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上海地铁在“豆腐块里”创造奇迹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杨磊,1961年5月出生。曾任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2015年8月至今,担任隧道股份[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副总裁。杨磊参与了中环上中路隧道、军工路隧道、上海长江隧桥、打浦路隧道复线、外滩通道等众多全国、世界级超大直径隧道建设,以及上海地铁1至18号线等申城建成或建设中的所有地铁隧道的建设。
口述 | 杨 磊
采访 | 黄金平 贾 彦 整理|胡 迎 贾 彦
时间 | 2018年4月11日
隧道股份承建的全球最大规模公轨合建工程
——上海长江隧道及上海长江大桥
20世纪60年代,盾构掘进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技术。而上海复杂的软土地质条件,更让苏联专家断言: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建造地铁,难度无异于在宇宙中找到支点撬动地球。但当时上海隧道公司的那批地下工程老前辈和老专家,却坚持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中国人自己的隧道。中国隧道之父、上海隧道公司原副总经理刘建航院士曾说,“比起外国专家,我们更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真实情况和特点”。正是这样的信念和执着引领着一代代隧道人开始了中国隧道追逐、赶超国际水平的40年历程,而上海就是隧道人实现这一梦想的第一站。
隧道股份建设的中国首条越江隧道——上海打浦路隧道
“豆腐里打洞”,铸造城市交通“动脉”
上海是饱和含水软土地层,修建隧道好比在“豆腐里打洞”。1960年,上海市隧道局,也就是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公司的前身,在浦东塘桥建立了试验基地,迈出了上海地铁施工技术和盾构研制、钢筋混凝土管片试验研究的历史性一步。上海能够建造地铁,刘建航院士贡献卓著。他很早就提出一系列理论,比如说,上海的软土层,需要分区、分块、分层、对称、平衡、限时挖土,简称“21条”。这种施工方法,国外从未提出过。建造地铁1号线时,刘院士进一步总结了1号线的工程经验,最终归纳出“时空效应理论”。
隧道股份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国产盾构——先行号
“时空效应理论”简单点说,就是开挖的时候,时间和空间需要一起计算好。比如限定先挖某一块面积,限定先往下挖几米,按照种种参数计算,必须8个小时内挖好,及时做支撑。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再挖就会造成较大的沉降和变形。时间和空间两个因素,同时影响着挖土的质量。这是上海能够在软土层建造地铁的法宝之一,也是国际工程史的首创。
截至目前,隧道股份参与掘进的轨道交通里程数超过1000公里。其中,在整个上海的600多公里地铁隧道当中,有一半是隧道股份建设的,从1号线、2号线开始,到现在的16号线、18号线,上海每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设计建设,都凝聚了隧道人的心血。
1995年4月,地铁1号线投入试运营
数字智能化管理,守护城市地下安全
隧道建成后,随着地下结构的不断使用及自然环境的变化,隧道内部管片裂缝、变形、渗漏水等病害逐渐显现出来,危及运营安全。由于地铁隧道形变的变化速度非常缓慢,难以测量,变形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导致安全事故。每天地铁结束运营以后,一般在深夜12点到早上5点,上海地下就会有一支近200人的维保应急救援团队,默默担负起上百座车站和几百公里隧道区间、联络通道的检修、维护重任。
隧道股份地铁维保及应急抢险团队
在过去的40年里,从设计到施工,隧道股份建设了上千公里的轨道交通隧道,所积累的经验、收集的大数据和案例,我们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一整套专家管理系统。我们和申通集团合作开发的上海轨道交通盾构智能管控中心,不仅服务于隧道股份自有的盾构,还服务于所有驻沪央企、民企和其他省外企业在上海推进建设的盾构。
隧道股份与申通地铁集团合作开发的上海轨道交通盾构智能管控中心
我们对于地下工程建设的管理,从一开始的粗放式,到逐步实现智能化,是一个不断摸索、创新的过程。原来建设都是单兵作战,盾构机在推,项目经理、技术人员责任非常大,要在现场解决问题。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初,上海地下要达到大约100台盾构的量,光靠人工控制是不行的。另外我们目前施工的区域都很敏感,像14号线要穿越静安寺、大世界、外滩等中心城区,难度非常大。致命性风险点、领导关注风险点,排摸下来要100多个。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借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智能管控,如果出现问题,管控系统会发出推送,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相关风险提示和问题的解决建议,这是上海地铁、上海隧道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改变与进步。
隧道股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中心
走向世界,让“中国建造”闪耀全球
20世纪90年代,隧道股份敏锐捕捉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成为中国建筑板块第一家上市公司。1996年,隧道股份是上海第一家走向海外的建筑企业,并且是唯一一家不依靠国家援建项目,凭借自身实力“走出去”的企业。1998年,隧道股份取得了对外工程承包商资格,曾经第一个上市“吃螃蟹”的隧道股份,第一站就选择了全亚洲市场竞争最激烈,也是全球公认最严苛、公正、透明、法制完善的市场——新加坡,成立分公司,并于1998年3月成功中标新加坡基建第一单——地铁东北线。凭借着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气,隧道股份迈出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隧道股份总承包建设的新加坡地铁贯通
20年前,我们从欧美、日韩等国际一流承包商的专业供应商起步,到如今隧道股份已经成为全球EPC市场知名的总承包商,当年的那些总承包商现在变成了我们的分包,他们按照隧道股份的标准、按照中国的标准,来和我们一起共同参与国际市场搏击,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好的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服务。刚刚走出去的时候,国际市场对中资背景企业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劳务输出型、无技术含量的层面,但现在,我们作为“中国建造”的一张名片,先后三次荣获新加坡承包商最高荣誉——“承包商挑战盾”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连续三次获得该项殊荣的企业。安全、高效、智慧的项目管理和细小入微的管理措施,成就了我们在新加坡获得50余次国家级荣誉。
荣获新加坡承包商最高荣誉“承包商挑战盾”奖
20年前,我们以新加坡为起点走出了跨越国门的第一步;20年后,我们提出“再出发”,在“一带一路”上的更多国家去实现我们全球化的进程。隧道股份为城市缩短距离、拓展空间、连接未来的企业使命,数十年来从未改变。
隧道股份总体设计的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迪士尼线
-end-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编辑 / 沈洁
制作 / 杜洁瑛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往期推荐
上世纪90年代写入上海党代会报告的“365危棚简屋”旧区改造
1965年,第一艘国产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从黄浦江驶向海洋
周恩来视察上海“龙须沟”:改造肇嘉浜,“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