三种气质形容安老的作品:警觉、智慧与脆弱,声称安东尼奥尼才是真正的“现代艺术家”。
《蚀》1962
这种微妙的感觉,就像是盖房子,一个有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不得不表现出格外的机智才行,似乎只有这样,平凡的个体才能抵御外在凶险的世界。而这也在《蚀》和《奇遇》中有类似的表达,即关于人如何在一个越来越难理解的世界里生活和恋爱的思考。
诚然,很多人真正理解安东尼奥尼,是从他 83 岁高龄时拍摄的《云上的日子》开始。马尔科维奇(安东尼奥尼的指代) 注视着飞机外的茫茫白云, 开车行驶在大雾弥漫的街巷, 透过飞机的舷窗和汽车的挡风玻璃, 正如他看着框定现实的取景器, 努力窥视迷茫世界中的人与物,这便是安东尼奥尼眼中的世界。就像他自己曾说过的:
“我们被一种未经确定的, 或者说是具形具象的现实包围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物看上去就像在雾与影的背景上闪亮的光点。”
《奇遇》1960
1993年的秋天,一位制片人找到文德斯,想让他加入安东尼奥尼当时正在进行的一个计划,也就是后来众人熟知的《云上的日子》,这部片子来自安老《台伯河上的保龄球道》中的几个故事片段。
尽管当时的安东尼奥尼年事已高且身患顽疾,但文德斯还是答应了,他愿意开始这次冒险之旅,尽管事实是,当时的安东尼奥尼已经不能说话了,但很明显,他依旧能洞察眼前的一切,心智也仍是一如既往的敏捷,甚至还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幽默感。是的,是中风破坏了他大脑的语言中枢,以至于他不能说也不能写。后来,他只能用左手作画,他的私人助理必须随手备着铅笔和纸簿,以便他能随时画草图来阐明他的创作意图。
不过,幸运的是,安老有一个至始至终都能明白他的人,这个人就是托尼诺·居埃拉,他的编剧。他们是多年的好友,从1960年的《奇遇》开始,直到安的离世。
《云上的日子》1995
此外,后续的花絮片段记录了饱受病患折磨的安东尼奥尼拍片时的工作场景, 其中有一幕着实令人难忘—— — 他坐在轮椅上, 只能用摇头和点头来与化妆师进行沟通, 就一位演员的发型、发夹位置、发量多少、卷曲位置进行反复的指导, 直到他止不住痉挛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安东尼奥尼努力挖掘现实世界, 在他熟悉的中产阶级生活层面倾注了更多的目光, 也可以说,这是他认识现实世界的“窗口”。安老的作品充斥着浓郁的城市荒寂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精神困顿似乎是他惯常的叙事母题。这种现世的荒凉感在他眼里被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哪怕是爱情。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德国导演,1984年拍摄的影片《得克萨斯州的巴黎》,获得1984年第3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在拍摄最后的日子,文德斯在日记里写道,他们曾在剪片室花了数个小时,但谈论的却只有音乐,文德斯曾做了几盘磁带给他,但安老还是最爱范·莫里森(Van Morrison),一位爱尔兰的爵士摇滚歌手。后来的几次剪辑修改中,安拿掉了文德斯之前设置的,那对男女在铁路上扭打的片段,却将约翰望窗外的片段莫名地留下了。
放映后,他还“傲娇”地说他更喜欢这个样子,对此文德斯表示很无语,但却不得不冲他苦笑,以至于后来在日记里,他写道:“我需要空气,我需要思考。于是我出去绕街区走走,我的框架部分所剩无几,我的主题和从中发展的故事几乎不复存在。”
或许,这也是读大师日记最有趣的部分吧,两位大师独立的思想碰撞,孩童般的冲突,从日记里,我们不难看到,文德斯坦率的一面,他的愤怒、吐槽和对安老的抱怨都是那么的真实生动,哪怕有些地方有些碎碎念,但也恰好展现了大师难得的真性情。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