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微散文】何小凤:九月,播种季

2017-09-10 何小凤 在场主义散文


(设计:丁简)


九月,播种季

文/何小凤

九月如约而至。

没有了三伏天大汗淋漓的畅快,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天空仿佛高远起来,湛蓝湛蓝的,显得云朵分外洁白。远山含黛,墨绿深绿,十分高冷。

九月秋影,是开学季。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年级搬到一栋新教学楼上课。小路左边是铁皮板,右边是围墙。围墙外,一棵龙眼树没见果实,叶子倒是郁郁葱葱,压弯了枝条,越过围墙,撩拨着我们的发丝。几条不知名的藤蔓翠绿如碧,探着头奋力攀援。一簇三角梅立在围墙上,正热烈地绽放着,与蓝天白云绿叶相映成趣。转过小路拐角,就是新落成的教学楼。一楼和周围的地面如同一片废墟,还堆砌着不少建筑垃圾,基础设施和绿化种植还没有全部完成,因此,楼里也只开放二到五楼。

记得八年前刚来这所学校时,也是如此。学校周边,野草丛生,一条小泥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便泥泞不堪。一栋回字形五层高的教学楼,孤零零矗立在荒野中。教学楼下有一小块空地,铺着沙子和小石块,作为操场。我们在这泥水路上、石子操场上,踩坏了多少双高跟鞋,在简陋的教室里,我们与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上泛舟共渡,指引了多少双求知的双眼。

如今,离开已变得高大上的原教学楼,我们又在一片废墟上种植文化,播种文明。围墙外的田野,金秋的果实累累泛香;围墙内,知识的种子正在萌芽,文明的火种逐渐燎原。

 

(责任编辑:刘小四  终校:晓来轻酌   制作:刘珍  527字)

作者简介:何小凤,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正在学习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生命的印记。

在场微散文第十六期主题

秋天又到了,我们反对秋日谈秋的落俗,却逃避不了秋影的美伦美奂。

在词典里,秋影有两种解释:一是秋天的日影;二是秋日的情形。可僵硬的词典,又怎么诠释得尽秋影丰富美丽的内涵。在王实甫的诗里,秋影是梧桐细雨,是伤感;在辛弃疾笔下,秋影与飞镜隐喻爱情与美好;元好问借助秋影哀叹岁月易逝。在秋影中发现收获的,更不计其数。面对秋影,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秋影,就是多维的社会人生。

在场微散文同主題征文竞赛第16期(2017年9月)命题:秋影

用在场的姿态,发现和呈现你秋影里的生命际遇。

在场微散文第16期征文一人一稿,上限为550字,必须是原创首发(如其他平台、网站、论坛及报刊已发的,请勿投)。请各位老师在邮箱注明标题、作者和字数,将照片和稿件分别传进邮箱附件,简介写在文章下面(请将正文放大为小三号字,标题小二号字加粗),并注明所在地。截稿日期为2017年9月25日。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微散文奖

在场微散文群,是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立的一个微散文平台,旨在宣传、交流、倡扬在场写作。

在场微散文,是在场写作的一种散文样式,主张通过在场性、微叙事、快节奏的书写,适应微信时代的阅读需要。

在场微散文奖,是在场微散文群开展的一项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奖,每月一期,每期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分别奖给500元、300元、200元奖金,并颁发获奖证书;优秀奖若干名,赠送“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颠覆城堡》和《在场》杂志,颁发获奖证书。其它优秀作品赠送《在场》杂志。

在场微散文平台是面向全国的文学交流平台。目前参赛作者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首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二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三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四期

在场微散文第4期颁奖号外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五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六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七期

在场微散文2016年度奖颁出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八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九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九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一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二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三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14期

在场微散文总目录1(1~4期)

在场微散文总目录2 (5~9期)

在场微散文第10期目录 

在场微散文第11期目录 

在场微散文第12期目录

在场微散文第13期目录 

在场微散文第14期目录 

在场微散文第15期目录 

周闻道 | 微散文:文微意宏的时代叙事

雪夫:在场微散文同题写作 我们怎么了


在场微散文奖征文20170900040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龚益成、北京了了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相相、王金梅、宋小铭、谭丽挪

在场宣传鸣谦(组长)、雷永鸣(副组长)、东方坏坏、詹晓明、魏巍、张倩男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投稿须知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从七月起,严格执行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的决定,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征文之外,1800字以下的散文,两篇较好以上的合在一起发。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