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看得透、学得快、说得清?会用“框架”,是提升思维力的捷径

姜超 七棱镜 2021-12-14
让我们一起越变越好



 镜子物语:我希望,不管世界有多混乱,我都可以找到它的秩序。

身在职场,我们随时会面临考验,其中一个最让人猝不及防的场景就是:在电梯里,你“一不小心”正好碰上了同乘电梯的大老板。老板为表示对你的关心,问你:“最近在忙些什么?”你脑子里顿时千头万绪。


你很紧张,怎么才能在这短短几十秒的时间,给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呢?明明自己做了很多工作,但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慌乱中,你可能随便捡了某件琐碎的事儿来说,还没等说完,老板下电梯了;你也可能含糊地答一句,我正忙手头的项目呢,等于什么都没说。老板点点头,然后电梯里陷入尴尬的沉默……


出了电梯你就开始自责,怎么一到关键时刻,脑子就“死机”呢?最后你把原因归结为紧张、心态差,但你不知道,这种情况,其实是思维力不足的表现。所谓思维力,就是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一遇急事就思维混乱、想不明白、说不清楚、学得慢,正是思维力不足之人的几大痛点。


你可能会说,我也觉得自己思维力有点差,但是要想提高太难了。其实,提高思维力是有捷径的,那就是——框架。框架,就是你大脑中处理各类事情的现成模板,有了它,你就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高效快速地解决职场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框架真有这么神奇?这绝不是夸张,因为框架本身,体现的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法,这也是我们人类思考方式中最高阶的一种方法。我国著名咨询顾问王世民坦言,他曾经应用框架思维,在20分钟内就解决了一个企业一年都没解决的难题。王世民先生也在其著作《思维力》中,详细介绍了框架的运用方法,简单易懂可操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


解决问题前,先弄清“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思维框架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帮我们快速界定问题。职场上,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去解决,先要想明白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就是说,你要先搞清楚方向再出发,否则再努力,也到不了目的地。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大部分人在遇到问题时,也许连问题的表面意思都没搞明白就开始急着行动了。比如,老板跟你说,“我觉得最近咱们的销售情况不理想啊,你去分析一下原因吧。”你忙不迭地答应下来,“好的,我马上去分析。”但你有没有想过,老板说的“不理想”究竟是什么意思?是销售量同比下滑了,还是增长幅度降低了?在他心中,什么情况算是“理想”状态呢?


再比如,客户投诉你们公司的服务质量差,你作为管理者,第一反应是给客户道歉,然后就是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你有没有想过,客户说的“差”是什么意思?是业务人员不熟悉业务还是他的态度差?或者是客户蛮不讲理就是想投诉?你必须先搞明白“差”的定义,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准确地描述问题,这是训练思维力的第一步,因为语言往往不能传达说话者全部的含义。遇到高、低、好、坏这样模糊的形容词时,你必须先用具体的数字、标准来澄清。


界定问题,你还要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比如你正在工位上办公,忽然电话铃响了,是公司一位“大神级”项目总监打过来的,他让你第二天赶到北京参与一个项目的会议。能跟这位“大神”一起做项目,是很多员工梦寐以求的机会,你赶紧答应下来。但你挂了电话,开始准备去北京的事宜时,却有点蒙圈了。订票该订飞机票还是高铁票?会议的具体地址在哪?忘了问了!


没办法,你小心翼翼地拨通了“大神”的电话。总监很亲切地把具体会议地址告诉了你。但当你整理出差的东西时,忽然又一拍脑袋,唉呀,忘了问会议一共开几天了!没办法你又给总监打电话,这次总监的语气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可是挂了电话后,你又发现,忘了问该带哪些资料了,这次你再没勇气问了,只能怪自己,咋没一次都问全呢?


这种情况,就是缺乏分解问题构成要素的习惯。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这类任务性问题,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迅速把问题分解一下,第一时间就跟对方确认清楚,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给对方留下一个“思维缜密”的好印象。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框架,5W2H,又叫“七何”分析法。比如还是到北京出差这件事,你可以用这个框架跟总监一次性确认所有关键要素:


为什么要我去(Why)?

该项目的情况以及我过去主要做什么(What)?

具体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结束(When)?

项目的具体地址,去了住哪儿(Where)?

都有哪些人在项目上,有人一起去北京吗(Who)?

去北京可允许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哪些(How)?

有多少预算可以用(How Much)?


我们处理问题之前,不仅要先明确问题的表层意义,还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深层本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使用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的5why法,就是对一个问题连续问5个垂直问题,层层递进地寻找下层原因。这个五是一个大概的数目,关键是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


比如老板跟你说,我发现咱们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在上班的时候聊微信,你说这事应该怎么解决呢?


面对这个问题,你首先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员工上班聊微信?一半以上员工,不是个人现象,应该是公司的业务量不够导致的。第二问,为什么会工作量不够呢?经理分配的任务是合理的呀。应该是公司人员过多。第三问,但是公司都是按指标招聘的,为什么现在人员过多了呢?你调查之后发现公司最近三个月的业务量大幅度下滑。第四问,为啥业务量下滑呢?你调查之后发现,真实的原因是公司的产品过时了。


发现了问题的根本之后,你把分析数据交给老板,及时升级产品,短短的三个月,不只改善了员工闲聊的问题,还为公司提升了业绩。你说这样的员工,老板能不给你升职加薪么?



2


使用现成框架,快速分析问题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脑海中有了框架、有了模板,界定问题就变得快速简单了很多。而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思维框架的作用更是非常强大。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某个领域的牛人、专家,就是因为能够熟练应用其专业领域的思维框架。


《思维力》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位营销专家,一个手机公司的刘总想花一天五万元的咨询费,请你解决手机销售不佳的情况。你们见面之后,刘总带你去高档餐厅吃饭,他迫不及待地让你帮他分析销售问题。


这个时候你才第一次见到他,根本不了解他们公司的情况,你要怎样回答他呢?说你还不了解业务,要深入了解之后再给出具体方案?一般的咨询员这样回答还行,你可是一天5万元的高级咨询顾问,这样回答有点差强人意。可是要张口就说,给出的方案不能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还是会被人看做不专业。


那该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你可以选择一个现有的框架来分析。既然涉及的是手机销售,那么可以从从现有的营销框架中选一个。比如著名的“4P”理论。你就跟刘总说:“我这刚下飞机,可能也不是特别了解业务,但是可以先从4P营销模型,分别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个方面来讨论一下有没有提升业绩的办法。”


先说产品,质量方面,刘总说肯定没问题,那你可以问,那外观和款式方面呢?你有做过调查么?这个时候,刘总可能会给你三种回答。第一种是说他调查过,竞争对手的款式比自己多,你就可以给出一种解决方案:推出多个产品系列。第二种,刘总说他还真没关注过对手的手机样式。那你可以建议把“调研对手款式”作为下一步的工作内容。第三种,他告诉你竞争对手有的款式他都有。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排除掉手机款式这个影响因素,再进行其他因素的筛选。


你看,不论他告诉你的是哪种情况,你都可以按照4P框架,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快速给出解决方案。


选用现成框架,这是框架思维中的“自上而下”分析法,是一种快捷高效的思考方法。这样的现成框架很多,比如思维导图、逻辑树、金字塔原理等通用模型,以及各专业领域的专业模型,比如财务专业的杜邦财务分析模型、教学专业的自然学习设计模型、战略制定的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等等。


要应用这种思维方法,关键就是平时多积累常用的框架,并熟悉每种框架的应用场景,一旦有需要就可以快速调出合适的框架。比如最常用的“What-Why-How”模型,当你就某个问题或现象发现自己的看法时,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这三点的顺序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再比如,前面说的电梯里遇到领导的情况,你可以应用“讲三点”框架,迅速挑出自己最近工作中重要且不重复的三项内容,比如撰写工作总结、与客户洽谈项目、加强团队管理,说完这三点,如果还有时间,再就每一点展开来说,层层分解,如果没时间了也没关系,反正重点已经说完了。




3


自己搭建框架,提高系统思维能力


与“自上而下”地选用框架相比,自己“自下而上”地搭建框架,是一种更高阶的能力。如果你愿意持之以恒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你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将会获得非常大的提升,你也能成为一个想得透彻、说得清楚、学得飞快的人。


当你遇到一个具体问题,心中有一些零散而模糊的想法,但发现并没有合适的框架可以直接拿来用时,你就需要自己构建框架了。《思维力》中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先用发散思维形成思维导图,再用收敛思维搭建自己的“逻辑树”


比如,你正在思考“如何在两年内赚100万元”这个问题。你可以先在一张白纸的中间画一个圆圈,写下这个问题,用发散思维,天马行空,在这个圆圈四周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点子,尽量把可能归为一类的点子写在一起。如果你觉得点子间有层次关系,可以用线条将它们连起来。这就完成了第一步。



第二步,你要用收敛思维,把纸上所有没连线的节点做好归类。这个归类的过程,需要用到四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演绎顺序。在一个思维框架中,你可能用到其中一种或几种。


时间顺序,就是把你列出的元素按时间先后排序,比如过去、现在、未来,开始、执行、收尾等等;


结构顺序,就是两级元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各部分无交叉,其总和能无遗漏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比如“四季”的下一级元素分别是春、夏、秋、冬;


重要性顺序,是“按共性归类”,并把各要素按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排列,比如钢笔、铅笔、中性笔,可以归到“笔”这个层级之下,哪种笔对解决问题最重要,就把它放在最上面,以此排序;


演绎顺序,是一个由前提到结论的推导过程,比如:所有的鸟都会飞——麻雀是鸟——所以麻雀会飞。


在连线归类时,你一定要不断问自己:“这几个元素是按什么逻辑顺序归为一类的?符不符要要求?”比如,在“两年赚100万”这个目标中,你把福利待遇、奖金、兼职归到了一类,这时候你要检查一下,这三点符合哪种逻辑关系?似乎符合结构性顺序,共同构成了打工收入。


既然是结构顺序,那符合“不交叉、无遗漏”的要求吗?仔细思考你会发现,“福利待遇”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应该包括工资、奖金在内,所以应该把福利待遇去掉,改成工资。继续思考,工资、奖金都是正式工作收入,兼职是非正式工作收入,所以,需要在工资、奖金之上补充一个节点:全职。这样分类后,全职、兼职就构成了“收入来源”这个整体。你还可以继续向下一层细分,比如兼职这一层,还可以分成打零工、写文章赚稿费等。


按照这样的方法,一层一层检查调整无误之后,你就可以进入最后的环节:制作逻辑树。逻辑树是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一层层展开的架构,比思维导图看起来更加直观。到这里,你的框架就建成了。下一步,你就可以按照这个框架,综合考虑每一种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组合来实施。




采用这种搭建思维框架的方法,不管是处理问题、做方案、做决策,你都可以把头脑中一团麻似的东西梳理得清清楚楚,然后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种方法还可以广泛应用到写汇报、写文章、做学习笔记、思考人生问题等各种场合中,让你无论何时都反应迅速、逻辑清晰。


总之,“思维框架”分析法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方法,而熟练运用这种方法,打造自己的系统化思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但是没关系,只要你开始了,哪怕只迈出一小步,你都一定能从中获益。


END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广告策划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帮你越变越好,收获幸福,实现人生弯道超车。微信公众号|七棱镜,头条号|七棱镜2010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好文荐读


面对老板“伤自尊”的批评要不要忍?别让情绪勒索毁了你这个人

人际沟通金钥匙:想让别人喜欢你信任你,就问对方这些问题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层次,这2点,帮你获得超越他人的洞见睿智

一文看懂职场人必备的“金字塔原理”,让你的沟通汇报清晰有力

性格内向害怕社交,怎样打造职场竞争力?这两个字是核心!

职场人不会经营人脉怎么办?只需3步,打造会“增值”的人脉圈

不愿意为这3件“小事”浪费时间的人,当心丢掉了成功的金钥匙

想学的太多怎样选?这些“钻石级”知识,才能真正提升你的层次

能打败情绪的人不是真高手,能控制”想法”的人,才有好人生!

脑子聪明靠天生?用脑习惯是关键!3分钟极简训练,带来大改变

不会写作的你,正在失去职场核心竞争力

原来心理素质强的人,都是这么训练出来的

你这么努力,为什么总比别人混得差?关键就在这一点!

看完手机不做这件事,你就亏大了

当你不再读书时,你失去的是什么?

最高级的强,是帮别人一起变强



自我管理

是获得幸福的捷径

没有之一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也可以关注我的

   头条号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